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论语(精选77句)

2023-07-19 10:55:07

于丹教授论语

1、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2、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3、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于丹教授论语)。

4、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要是于丹和蒙曼老师能够好好解读文化,让我们雅俗共赏,也是不错的。(于丹教授论语)。

5、45)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读到《论语》,就不由得想起一个人来——于丹教授。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舞台大讲《〈论语〉心得》。她对我国古代经典《论语》通俗易懂的解读,一时间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潮”,其本人也被捧上了“国学大师”的神坛。从此,各种讲座和活动的邀请函纷至沓来,于丹的演讲生涯也开始如鱼得水。

7、昨天读了一本好书《于丹〈论语〉心得》,起初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一拿起来居然就放不下了。

8、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9、在商业环境下,可以说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觉得,这样的解读,没有问题。

10、    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从治国治世的道理,到经世致用的学问,并没有失传。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处处皆是学问。所以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从人身上学来的,他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11、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12、读于丹论语,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读后确有感触。

13、众所周知,一部《论语》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汇集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近些日子,重新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细细玩味书中所解读出来的精粹和哲理,使自己感到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满和温暖起来,如春日煦阳一般浸润着现代人的心灵。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其深刻内涵,独到见解之处,豁然于眼前。

14、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15、书中说到:《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是最简单的,它的真谛也告诉了我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这大概就是我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吧。

16、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给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一种描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终须要得以见天日。一个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一个正人君子,你也就不会被烦恼所困扰。另外孔子还崇尚修身养性,即把自己隐居起来,与世无争,经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坦荡荡,从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把凶残的狼圈起来,就能轻易的改变它的本性,变成善良的羊吗?儒家思想里存在的一些说教的东西过多,而且有些脱离现实,可能是时间上的差异,国情上区别所制,儒家思想精华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不能全盘接收,奉为“守则”,一律照章执行,是不可取的。我们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一个真正的人,对人对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动别人,用自己的个性美赢得别人的尊敬,就像歌词里讲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8、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19、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挨着都送到的事了,已经没有大院一起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20、3)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21、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2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23、有这样一本书,它用最朴素的语言,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着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24、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最早风靡一时的时候,我便想拜读了。可书一买回来,趁着热劲,读了不到一半,便搁置了下来。

25、2)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26、    孔夫子相信信仰的力量,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他曾经评价过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

27、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28、39)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29、《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30、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

31、《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32、    每个阶段,人需要做的事情被特别的强调出来。而孔子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里可以做一个课文的衍生:“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孔子在十五岁立志于学,并且孜孜不倦,敏以求之,这种学习态度正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33、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34、所有课程须由学员本人完成,学员需按时完成各类课程要求和自我承诺。

35、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36、30)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37、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38、这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便是《于丹论语>感悟》。它收录了于丹教授对孔子教学的感悟,它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向我们讲述着《论语》中所蕴藏的大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为我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从而指引我们抵达了自己的理想。

39、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第一个态度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现在的英语教学结果应该说对我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语老师都在尽力,都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有些同学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可以说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要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完这一部分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也许还要有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我们要从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等中跳出来,因为这样做,除了给自己添堵外,我们得不到一点好处。反之,我们要积极思考,班级有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们做到了,我们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强的是如何找到并实施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困生的各项能力,将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40、面对别人的诽谤,他无意争辩,也不愿多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

4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2、35)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43、24)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44、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45、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46、  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47、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但是分时间和场合,有时时间和场合是对的,换一个时间和场合可能就错了。这里讲的是一种做事的艺术,必须把握好。在浩渺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一瞬间时光,如果再比作河流,人生仅仅是一朵微小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挖掘心灵资源。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讲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面对生活,胸怀坦荡,内心向善,释放正能量。

48、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49、蒙曼老师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从小也颇有文化修为,每年都给自己开了个50本书的书单,对于经典的书籍,也不会放过。

50、《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

51、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52、32)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53、47)“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胸怀,他的内心无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54、作为商人,就要谋利,到北大演讲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些鸡汤,引发学生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55、5)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56、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57、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58、那么,什么叫仁爱之心呢?孔子曾说过,恭、宽、信、敏、惠这五点若都做到了,“仁”就基本可以做到了。于丹教授告诫我们“仁爱是儒家思想中,基石中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他人好。”

59、    师徒两传承的都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心境!

60、43)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61、《于丹〈论语〉心得》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一种包容、理解的交友态度。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环境中,朋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可以看一个人内心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清醒,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交友要自尊,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更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交友要自律,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地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人际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交友要大度,落落大方,心中能容他人,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交友是要付出的,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62、然而,正当于丹因讲《论语》而风光之时,关于其个人作风的负面新闻开始频频出现:要求主办方安排高档酒店、对随行人员态度恶劣……2012年,于丹应邀到北京大学参加活动,却被北大学子轰下讲台。至此,于丹的名声一落千丈。

63、48)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64、从常理看来,大家一定认为楚庄王会马上点亮烛火,查出那位调戏美女的大臣并处置他。但是,楚庄王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点烛,而是先让所有大臣把自己的帽带全部扯断。这样一来,那位大臣自然就没有被惩罚。

65、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66、简而言之,君子之风既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更是外在的使命担当。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追逐金钱,有人追逐名利,他们不顾礼义廉耻,放弃原则底线,几千年形成的“君子人格”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不能不令人警醒。

67、今天,我们给孔夫子疯狂打CALL,请跟着语文老师这样读《论语》!

68、因为《百家讲坛》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播开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69、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

70、22)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71、《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72、文字其实不多,中华书局为此在版面和装帧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个把小时把书读了一半,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因为读好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即便吞下,也该像骆驼反刍那样细细咀嚼,而我因为最近的烦恼,正好需要这样静心的良药。

73、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74、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5、入选作品将在这里进行最终角逐推文发布后一周内的阅读量与点赞数为有效参考值作品最终成绩=线下打分(70%)+线上评选(30%)

76、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懒洋洋造句(精选2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