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我是谁(精选56句)
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我是谁
1、苏格拉底嘲笑他:“你同意我相信精灵,却说我相信精灵的父母神。”
2、您的一次有心之举,就会增加本文的一次传播价值!
3、唉,苏格拉底,你是天大的智慧,还是极度的愚蠢呢?
4、“诸位,我认为,哀求法官也是不对的,靠乞求逃脱更是不该的,而应该教育和说服。因为法官占据那席位,不是为了施舍正义,而是要裁判正义。他们发誓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欢施舍,而是根据法律裁判。所以,我们不能让你们习惯于发假誓,你们也不应该习惯于此。否则我们双方都不虔诚了。”
5、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是人生哲学的鼻祖?有人可能说,肯定是苏格拉底啊,哲学不就是他发明的嘛?如果是出于这个理由,那就弄错了。
6、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7、(28)比如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188页):“他﹝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他也有一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我们可以补充说:如果诸如《阿尔希比亚德篇》这样的对话是柏拉图真作,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是极度令人生厌的。(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我是谁)。
8、同样,苏格拉底的两个学生,还包括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亦未就此谈到自己的意见。
9、以上大约就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概要了。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没说过“人生三问”类似的话。现在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归纳”和“下定义”也未可知。 关于康德。 康德,1724-180终其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是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飞地。康德早期著作涉及科学的更多。1775年,他读到了休谟的著作,惊呼把他“从独断的噩梦中唤醒”,于是发奋研究哲学,写下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10、真正的人生哲学,不仅需要深刻的反思,而且需要对人生有比较系统而一贯的认识。人生哲学的核心在于其深度思考,在于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于其知行合并不在于那些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从专业上讲,人生哲学其实属于伦理学范畴,其核心是探究一个人该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过活。
11、“那怎样,莫勒图斯?难道你小小年纪,比我这么大把年纪更有智慧......难道我反而那么无知,根本不知道,如果我要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我就会冒着被他伤害的危险,所以我还是像你所说的,有意做了这些坏事?我可不信你这一套,莫勒图斯,我认为没有一个别人相信。而我要么没有败坏他们,要么败坏他们,但是无意的......如果我无意败坏了他们,法律就不该因为这种(无意的)过错,让人带我来这里,而应该让人私下教育和警告我。显然,如果我得到了教诲,我就会停止我无意做的事。而你却回避,不愿意与我交往,不愿意教育我,反而把我带到这里来,而法律只要求把需要惩罚的人带到这里,不是需要教育的人。”
12、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发明了这三个方法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效的教育方法。
13、在判决苏格拉底的整个过程中,整个事件都显得十分悲剧,一方是追求真理的伟人,他的一生都未不断地追寻知识,不断试图让整个国家变得更为美好,但是另一方是所谓的民主自由的雅典统治者。他们这两方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对于雅典统治者来说,有这样一个宣扬自己思想主张的人是不能被留下来的,因为他极有可能为整个城邦带来可怖的变动。
14、本书不拟在此讨论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只是为我所要研究的苏格拉底给出几条原则性的界定:(1)对苏格拉底事迹的最早记述见于他的同代人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以及其他几位较不重要的喜剧家的作品之中而这些对苏格拉底形象非常不利的描述主要是由于他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看法的不同所导致的故意歪曲或无意误解,但仍然具有相当有价值的参考意义;(2)柏拉图至少在早期的对话中力图再现苏格拉底的真实思想与品性,但我们对其真实性程度缺乏做出准确判断的足够根据。无论如何,“对于哲学家来说,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是唯一的苏格拉底”(4);(3)色诺芬的记述缺乏哲学上的连贯性和全面性,但与柏拉图并未构成重大的冲突,因而也同样是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不可或缺的材料;(4)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并未表示出任何特殊的兴趣和尊敬,但其简略的记述与批评尤其在区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不同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5)亚利山大尼亚时期作家的记述可靠程度较低,同时也是造成许多混乱的根源。据此5条原则,本书所处理的苏格拉底即是柏拉图早期作品(特别是《游叙弗伦篇》《申辩篇》《克力多篇》、大小《希匹亚斯篇》《查米迪斯篇》《拉克斯篇》《普罗塔哥拉篇》)中的苏格拉底,而亚里士多德的几段评论恰恰是做出这一界定的主要根据。至于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分野出现在何处,我几乎无保留地同意康福德的看法,认为《美诺篇》乃是柏拉图通向其中期理念论的转折点从风格上说,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时期对话的主要特色是其论辩式的方法(elenchiticapproach)及其无所适从的结局(aporeticoutcome),而中期对话则体现了奥尔弗斯教-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强烈影响,形而上学方面明显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集中关注的问题乃是理念论及达到理念的道路——“回忆”(anamnēsis)
15、到了青黄不接的少年转青年的阶段,经了些世事,受了些挫折,头脑中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开始质疑友情,怀疑爱情,抨击权力,憎恶金钱,痛恨战争。
16、年轻时候的苏格拉底就十分热爱学习,他对于知识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苏格拉底曾经向当时有名的学者普罗泰格拉求学,后来又在女智者狄俄蒂玛手下学习,在这之后他说自己有了“灵迹”的跟随。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求十分严格,他坚信,不断磨练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只穿着一件非常寻常的单衣,而且也不怎么穿鞋子,在饮食方面没有丝毫的讲究,只要能让自己填饱肚子就可以。
17、无定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只是暂时对它的背离,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一观点,如此看来,是不是阿纳克西曼德一下子变得如此深沉?
