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经典禅语(精选97句)

2023-04-22 10:50:59

观世音菩萨经典禅语

1、安福寺04安福利生--:柔和的声音,令人心生欢喜;正义的声音,使人荡气回肠;慈悲的声音,让人终生难忘;赞美的声音,给人如沐春风。一忍,可以挡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勤,可以成百业;一心,可以做百事;一善,可以利百人;一念,可以超百劫。

2、佛的智慧最高超,如果我们也依照他的法来修行,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佛。

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观世音菩萨经典禅语)。

4、这个智慧是被佛教列为最重要,般若思想就是大智慧才能够到彼岸,智慧才能够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脱,就是解脱。

5、成功与失败不是绝对的,当遇到失败时,却往往也是成功的转机。(观世音菩萨经典禅语)。

6、‘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7、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

8、善加认知、承担、体验和享受吧!否则,你将永远与真善美慧的觉受挥手告别。

9、一切心不可得,所以放下一切,你的空明寂静的能力,当下就会呈现。烦恼痛苦恶业妄想都是客尘污染,就像客人一样,来了都会离开,除非你硬要留住它们。而觉性则是我们心的本质,才是主人,永远都不会背叛我们,上天堂下地狱,出生入死从未离弃。现在的当下已经很好,管它地厚天高?!

10、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11、安福寺04安福利生--:放低自己、待人着想,是保持一种谦下与开放的心态,而不是外在的某个形式。人因为我执与骄慢,常常不自觉与他人对立,从而引发许多矛盾,造成很多问题的无解;放下对立的心态,才会更有智慧去处理事情,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12、安福寺04安福利生--:如何做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修行的基础。如果平时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就算你有再超群的才华、再尖锐的智慧,也很难有一展抱负的余地,就像太硬的木头最容易折断一样。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懂得谦和、忍让、与人为善。

13、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14、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15、安福寺04安福利生: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洒脱自在,就要有颗淡泊之心。“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用简单的心态生活,用淡泊的姿态处世。不是什么事都要分个黑白、争个对错,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求问心无愧。有这样一种超脱的心态,就可以解开自我束缚,打破自我封闭,不为世俗所扰,不为名利所困,活出生命的精彩。

16、只要具足这两点,就一定不会堕入恶趣!(法王如意宝)

17、退法,就是退出,退出自己所迷执的幻局,学会退让未尝不是一种机智的积累。

18、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9、为什么会六道轮回?因为我们受时间跟空间的控制,不能够超越,不能够解脱,所以我们是凡夫,六道轮回生死的凡夫。

20、何谓诱导。开童蒙人。有护有德。增寿益算。现世可获。是谓诱导。何谓福德。六度无极。主治六情。制守根门。可得天人。转轮圣王。长乐无极。是谓福德。何谓禁戒。守口摄意。身不杀不盗不婬不欺。奉孝不醉。三恶趣苦。不可久处。是谓禁戒。先了此意。乃可为道。

21、西方极乐世界是随念所成的,没有一点让你讨厌的地方,但他是一个完全满足我们内心要求的世界。

22、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3、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4、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25、一开始学佛,一开始我们一定要彻彻底底地觉悟这个世间的无常性,无常处处的存在每一个地方。

26、那么是不是说:观音菩萨是不是就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呢?或者她的智慧没有她的慈悲那么圆满呢?不是的。她的智慧和慈悲是一样的深广无量,没有边际,没有穷尽!我们常说的四大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不是说文殊师利菩萨只有大智,普贤菩萨只有大行,观世音菩萨只有大悲,地藏王菩萨只有大愿。不是这个样。

27、安福寺04安福利生--:心里装着别人的错误,就会到处用放大镜挑毛病,一再地折磨他人,也无利于自己;心里装着善良、宽容、感恩,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他人的一切不好,会在你博大的胸怀中瓦解冰消。人生是苦是乐,关键看你喜欢与什么相伴;选择什么装进自己心里,是一门学问。

28、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长辈、上司,长生幼,也是生助我;

29、安福寺04安福利生--:《开心关心》:让心开悟就是真正的开心!让心关爱才算是关心,开心是解脱道,关心是菩萨道,只有这两条道路才是生命的出路,别的都是死胡同,学者不可不知啊!

30、白陶罐盛上清水,插上初绽的桃花枝。惟愿无事常相见。《眠空》

31、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32、"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33、挚友如茶,茶之一味,清雅,高洁。如茶之友能陶冶你,提升你,彼此缘于品,敬于德,惺惺相惜,无须言语亦能相知相融。

34、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35、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36、有些机会,因瞬间的犹豫,擦肩而过;有些缘分,因一时的任性,滑落指间;有些感情,因一时的冲动,遗憾一生;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37、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38、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39、不过世上的事情,常常都是这样,有的人求得太急切,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有的人放弃了,却又得到了。其实得得失失又算什么?最终还是都要失去的,只可惜很多人在得得失失里面失去了自己的心。

40、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41、把每一段旅途,都当做最好的修行;把每一段旅途遇到的困难,都当做自己的助力;把每一段旅途中遇到的人,都当做今生的因缘。

42、安福寺04安福利生--:《美的呼唤》: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也都透露出或者隐含着一份美好,并且继续着美的路线发展下去。我们的生命也是一个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和尚未表现的都可以更加美好,生命的意义就是时刻都在呼唤着我们更加美好!

