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典故的诗【摘抄文案100句】

2023-05-16 09:17:09

一、借典故抒情的诗句

1、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2、(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3、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4、此诗前两句暗含在太平繁荣的开元盛世,在阳春烟景,繁花似锦的季节,对“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到扬州的向往;后两句描述了李白送客时,船已扬帆而去,他还站在岸上翘首凝望,目送帆影,。这里暗含着两人友谊之深。

5、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6、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8、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0、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1、刑天舞干戚出处:《山海经海外西经》,含义: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12、(析)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13、廿四桥的明月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4、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15、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1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7、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18、(析)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19、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2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二、借用典故的诗

1、(003)文言翻译指导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4、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5、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都是借物表达某种哲理。

6、当吴三桂领兵赴京朝见新主(李自成),走至永平沙河驿时,遇到从京城逃出的家人,吴三桂问:“我家里人好吗?”家人说:“被闯王抄了。”吴三桂说:“没关系,我到后就会归还。”又问:“我父亲好吗?”答:“被拘捕了。”吴三桂说:“我到后就会释放。”又问“陈夫人(指陈圆圆)还好吗?”答:“被闯王(一说为刘宗敏)带走了。”此时,血气方刚的吴三桂勃然大怒,厉声叫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随后,掉头打回山海关,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敌清军递去了请兵书,希望多尔衮“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也就是说吴三桂为了一个苏州名妓陈圆圆,将大汉江山出卖给了满清。

7、(出 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剪烛西窗”就成了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使用着。而“西窗话雨”也成了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它代表着相思,代表着浪漫。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8、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9、(1)第一步:指明用了哪种抒情手法。(明观点)

10、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2、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3、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14、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5、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16、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17、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8、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9、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2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三、借用典故抒发感情的诗句

1、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

3、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5、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7、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9、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0、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时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在这图景中,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接抒发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暗含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11、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

12、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15、(作者)苏轼(朝代)宋

16、每天阅读上海地区丨入园丨幼升小丨小升初丨择校丨教育丨户口丨政策丨资料

17、①触景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而不显露的,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18、出自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9、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20、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四、运用典故抒情的诗句

1、 书湖阴先生壁中引用典故抒写诗人对山水的深情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将典故与诗人作诗情境联系。

4、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5、颂古非今,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6、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3)第三步: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析内涵)

9、(011)文言文阅读:简答题

10、古诗中的常见的考法多为“通过典故理解作者的情感”,诸如:下面两首诗中的典故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一起通过几道题目来总结一下——

11、宋代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12、九上必背古诗目录(11首)

13、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自己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自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对比衬托)。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16、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17、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18、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概括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更包含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四两句“日出江花”“春来江水”来例证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19、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20、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五、借比喻抒情的诗句

1、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2、隐显“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3、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4、(作者)王建 (朝代)唐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陶朱猗顿出处:《过秦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就是春秋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跑到陶地自称陶朱。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很有钱。含义:富人的代称。燕然未勒出处:《后汉书》。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敌制胜,未取胜就说燕然未勒。含义:抗敌大功还未告成。封狼居胥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望而仓皇失措。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作者借此事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凌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7、简析:在这句诗中,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8、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9、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10、(023)高考古诗词试题变化分析

11、此处既为借景抒情,也是怀古伤今,包含一定的历史典故。

12、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13、(析)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14、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15、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16、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17、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8、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1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运用用典的诗句有哪些【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