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荀子的评价(精选29句)

2023-07-09 10:13:42

对荀子的评价

1、无论从荀子的政治框架设计,还是从其政治理想的角度看,秦政与荀子并无直接关涉。近世以来,有些思想家、学者先将秦政与荀子联系起来,进而将荀学塑造成曲学阿世之儒的祖师爷,这是对荀学明明自白的误读。韩非、李斯两位法家人物当然是荀子的学生,是秦政的理论创设者和实施者,但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因为韩非、李斯问学荀子时已不是单纯的学术青年,而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指向。抽去儒家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的价值支撑和法的背后的人文精神,仅在治国平天下的技术层面上讨论问题,儒法之间并无太大的差别。韩非、李斯继承的是抽去儒家灵魂与道德价值的荀子的政治主张或施政措施,韩非、李斯由荀子主张的君主的精神导师沦为没有道德操守与灵魂的政治技师和操作层面的政客、官僚。荀子是荀子,韩非、李斯是韩非、李斯,不能以韩非、李斯之过而牵累荀子。(对荀子的评价)。

2、在萧公权看来,荀子以礼主导的礼法并治的政治原则,“尚不如孔孟专重君德,或可补封建之阙。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则荀子所图兼者或竞两害之駄欤?”由于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等对荀学的误解太深,无形中影响了萧公权这一代学人,使其可以完全不顾荀子学说的事实而对荀学下判断。“孔孟专重君德”,荀子不重君德?显然不是。在重君德方面,荀子不让孔孟。“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这是对申商政治学说社会功能的过度联想,其实申商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的实际发明人。让君权绝对至上主义的倡导者去防专制之弊,只是萧先生不着实际的幻想罢了。

3、荀子之所谓心具何特质?似乎就是一个虚空的大容器,里面空无一物。虚一而静就是把心打扫干净,呈现其本有之虚空,不让异物与杂质占据,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大清明”。这样一个大清明之心方能知“道”。不然,若以“已臧害所将受”,必不能知“道”。荀子之心论类似于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心只是空无寥廓之容器。这样,荀子析心与道为不似孟子,心非白板而具四端之能。

4、古代的思想家们是我们精神软件的设计师,我们不知不觉按他们的设计在运行。研读国学,就是要看清我们自己,超越古代思想家的缺陷,继承他们的优点,以服务我们自己精神的自由和发展。

5、《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今人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6、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7、如果就国家治理言,荀子与孟子相比,其思想学说更合乎孔子之标准。孔子是儒家的原型,也是儒家的基准,看一个思想家是否是儒家人物,不是看其自我标榜,而是看他的学说是否接近于孔子思想的原型或者说沿孔子的思想路向进而向广处扩充之、向高处提升之、拓展之。就国家治理的学说言,荀子的政治学说比孟子的政治学说更接近于孔子的国家治理思想。以礼治国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孔子在具体的治理主张中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端正名分的理念摆在治国的前面,同时还主张宽猛相济治政方式和“举贤才”的用人原则等,因而荀子礼体法用或礼法合一的治国方略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8、荀子针对性的提出了“人性本恶”,将人拉到善的反面,人生的目标是仁,而起点却是恶。如此,成仁的实践就成为了一种逆向的行为。行为底线在于止恶,后世法家便是源于孔门荀子一派。

9、荀子之前的老子、孔子、墨子都是天命论者,都相信物质世界背后还有更根本的神圣力量。

10、这篇文章以荀子的伦理学为重点,延续了人们对早期中国哲学日益增长的兴趣和学术研究的时尚,这种时尚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从整体上看,这些文章支持两种相关的主张。第一种主张与那些可能从荀子的作品中收集来的关于正统儒学的批判主义不同,这一类作品对孔学主义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哲学领域的拓宽都非常重要。关于荀子的作品构成了最深奥微妙的哲学阐释并维护儒家观点的主张,是可以举出例子的。对于第二种主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们揭露了荀子作品有着基本的哲学趣味性和重要性。荀子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世界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洞察力深入到道德、自然、道德判断不同层面,不仅说出了我们自身的问题,也说出了2世纪的中国同辈人的问题。

11、所以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夸张!

