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一生简介(精选86句)

2023-06-04 11:54:40

王夫之的一生简介

1、(6)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第168页。

2、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王夫之的一生简介)。

3、气有阴阳这两种形式,而世界之整体称为“太极”,王夫之说:

4、这样伟大的一个组织,他的祖师究竟是谁,真的很重要!

5、其次,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太多“求而不得”的情况。为什么会“求而不得”,而很多人却“不求而得”?因为强烈的“掠夺”欲望之下,我们趋于去过度作为,过度作为之下,我们会给自己埋下许多阻碍,会把许多简单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此也会离“所求”越来越远。

6、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7、清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清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们为时代和知识所限,除掉经籍的考证与训诂一途外,绝少能把历代思想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方面,王夫之最为博大精深,但却及身而绝,没有传人。(王夫之的一生简介)。

8、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魏源、谭嗣同、黄兴、宋教仁、毛泽东乃至胡耀邦、朱镕基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9、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10、如果人不加反思,那么他就无法在其行为上受到激励去“推己及人”。这种“推”之可能要靠心之“思”。(91)王夫之将孟子的“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中的“所得”句解释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处,此亦即人的道德本质。(92)王夫之强调说,人应当希求他人之安康,这不单单是因为对他人有同情之心,更是由于从本体论上说,他人并非真是“他人”,所谓“言人,则本为一气,痛痒相关之情自见”不能推,这不仅是道德过失,也是认识上的“不知”倘若明白万物实为一体之存在,人便自然想要扩充一己之情而推之旁人。而要能够知道或者自觉这个道理,则必须运用反思能力。王夫之论辩,仁德的本质就在于“无私”自私来自于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一体关系缺乏反思,王夫之甚至将反思与道德的关系表述为:“凡为恶者,只是不思。”(96)由此可见在王夫之的道德哲学中,知识与行动、思考与行为之间有着一条紧密的纽带。

11、(92)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742页。

12、在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学中,人的情感既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不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仅为人类情感的自然扩充,因为要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还需要思的功能。思的作用不是为了抑制情感,而是将情感引向正确的方向,王夫之并不提倡消灭情感和欲求,其言曰“人苟无情,则不能为恶,亦且不能为善”有情有欲并无对错,其错者在于对内在的道德本质(人的道德情感)缺乏反思,并且未能由道来引导情感和欲求。

13、这一年,牛顿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继续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努力;洛克完成了《人类理解论》,决定了此后西方几百年的思想走向;莱布尼茨周游列国、寻方明君,想为天下人谋福利。1688年,令人难忘的还有松尾芭蕉的俳句、石涛的画作、胡安娜的爱情咏叹调……

14、“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其极也唯恐不甚,其反也厚极而怒报之”。

15、当地地方官破获会d案的奏折 :“天地会节经查明起于提喜,该犯俗名郑开,僧名提喜,又名涂喜,又名洪二和尚。”

16、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

17、不过,一行和王夫之的理论都是以山川作为中国/华夏的自然边界,而堪舆术中的“干龙”学说却以山脉为天地之气运行的管道,并不强调山脉的边界作用。干龙学说强调气的流行运转,大地以昆仑为中心,昆仑上承于天,是连接天地的孔道,昆仑又分出各个支脉,其中有三条大山进入中国,称三大干龙,中国境内的山都是由此三大干龙分支擘脉而形成。气从昆仑出发,经由三大干龙传布到域中的各个角落,而所谓“域中”,就是由三条干龙及其支脉所框定的地理范围。至于这三条干龙具体所指,我们以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1547—1598)的说法为据:

18、“岳衡仰止”,这是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在草堂正堂上方所题的匾额。王船山是一位文化巨人,传世的著述达1000多万字,种类之多,涉猎之广,堪称“百科全书”。其人其学,令人高山仰止。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了他一生的滋养。其浩繁的著作,处处散发着对父兄亲情的追思怀念、对子侄后代的期望训导。这是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他令“岳衡仰止”的答案,理解他行为的“怪诞”,读懂他的气节和坚守。

