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精选78句)

2023-06-09 09:46:53

讳疾忌医

1、译文:就好像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宁愿自己灭到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明悟。

2、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讳疾忌医)。

3、[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4、讳:忌讳、避忌;忌:怕,畏惧。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5、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文过饰非”则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掩饰错误、缺点。

7、所谓不要讳疾忌医,不只是在病痛上,在性格上也一样。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要加以理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一味地排斥,又与讳疾忌医的齐桓侯有何区别呢?

8、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9、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蔡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10、该成语来源于扁鹊和蔡桓公的典故,这个故事在《韩非子》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中学课本里选的是《韩非子·喻老》篇。

11、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次,他到朝廷拜见桓公,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将会深入体内。”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公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爱功利,想把没病的人说成是自己治疗的功绩。”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桓公,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公不高兴。

12、扁鹊走后,桓公冷笑道:"名医也不过如此,就喜欢挑别人的毛病,明明没病,他偏说你有病,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的医术高明似的,真是太可笑了。"

13、(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14、场景描述:春秋时代服饰,扁鹊望诊,齐桓侯讳病忌医。

15、为弘扬普及中医药文化,杏林大观园在园区中心部位建了一座占地180亩的“国药博览园”,其中转让建设用地12亩用于建造“中医药文化展览馆”,该馆共分为岐黄之术、滇南本草、中华医史、中华药史及少数民族医药五个展馆,兼设一条历代御用经典处方长廊。

16、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心情沉重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肠胃,再不医治,将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勃然作色。扁鹊十分惋惜,喟然长叹,摇头而去。

17、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里去了,再不医治,生命就有危险。”蔡桓公听后,气得变了脸色,仍然不肯让扁鹊给自已看病。扁鹊没有办法,叹着气,摇着头,离开了。

18、语法:讳疾忌医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19、五天后,扁鹊发现齐桓侯的病情病情已从皮肤腠理深入到了血脉,但是齐桓侯仍然不相信。又过五天,扁鹊发现齐桓侯的病情已深入到了肠胃,可齐桓侯对扁鹊的良言仍然置之不理。又五天,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发现齐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骨髓,于是不再请求为齐桓侯医治,而转身逃走了。

20、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桓公不肯答话。扁鹊出去后,桓公不高兴。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见桓公就向后退跑走了。

21、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22、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23、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去见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园中玩赏。扁鹊来到桓公面前,看着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是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

24、这就是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齐桓侯姓蔡,但是呢,他是当时齐国的国君,所以在咱们的故事里又叫他齐桓侯。

25、 解释: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人们定的规矩,比如患病了不看医生,宁愿消灭自己的身体但是还不觉悟。

26、可是才过了五天,一直不愿意让扁鹊医治的桓公就浑身疼痛,一病不起了。他赶忙派人去找扁鹊给自己治病,但是已经晚了,扁鹊知道桓公的病无法医治,早已经整理行装,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因为讳疾忌医病死了。

27、扁鹊扭头就跑,并且说:“你们有所不知,据我观察,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没有办法治了。他隐瞒病情,害怕我给他治病,你看看你看看,他就快完蛋啦。”

28、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29、桓公派人问他跑的缘故。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血脉中,靠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现在疾病已进入骨髓,我因此不再要求为他治病。”过了五天后,桓公身上患了重病,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桓公于是就病死了。

30、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31、可是,我们也知道这些道理,就是自己不愿意听进他人责备、批评的话语。当他人好意帮助我们指出错误,就立刻感到脸面挂不住,内心非常不满,有一万个不服气,能不当面反唇相讥,已经是给足了面子,根本谈不上诚心接受悔改。有时还认为他人在无中生有或故意对待自己,怀恨在心,从来不会认识到: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这一道理。总是喜欢接受恭维的、顺耳的、阿谀奉承的话语;不懂得分辨孰好孰坏,和愚昧人没有两样。做人行事,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完全判若两个人;常常蓄意在人前隐藏自己的缺点和过犯,不敢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整天像一个超级演员,活的又累又苦,这样做人,一点益处也没有,只会害死自己。

32、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33、这件事情之后呀,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这个成语,原指隐瞒病情,害怕就医,现在也比喻掩盖缺点和错误,不听批评,不听意见。

34、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35、小朋友们,大家好呀,欢迎来到我们的成语故事小课堂。你们知道吗,成语故事可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呢,是我国几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绚丽、独特的一朵奇葩,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发人深省的道理,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呢,所以我们常说,阅读成语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能通达事理,学习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看看这个成语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吧!