12、《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3、  孔子与荀子虽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们在“礼”上所持有的观点却不同。

14、讲完荀子的非天命论,我们来讲讲荀子的人性论,人性恶的理论。

15、荀子雅言性恶,看到了人性的负面,从而欲矫正这个负面,于是,重视外在的礼义法度,把人拉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但荀子达到这个境界靠的是外力而不是自觉,这对于人性的开发方面是不足的,蕴含着走向暴力与专制的危险,后来其弟子韩非与李斯完全走向法家,正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仅仅依靠外力,是无法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的,韩非就没有这么说,他也不这样要求。荀子这样要求,而这种要求只可能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而荀子的思想实际上蕴含着一条通向性善论的隐线,只是他未察觉而已。

16、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17、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荀子与孔孟的不同尤其是孟子的不同,如孟子讲性善,荀子直言性恶;孟子讲“尽心尽性”以“知天”,荀子讲“尽伦尽制”“不求知天”;孟子强调贵义轻利、唯义所在。荀子主张先义后利,义利两有;孟子贵王贱霸,荀子贵王不贱霸;孟子讲尧舜禅让为实,荀子讲尧舜禅让是虚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所有这些不同都不是本质之不同,而是在儒家理论形态这一大框架下具体主张、看法的不同。如性善性恶看似相反,实乃相通。性善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荀子同样认为礼义是人与禽兽区别的关键、根本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孟子也不否认人有欲,对告子的“食色,性也”说法也不持异义。性善重在启发人的道德主体的内在自主、自觉,而性恶重在强调外在教化对人道德提升的必要性,前者重自化,后者重他化,二者相反相承。就政治学说言。荀子的政治学说接顺孔子而来,与孟子并没有根本差异。

18、纵观春秋战国数百年,细数春秋战国数十子,没有一位思想家像荀子那样重视礼。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是荀子的一贯主张,荀子之学本质上就是礼义之学或者说礼学。如果说孔子思想是仁礼合一的话,那么孟子继承他的仁学,发展了孔子的仁义之统,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学,发展了孔子的礼义之统。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议兵》)礼在荀子治国理政体系乃至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是最高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秩序,规则的最高概括。

19、人性如此让人绝望,而且人性之上,人类社会之上,并没有创生的上天在推动,没有正义的上帝在主宰,没有益生的天命在引导,并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人性引向创生、正义与仁爱的美好秩序。人性之恶令人绝望,宇宙冷漠而不关心人间善恶,天下人该怎么办呢?

20、“与其以上天为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上天当成物质资源管理起来控制它呢?与其顺从上天而歌颂上天,哪里比得上控制住天命而使用天命呢?”

21、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2、中国思想史中,充满了神性与魔性的斗争,充满了灵性与兽性的斗争,充满着天命神圣世界与血腥丛林世界的斗争,这斗争还在进行。

23、 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24、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西方作家和翻译者参考正统儒学纪事研究中国哲学,荀子又一次相对引起较少注意。詹姆士·莱格,19世纪一位作品众多且具有影响力的翻译者,只翻译了一篇荀子的作品。性恶论作为孟子翻译的介绍材料部分,被和莱格和其他各种中国早期哲学家所写的描述人性本质的短文放在一起到19世纪20年代,德效骞成为研究荀子哲学的第一位出书者——《荀子:古代儒家的塑造者》这本专著发表于德效骞选择了荀子作品的英语译文的一年后1963年,伯顿·沃森部分译文的出版标志着荀子学术的另一个重大变革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荀子哲学足以成书的研究才得以出版,即柯雄文的《伦理论证:关于荀子道德认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荀子作品的学术性兴趣的增长令人瞩目。过去的6年时间里,约翰·诺布洛克出版了三卷译本以及对荀子完整作品的研究完整译文的出版意味着非中文读者也能接触到这些文本,诺布拉克在出版完整译文的同时,爱德华·马歇尔写出了《天论》篇的译文和研究最近,保罗·戈丁又写了一本关于荀子哲学的书然而,即使他们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也只是画出了荀子哲学系统的梗概。

25、在荀子看来,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与天没有关系,是由政治造成的。所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他指出,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就可以改造并很好地利用自然界。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在我国思想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26、11日下午顺延(约14:30)  国光·中国近现代书画

27、齐湣王末年,稷下学宫开始衰落。学者们纷纷离去,荀子这时也离开齐国来到楚国。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等一批学者又返回稷下,成为了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

28、   但是,我们人类还有一个“求善”的诉求。在“求真”之外还要“求善”。“真”“善”有的时候有矛盾。因此我觉得,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他把一切可能有的神圣价值都解构了,由此而失去了对天的“敬畏”,对很多应该“敬畏”的事情缺乏足够的“敬畏”。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恰恰就缺乏这样一种“敬畏”之心。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荀子被移出孔庙(精选7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