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用典故的作用【摘抄文案100句】

2023-05-16 09:17:22

一、反用典故的诗句

1、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篡夺政权。

2、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的景象,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4、唐代张碣的《焚书坑》也是一样:

5、“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看上去似无深意,其实是运用了历史典故。西汉的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8、魏延反骨提到魏延这个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反骨,这个典故还是要从诸葛亮见到魏延开始说起,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印象是不好的,认定了魏魏延反骨提到魏延这个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反骨,这个典故还是要从诸葛亮见到魏延开始说起,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印象是不好的,认定了魏延是有反叛的心思,那么魏延反骨是确有其事吗魏延画像魏延本身是很有才能的,在刘备的慧眼识英雄中脱颖而出,由一个牙门将军提升为镇远将军,当然是提升的过程中是有很多人存有疑问的。

9、(释义)鲁阳公以戈挥日,使快要落山的太阳向后退了三座星宿的位置。后遂以“鲁阳挥戈、挥戈鲁阳、鲁阳回日、挥日、回日、鲁人回日、戈回日、戈挥日、日挥戈、挥戈退日、回天倒日、鲁日、挥戈再昼、鲁阳戈、鲁戈”等称誉雄伟的气势、气魄;或表示珍惜时日;用“太阳贪战”表示时间过得甚慢。

10、为您拂去几丝生活的浮躁

11、反例:岳飞北伐的时候被秦侩污蔑谋反、赵高和李斯合谋谋反,最后成功了,赵高找机会把李斯杀了

12、在《史记》的记载里,此次贾谊被召见之后,即被拜为梁怀王太傅,足可见出汉文帝对贾谊的再次重用。但李商隐《贾生》“反其意而用之”,抓住“不问苍生问鬼神”一细节,认为汉文帝同贾谊所谈的只是与世无补的怪力乱神的事情,而不是关乎苍生社稷的大事,汉文帝明知贾谊才调无伦却不能用之。李商隐反用典故,借古讽今,批评当时统治阶级荒于政事,同时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13、例如,朱熹在《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其中“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一句运用了典故。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这里却写道“何必独沾衣”,与“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意义完全相反。

14、诗很讲究用典,这可使诗歌语言精练,还可丰富,使表达更为生动和含蓄,言简意丰、耐人寻味,使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15、“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比如前面说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边》,屈原正直爱国,白居易忧民忧时,作者以被贬异乡的屈原、白居易自况,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仿佛一从中表达高洁秉直的信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就是“正用”。

16、“诗词酬唱”栏目:

1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18、这首诗是说官府对百姓征敛太重,简单翻译就是:有客从南海来,送我一颗南海鮫人眼泪化成的珠子,珠中似乎隐约有字,但却不能辨识。我把贵重的珠子收藏在箱子里,以待官府征敛时好用,结果打开箱子一看,珠子化成血水了,可怜再也没有好东西应付官府的征敛了。

19、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20、在诗词创作中用典故,并非是一开始就流行的,像早期那些五言古诗,句法就很接近于散文,就这么平铺直叙下来,比如《古诗十九首》这首:

二、反用典故的作用

1、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为“正用”和“反用”。

2、运用典故升华转化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比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3、《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4、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飕的一声,——只一声,已经连发了三枝箭,刚发便搭,一搭又发,眼睛不及看清那手法,耳朵也不及分别那声音。本来对面是虽然受了三枝箭,应该都聚在一处的,因为箭箭相衔,不差丝发。但他为必中起见,这时却将手微微一动,使箭到时分成三点,有三个伤。(选自鲁迅《奔月》)

5、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6、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啻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7、(鲁阳戈)薛道衡《奉和临渭源应诏》:“微臣借暮景,愿驻鲁阳戈。”司空图《有赠》诗:“试问羲和能驻否?不劳频借鲁阳戈。”秦松龄《杂感》诗之一:“坐算几闻黄石略,战酣谁奋鲁阳戈。”

8、杜甫用典是十分多的,古人评价其诗“无一字无来处”。

9、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语辞,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10、要想破解“用典”之秘、准确赏析其艺术效果,其实不难,从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11、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12、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13、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5、阿娇从金屋贮娇到后来失宠,贬到长门宫,为重得汉武帝恩爱,重金请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

16、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

17、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18、(太阳贪战)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太阳贪战,不教红日西沉。”

19、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20、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

