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有多伟大(精选72句)

2023-07-09 10:14:35

海德格尔有多伟大

1、“存在”问题,它是最根本的问题。它之所以最根本,就在于它并不预设答案。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答案。不仅没有答案,在很多情况下,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甚至连怎么发问都不知道。这叫“疑难”,因为当你知道一个问题的发问方式时,你已经大概知道了这个问题答案的一半。而“存在”问题,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海德格尔说我们不仅没有答案,我们不知道怎么发问,我们甚至还没有“语词”和“语法”。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著作比较晦涩难读的一个原因。他不愿意,也觉得不能用古往今来人们用过的哲学的思想词或者概念词,去表达、去发问、去表述“存在”问题的“疑难”,因为一旦这样,我们就陷入了过去的传统的套路,我们的发问就会偏离。

2、第二讲 本体论与政治本体论(OntologyandPoliticalOntology)

3、这和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想象却颇有不同: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圣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不但生活得好、思想深刻,而且道德高尚、人格独立。诚然,我们的这种想象是过于单纯和理想化了,然而,将一个人的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完全脱离开的做法,却也显得过于冒失,并且未必是海德格尔所支持的。在他解读尼采的课程上曾指出,“尼采对他生活的回顾和追忆始终只是对自己的使命的前瞻……我们必须由此来说明他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习惯:比如在起草书信时,尼采总是直接把草稿写在他的‘手稿’之上。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节约纸张,而是因为这些书信与著作有着归属关系。书信也是沉思录。”((1))至少在尼采这个案例中,他的书信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细节,对于理解他的思想是有助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生平联系在一起、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的尝试,就不只是一种哗众取宠、或者违背海德格尔本意的做法,而可以是一种更深刻地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尝试。

4、从历史角度看,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这个词直接源于18-19世纪浪漫派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强调了个体的不可还原性,比如说人的个体不能被简化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不能被简化为是作为公司的一个“人力资源”(李注:也不太可能简单地简化为一种时代共性问题的面对者)。

5、都市社会面临着堕入一种毁灭性错误的危险。都市人想到农民的世界和存在时,常常有意把他们那种其实非常顽固的炫耀生活暂时收敛一番,殊不知这与他们心底的实情——和农民的生活尽量疏远,听任他们的存在一如既往,不逾旧轨,对学究们言不由衷的关于“民风”、“土地的根基”的长篇大论嗤之以鼻——又自相矛盾了。农民不需要也不想要这种城市派头的好管闲事。他们所需所想的是对其存在与自主的静谧生活的维系。但是今天许多城里人在村子里,在农民的家里,行事往往就跟他们在城市的娱乐区“找乐子”一样。这种行为一夜之间破坏的东西比百年关于民俗民风的博学炫耀所能毁坏的还要多。(海德格尔有多伟大)。

6、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具有普遍性但是又不是一般的普遍性, 他的存在是不分区域的存在,超越一切种类特性的普遍存在。一般的存在往往是明确的,而存在的普遍性却一再回避,所以,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存在一直是不言自明的。但又矛盾地觉得存在是普遍的,清晰的,而海德格尔又说“存在这个概念毋宁是最晦暗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很高的普遍性,所以存在是不可定义的。一般人喜欢用附着具体物象的方法看待存在,但是却不能给存在一个明确的解释。因此,存在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一种抽象的,潜意识的,本能性的东西。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既不能用定义的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表现。”但是不可定义并不等于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存在虽然不可定义,但是它又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它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海德格尔说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7、科学家和精神科学家:维扎克、海森堡、宾斯万格;

8、投稿邮箱:grimmgruppe@1com

9、如果不制作、不炒作、不收藏难以得到的珍贵财物,那么贫穷的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百姓看不到足以引起他们贪心的事和物,那么纯朴的民心就不会被迷乱,并引起焦虑不安。

10、勒内·夏尔说,“面包掰开了人”,策兰则说,“面包掰开了上帝”,我想说,对于将全部救赎之希望投入诗歌的策兰来说,诗歌掰开了诗人,而诗人却不堪词语的强硬,最终破碎为齑粉了。策兰在其早期诗歌《阿西西》中,就述说了一个令人惊骇的故事,“一只过去的手/掠动在眼前/制作了一只陶罐;/这陶罐上/一只永远跑不动的兽/在一个砰然关闭的词的面前/来吃手里的睡眠”。总结一句,奥斯维辛之后,面包不仅掰开了人,也掰开了上帝;奥斯维辛之后,陶罐上的猛兽,可以突破限制,一口吞噬掉人的睡眠。