36、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来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不说,急忙转身走了。桓公觉得奇怪,就派人把他追回来,问道:"为什么这次你一句话不说就走呢?"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里,用热水一敷,就可治好;病在肌肉里,扎扎针灸,就可治好;病在肠胃里,吃几服汤药,也可治好;但病在骨髓里,就难办了。现在,主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是您现在想医治,我也没办法了。"蔡桓公听了,还是不大相信,挥了挥手,让人把扁鹊送走了。

37、(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在皮肤上,劝他早点医治,蔡桓公不高兴。十天后扁鹊又劝蔡桓公趁病在肌肉里赶快医治。

38、过了十天,扁鹊对他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和血脉里面了。”

39、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40、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扁鹊,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41、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来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不说,急撤身而出。桓公见扁鹊这次来得蹊跷,派人去问,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可用药水热敷,病到血脉,可用针灸治疗,病入肠胃,可用汤药;现在病入骨髓,没有办法了。)说罢,扁鹊整理行装,星夜向秦国逃去。

4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3、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里去了,再不医治,生命就有危险。"桓公听后,气得变了脸色,仍然不肯让扁鹊给自已看病。扁鹊没有办法,叹着气,摇着头,离开了。

44、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

45、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46、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该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47、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48、项目名称: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项目大众传播系列活动之——《杏林大观园·杏林趣事》

49、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名医,是人们心目中神医的代表,司马迁的《史记》曾为扁鹊作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详细记录了扁鹊学医的经历和几则广为流传的医案。扁鹊本名秦越人,年轻的时候给人当旅舍的管事,后来拜奇人长桑君为师,习得神奇医术,传说能透视人体的五脏六腑。由于医术高超,擅长望诊、脉诊、针灸、经方,名闻列国,曾救治虢国太子的重病,使太子起死回生。

50、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您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蔡桓公又不理他。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仍旧很不高兴。

5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2、例句: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

53、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54、(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55、我们要求进步,就不可以抱着讳疾忌医的态度,而是要面对缺失,力求改善。

5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名言,我们都会说,可是当别人“忠言”临到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亵慢人还是智慧人。在受到斥责的时候,不要实时反唇相讥或以巧言还击,却要静听所论。我们要从别人的批评中学习,因这是获得智能的途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能有人当面给我们“忠言”的人几乎找不到了,若是有之,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并视为是爱你的朋友。好听顺耳的话语,人人都会讲,有几个是出于真心善意的呢?你听了又能得什么益处呢?只能讨你一时欢心,若不细查,有可能危害你一生。

57、但是齐桓侯还是说:“我哪儿有病?不许说我有病,我不要治,不要治。”

58、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9、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去觐见蔡桓公,蔡桓公正坐在花园中玩赏。扁鹊来到桓公面前,看看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再不医治,会更加厉害的。”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扭过头去,再也不答理他了。扁鹊没办法就只好退了出来。

60、可是齐桓侯还是不听:“你不许说我有病,我最讨厌别人说我有病啊,我不治病,就不治。”

61、(用法)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62、“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该成语的原意为隐瞒自己的疾病,怕被医生诊断出来,后泛指隐讳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怕被别人批评指出来。

63、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扁鹊问诊”泥人张彩塑

64、总编:张小贝  责任编辑:陈思思 版式设计:李艳萍

65、[成语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66、扁鹊见到布告,忙回国,晋见桓公。他款步入厅,来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要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到:(我身体很好,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做医生的,都想赚钱,只会给没病的人看病,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67、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68、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医生名叫扁鹊。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69、意思: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讳:忌讳。疾:疾病。

70、哎,小丹,你的错字这么多,还讳疾忌医,不让别人批评,自己也不改正,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大的。

71、中医强调的是上医治未病。“上医治未病”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名医孙思邈曾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他把疾病的层次分为“病”“欲病”“已病”,是在告诉我们,最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生的时候早早发现征兆,并对其进行干预;中等层次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出现一定症候的时候,进行辨证论治;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时才发现疾病的原因,再对其进行治疗。

72、    任何犯错误的同志,只要他不讳疾忌医,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还是欢迎他的。

73、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

74、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75、蔡桓公听说自己的领地内居然出了位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说想要见神医扁鹊。扁鹊见到布告,急忙回国,觐见桓公。他在侍从的引领下走入客厅,在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您病了,还好现在只是在皮肤里,不过如不及时医治,恐怕会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道:"寡人没病,身体很好。"

76、后至齐国,扁鹊入朝拜见了齐桓侯后,发现齐桓侯身染疾病而不自知,于是告诉齐桓侯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不治疗将会加重。”齐桓侯却很不高兴,坚决否认。待扁鹊出去后,齐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就想通过治疗那些本来没有病的人来当作他们的功劳。”

77、对于“扁鹊见蔡桓公”这个典故这里不再详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的阶段,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同理,我们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是一样的,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精选6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