18、那他为什么会愚笨的做着这些把自己推向死亡深渊的事呢?
19、苏格拉底,即使是在被处死以前,很多年前来拜访他,他不断的与年轻人探讨教育,灵魂,真理,民主。所以,他是智慧的化身,他被后世铭记。最后连要处死他的狱卒,都非常羞愧和感叹。
20、因为他主张对人内心的不断的探究,使人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找到自我的认知。发明了讽刺法。
21、雅典一味发展文化不发展军事,带来的后果就是被斯巴达人踏平,雅典虽然也尝试着进行反抗,可是无奈之下,还是接受了来自斯巴达的征服者,从此之后的雅典,再也不可能恢复曾经的繁荣。
22、(2)参阅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图宾根,1913年;A.H.Chroust:《苏格拉底其人及其神话》,印第安纳:圣母大学出版社,1957年。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可参阅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杜,1986年)的第一部分:“史料问题”。
23、这是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据说是由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提出的。
24、我们都知道牛氓是一个害虫,它们吸食家畜的血液,危害家畜的生命健康,可是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牛虻,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那么就有必要也有义务让雅典变得更好,雅典是一匹骏马,但是现在吃的多了消化不良,整体变得肥胖,它跑不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个牛虻来刺激他,苏格拉底不断地批判着雅典,他把批判雅典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知道身为一个牛虻,有无数的正常人想让自己死去,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仍然万死不辞,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25、关于这一天的情况,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裴多》、《克里托》看到。
26、答:在所有的矛盾之中,最重要的矛盾是生和死。(黑格尔的辩证法),佛洛依德说,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哲学,源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正是在这对矛盾的斗争之中,人从孕育走向发展,从单细胞走向复杂的生命组织,从婴儿走向成年,当进化结束之后,走向老年,走向衰老,走向死亡。(斯宾塞的《第一原理》)
27、(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28、点击 →福利|吕祥新著《希腊哲学的悲剧》←参加送书福利
29、苏格拉底当然明白,此时他该做的,应该去恭维法官们,然后提出一个稍重的处罚逃避死刑。(他们希望,能将苏格拉底赶出雅典)。可他不能不为自己的原则辩护,他为自己的哲学立场斗争至了最后一刻。
30、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31、但苏格拉底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强加于人,他始终对自己的哲学信念持开放态度,他甚至从未宣称自己有人生哲学或人生智慧,相反,他总是宣称自己一无所知。看过柏拉图和色诺芬写的苏格拉底,就不难明白苏格拉底何以被称为对话大师、哲人中的哲人,但与人讨论时,这位大哲始终以朋友相待,即使是他的弟子,他也从来不收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被当成老师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派头。他一直像接生婆一样,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帮助他人催生自己的人生哲学,所以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既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一套自成一体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借以发现自身人生哲学的一种方法。
32、苏格拉底笑着看着这一切,民主的弊端,法律的滥情。
33、(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987a30以下。
34、(30)关于psychē概念的含义,CharlesKahn在其《赫拉克利特的艺术与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126~127页)、MarthaNussbaum在其《赫拉克利特的Psychē概念》(载《智慧》〔Phrohesis〕杂志Vol.17〔1972〕,1~15页)中都有详尽的考察。
35、对定义的寻求使得苏格拉底的使命具有了更加确定的内容,而他所谓德性与知识的同一亦即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尽管这尚且不足以使他摆脱招致各种批评的可能。定义问题的提出本身即是巴门尼德本质主义传统的恢复,并且使他的基本努力方向保持是理智主义的,亦即是世俗的而非是宗教的,他之所谓神不过是等同于他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只是相对于人的“无知”而言的。他的理智主义倾向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们在道德上的一切缺失都根源于人的理智的尚不充分的开发,因而弥补缺憾的唯一道路就是关注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如后来基督教所要求的那样把自身的全部生活都投入到神的怀抱中去这一点已预示了后来柏拉图“回忆说”的提出,但本身并不应该被视为“回忆说”。在此,所谓“关注灵魂”并没有比他的“自知”原则具有更多的内容。根据现代哲学者的研究,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希腊文中的“灵魂”(psychē)一词就是用来表示人的“自我”的,或者说是人们自我认同的承载者(thebearerofpersonalidentity),也可以说是肉体背后的“真我”(trueself),而情感又往往是在此“真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关注灵魂与“自知”是等同的,而苏格拉底以对定义的强调削弱了灵魂在情感方面的含义(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就是非理性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合乎理性并且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概念,从而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自我认识”(self-knowing)传统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灵魂的主要功能即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而苏格拉底又使之成为道德责任的最终承载者。二者对灵魂不朽的共同看法与其说是神秘主义,不如说是其理智主义诉求的自然结果,其哲学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宗教上的意义。据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哲学的提出恰切地标志着哲学由自然向自我的完全转变,而哲学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离随之宣布完成。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的降临确实如同葛斯里指出的那样形成了“希腊哲学史上的一道瀑布”。(32)
