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继的诗(精选38句)
唐代诗人张继的诗
1、他在收拾行囊的那一刻,一定想到了每日里盛妆倚楼顒望的妻子,想到了他们婚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与其说,《枫桥夜泊》是张继的落选之作,不如说其间夹杂着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2、像时下所有的莘莘学子一样,当时的青年才俊张继在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怀着金榜题名的梦想,踏上了通往长安的漫漫旅途。但张继参加科考,却比别人承载了更多的期望。这一切,是因为他的初恋情人——王晓薇。
3、其实,张继不仅没有落第,而且还风风光光中了进士。按照民间的臆测,考中了进士就意味着官袍加身,从此有享不尽的富贵荣华。
4、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七言绝句,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诗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5、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6、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7、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诗歌的大意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8、很不幸的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原本以为可以“一日看遍长安花”,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他落榜了,放榜那日,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张继是落寞的。落寞的诗人,碰上安史之乱落寞的唐王朝,他想只能漂泊天涯,四海为家,才能一遣心中之闷。
9、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10、“姑苏城外寒山寺”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如下:
11、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12、张继博得探花郎后,一人盛情访之。自称皇亲国戚的客人欲要张继做他的乘龙快婿,而张继婉言相拒。那人再三言语相逼,张继面无喜色,并无攀高之想,故愤然关门谢客。得罪了豪门贵族的张继果然在铨选中落马了,因此,才有了后来和妻子白头到老的人生。
13、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14、故事从那次失眠说起,关于枫桥,关于寒山寺,关于一个落魄诗人的黄粱美梦……在唐朝,所有读书人的命运都和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进京赶考。参与科考可以走上仕途,改变命运。对于张继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15、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16、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17、面对着强盛的大唐王朝,张继的心里肯定是一腔抱负和才情准备施展,此时,他踌躇满志,一切都是有希望的。
18、张继是一个“落魄文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的确,读过《枫桥夜泊》的人都知道,张继是因为“铨选未中”而写下这首诗。所以,在大多数人认为,张继不过是一个“落第文人”而已。
19、张继的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20、这时候,在经历了人生两大喜事的张继看来,“洞房花烛夜”所带来的幸福感比“金榜题名时”更为强烈。当很多诗人在京城“朝扣五侯门,暮宿烟尘女”时,张继更渴望即刻归乡,与妻子每日画纸、落棋、乘艇、晒药、书诗、饮酒,如蛱蝶互逐、芙蓉成双,过那世外神仙眷侣的生活。
21、《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22、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23、张继没有像汉代张敞那样为妻子画眉,没有像西晋荀奉倩那样“不辞冰雪为卿热”,也没有像唐代多数文人那样为妻子写诗。在婚姻生活中,张继是一个实践主义者。
24、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27、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28、自《枫桥夜泊》出世,游子们的思乡和愁绪,似乎都找到了出口,在无数的唐诗选本中,这首诗总能入选,备受后世的推崇。
29、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30、张继的具体生卒年,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比较确定的他曾经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而且他和刘长卿是好朋友,两个人诗歌唱和,多有往来,想来年龄与刘长卿大概也差不多,而张志和和韦应物的年龄大概是差不多对应的。
31、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32、全诗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是在月落时分,深秋寒气已经弥漫了整个天空,偶尔的几声乌鸦啼叫,愈发衬托出这幽暗静谧的环境。诗人独自一人坐着小船来到枫桥,看到江边的枫树和岸边星星点点的渔火在雾蒙蒙的水汽中若隐若现,内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愁苦的让人失眠。
33、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34、在唐朝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是极其繁荣,举世闻名的诗歌更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35、一千多年了,只剩下这一首《枫桥夜泊》,成为了张继这个“落魄文人”的标签和佐证。一提到他,人人都不禁扼腕长叹一声:好一个可怜人!现代学者似乎也很市侩,对张继这个“可怜人”视而不见。
36、这首短小的七绝可以说是和张若虚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一样,是一篇孤篇横绝、盖压诗坛的杰作。张继本人《全唐诗》存诗一卷,四十多首,但其中学者还有认为有不少是伪托,想来确证的大概三十多首。
37、唐代诗人的婚姻幸福,就像是他们的平均寿命一样,指数极低。但是,张继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