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史【摘抄文案100句】
一、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
1、《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北京》注:“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之一黄公望晚年的杰作。据说黄公望原名陆坚,幼时父母双亡,后被过继给一位人们尊称为“黄公”的老头。黄公看他聪明伶俐,特别喜欢他,说“吾望子久矣”,因此给他取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2、乾隆皇帝不识真品,名作真迹反遭冷遇
3、想当官,最重要还是结交一群官朋友。比如阎复、徐琰之类的。以上结交的都还是正人君子。
4、很多中国古代的画家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画画,但是黄公望为了能够学习更多的山水画法,一把年纪了还全国各地跑,所以他的画既可以画很密,也可以大留白,既可以一点点勾画,也可以大笔染墨。
5、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6、水營一律淀池風景,宛如江鄉,惟欠佳山耳。船窗展卷,如對富春。
7、从沈周手中“丢失”的《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数十年,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其主人已经换成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一生都十分推崇黄公望,在拿到《富春山居图》后他十分欣喜,在画作上写下了一长串的题跋,不仅把他与《富春山居图》相遇、思慕,最终购得的经过记载得十分详细生动,更把该作定为画家“生平得意笔”。30年后,董其昌又得到了沈周的仿作—《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或许是受了沈周的启发,天启七年(1627年),73岁的董其昌采用《富春山居图》笔法,创作了一幅山水长卷—《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这件作品同样是董氏画中精品,2012年《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亮相嘉德“秋拍”,最终以6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8、潜心书画终有所成,八旬翁成就传世名画
9、所以,画面不用颜色了,就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丰富画面好了。注意了,黑白灰,那可是高级色啊!此时的黄公望,早已没有了功名利禄之心,一门心思全扑在了艺术上,估计满脑子除了画画,就是画画了。江南山水气候湿润,用水墨作画的时候,长披麻皴,这种技法最合适。
10、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曾介绍自己是如何创作的:“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11、閒氣所鍾,必也悠久。如彼松柏,夫豈蒲柳。名詎有定,繫乎人口。定者存焉,謀道則否。繄我好古,圖左史右。富春山居,石渠瑾玖。問自何來?畫禪所有。為堂為室,為嶠為阜。咸宛而隆,咸放而走。有樹風生,有澤虛受。三疊識言,愛忘其醜。爾因我傳,我以爾壽。
12、一个叫危素的年轻人和黄公望关系不错,看到了黄公望花了整整四年画的那20张精品仿古画,喜欢得不得了:
13、大癡道人黃子久,詩中元白書顏柳。富春大嶺稱傑作,膾炙都人士之口。金題玉躞(卷軸杆)標山居,然疑即是富春否?展卷一室饒古香,華亭妙筆存圖右。品評精確書法高,以書例畫珍瓊玖。江山萬里無足奇,萬里以外個中有。平沙遠渚隔重林,水郭煙村帶層阜。耕者讀者雜漁樵,天高地下適飛走。渾噩全無意匠營,都來量物隨所受。宜令香光拜下風,倪迂范緩(寬)誰妍醜?不必什襲誇鑒賞,丁甲(道教六丁六甲神)呵持自能壽。
14、《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
15、清和既杪,梅雨初霽,一再展玩是卷,覺林巒濕潤,氣象蓊鬱,圖間令人想見朝嵐夕靄,變幻出沒之態,豈筆墨真通造化耶?古人論畫要首,曰氣曰韻,是卷惟氣韻生動,故隨時領略,難竟其趣也。
16、沈周痛失心爱名画,竟凭记忆画出仿作
17、《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台湾属于国宝级文物,在台湾每4年展出一次,每年只展出40天。由于真品收藏在戒备森严的库房,媒体只能拍摄复制画,复制画价格也不菲,一幅价值3万新台币。
18、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9、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明四家”之首沈周手里。沈周也是文徵明和唐寅的老师。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当时,收藏家把自己收藏的书画珍品拿去请好友、名人题跋是一种时尚,题跋的越多、越长,书画作品的文化积淀就越深。沈周也把这幅画交给一位朋友去题跋,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竟见利忘义,把画偷偷卖掉了。
20、这沈瑞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黄公望,一听要告老师,当时就急了,一手抓住这个同学,大喊“别告老师!”,一手抄出一把锋利的菜刀,说时迟那时快……把自己丁丁切了……
二、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史
1、吴湖帆捧画品鉴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不由得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300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
2、这时候黄公望已经不愿意回到年轻时追求功名的状态了,每次画的画基本都送朋友,这里送一张那里送一张,送了十年之后,已经看破红尘,潇洒得像个神仙,不论是技术还是心态,都达到顶峰了。
3、不曾想时隔不久,另有人进献《富春山居图》一幅。乾隆看后大为不悦,断定此进献之作非黄子久真迹。乾隆还命吏部尚书在此画卷上书写贬语以鉴真伪。
