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牧童有关的诗句三年级【摘抄文案100句】
一、与牧童有关的诗
1、释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2、翻译: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 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宋 释慧远《子湖有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4、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袁枚《所见》
5、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6、“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7、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8、 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1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2、《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3、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14、(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在草地上)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5、审校:周敏璐、付婷婷/美编:马云
16、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7、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18、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19、清代诗人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宋代诗人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唐代诗人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代诗人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宋代诗人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0、“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二、与牧童有关的诗句三年级
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3、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4、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5、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6、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7、吾闻昔人善赋梅,尝是梦中见春来。
8、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9、描写牧童骑牛的诗句
10、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1、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12、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13、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14、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5、牧童牧犊畏虎欺,挽弓逻之不敢离。
16、①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17、奇才不泯扬马名,善政况著龚黄绩。
18、“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9、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20、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
三、关于牧童的诗有哪些
1、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2、——宋·林希逸《郊行即事二首·其一》
3、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4、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5、 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宋 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6、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7、牧童放牧归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他蓑衣还没脱,就躺在草地上,惬意地欣赏起天空的明月来。
8、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9、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
10、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1、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12、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13、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14、——宋 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舟子斜荡桨,牧童倒骑牛。
15、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16、 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宋 王志道
17、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代吕洞宾《牧童词》
19、《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20、人生富贵骨相中,何须强力争豪雄。
四、与牧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2、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3、《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4、翻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5、牧童临水立,野鹜避人飞。
6、——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翻译:皷腹台前有着现成的诗句,牧童也解开束缚倒下骑着黄牛。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
7、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8、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9、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0、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11、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12、《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牧童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图,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的思想感情。
13、——宋 王禹偁《月波楼咏怀》 翻译:船上的小桨斜着放着,牧童倒着骑着黄牛回去!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清袁枚《题画》 翻译:牧童到哪里去了?在牛背上睡着了。
14、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5、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黄庭坚《牧童》
16、——宋 王志道 《侨寄山居霍然几月凡见之於目闻之於耳者辄缀》 翻译:到秋天了,许多的麦子黄成一片,牧童倒着骑牛将短笛横吹着。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17、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8、陇(lǒng):通“垄”,田垄。
19、牧童樵子自来往,水拥断沟留残沙。
20、草满池塘水满陂。时复往来吹一曲,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五、与牧童有关的诗五言绝句
1、诗:宋·黄庭坚图: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2、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3、归与归与毋忍辱,同寻牧童过天竺。
4、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5、释义: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6、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7、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8、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9、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10、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11、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2、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13、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14、牧童遥指阴森处,杳杳孤村怎能去。
15、——宋 释慧远《子湖有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翻译:落日的残霞落在岳山顶,牧童骑着黄牛回去了。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
16、《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1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8、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19、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
20、释义:放牛的孩子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你看落在牛背上的一只鸥鸟已经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