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精选61句)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这样深刻的思想,应该说跟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里。近代以来所谓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要承认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义利的平衡。传统社会中,人也是要求利的,但是在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大体上能够达到一种义利的平衡。而现代社会和文化,是向着工具和功利片面发展的。刚才我们讲功利,就是和道义相对的。“工具”特别是“工具理性”的概念,跟我们前面讲的“价值理性”的概念一样,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和“价值理性”相对待的一个概念。价值理性是要确定价值目标,而工具理性是强调手段的合理性和理性化。我们可以说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能够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片面性或者偏向,形成一种制约,这是儒家思想,包括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2、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3、孔子的中庸与中和…………………………………………………………(68)
4、第三章、三纲六伦:反思与转换………………………………………………(18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5、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6、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论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意义(论述题)
8、印度尼西亚的孔教…………………………………………………………(210)
9、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对象上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在教育 事业上的极大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更多希望 获得学习机会,又有一定物质条件接受教育的人获得教育 机会和权利。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孔子 说,他收了许多想要学习又送给其见面礼的人做学生,这也 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10、即凡而圣、超凡入圣、人格境界……………………………………………(83)
11、《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万里行》《企业文化沙龙》
12、对道的自觉与对道统的承传…………………………………………………(7)
13、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4、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现代价值………………………………………………(54)
15、博雅教育近三十年来在我国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应总结经验,借鉴、参考西方的方案,让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把提升师生的素养落到实处。
16、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7、(土生书院)国学堂走进临潼行者初级中学《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18、(1)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面对当代世界许多严峻问题,世界人们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方法,但是治标而不治本。治本的办法是从道德入手,改善人性。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
19、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表示答问注重有的放矢,讲求指导价值,问题在于答案本身是否带有随意性?如“仁”“义”“礼”“智”之类概念有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判断的价值不同。其实,所谓“因材施教”,未必是孔门授业中的教条。因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20、“中庸”思想提醒我们,每个时代,社会上总有不同的极端主张,领导者一定要避免极端,不断地调整来接近中道。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里面,主张极端的人是少数。所以,不走极端,选择中道,必然是符合大多数人要求的选择。“中庸”一方面是实践的方法,同时在儒家传统里面,从孔子开始就强调“中庸”自身也是根本的德性,“中庸”本身也具有道德价值。从“中庸”的角度来看,道德上的所谓错误差失,无非就是对道德原则的过或者不及的一种偏离。中庸思维、中道思想,赋予中华文明一种不走极端的稳健的性格。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主导的时代,没有发生过政策上的极端重大失误。凡是政策上出现了极端失误的时代,都是丧失了儒家思想主导的时代。中庸在历史上起到了一种引导的作用,约束的作用。
21、儒家中和之道的思想渊源…………………………………………………(66)
22、《论语》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温故而知新有好几层含义:
23、某种思路经过逻辑认证,且得到实践的验证,才堪称一种学说或理论。
24、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他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思学结合的自主性研究学习,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这些至今仍有其普遍的适用价值。
25、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
26、第涉及“诲”的章句,表示个人对诚意求学求教者礼尚往来的回应。其中,虽以入门弟子为主要对象,又未必局限于此。否则就谈不上“诲人不倦”“忠焉,能无诲乎?”
27、以上是基于现存古籍中语词的分辨。由于现存古籍(包括《论语》)出自战国至汉代学者所传,而非出自元典,故只能说实际情况大致如此。
28、关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过程,孔子自已曾现身说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短”。
29、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而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因人实教,这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者所践行的!
30、所以读书之前也要有规则,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能做。心中有了准则和分辨能力,才可以再去博学。
31、⑥改过: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
32、我们认为,国学并不是封闭的,中国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包括历朝历代消化吸收的外来各种思想,而经学是国学的重中之重,清代人主张穷治语言文字以通经学。大家不要听一些旁门左道,要老老实实学国学,从古汉语、古文字训练开始。国学的内核是基本的精神价值。
33、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34、孔子认为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的人,那道德高尚的人的特征是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尊义。孔子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义为上,以义为先,而不能够以利为上,以利为先。从孔子开始,到先秦后期,到汉代儒学都坚持这个立场,坚持道义高于功利,都把追逐功利的人看作小人。义利之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每个文明里面都有它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一种价值上的偏好。偏好就是谁比谁更重要,义利之辨就强调义比利更重要。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孔子、他的学生、后学在不同方面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比如《大学》里面讲“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个以义为利的思想,就是对前面讲的义利之辨、义利关系的一个表达。儒学不是不讲利,而是把对义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国家不能只追求财富、强大这样的利益,国家要把对道德的追求看作最根本的利。
35、孔子为什么要反复申言对天的信仰和对天命的敬畏呢?在这里,“天”关涉到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他通过生命的途程与体验,来体悟天命与人之自由的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上古宗教的改造,正是把超越与内在结合起来了。如说“命”只是外在的命运的话,那么“天命”常常关系到内在。一个能够驾驭生活、驾驭世间外在力量并全面发展人的内在本性的人,一个积累了一定的生命体验(例如五十岁左右)的人,才能逐渐体悟到天所禀赋给人的性分,直接面对每个人的命运或局限,并对天道、天命和道德人格典范有所敬畏,而又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一切,包括救民于水火,博施济众,修己安人,杀身成仁。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人拘禁,他心地坦然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天命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说明在孔子那里,天命论不是被动、宿命的。相反,有道君子以天降大任大命为自我的担当,以一身正气系天下兴亡之责、文化神州的安危和人文传统的延续。这是孔子及孔子以后的大思想家、大儒和志士仁人的品格。这就是终极承担的意识!