19、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

20、  为了让船山精神遍泽高校学子,优课联盟UOOC特邀王立新教授开展名为《天地大儒王船山》的MOOC课程。主要讲述王船山惊世骇俗、亢烈传奇的生平事迹。以船山先生的一生,启发后世。

21、王夫之壮年时,明清两朝交替,他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经受过坎坷的政治流亡生活的考验和锻炼,同时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使他的进步思想趋于成熟。迫于抗清形势逆转,王夫之遁迹林泉,近四十幽居穷乡僻壤,荒山野岭,苦其心志,联系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以全部精力从事著述,力图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寻找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

22、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金兰乡石船山附近,因此也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23、(67)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520页。

24、200年多年来,他们从福建蔓延到广东,从广东到广西到湖南到四川,到全国,远到青藏高原,到海外,最后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门。

25、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

26、“在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27、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28、祖先世代以军功显赫,并忠于大明王朝,与大明王朝相始终。从王夫之第七代祖公——山居士王宁开始转武习文,以文墨教子弟,成为儒学传世之家,家境一直是相当殷实。但王船山祖父王惟敬比较喜欢挥霍,造成家道衰落,王船山父亲自幼专心读书,也不擅长谋生。到王夫之时,家境就贫寒了。

29、中区之间,轩辕所治,大禹之所经维……带束脉绕,搏聚约固,寒暑相剂,言语相译,形象相若,百谷相养,六畜相字,货贝相灌,百川流恶,群山荫夕以翕成乎中区之合,自然之合也。

30、此处清楚的例证了道的涵义能够包含理,而理却无法包含道。

31、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32、王夫之排拒朱熹(1130-1200)那种将理气分别开来、归入不同的本体论体系,并且以理为超越的做法。虽然朱熹一再强调理气不离不杂,但他的确将之归为不同的本体论体系,且视之为不同的实体,当他被迫追溯二者的根源时,他将理放置在了气的前端。王夫之指出了朱熹的谬误,理在朱熹那里实际上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悬宕”(metaphysicaldangler(14))。王夫之强调理不离气,“有气斯有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总结来说,王夫之将气看作是世界的基本元素,而理只是气之理、是气本身的固有秩序,因此,理没有任何超越的地位,也并非在气之先,这就是他所谓“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17)

33、1812年,贝多芬永远的爱人收到了来自这位作曲家雪花般的来信,不过收信人的身份却依然无人知晓。不过,历史学家认为收信人是安东妮布伦塔诺。安东妮布伦塔诺是一位外交家的女儿,贝多芬将他创作的《迪亚贝利变奏曲》献给了她。贝多芬去世后人们找到了他生前的书信,在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

34、本次,颜小二将和大家说说明清思想家王船山对“度”的解读,在他的眼里,事物的发展存在一个“度”,过了“度”,就会发生“转变”,即“物极必反”,他还由此指出“厚极而怒报”的观点。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各类事情,预先考量“度”是十分必要,可以预防过度压制之下的强烈“反弹”,如果我们懂得运用这个道理,或许可以顺利许多事情。思想家王船山在“度”下的人生反转:是隐士,也是斗士我们这里说的王船山,本名是王夫之,公元1916年生,按照现在的版图算起来,他是湖南衡阳人。因为晚年在衡阳的石船山隐居,继而被后人称为船山先生,而王船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35、(7)《船山思问录》,[明]王夫之撰,严寿徵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页。

36、●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汪·王夫之)

3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38、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王夫之