11、海德格尔把这样的发问叫作“林中迷津”,他用过一个比喻,区别什么叫“上路”和什么是“在路上”:别人给我们把路修好了,我们在路上,我们开着车,我们走着路。我们曾经常常这样说“我们走在大道上,意气风发,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当然是这样,我们走在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他们开创的大道上。但是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顺利地走在大道上,而在于我们能够对我们走在大道上的这个“道”进行发问。我们“天生的”就有一种重新上路,重新开道的可能性。否则我们跟其他的生物就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核心就是发问存在问题,或者存在的疑难。

12、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海德格尔忽视了问题的另外一面。道德一方面固然是源自个体、关乎个体生活的;但另一方面,人是集体的动物,在集体中生活,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而这种规则也包括,要为他人负责。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讲的责任伦理。这是一种与单纯的理想主义对抗的精神。理想主义是好的,但要有限度,这个限度在于,你要抱着一颗为他人负责的心。这就是韦伯所主张的“暴力经济学”:在实现你的理想的同时,尽可能地消除暴力。

13、但是海德格尔在二战当中,1935年开始进入对技术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认为目前20世纪哲学家当中,海德格尔提供了一种对技术最深刻的思考。因为他把技术当作了从近代以来,近代的主体哲学为基础的发展而来的一个文化现象。现在技术哲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几年或者未来几年当中,他这方面的思考,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

14、大学时期,海德格尔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难、异常刻苦,用四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由于身体原因,他一度失去奖学金,在大学的最后两年(1911-1913年),他只能依靠一项私人贷款和做家教维持生计。在写给同学的信件中,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当时十分迷茫,他心里设想着未来的可能道路:也许继续读神学,但是身体不佳;也许研究他所感兴趣的哲学,但他对这条道路并没有多少把握;也许读个师范,以后当个老师,有个稳定的收入……((2))然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哲学。尽管如此,他的研究还是尽可能和宗教保持关系。从学生时代起,海德格尔就学会了这种“和稀泥”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哲学)和自己在当前条件下必须接受的东西(宗教)结合在一起。后来到了校长时期,他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把自己的理想(一次伟大的哲学性的、民族性的思想革命和现实革命)和纳粹政策搅和在一起。

15、第四讲 现代政治哲学(ModernPoliticalPhilosophy)

16、0怕什么真理无穷尽,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

17、((4))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讲话》,第39页。

18、这意味着他所回到的存在问题,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并不纯粹(或不完全是)认识论或哲学概念问题。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问题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的神秘构成之类的问题。现在,我必须要承认阿多诺批判过的“海德格尔的黑话”对我的影响极大。我认为这十分正确,也十分必要,即必须让存在之所为存在的问题重新在哲学思考的层面上浮现出来。即便我的方法在这里非常不同于你的方法(我的方法很粗陋,就是反历史的数学),我会说,海德格尔恢复存在问题,让其成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姿态。

19、就算如此,我也要去。全部的棋子都被夺走,棋盘上只剩下王,也绝对不会投降。

20、个人以为,就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海德格尔不如萨特更为完善、深刻和易懂。当然,萨特晚了海德格尔几十年。个人还以为,存在主义哲学,所表现的,是一战以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无奈,但又没从根子上找到原因。

21、思考的任务是抛弃以前的想法,决定真正需要思考的东西。

22、人安静地生活,即使安静地听风声,也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23、本体意义上的此在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长期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去追问, 而忽视了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存在。

24、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海德格尔

25、在海德格尔博士毕业时,弗莱堡大学恰好空出了一个教席。当时的系主任芬克教授,鼓励海德格尔继续写作教职论文,并许诺其哲学系空缺教席的位置。急于在体制内上升、对自己也颇有自信的海德格尔竟然对此信以为真。最终,由于同为这一教席的竞争者,他竟和好友克雷布斯(Krebs)决裂。((3))因为这一教席与天主教相关,并且为了获得天主教哲学方面的奖学金,海德格尔又开始研究经院哲学。经过两年的努力,海德格尔写完了教职论文,并且在和教职论文一道提交的简历中许下这样的“空头支票”:

26、这个使命并非是一种消极自由的“个人精神栖居地”,在他的探索路径中,与他人关系的“共在”以及实际的实践和“操心操持”一直是重要的,我想这是他接受这样的笔谈,进行对话而非仅仅“沉思”的关键。