36、孔子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无论是启发式教育、还是举 一反三的教育方法,都说明孔子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因人而 异的,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或者仅遵循传统的普通说 教的教学形式。这要求现代教育工作者在一视同仁地对待 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去制定适应其发展 的教学方案。
37、第四章、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192)
38、在这种历史情势下,孔子创办了第一所“私学”,开始授徒讲学。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贤者中又有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39、企业文化咨询全案——MI、BI、VI、AI、SI
40、在《论语》中,“教”字七见,“诲”字五见。其中的章句中教如下:
41、(土生书院)国学进国企-陕西建工第十建设集团公司
42、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思想在人们心目的的地位很高,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愿意接受孔子思想的教育。
43、第五章、孔子的祭祀观念及其人文精神…………………………………………(55)
44、思学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而不思考,就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也很危险。
45、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46、意思是心智的开发,应以学习为基础和动力,但学习要有自已的独立思考,这样,到三十岁,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已的思想,但不完善,到四十岁,才可能澄清一切迷范,做到思想通达。
47、在语言或行为中外化了的思想,因可资同别人比较,可视其为“语言行为”。某种语言行为若发生社会影响,表现在“社会行为”中的思想,才成为有价值的思想。
48、《企文早分享》《企文猎聘》《企文·漂流记》
49、《四书》表达的是孔夫子以“仁爱”为中心的思想系统。“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四维八德,成为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老百姓就是按这个信念在生活。你看老百姓的信念是怎么形成的,是精英文化不断通过一些浅近的蒙学读物,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以及一些文学作品,慢慢把这些价值下移到民间的。
50、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却了一个批判的武器。我们要批评某人的一些道德缺陷,这里说的是缺陷,不是犯罪,已经没有什么思想依据了。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批评一个朋友的道德缺陷,讲一通大道理,可能自己也要发笑,因为这些大道理适用于大问题、大场合。而在过去,我们要是批评朋友说,你枉读了圣贤书,这个朋友会无话可说。过去有些作父母的批评儿女,也是用“枉读诗书”这句话。
51、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同学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该校规定学生在下列9个领域中选修11门课(每一门至少3学分):(1)文化、观念及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4)数理科学;(5)自然科学;(6)科技及应用科学(以上为科学核心课程);(7)文学及艺术;(8)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9)社会及行为科学(以上为人文及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以上每一领域中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经典导读,其课程名称为:荷马的《奥德赛》或《伊利亚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著作选或其《伦理学》《政治学》,《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国思想家孔子著作选读或《论语》,中国道家哲学选读或老子的《道德经》,《孟子》选读,《庄子》选读,马丁•路德著作选,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弥尔顿的《失乐园》,蒙田散文选,但丁的《神曲》,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及《暴风雨》,牛顿著作选,达尔文著作选或《物种起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或马克思的《共产d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录》,洛克的《政府论》,霍布斯的《利维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古兰经》,《艺术史》及《世界文明》等。
52、身心不修,无以成事,如玉石未经打磨,难放光彩,不堪成器。射箭好比人生,箭靶子好比目的地,凝神运目,调整身心,一心专系,摈弃外缘,全神贯注,气定神闲……这个修身心的过程,就是教育和自我完成的过程。不断调整自己、修订错误、校正方向,初心不改,方成始终。古人云:射有不中,反求诸己。射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省心,同样适用于急于求成的现代人。
53、辜鸿铭与“新传统主义”…………………………………………………(115)
54、在这里,孔子所昭告和指引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走过的和正在走的心路轨迹。
55、招商蛇口、宏大爆破、金龙鱼、武汉铁路局、深圳地铁
56、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57、精神、精神家园、民族精神家园……………………………………………(172
58、“古史辨”派………………………………………………………………(138)
59、第一代现代新儒家………………………………………………………(132)
60、 在孔子看来,如果用法制政令来约束百姓的行为,用刑罚来处理犯错的百姓,有可能会产生“民免而无耻”的效果,会导致百姓只希望自己能够不犯错,也不受罚,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为何犯罪,有何过错;但是如果用道德和礼学的思想来管理百姓,则会产生“有耻且格”的效果,如若百姓犯错,他们自身就能感到羞耻,还会主动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所以,治理国家就是对人民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