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精选31句)
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1、1582年11月28日,沃里克郡有记载两个人为威廉·莎戈比亚(Shagspere)和安妮·海瑟薇(不是那个女演员……)结婚作保。Shagspere这种拼法颇带粗俗味,Shag有交配的意思,而spere是spear的古体,意为枪矛。
2、这要说到詹姆斯王钦定本《圣经》,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圣经版本。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苏格兰的詹姆斯王继位,对英格兰使用圣经的状况表示非常不满,因为当时老百姓用的是日内瓦版的圣经,版本非常糟糕。国王谕示:统一的新圣经必须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没有难字!
3、1775到1786年,歌德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4、你们享尽一切快乐,也剥夺不了我的快乐。《威尼斯商人》
5、托尔斯泰强调:“艺术的、文学的作品,特别是戏剧,首先要在读者或观众心中引起这样一种幻觉,也就是使他们本人感受和体验到登场人物所感受和体验的感情。”
6、这都因为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英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印象拼写的,学会英文字母就可以缀字成文,不用学拼音规则。像symmetry和cemetery,harass和embarrass等发音相近的词,也不用去管它们拼写的不同。等到1755年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的《英语大词典》问世,英语拼法才逐渐规范化。总之,在当时谁都不会怪你拼错了什么字,因为根本就没有缀字法,上自伊丽莎白女王陛下,下至平头百姓,什么拼法都有,想想学习英文是多么轻松愉快。
7、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speare,我们也许拼错了
8、歌德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曾梦想成为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作品时,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那些大师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那时歌德接触了莎士比亚,他最早接触的是《莎翁选粹》,后来一直认为那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期。莎士比亚的剧作,使歌德的精神视野大为开拓,它让他感到有一个重大的题材要写,而且这题材又不能在狭隘的舞台上演出。
9、他写的非常漂亮。他并不一定比其他任何英国作家都好,但他肯定是名列前茅的。
10、图注:“环球剧场”1599年首次对外开放,1613年被大火焚毁。1987年,新的环球剧场在离原址约200米处重新奠基,并从文献中还原出剧场的结构原貌。今天这是一座专为欣赏、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优秀剧作家作品的剧场。
11、他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喜剧、悲剧、历史剧和悲喜剧。大多数作家,甚至是最伟大的作家,往往只专注于一种类型。莎士比亚精通他所尝试的所有体裁。
12、提及莎士比亚,曹禺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曾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说:“我一生都迷恋着莎士比亚,梦想着莎士比亚,可是,自己竟到了古稀之年,才亲临他的故乡——英国的斯特拉福。”曹禺在1980年春天,以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团长的名义,访问了英国,并且来到了斯特拉福。
13、1611年新圣经正式出版。这项伟大的工程始于1604年,一共有54名翻译人员分为六组。英国作家、资深“莎粉”安东尼·伯吉斯如此推断:1610年,有一群人正在对新译本做最后的润色,因为译者遇到具体困难就会请教大学里的博学之士,而《旧约》的诗歌部分,比如《诗篇》与《雅歌》,则请熟谙语言音韵的人审核是否和谐悦耳。吉卜林在短篇小说《圣经校样》中,描写过莎士比亚和琼生二人讨论一位译者向他们提出的一个语言问题。人们没有理由认为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他们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圣经不仅应该是敬神之作,它也应是文学作品。
14、这个观察依然是很准确的,但批评本身还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言。
15、莎士比亚死在4月23日(西欧旧历),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人知道他的诞辰。在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镇的教区记事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威廉,约翰之子,1564年4月26日受洗。