4、黄公望自幼享有才名,但一直只能从事书吏一职,郁不得志。1315年黄公望被牵连下狱,而恰在此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机会。这一事件虽然纯属巧合,却对黄公望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的他已是心灰意冷,不但无意于仕途进取,更失去了“以济世为己任”的雄心壮志。经过六年生与死的煎熬,从狱中出来的黄公望大彻大悟,选择了失意文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出家当了全真教的道士,改号“大痴”。
5、《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村)”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6、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他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却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念念不忘这幅让他魂牵梦萦的画作,他愣是凭着记忆画出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他的仿作与原作在构图等方面都惊人的相似。
7、后来和皇帝的关系搞得最不好,甚至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也来过,他在《行香子·过七里濑》的下阕里说:“重重似画,曲曲如。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8、画面上的用笔,既简洁凝重又纯粹干净,没有丝毫的轻浮造作,一派自然天真之象。尤其是在淡墨的使用上,那种空灵的韵味似乎蕴含着浓郁的禅意。这幅旷世佳作自从被焚坏以后,被焚烧的部分到底画的是什么已经无从考据,也许正是如此,才更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9、于是就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10、壬午春迴,觀花海塘(以下圖版糢糊無法辨识)。
11、《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包首题签:“画苑墨皇黄元久富春山居图真迹。烬余残本梅景书屋秘宝乙卯元旦吴湖帆题。"行引首:“富春一角"后学韩p。王同愈画黄公望像,并题:“元高士黄公望像。少举神童博宗群艺善写山水,法篆通隶,乙卯人日后学王同愈录五百名贤图,时年八十五"。
12、由吉林進英峨門抵盛京,山川渾厚,雲樹華滋,惜不令子久妙筆一為寫照,因思造物孕奇毓秀,或鍾之於神聖,或發之於文章,或寄之於翰墨,雖大小殊絕,皆足光宇宙,垂無窮,苟非是其湮沒者可勝道也。九月望日,舊宮繼思齋御識。
13、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14、每至清涼山,必有天花送喜,信是靈境,適攜此神筆證之。丙午暮春,臺麓雪妍堂御識。
15、破旧书画竟是国宝,废纸篓中找到题跋
16、是圖致可愛玩,凡晦明風雨,展卷輒有會心,茲值晴輝積素,偶一臥遊,當日嚴陵高致,彷彿遇之。因誦柳河東扁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句,彌覺神往。乾隆己巳長至後三日,御識。
17、后来他思念这个同学,便给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起名为刘庄。
18、但是也可见,黄公望作为老师,可怕到让人宁可自切丁丁,也不敢让他知道自己做坏事了。
19、黄公望是元朝山水画四大家之首,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是在1347年,也就是他82岁的时候。他画这样一张图,不只是在写山水,也不只是在讲一条河流的故事。他是告诉我们富春江上曾经有个严子陵(原名庄子陵),他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开脱和智慧。
20、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画里一遍一遍的长披麻皴。前山后山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才能有层次感呢?于是黄大师就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排布。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恰当。画面仅用水墨渲染,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经过这位黄大师的巧妙处理,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充分反映了黄大师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介绍
1、乾隆年间,一日,乾隆检阅内宫藏画,见有黄子久作《山居图》,甚喜,钦定此画为《富春山居图》真迹,虽然画题少了“富春”二字,还是在画上盖了“御览”宝印。
2、辛未南巡,登靈巖山,南眺具區,一望平遠無際,彷彿此段景色。沈德潛書室在山麓,嘗見其山居雜詠十律,因次韻賜之。予非山居者,而頗得山居之趣,斯圖其先導歟?御題。
3、此系丙寅春月題語,長至後一日再識。
4、黄公望在作画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他的作品存世不多,如今留在世间有年代可考的画作只有7幅,全是他70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其中最好也是最出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所绘的,始画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于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完成,此时黄公望已经81岁。他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黄公望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5、《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虽系赝品,但被乾隆误作真迹而宝爱有加,且在画上题跋到几乎填满所有空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画中题跋最多的记录。在书画作品上题跋,是中国才有的一门学问与艺术,很有文化特色和保护价值,如今已渐衰微,虽犹不绝如缕,但若不重视,总将灭亡。