27、纵观海德格尔的学术之路,我们发现:一方面,海德格尔是个既有天才、同时又意志坚定、极其努力的人。他写作博士论文和教职论文前后加起来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并且他为了谋生和升职,横跨了各个不同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周旋,这也导致了他的博学,让他能成为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头脑聪明的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在学术道路上,光有学术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利用他的“共在世界”(Mitwelt)。既然他的出身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资源,他就必须自己努力地结交各种有可能带他走向“美好前途”的人,哪怕这种结交带有违心的成分。在私人书信中对胡塞尔的“不满”,既是长期的情感积压的宣泄,也表明,他是个心气极高的人,他也想统领现象学乃至整个哲学界、文化界。有人可能会说,海德格尔太“坏”、太阴险了;也有人会认为海德格尔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应该同情他这个出身黑森林农村的小伙子。此时,当上教授、飞黄腾达的海德格尔哪里会仅仅满足于此,他开始进入了独立的新生活。

28、也许,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无论是人类史,还是世界史,没有什么是不朽的,更没有什么是伟大的,唯有思想的使命给出了衡量他如其所是的标准——“我对自己毫无想法,我只追求思想的使命”。阿伦特怀着赞赏之情,称海德格尔为“秘密的思想之王”;伽达默尔以“大破大立”来形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某种程度上,海德格尔的确是一个更高意义上的、纯粹的思考者。

29、((1))海德格尔,《尼采》(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第251页。

30、巴:对我而言,这个差别很大。在无关性和意义之间,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但我想知道我们是否不应该在这个深渊边缘停下来,正如我感觉到穷尽正在获得优势!

31、我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反犹主义——绝对不是。我们也不要忘记海德格尔不希望出版这些材料。我们也不要忘记,在《黑色笔记本》中,还有很多东西有时看起来有些难以置信的歇斯底里,我们感觉到海德格尔几乎发狂了,因为他真的感觉到世界正在支离破碎——他并不是那个时代唯一这样思考的的人。

32、罗尔斯重来不沉在枯燥的逻辑里面打转,一生只是在思考什么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正义论》只是思考一个社会的公平分配问题,他的主要论敌洛齐克说过以后但凡讨论社会正义问题是根本无法绕开罗尔斯正义论的框架,曾有学者调侃若干世纪以后如果记住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本哲学著作时候一定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洛齐克的《无政府 国家和乌托邦》,而后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印证前者的伟大。

33、0每当人远航归来,他总有话可说。——叔本华

34、埃里邦:那么,《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是一本既关于纳粹主义又关于海德格尔的书,是吗?

35、尼采:最难的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36、巴:啊,要小心哟!我们可以享受微分方程,但微分方程自己不会享受任何东西。我们有时候也可以享受无关性的存在——这通常是可能的。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变态。

37、这其中就包括海德格尔的大量书信。在全集中,书信仅占一小部分。在全集的计划中,书信是第93卷,目前还尚未出版。而这显然无法满足对海德格尔其人其思想的研究需求。有鉴于此,登克尔(AlfredDenker)和扎博洛斯基(HolgerZaborowski)一道,推出了《海德格尔书信集》。这两位海德格尔专家的合作曾经产生了《海德格尔年鉴》及梅斯基尔希的海德格尔档案馆,而这个书信项目则由档案馆所支持。此外还邀请了知名海德格尔研究者如菲加尔(GünterFigal)、海因茨(MarionHeinz),马尔巴赫档案馆的布洛(UlrichvonBülow)等担任学术顾问。

38、让百姓保证有吃有穿就行,保持身体健康,平淡安稳的活着即可,使他们丧失远大的理想与有所作为的志向,不起逆乱之意,常怀谦卑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39、((11))海德格尔,《论德国的大学》,载《讲话》(全集第16卷),美茵法兰克福2000年,第297-307页。

40、沃:最后,我们要谈谈一个非常微妙的名字:海德格尔。对你而言,巴迪欧先生,海德格尔是纳粹,但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或许你会同意这个看法,南希先生,是吗?不过,我们是否以将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与他的哲学分开?我们该如何对待海德格尔?更进一步,谈个相关的问题:是否可以设想一种法西斯主义的哲学?让某种民族或种族具有优先地位(即便这些观点包含在他对存在及其表象的概括中),这是否不仅会败坏思想,以及从根本上来引导思考?最后,海德格尔是否命名了法德哲学关系中的一个替代关系——即不停地替代自身的替代?