43、在这个世界当中,我们面对的这一切痛苦的遭遇都是正常现象;而且这一切遭遇的来源却是我们的内心。

44、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45、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46、修行,首先要把欲望舍掉;没有欲望,就没有轮回,这一生当中就能心境一如。

47、能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的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48、我们今天如果不认识佛的心,我们将永远没有办法成道,认识佛的心也就是每一个人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的佛性。

49、三生石上种因果,一花一叶总关禅。我们不求水月在手,不求花香满衣,只愿光阴简约美好,平淡素净。有朝一日,佛缘到了,便是终点。

50、工作不顺、姻缘不顺、资财不顺、办事不顺,因为有这些方面的恶业。

51、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52、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3、有智慧跟没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事情他就会差很多。

54、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55、‘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56、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57、观世音菩萨的悲智无穷,还表现在他的“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有时候现佛身,有时候现菩萨身,有时候现辟支佛身,有时候现声闻身,有时候是宰官身,有时候是童男童女身,也现比丘、比丘尼身。菩萨救度众生有四种方便,也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表示四摄法当中的“同事”。所谓“同事”,就是要“同其善事,令其善事不断增长;同其恶事,令其恶事停止,改恶从善。”菩萨往往也现身同于众生的恶事。他同众生的恶事是为了使得众生停止作恶,改恶从善。

58、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常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59、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60、在凡尘观音菩萨修行的有《仁王经》《法华经》《楞严经》《心经》《金刚经》《涅槃经》等等。

61、“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62、一切壮无过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

63、何谓正道。说无端绪。无造无作。虚无所有。无所从生。无行无得。自然如也。是谓正道。何谓善权。变化无方。或出或处。随类而入。与为因缘。时宜而说。不合章句。是化度之。是谓善权。何谓至教。指示罪福。作是得是皆行所致。无横与者。其事明白。是谓至教。

64、失落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不曾失落任何东西的人,却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终至失去一切。

6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66、我们现在演的戏份,都是宿世前接的“单子”(达真堪布)

67、安福寺04安福利生--:坚持善良,让它成为一泓汩汩不息的清泉。因为,善良能驱除人们心灵的阴霾,使人们看到人生的希望、生活的美丽;善良能消融人们心灵里罪恶的雾障,使人们信心百倍、勇气陡增。从善如流,一次小小的善行,也许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68、佛法中所倡导的所有修行法门都告诉我们要往好的地方想,即心有所想,想有所成。

69、如果想拒绝诱惑,就要把心放得远一些,把目标定的更明确。

70、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71、不必艳羡他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该学会相信自己,再学会欣赏自己,试着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找出来并呈现在阳光下。

72、人实为疲劳。从奴婢下使乞儿贱人。中间富贵。上至帝王转轮圣王。皆有生老病死饥渴寒热苦痛愁恼忧患灾变。或有兵贼牢狱刑戮火烧水溺坠落堆廅塼石刀杖奔车逸马。怨家劫盗。更相伤害。其死万端。一切众生。未脱三界。皆共有之。

73、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资财、办事、长寿、个子高、健康、人缘、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报),要从孝顺供养父母里修。

74、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75、心能够产生业风,而业就是风。当我们的心到了,风也就到了。

76、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77、安福寺04安福利生--:《绽放》: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活得内心平衡,世界才会充满生机。只有放下手中的东西,才有空手去接住新的世界,生活才会充满乐趣。只有保持身心空灵,才会不停地更新状态,生命绽放美丽的花朵!

78、刚信佛,挫折逆境全来了,是什么原因?(梦参长老)

79、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80、此守心者,乃是涅般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81、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

82、安福寺04安福利生--: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有慈悲的人,没有看不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烦恼皆来自于自以为是,困惑皆来自于我知我见。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各自因缘的不同,才有不同的显相。看不惯,想不通,说明我们内心还存在着障碍

83、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

8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85、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得“众生皆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这正是佛的世界观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及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要传授衣钵之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的最好就把衣钵传给他。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矣,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有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6、我们在纪念观世音菩萨这样一个殊胜的日子,我们每一位佛弟子都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都要学习观世音菩萨“于一身心,具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那么有的同道就会说:“我哪里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到,还说什么护持众生?”不过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要想一步到位,现在马上就有千手千眼,那不大可能。修行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有这个发心,向这个目标迈进,那我们终有一天会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我们都看了这个目标觉得它太遥远太高尚,不敢想象,那你就永远没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

87、做人,侧重于外在美,难免流于俗气;多注重内在美,方显雅致。

88、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89、佛家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

90、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91、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92、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

93、真正学习佛法并能够受用,就一定要看到,佛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用来对治我们这颗心的。

94、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观察一下——孝顺父母的人,他绝对不会被恋人、对象、上司轻贱玩弄侮辱,因为他受父母师长生助强大,无人敢轻,无人敢辱。

95、心是内,境是外面,心境一如,心地决定清净,没有挂碍,这是真正的解脱、真实的自在!

96、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佛陀经典108句(精选5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