6、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做了道士,改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靠卖卜为生。《六砚斋笔记》中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虞山画志》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
7、欢迎来稿参与,形式、题材不限
8、但是没过多久,宋朝被灭,科举制废除了,汉族人想在元朝当官没有太多办法,基本上只能走后门、拉关系。
9、起首汀州过后起山峦,第二段峰峦与第三段紧密相连,山谷中云雾缭绕,可见村舍山路。此处山峰多用干笔短皴,近景树用墨较浓,山顶树叶用横笔淡墨点出,而第三段山峰则有所差异,虽然用墨仍保持着近景偏浓、远景偏淡的习惯,但峰峦顶端树木则开始用竖笔点染,近景树枝亦是如此。
10、纸本33cm*6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春巡登泰山,曾空盪胸,眾山俯覽,蒼深渾厚之氣,不啻披子久巨幀。迴蹕舟行汶衛間,船窗晴眺,展對此卷,濃青未了,彷彿遇之,書以紀勝。辛卯春御識。
12、余既辨明此圖即富春山居圖,乃迭舊韻,更為長歌,以書其後。乾隆丁卯春正御筆。
13、答:(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初秋景色。(3)吸收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14、熱河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與昔人所評一峰畫景象適合。嘗於苑中作亭曰,對畫非虛擬也。秋巡駐山莊,展卷悠然,獨惜子久未見此境耳。
15、“黄大师呀,你看你这里有这么多张,能不能送我个一张半张的嘞……”
16、黄公望本来叫陆坚,很小就父母双亡,过继给一个姓黄的老头,老头很开心说了句“我黄老头盼望有个儿子好久啦!”(黄公望子久矣)
17、自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希望两幅画能合成一幅的愿望表达后,次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表示台北将举办黄公望特展,希望和浙江省博物馆合作展出《富春山居图》。
18、烟台富春山居楼盘居用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建面积80万平方米,由11层、24层的小高层和高层组成,户型建筑面积在85平米至135平米之间,绿化率4%,容积率97%,总户数4931户,房产年限70年,五证齐全。
19、淀池舟行,見梁笱(竹制捕魚器),印之圖中,益知魚家生計。甲寅春御題。
20、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四、富春山居图为黄子
1、时值清康熙年间,皇宫内府偶得黄子久《山居图》,将其深藏于内宫。
2、为避战乱辗转飘零,半幅名作落户台湾
3、从传承题跋艺术的意义上说,子明卷倒是可以做为一份教材。它的画心部分就有多达53通的题识,前后隔水还有2条跋语。我在2011年台北故宫展出《富春山居图》时,被邀接受福建省电视台专题节目采访,获得子明卷的电子图版,才有机会细读所有题跋。我根据节目需要,介绍了其中几通重要题识,也把能够看清的文字都记录了下来,既供自己研究学习,也想让有兴趣和需要的同行参考,所以整理发表在此。
4、暮春之初,南巡至會稽。昔人所云,山隂道上應接不暇者,隔江睇富春諸山,矗矗如螺髻,浮出雲外,睪(懌)然者久之。重披是圖,益為神往。乾隆御識,辛未。
5、黄公望擅长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小时就有大志。南宋灭亡后,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中年,他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后来上京到都察院,仍做书吏,经办田粮杂务。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就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46岁的黄公望也受到牵连,被诬入狱。
6、漸遠村莊水面寬,水營因以搆河干。嫌他行舘修而飾,愛此居艫福且安。帆落春風靜玉浦,窗憑望月漾金瀾。扈舟高下檣燈列,竟作南巡一例觀。
7、但后来也许是太想上位了,饥不择食,甚至结交了贪官张闾。
8、富春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是一处山与水完美结合的风景佳处,景色优美.由于东汉名土严光(严子陵)在此隐居,因此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
9、《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带秋天的景致。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如此这般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令观者在凝神欣赏之际有如进入画境。
10、后来有一种说法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入宫后,乾隆皇帝其实也鉴别出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和仿作的真假,但他在此之前一直把仿作当成真迹珍藏,觉得特别没面子,因此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11、董其昌评价《富春山居图》说:“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此画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幅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12、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13、此画尽描富春江两岸旎丽景色,其间树木苍苍,峰峦叠嶂;村舍、亭台错落有致,渔舟、小桥流水潺潺……