41、现在,我坚持认为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原本的“真实-真实”——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迫切需要,也是最终的哲学激情(在某种意义上,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让我们激发了这种哲学激情)。真实就是存在与/或意义,如同它们二者的区分一样。有一种打着“新实在论”,“思辨实在论”、或“物导向的哲学”旗号讨论“真实”,这证明了的当代主流十分热衷于谈论“真实”——这个问题在法德结合的问题之外。如今,这场运动认为哲学已经被封闭在主体性之内,认为所有其他一切都与主体性相关联。但这是非常幼稚的假设。思考从来步涉及到一个与“对象”保持单边关系的“主体”——即便在笛卡尔和康德那里也是如此。通过在世存在,通过被抛入世界(世界既不是给定的,也没有得到任何保障,不过世界绝对存在),一切事物已经开始,并反复重新开始。

42、纳粹哲学家、尼采研究者鲍姆勒曾在战后反思说:他的错误在于,不是在眼前的事物中,而是在崇高的理念中寻求真理,而让理念去强暴现实。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必须能够抵制对高贵的渴望;而民主制恰恰就是反对高贵的,这是他接受民主制的理由。((18))而海德格尔在这方面则顽固得多,无论战前战后他都是民主制的坚定反对者。他仅仅把民主制的道德看作是庸人们集体抵制“超人”、“先知”的武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反道德的、反民主的。在某种意义上,海德格尔恪守的是一种“强者政治学”,他的思想较之“常人”,多了几分力量,却少了几分慈悲。这也许是海德格尔必须被超越的地方。

43、从“农民工”与“海德格尔”这两个气质与指向相距甚远的概念中,我们自然感受到一种矛盾,这个矛盾代表了一种挖掘的深度,我们或想象着一个“精神王国”,或是想象这种追求的“代价”。

44、再比如说中世纪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奥古斯丁(SaintAugustinus),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关于时间的哲学论断。他说,“关于时间,你要不问,我还明白。你一问,我立马就糊涂了。”关于存在问题的发问也是这样,它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片刻也离不开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搞清楚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45、所以我们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与“本真性”相关:

46、中学毕业后当过店员、推销员,经过商。这使他看到贵族、资产阶级奢侈糜烂的生活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在大革命中他的商品被征用。他受过革命政权的拘禁,因而对革命战争持否定态度。1803年底,他发表题为《全世界和谐》的论文,提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此后30年如一日,写出大量著作,宣传他的理论,直到病故。他的作品无情鞭笞资本主义的投机和欺诈,揭露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欺骗性。他也设计了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登出广告,呼吁资本家资助他搞试验,每天中午用1——2个小时在家等候支持者光临,可等了一生也没有一个富人上门。

47、贸易最能促进文明的发展。人们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交换了思想。英格索尔

48、((12))海德格尔,《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载《路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70-274页;又参见海德格尔,《尼采》(下),第852页。

49、思想伟大的人必犯大错,思想小的人必犯大错。

50、海德格尔出生于天主教氛围下的梅斯基尔希小镇,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海德格尔的学生时期一直依赖于天主教的奖学金资助,这段时间长达13年(从1903年-1916年,1916年后,海德格尔开始在弗莱堡大学担任私人讲师)。这种财务上的不独立对于海德格尔有着很大的影响。即便当他思想成熟、已经从心底里反对天主教时,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让他不得不从事与宗教研究相关的题目。

51、“出于选择了自身的能在这种“为何之故”,下了决心的此在解放自己,自由面对其世界。唯有断然朝向其自身的决心才把此在带入这样的可能性:让一道存在着的他人在他们自己最本己的能在中去“存在”,而在率先解放的操持中把他们的能在一道开展出来。这种下了决心的此在可以成为他人的“良知”。本真的共处,唯源出于决心中的本真的本身存在,而非源出于模棱两可心怀妒嫉的约许和在常人及其所欲从事之业中的喋喋不休的称兄道弟。”

52、德里达:是的,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新调子的发明,只有通过新“调子”,才能发明那些可以摆得上台面的场景,才能发明那些你可以听任它们自己摆上台面的情景,才能发明那些如同你采用它,它也同样占有你的姿态。

53、  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54、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6米宽,7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里,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55、和很多其他东西一样,“使命”这个概念也会被作为不同的用途,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很多社会理想的执行都会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关于社会性的问题,我这里不过多谈论。