39、(摘要)王夫之拒斥了朱熹那种将理气分别开来、归入不同的本体论体系,且以理为超越的做法,而将“理”与“气”这两个本体论范畴整合了起来。在前王夫之的时代,人们通常将“气”看做一种盲目力量,需要“理”之规范的。但对王夫之而言,理内在于气,气是理的本体论基础,是理的显现与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夫之是持“气一元论”的,实际上,王夫之的一元论毋宁说是“理—气一元论”,理与气是两者互为体用的。这种“理在气中”的思想奠定了王夫之哲学的基础,他的“道器合一”的思想、“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思想,以及“理在欲中”的道德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40、我的父亲名叫王诗苳,生于1924年,一生都尽力延续着王氏宗族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子女学识修养的教育。生逢乱世,他因家贫辍学,只读过几年小学,但能写会算,尤其写得一笔好字。当时居委会宣传栏和家中挂的毛主席语录条幅,都出自他的手笔。他算得上我书法的启蒙老师。高中毕业,我下乡当了3年知青,又回城当了3年学徒,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喜忧参半,既想读大学又想早点工作自食其力为家庭分忧。询问父亲意见时,他不假思索地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去读!”一锤定音,改变了我的一生。

41、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学同样是立足于孟子有关人心的理论之上的,孟子描绘了几个有关人类内在道德能力及其非道德能力(non-moralcapacities)的重要概思念,王夫之则进一步界定和发展了这些概念,并创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理论来阐释人类道德的可能性及其根源。

42、王夫之不仅对后世的传统哲学、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开创了有清一代的崭新学风。随着国内“船山学”的研究和深入,“船山学”正逐步走向世界,日本、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涌现一批又一批“船山学”的研究者,成立了学术团体,“船山学”不断植入世界文明之林。

43、王夫之的宇宙观是“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的气化宇宙论。他说:“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乌鸦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人谓之无。”

44、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45、(9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745页。

46、石涛的“一画”,化出众法;他之众法,个性、浑入理始终不减,在观者脑中不仅不汇成“一法”,反而化作惊奇不断、变化万端的世界。石涛当然知道他潜修经年的佛法是从印度来的,但却从没在画中留下一点蛛丝马迹,透露他对中国之外的世界没有丝毫的兴趣。但凭他艺术的天赋和创发的理念,涵括1688年世界的画,舍他其谁。史家在刻画世界之际,同样力求不拘于一法,不囿于定格,纯粹依起心动念任万物带领。就像石涛从“一画”始,于“万法”终,避开家法和路数,为读者开展世界的缤纷样貌,反映人类情境无拘无束的变貌、光辉和怪异。

47、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王夫之

48、中区具有相对封闭而有限的特征。也就是说,既然地理环境是华夏的自然边界,则华夏文明所建立的国家既不应被“夷狄”所占据,也没有理由突破山川的限制而向域外扩张。处于具有无限扩张冲动的蒙古帝国之后,明代自初年起就主动展示出收缩性的国家观念,朱元璋就曾有“不征之国”的“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因此严厉禁止后世帝王对外用兵,其暗含的政治地理观念与王夫之的中区一致:华夏王朝所实际控制的地理区域已经足以自我维持,再向外扩张在政治成本上得不偿失。

49、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王立新教授介绍船山先生生平

50、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亦自署船山遗老、一瓠道人等,学者尊其为船山先生。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诞生于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一个正趋没落的家族,康熙卅一年(1692)病逝,享年74岁。

51、今天是王夫之先生诞辰399周年纪念日,特推出此文,以纪念这位衡阳籍伟大思想家。

52、使君谈艺笔通神,斗大高阳酒国春。消我关山风雪怨,天涯握手尽文人。

53、道与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很复杂,两者在中国历史中都有漫长的哲学传统,并为不同的哲学家在不同的涵义上所使用。本文无意对这两个概念展开全面的分析,而是致力于探究道与理在王夫之哲学中的涵义与关系。

54、从天下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一定会遵循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就不是夷狄蛮夷盗匪篡逆所能够私自夺取的,这才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利的解释。