14、“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5、《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禅师。《富春山居图》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其在人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16、尺幅:纵8厘米,横4厘米
17、富春疑案參來久,今喜辨明楊即柳。高王目迷何足云,壓倒德潛談天口。我非博古侈精鑒,是是還應別否否。沈文王氏乃捉刀,華亭晉陵仍左右。始識流傳只一圖,珷玞(似玉美石)安可同瑤玖。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識元珠吾固有。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歷阜。縱云露柱即燈籠,坐令優孟望而走。每讀班賦(似為張衡《东京赋》之誤)發深思,貴耳末學多膚受(《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謂學問膚淺,僅得皮毛)。吳下詩人即趁闕,試與觀之應覺醜。還續長言當自訟,庶使此圖更因壽。
18、《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19、不見富春山色已十五載,今春過雲棲山徑,江光雲影,遠映層嵐,宛如子久筆端神韻,茲偶一展閱,益洽我心矣。庚子冬日,御識。
20、品牌宣传、收藏投资者的学习、交流乐园,最新最全的收藏资讯信息。
五、黄子久富春山居图
1、丁卯仲春,盤山行宮展玩,因用前韻,再題名山佳畫,相對怡神,致足樂也。乾隆御筆。
2、这时候一个叫无用的道士来找他要画,于是就诞生了那张千古名作——《富春山居图》。
3、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4、尖塔攬全形,陳園評暫停。佳時逢上巳,隨地可□亭。綠水澄而照,春梅靜以馨。託波杯不泛,□□有芳型。
5、此卷是乾隆十年(1746年)入内府。乾隆得此画卷时大喜过望,其兴奋程度,不亚于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拥有者吴问卿。何以见得?因为子明卷的画面空白处写满了乾隆皇帝的题跋。其数量之多,用乾隆自己的话说:“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据统计,从乾隆十年到嘉庆四年(乾隆做了四年的太上皇),画卷上共享55处乾隆的题跋,其中画卷之中有53处,另外两则题跋写在了画卷的前后隔水(手卷形制的一个名称)之上。
6、从此严子陵的故事更加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7、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一时真假难分。他一边坚定地宣布第二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他还特意请大臣来观画题跋,大臣们虽然有人鉴别出乾隆皇帝认定的赝品其实是真迹,但谁也不敢点破,而是纷纷附和,把真迹认定为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乾隆皇帝还命令大臣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
8、《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分前后两段。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9、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10、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里用短短一百四十四个字,便传神的将富春江两岸的山光水色尽现眼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新莽(王莽灭西汉后所建政权)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曾与刘秀一同游学的庄子陵便四处招贤纳士,集结军事,助刘秀起事。
12、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13、黄公望性情俊逸,作此画时常兴之所至,率性而作,所以,用了几年才完成。完成之后这幅画为黄公望的师弟郑樗(shu,叔声,大而无着之意,无用师)所有。明末此画为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所有,再传其子吴洪裕(字问卿)。1650年(清顺治七年),吴洪裕病危,竟以此图投火为殉,幸被其侄从炉火中抢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14、長至後八日,快雪時晴,坐養心殿明窗下,盆梅初放,一室春和,展此卷欣然有會,輒命筆書之。
15、黄公望在1347年始画《富春山居图》时,已是79岁高龄。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水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16、简介:在片中,辗转流失的《富春山居图》即将展出,国际黑市开出天价,英伦大盗和日本黑帮闻风而动,江湖各路人马各展其能,在生死的边缘上进行对决;而男女主人公的恩怨情仇也就此展开……其中包含爱情、冒险、谍战、动作等诸多元素预计今年9月开机,明年国庆前上映。详细的剧情肯定不会这么早出来吧
17、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
18、畫家貴正不貴奇,大癡此卷三昧知。天地造物非物造,元氣裹合神淋灕。六法上乘我所喜,言之不足長言之。石渠寶笈惜未載,行□出笥常相隨。田盤小憩天成閣,展覺峰巒近列眉。香山岫雲足佳趣,以境覓畫非然疑。乃知逢源任左右,是謂田家合天倪。如入畫禪晤思白,摩詰雪江有所思。我欲壽之以佳作,德潛手筆猶能為,富春大嶺汝有記,吊古寤嘆與嗟咨。試評此畫得所否,更須紙尾揮顏碑。
19、然而却找不到庄子陵了。
20、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简约利落,自出新意,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作品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堪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