56、((9))海德格尔/阿伦特,《1925-1975年通信集》,美茵法兰克福1998年,第11页。

57、有想法,有想法。因为原因正在发生。同时,思想是存在的。因为思想在里面,在听。

58、这种本真的生活几乎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幸福”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本真的生活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危险的、危急的、焦虑的、绝望的、沉重的、紧张的。这些概念显然与我们通常所指的“幸福”格格不入。

59、很难说,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或者读懂过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关于荷尔德林诗歌的哲思,于我而言,过于诗意和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在阅读时会感到温暖,回家的温暖,但同时也会面临风险和危机:它将揭示我们的独特之处——它关乎我们彼此相并的个体,关乎我们希望了解、却无法全然了解的不完美的自我”及自我所处的世界。荷尔德林的诗歌被海德格尔视为触及了人类“此在”的根基,而人类“此在”在其根基上是“诗意的”,荷尔德林无疑品尝到了“诗意的栖居”的感受:“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

60、不要,我不要——就算父亲和母亲不怨恨任何人,但那和我的怨恨毫无关系。

61、因此,对于这套《书信集》,我们有理由对之报以一定的期待。在登克尔的规划中,35卷本《书信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私人关系方面的通信(约10卷,包括与家人和朋友的通信);第二部分:学术方面的通信(约20卷);第三部分:工作方面的通信(约5卷,包括与大学、出版社、学院和档案馆的通信)。

62、德里达:我是在写关于乔伊斯的东西,如果我用的一种写作形式,根本不受乔伊斯的语言、他的发明、他的反讽,那种由他引入思想或文学空间的骚动的影响,那将是一个耻辱。如果有人想要思考被命名为“乔伊斯”的事件,那他必须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写作、描述和展现,他必须冒形式上的风险。

63、0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尼采

64、我必须承认,是海德格尔使我感触到了荷尔德林的伟大。依照布莱希特的说法,“荷尔德林就是德语诗歌的红衣大主教,而这个大主教是海德格尔树立起来的”。目前为止,三个作家的作品曾令我的思想发生震颤,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斯坦纳和保罗·策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心灵的拷问官”,他笔下人物的思想痛苦与绝望也时常波及到我的敏感神经,那绝不是一种癔症的歇斯底里;斯坦纳和策兰使我心灵发颤,是因为他们都在探讨语言、沉默与非人道的紧密关联,他们在探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根由——语言与诗歌的复兴,是否是世界的再造。

65、海德格尔中学时,就对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深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现代哲学家胡塞尔亦对其有重要影响。

66、在他的语气中,既带有对小辈的鼓励,同时又暗自呈现出自己的“孤独”和独特性。圆滑的海德格尔马上赢获了不谙世事的阿伦特小姐的芳心。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定位也让海德格尔在这段关系中完全把握了主动权,直到阿伦特在一年之后痛苦地离开了他。

67、哲学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并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想和图谋都不能做到。

68、但这里我与他依然有个分歧,或者说是需要继续探索之处。在这段笔谈的结尾,他说“要把本真性与社会分开来,因为本真性更多是关乎个体的”,但在上面他又说“如果说齐克果的本真性更倾向于独立性、去社会性的话,那么海德格尔的本真性概念则有社会性的维度”,这并不矛盾,但这之中却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69、相反,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前些时候,那里的一位农妇快要去世了,她平日很爱和我聊天,告诉我许多村子里的古老传说。她的质朴无文的谈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她还在使用村里许多年轻人不再熟悉很快就会漂没的不少古字和习语。去年,我独自在小屋里接连住过几个星期。那阵子,这位农妇经常不顾83岁高龄,爬上山坡来看我。照她自己说,她一次次来,不过是想看看我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有人突然把我的小屋洗劫一空。整个弥留之夜,她都在跟家人谈话。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前一个半钟头,她还要人向那个“教授”致意。这样的记忆,胜过任何国际性报刊对据说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聪明的报道。

70、如果说海德格尔选择对自己曾经的不光彩经历不予置评,是出自于对“任何补救的言辞都对已经造成的创伤于事无补”的清醒认知,那么,他对策兰诗歌的深度认同还是证明了他并没有回避那段黑暗的历史。

71、昨天,在春天极好的天气中,我们坐在折叠式帆布艇中,沿着凯撒斯图尔(5)山地,穿过繁华盛开的树木,进行了今年首次的帆布艇旅行。查林根和赫尔登(6)现在是一个恢宏盛大的、繁华似锦的花园。过了复活节我们想要到小木屋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海明威的评价及影响(精选31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