16、据统计,莎士比亚用此高达两网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17、1995年,金庸对严家炎先生说:“戏剧中我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重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借外在动作表现内心,这对我有影响。”(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21页)
18、成年以后,母亲仍是歌德共同探讨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有鼓励,也有合理的分析。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19、1603年盗印出版了一部四开本《哈姆莱特》,其中充斥着速记者令人无法容忍地化神奇为平庸的词句。挤走坏版本的唯一办法就是发表好的版本。于是,莎士比亚的原本《哈姆莱特》在1604年问世了。莎士比亚在生前发表他的剧本,不是出于诗人的自豪感或虚荣心,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防止盗印。人们若能买到原本通常就不会去买赝本,这样就可以消灭赝本。
20、“李尔在傲慢、愤怒和希望女儿让步之间犹豫不决的情景本来是令人感动的,但却被下文他所说的许多不合情理的话所破坏了。他说什么要是里根不高兴看见他,他就跟她已故的母亲离婚⋯⋯”“这儿的一切是那样的乱糟糟,以致难于注视情节的发展……李尔抱着考狄利娅的尸体上场,虽然他年逾八旬,又是个病人。他又异常笨拙地胡言乱语,这些话听来,正像不能逗笑的俏皮话一样,是会令人感到不好意思的。”
21、遗憾的是,托尔斯泰之所以批判莎士比亚,主要不是因为他把剧中人变成作者思想的传声筒,而是因为莎士比亚“不道德”,也就是说,托尔斯泰反对把剧中人变成作者思想的传声筒,并不是为了维护人物性格的稳定性、维护人物语言和行动的一致性,而是为了把整部作品变成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22、这种批评同样是错误的。要知道艺术的种类多得不可胜数,并非都像托尔斯泰擅长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追求分寸感,至少可以对分寸感有不同的理解。有优美,有壮美,有小巧玲珑,有硕大伟岸,有崇高,有滑稽⋯⋯有时候,夸张正是必要的艺术手段。
23、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为英语增加了大约3000个单词。比如“眼球eyeball”、“血迹斑斑bloodstained”、“光芒radiance”、“暗杀assassination”和“乏善可陈lackluster”等等。他不仅是造词高手,也同样善于炼句。如果伊丽莎白和詹姆斯朝有微博,莎士比亚也许会是社交网络上无人能及的神段手。在迄今已有65年历史的《牛津名人名言大辞典》(OxfordDictionaryofQuotations)中,有十分之一的英语语录出自莎士比亚。而根据《文学百科全书》(LiteraryEncyclopaedia)的说法,莎士比亚是全世界被引用第二多的英语作家,排第一的是……詹姆斯王钦定版《圣经》的作者(们)。
24、莎士比亚的时代没有关于版权的法律,所以盗版事业欣欣向荣。这很好理解。既然德雷克在海上那种更大规模的盗劫使他赢得了爵位,那么人们就难以在道德上找到依据谴责文字上的盗印了。你没有什么办法阻止一个进取心强的出版商出版他能弄到手的任何东西,他无需向作者致歉,也无需支付稿酬。
25、有一道河。这河的分议,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
26、在魏玛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27、假如李尔不听信两个花言巧语的大女儿、而听从纯真幼女的话,还有这场家庭和国家的灾难、还有《李尔王》这出悲剧吗?大概只能有《King Leir》这样的喜剧或情节剧了。
28、例如,他不断批评李尔的话“夸张而缺乏个性”,而弄人和李尔王的谈话“使观众和读者在听到并不可笑的笑话时感到十分别扭”。
29、在阅读了出版于1731年的《葛兹自传》之后,他在这个骑士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人物。他决定将有关材料重新做历史性的处理,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剧在形式上能够超越舞台限制,力求使情节生动鲜活。《葛兹》完成后,歌德找到好友默尔克,让他看了稿子。默尔克很赞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年底,歌德又把它寄给了赫尔德,后者给他提出了一些较苛刻的意见。于是,歌德又对剧作进行了修改,改写本于1733年完成。改写本《葛兹》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着重刻画了骑士葛兹的自救者形象,而不是像初稿那样着重描写被压迫农民自发的强大斗争。这部作品一面世,立即轰动了德国,引起广泛而巨大的反响。
30、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枪,把战车焚烧在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