55、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56、王夫之的教育观特别强调立志,认为志是成人之基,“志在学先”。“立志之始,在脱习气”“无尽之财,岂吾之积……亭亭鼎鼎,风光月霁”“惟其超越,是以和易”。告诫子孙后代要立大志,不要沾染坏习气,不要追名逐利,做人要潇潇洒洒,举止要堂堂正正,就像雨过天晴风清月明一般。只有超越了平庸,性格才能平易近人,社会才能和谐美好。这些,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着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当下,人们过于强调对孩子实用技能的培养,“修身”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无益于舍本求末。

57、(86)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63页。

58、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先楚屈子、理学鼻祖周子等同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成就,举世罕有匹敌,他与德谟克利特、费尔巴哈、马克思,并称世界四大唯物主义哲学家。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59、(41)王夫之:《尚书引义》.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年,第55页,

60、颇富才名的王夫之原本想一心报国、施展抱负,却无奈以一介文士之身而适逢乱世。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5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灭亡。王夫之心痛欲绝,写下《悲愤诗》一百韵,以抒发自己的心境;同年迁居衡山下,筑茅屋,名“续梦庵”。他出门时,手擎雨伞,脚踏木屐,用此举来表示自己“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这种不屈的民族气节。

61、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王夫之

62、以地理环境来说明中国历史的进程,或者用地理因素解释中国文明何以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的局面,是史学家常用的论述策略。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中国地理环境“四面受阻”说,代表性的阐释如“中国地理条件,由于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自然地区。这个自然地区的环境是:北有大漠,西和西南是高山,东与南滨海;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所流经的地区是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区。”因为这种地理上的特点而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在此范围内中国文明具有向心性和凝聚力,利于长期延续,二是历史中国也很难逾越此一范围而向更远的地方扩张。本文尝试从王夫之(1619—1692)的“中区”概念出发,讨论上述看法的历史渊源,并重新评估其意义。

63、以地理形势尤其是自然山脉的走向来划分华夷界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唐代一行(673—727)的山河两戒说。根据《新唐书·天文志》的记录,一行曾提出南北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逾河,并雷首、厎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坦,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益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在一行的观念中,这两条巨大的山脉都从西往东延伸,北部的一条从今天的甘肃、青海出发,经过唐朝首都所在的陕西关中地区,向东延伸至陪都洛阳,然后折向北方,包裹了整个华北平原;南部的一条从四川、陕西交界处出发,也经过关中到洛阳一线,然后折向南方,经过今天的湖北、湖南再向东,一直到福建的海边。北边的一条代表了大地脉络的“阴”的部分,南边的一条则代表大地脉络的“阳”的部分,南北两个山脉系统都被视作华夏与蛮夷和戎狄的界限。这两条山脉系统是一行的主观创造,同时与他的天文分野的观念密切相关,与唐代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范围也不尽相符,因此其政治地理学的内涵还有许多疑问;与一行的山河两戒说相比,王夫之的“中区”范围就要明确得多,也更符合明代后期知识界对于中国范围的看法。相比较而言,王夫之的中区比山河两戒所规定的华夏地区要大很多,至少增加了今日山西、除关中地区以外的陕西、宁夏、甘肃东部,以及四川、湖北大部、湖南、福建、两广,从唐代到明代华夏文明的扩张过程于兹可见。

64、换言之,道德的准则不要求任何人压抑自我的私欲而做到完全的利他主义(altrusim)。王夫之于此处或许是隐隐批判先哲中的理想主义派(墨、佛),因为他们的学说宣扬極救万世苍生于苦海之中的理想,而要求个人摒弃自我的私欲。

65、王夫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在衡州称“族盛”。父亲王朝聘曾经两中副榜,后入国子监攻读;二叔和三叔都是郡文学,三家子弟也多承习诗书。王夫之自幼受家学熏陶,从小颖悟过人。4岁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了《十三经》,此后一边跟父亲学习经义,另一方面又大量阅读各类书籍。12岁便能咏诗做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有名的少年才子。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9岁的王夫之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他在这里饱览藏书,专注学问,与师友们“聚首论文,相得甚欢”,为以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他23岁时,湖广提学检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将他的文章列为一等,给予了“忠义肝胆”、“情见乎辞”的高度评价。