三、诗歌中典故的正用反用

1、“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句中,“鹤怨猿惊”出于南齐孔稚圭《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周颙隐而复仕,连山中的鹤猿都怪怨他。辛弃疾却反其意而用之,他说“鹤怨猿惊”是因为自己仕而不隐。——潘文杰,《宋词用典方式举隅》.(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2、还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地方官员很贪,使当地百姓大肆采珠,珠蚌产量越来越少。东汉的孟尝到这里做太守,革除贪污流弊,合浦又盛产珍珠了。故以“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3、这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

6、拟固定在每周一推出一期温州当今诗人专辑,每辑发20首诗、词或联原创作品,并附作者个人简介和照片。

7、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孟子的邻居是做丧事的,孟子跟他们学做丧事,孟母就搬家;第二个邻居是商人,孟子跟他们学做买卖,孟母就又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私学旁,孟子就开始学习知识和礼仪。

8、正例: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了、还有典出>: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9、反用指反原典故之意而用之,作用为更显作者态度,意味更加浓厚。

10、见《晋书•阮籍传》。阮籍,晋朝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内心忧愤,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不拘礼法。他常独自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恸哭而返,借此宣泄苦闷心情。

11、《锦瑟》——唐代李商隐

1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原宪甘贫)元稹《酬孝甫见赠十首》之八:“原宪甘贫每自开,子春伤足少人哀。”

14、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15、张季鹰“见秋风起”,“遂命驾而归”。而辛弃疾此处反其意而用之,纵使西风吹拂,自己又怎能像张季鹰那样回归故里呢?

16、子贡(即端木赐)乘大马,中绀(gàn,深青带红的颜色)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17、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8、将典故加以陶冶,加工转化的。比如杜甫的《客从》:

19、译文: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20、你这样说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鱼干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说无论处于何种恶劣环境,都不会改变高尚志节和乐观情怀。

四、关于反义词的古诗

1、直接用典故叙事,比如辛弃疾的《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就是用了汉武帝和阿娇的典故。

2、有时候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某某事儿,但你知道,诗人这玩意儿通常都有点矫情的毛病,今儿失恋崩溃啦、明儿怀才不遇啦,一肚子牢骚要发泄,但不能直接说出来,丢份儿,也需要用典故来委婉地表达。

3、《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九章、《新序·节士》、《史记·仲尼弟子传》、《高士传》等均载此事。

4、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

5、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6、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7、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以“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8、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9、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10、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11、这其中“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就是对典故的加工升华。屈原《九歌.山鬼》有句:“余处幽篁(竹林)兮终不见天”,所以杜甫见两岸的竹林就想象山鬼在里边。《九歌.湘君》中有句:“搴芙蓉兮木末”(搴念千,拔取,木末,树梢),这句意思是在树梢上采辛荑花。杜甫看到两岸的花树,就想象湘夫人一定是在树下。这就不是简单地引经据典,而是生动化用,体现了精妙的创造思维,展现了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12、尾联“海鸥何事更相疑”句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

13、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4、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5、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16、辛弃疾用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抒发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的心情,同时也告戒朝中当权者: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得宠一时,也归于尘土了。

17、见于《史记》。冯唐:西汉人,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曾当过官,后被罢免。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无法任职。

18、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后来宝剑入水化为双龙。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19、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远;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语辞,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蕴藉、更委婉。

20、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为简短的字词,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五、用典反用的诗句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2、典故分“事典”和“语典”

3、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4、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6、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也是反用典故的经典例子。《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记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表现了阮籍对在那个时代无路可走的悲恸。而王勃在这里反用典故,王勃认为,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8、原宪华冠(戴樗木皮缝制的帽子)縰履(穿没有后跟的鞋。縰,xǐ),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遵循世俗)而行,比周(密结朋党)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依托仁义之名而行奸恶之实。慝,tè,邪恶),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9、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

10、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11、(贫原宪)杜甫《寄岳州贾巴州严两阁老五十韵》:“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陆游《杂赋》诗之三:“家业贫原宪,年龄老伏生。”

12、用典还有许多讲究,不是说你随便想起个故事丢进诗里就行了。诗人搞创作,这是个技术活儿,用典故,要用得巧妙、用得恰如其分。

13、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一个宫室。是皇帝办公之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见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

14、一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15、“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16、中考757分8门满分的寒门女孩,她用实力告诉我们:自律是最强大的武器

17、暗用就扯犊子了,这方面李商隐是个中好手,他不光用典,而且还逐句用典,很多人都爱读李商隐,这位老哥诗风绮丽迷蒙,一读就给人无限浪漫的遐想,但是呢,你读不懂,比如说《锦瑟》:

18、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20、文后对“上有青枫林”注释道:《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注意到了这一点,就能答到“借典故写愁”这一采分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国的古诗词【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