36、柏拉图是第一个建立了完整体系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囊括了“天上、地下”,不仅是哲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巨大的门柱。
37、(想想,同样质疑轻视法律法规,面对判决,苏格拉底与阿尔西比亚德却有着不同的行为。)
38、当然,对于寻求这种定义所蕴含的麻烦,苏格拉底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意识,但他将定义与知识等同确实招致了他的哲学中的第一个悖论,即知识与无知的悖论。一方面,他明确提出我们只有在知道了“善”“正义”等等抽象概念本身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正确断言某一行为是否是善的或正义的,而且只要我们知道善或正义是什么我们就必然能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善或正义的观念,就好比鞋匠只要知道如何制出好鞋就必然能够制出好鞋一般;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如果只是想学习如何做鞋、裁衣这样的技艺,他们往往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称职的教师,但如果他们想了解什么是正义时,称职的教师即无处寻得了。在这后一方面,苏格拉底显然是愿意或希望成为人们的教师的,而为了区别于自诩为德性之教师的智者们,他才否认自己是一名教师。不过,这种否认还有着更深层的理由,即他并不希望为人们提出新的德性信念,而是要人们对既有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做出重新考虑(批判),从而在一种普遍原则之下了解自身的生活职责。在此意义上,他就一方面要人们追求作为知识的德性,另一方面又公然宣称自己的无知,而所谓“无知”,恰恰就是对那最高的作为知识的德性的无知,也就是对于真正的而非虚假的智慧的无知这样,他的真实的使命就是通过与各种人的谈话使他们同样了解自己的无知,从而要他们认真反省自身的“灵魂”,并进而了解到生活的意义在此,“认识你自己”即等同于“自知无知”面对这样特殊的使命,苏格拉底的实践自然就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谓的“教导”。而在当时就既不同于智者们的修辞术教学,亦不同于传统悲剧诗人所扮演的激情式教育者角色。与他对一种自觉道德意识的要求相对应,他采用了那种永远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诘问法”(Socraticelenchus)。
39、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说过什么;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关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据说生于公元前469年——中国的孔子去世整10年,卒于前399年。还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之所以用“据说”,是因为以上信息,都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苏格拉底没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关于他的思想,也基本是这两个学生转述的——这有点儿像孔子。
40、“你们这里租金多少呢?”我问道,也想知道跟我们那里租金相比是多少。
41、所以你看,即使苏格拉底是一个流氓,他也是一个神圣的流氓。
42、我这里每天限量提供200份足菜足量的经济快餐,价格是13元,比外面实惠多了,而且我都是用花生油的,绝对的干净卫生。
43、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理想能给我带来什么?它是否真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的理想一直在变化还是不变?我的理想最终能为我带来什么?理想使我快乐还是痛苦?我需要为理想付出什么代价?我的理想在哪些方面是理智的,哪些方面是幻想?……
44、苏格拉底是一个例外,即使他不拥有这种最高深的知识,但他知道它的重要性,而且他知道自己对它是无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认为神赋予他以责任去坚持探索最高的知识,并试图劝导任何一个人的原因。(这段文字摘自《苏格拉底传》)苏格拉底明白,“我是谁”是最重大的问题。
45、然后从四五世纪开始,就进入欧洲的中世纪了。
46、《追风筝的人》之后,以高山寒泉般的文字,完整披露阿富汗腹地的真实面貌。
47、西方哲学,并为第一道德哲学家所述的西方伦理思想的传统。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主要通过他后来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闻名,特别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其他来源还包括同时期的Antisthenes,Aristippus和Sphettos的Aeschines。
48、一旦你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省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社会流行的许多观念可能站不住脚,我们原来确信无疑的思想观念可能变得问题重重。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告诉你要少想点,要简单点活,想多了只会给自己徒添痛苦,毫无意义。但是,根据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这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不负责的生活态度。
49、这可能扯得有点远哈,原谅我来自西伯利亚的冷幽默。
50、而他们两人的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
51、很少有人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有时遇到严厉的门卫才需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
52、第归纳和定义法。这也是我最近一直推崇的理论,定义法。促使学生通过归纳与定义而逐步地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从而得以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
53、苏格拉底认为,人在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时候是十分痛苦的,如果一位孕妇在生孩子的时候,没有人帮助的话,那么极有可能遇到危险,这和人们获得新知识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在产生新思想的时候没有被人正确的进行引导,那么他非常容易在某个时间段导致自己的精神死亡,而精神死亡的外在表现就是走上了一条邪路,他把自己比喻成助产士,这也就是说他要引导所有的青少年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即使这一个过程会让青少年们十分痛苦。
54、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民众的家中,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则是助产妇,他母亲的职业为他后来的“助产术”教育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55、这两个学士的记述尽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谁也没说到过老师曾经就上述问题发表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