66、思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王夫之的哲学体系在整个宋明理学中最为复杂。他对儒学的贡献在于他返诸儒家的传统经典并发掘出其真正的精神,他的哲学不仅吸取了《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以及《论语》和《孟子》的精髓,更为传统儒家经典展开新的议题。他的人生信条是“六经责我开生面”,而他也的确把生命的精华时段都奉献了出来重塑这些经典的义涵。在他一生的努力下,王夫之将儒学思想推上了一个新的层面,用陈赟的话来总结,我们可以给王夫之的哲学作个整体的评价:“王船山把人自身的发展引入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之中,自然、文化的主题才真正进入了儒家的存在论。儒学真正从内在心性之学中解放出来,面向整全的生活世界与广义的文化创造,在这里,才真正获得了存在论上的合法性。”(100)

67、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68、“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聚于此者散于彼,散于此者聚于彼。浊入清而体清,清入浊而妙浊,而后知其一也,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也。”

69、站在古祠前,我似乎看到了那位清瘦孤独的老人,倚靠祠前的栏杆,深邃地眺望着远山,口中念念有词,寄情山水的侧影。我们呼吸着古老的山野空气,迎着山巅穿过来的猎猎晚风,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哲人忧国忧民的气息。

70、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71、王夫之能在明清鼎革之际度过乱世,并写下上千万字的著述,与其同舟共济的和睦家庭氛围、与妻子的支持分不开。

72、王夫之还是一个爱国之人,青年时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

73、四我个人倾向于,应该缘起自浙江张苍水组织的君子营,君子营溃败之后,应该有些军将流落到南明政权尚在的福建、广东地区,他们的首站就是福建。他们秉持一贯的反清立场,并且代代传承。否则很难解释他们以军队纪律、军队的号令、军队的组织形式,组织起来了一个这样庞大的组织。

74、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王夫之

75、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76、王船山殁后二百多年,其人格精神与思想学术却得到了湖湘士子的大力表彰。尤其是晚清湘军集团的将领,如曾国藩、郭嵩焘、彭玉麟、胡林翼、罗泽南等人,大多推崇船山学行。可以说船山精神,就是凝聚湘军将领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纽带。

77、《小云山记》末尾说:“予自甲辰(1664年)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说明作者游佘湖山一年一次,乐此不倦,由此可见他对佘湖山的喜爱之深。

78、去世后,满清大兴文字狱,他的“公天下”、“趋时更新”、“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属于禁区,无人敢出版他的著作。

79、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80、步孟子之后,王夫之也强调人自然具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道德情感,他有时用孟子的话来称呼这些道德情感为“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道德情感也可以说是“道德本能”(moralinstinct),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不由自主而生发出来的情感。尽管有人可能争论说,道德情感只不过是自然情感的一种形式而已,然而,王夫之仍然强调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他说:

81、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d也。

82、●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法国)

83、当代学者周兵认为,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两个论点:“日生”指的是“先天之性”,“日成”指的是“后天之性”。(45)王夫之区分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并将二者俱归人“性”中,所谓“先天之性天成之,后天之性习成之也”。(46)可以说,船山的“先天之性”指的是气的基本秩序(理),他也称之为人类的道德本质,必如仁、义、理、智等等德性。而另一方面,他所说的“后天之性”指的是个人的终极本质。道德本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然而具体个人的本质则是通过其一生的反复思想和践习而获得的。对于“先天之性”来说,本质先于存在(essenceprecedesexistence),对于“后天之性”来说,存在完成了本质(existencecompletesessence)。这种观点将人从命定论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去寻求个人潜能的实现,并且定义自己的本质。

84、(3)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主要有萧*父、许苏民、陈赟以及章启辉。

85、(18)王夫之:《周易内传》,1980年,第617页。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开国大校王夫之简介(精选9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