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精选76句)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1、这是我见过的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最为精辟的表述。
2、(2)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3、(3)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4、孟子以“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之说,把儒家“以德治国”主张发扬光大,从反面阐述了官德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一正君而国定矣。"02道家的官德思想主张道家学派源远流长,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也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强调以无为实现无不为,尊重客观规律,守朴去智,反对“权谋智诈”的官德言行,“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6、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7、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9、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10、“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11、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
12、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1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
14、儒家思想从个人道德观出发,发展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道家思想从自然主义出发,推崇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这两种主流思想文化里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高度融合统一的,这些其实都是和马克思所提出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一致的。不是个人利益至上,也不是集体利益至上,而是把个人利益完美融合到集体利益里面,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完美统一。(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1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6、(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17、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18、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19、所以,马克思是明确反对个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因为这两种形态,其本质上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对立的结果,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其实是西方思想的典型特点。马克思认为,他们过分强调对立,而忽视了一致性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第三种可能性:集体主义。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2、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23、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24、再从情节内容上来看,盘古神话更是寄托着先民追求平安的意愿。徐整的《三五历纪》这样叙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事开端所呈现给人的空间是狭小的,整个天地就像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小鸡蛋里,多么压抑啊!难怪盘古要改变环境。根据汉文翁“高朕石室壁画”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盘古是通过特殊器具来改变环境的。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顶天立地状,背后是开阔的天空。盘古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也是自我护卫的武器。无论是拓展空间还是自我护卫,都是为了平安生存。因此,盘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盘古即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2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26、心有束缚便求解缚,“道之真以治身”,治身首在外物:淡泊名利、看轻生死,以心使身,齐是非、一生死,用精神力量转圜身体所带来的束缚;然而,齐物以去情,犹有物在,唯有通过“坐忘”以忘是非、忘利害、忘生死,才能物我皆忘,身心交融;至此废心用形,无一毫成见于心,无一毫成见于人,无一毫成见于物,天地人我,皆致中和。
2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29、《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3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1、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3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33、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34、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但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原始平等意识和贵阴重柔、守雌谦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家。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肯定,对道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和重生主义。道家贵生,重视生命。
35、综合来看,儒道法三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各有千秋,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儒家与法家显然更胜一筹。
36、(3)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37、哲学家波普尔有过一个关于“自由的悖论”的论述,他说,当所有人的自由都是绝对的,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失去了自由。
38、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3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4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2、四者相互影响融合,造就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独有特性。
43、“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44、 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45、总结概括其核心内容便是“仁义礼智信”,是为“以德治国”。
46、为什么说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平安”呢?因为道家理论基石——“道”的深层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平安”的旨趣。
47、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48、1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49、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0、除佛教外,其余三家均产生于中国本土,源于先秦时代。
51、(1)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其创始人是孔子。(2)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
52、马克思认为,真正的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者共同体,而且这种共同体,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开始就本来是这样的,也就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最初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化的出现,才使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开始出现分化和对立,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巨大矛盾。马克思说,一个社会是基于个人满足自身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需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这是一种自然的必然性,人类社会一开始本来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说,在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而个体和个体之间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相互合作,这里没有阶级对立,没有贫富差距,从而整个社会和谐美好,这是马克思集体主义世界观。
53、此后,历朝历代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忠孝仁义统治人心,但国家的规章制度仍然保留了秦的传统,是为“外儒内法”。也可以说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做到了完美结合。
54、人的身体好比一所住宅,心好比这所住宅的主人,主人的行动不免受到住宅的限制:住宅有毁坏,身体有死灭,死亡给心带来了畏惧和焦虑;名利是人衣食所在,为了奉养身体,人不免有了名利之心;衣食厚薄为世俗礼义所裁制,于是又有了礼义之心。凡此三种,归结为身对于心的束缚。
55、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6、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5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8、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这一点从盘古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盘古”之“盘”,繁体字写作“盤”。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盘子装载物品进行搬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盘子”的“盘”,其上部是“舟”,因此笔者以为,最初用于搬运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运货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后来的“庆典操舞”即设置“殳仗队”,并且有专门负责“殳仗队”工作的官员,其后代遂有以“殳”为姓者。为什么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平安。“殳”与“舟”结合,应该也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殳”作为划船工具、控制平衡,另一则是保护行舟安全。这样看来,“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平安”的意愿。至于“盘古”之“古”,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时陈列武器以示威武的意义,之所以陈列武器,无非是为了镇安。由此可见,“盘古”这个神话名称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平安”理趣,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59、老子的道家思想,由于年代的久远又过于理想化,又因为讲究返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确实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当今时代的法治社会,必须有着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仅凭政府的无为而治,让民众去自由地充分发挥,显然是行不同的。
60、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61、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62、人背离自然以求取自身的壮大既不可行,便应转而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以求获得自然所蕴含的力量与智慧。敬畏自然、效法自然的必然结果是爱护自然。“藏金于山,藏珠于渊”的道家生态智慧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带来启示。
63、(1)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
6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5、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66、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67、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68、(2)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69、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
70、而人们在实践中结成了一个个劳动群体,也就是早期的集体,人在集体中生产和生活,培养了早期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意识是与人共生,自发自然形成的。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述和论证过程中,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人的本质必须在社会关系中体现,这就和之前很多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私自利就区分开来。
71、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即当官者必须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良好的官德,是顺利施政的基础和保证。
72、综上,“无为”(顺其自然)是道家价值观的核心:人从大自然中领悟到“无为”的处事原则,并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最后达到顺人顺己的“太和”之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灵魂,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自化”的教化观念、“坐忘”“心斋”的身心修养论、“藏金于山”的生态智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无明师指导,不建议自己练习。)
73、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74、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75、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