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精选84句)
梁衡简介
1、参观完画展后,梁衡研究会会员、研究员、各个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界代表100多人参加座谈会,图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丽华致辞。
2、小时候,吃完饭,端了半碗水回家,一条大蛇从树上掉了下来,吓得他把碗里的水泼向蛇,那大蛇就要钻进猪圈,几个人拉住蛇,就怕蛇进猪圈祸害猪,可是怎么也拉不出来,正僵持不下,有人喊“回去拿把钎铲了它”,那蛇听了,居然不再往猪圈里钻了。后来人们将蛇打死,埋在山下,那大蛇的蛇骨还被人取出,据说可以避邪。
3、作为对家乡儿女的褒奖,今年春天太原市做了两件事。一是将梁衡选入课本已36年的《晋祠》刻碑于晋祠公园。这篇文章36年来让晋祠名扬国内外,不知带来了多少游人。二是母校太原十二中成立了一座“梁衡图书馆”收藏了他出版的100多个图书版本,供人研究。(作者单位: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
4、 以上是我聆听先生讲座后的一点“小感”,今后还须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
5、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
6、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但其实他在写作散文和新闻之余,也从事杂文创作。正如他在自序中说的:“我本没有写杂文的打算。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散文。但因做记者接触社会,所见甚杂;后来在官场,阅人更多,遇事愈杂。刘勰论写作:“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看多了就不能不想,有想法就不能不说。于是随手有了些短篇文字,只是眼见杂物、杂事、杂象及杂色人等,而生的杂情、杂想。或慷慨而发,不吐不快;或抽丝剥茧,慢评细说,吐纳成文。既非新闻,亦不是散文,就算是杂文了。
7、 令我更好奇的是,“五诀”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如果先生能回顾整个过程,或许对很多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帮助,这样语文课堂或者学习语言中会涌现更多有规律性的内容,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更具理性。
8、左手写新闻,右手写历史。梁衡老师游走在新闻与历史之间,有效传播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季羡林先生曾高度评价梁衡。他说:梁衡先生“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是的,在追寻历史人物内心灵魂的努力及成就上,梁衡先生也是当世之标杆。(梁衡简介)。
9、梁衡语言古朴,颇有古人之风。“梵音与市声齐飞,游客共香客一体......粉面桃腮,笑意静贮酒窝之中;目如圆杏,言语全在顾盼之间。......”《九化山悟佛》中古木之风尤为明显。另外梁衡散文大多会有四字四字的说辞,乍一看有些刻意效仿古人之嫌,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文字放在梁衡的散文中去读时,会发现一分自然,浑然天成。因为梁衡整篇文章都似乎浸润着这一种古木的美感,所以这出子出现的不显突兀。由此可肯定梁衡对古文学之深。
10、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
11、又再次,梁衡对历史人物灵魂的探究,目的是以历史、以历史人物观照现实,充满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如他所说:“我每次读《岳阳楼记》就会立即联想到周围的现实”。事实上,他在论及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几乎都会联系现实生活,鞭笞丑陋的社会现象,呼吁真善美。如在论及范仲淹坚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精神的时候,他会指摘“现在许多人也在变着法媚上”。在《二死其身的彭德怀》一文中,由彭德怀的性格与命运联系到今天。作者说,如果彭德怀活到今天(文章发表于2008年),“看到现在的风气之腐败,又当如何?”在《周恩来让座》一文中,作者则借椅子拷问每一个人的灵魂。他讲述了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上,参会人员随手从东家带一个小板凳就来参加会议。由此发出感叹:难的是有了椅子之后怎么办?
12、为了更好地与学院的新闻教育相对接,我们采取了一种与现行新闻理论体系完全适应的编排方式,从新闻理论、记者素养到采、写、编、评,分篇而论。将这一段段的新闻语录连缀起来,其实就是一本本简明扼要的新闻学教材。便于新闻学子们边学习,边对照。将经院理论与实践真言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更将繁复的理论转化为若干短句,这样看得明,记得住。新闻从业者们也可以作为手边的词典,从中获得思想启示和实践指导。先生对于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很多问题,涉及之具体,思考之深入,在当前的新闻学教材中,均不曾有过。正如先生所说。“研究新闻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把稿子拿来透视,这里面的学问是大学讲义里所没有的。”
13、梁衡的写作视野开阔,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潇洒飘逸,结集散文作品有《红色经典》《人杰鬼雄》《名山大川》《千秋人物》等多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也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其创作的分析研究成果。
14、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15、梁衡先生对于书法、绘画和诗词也颇有涉猎。这是为《霍山》杂志题写的刊名。
16、霍州一中校长韩学东说,霍州一中与梁衡有缘,梁次文老校长(梁衡父亲)是霍州一中第一任校长,我是第十任校长,我们全力支持梁衡研究会的工作,也希望梁衡教授为霍州人民带来幸福。
17、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最大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或事业成为经典,好让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让可怕的重复之手拍碎。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不知不觉成了经典。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d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了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样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领导。”毛泽东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话就这样成了红色经典。 经典从来不需要刻意制造,也造不出来。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所以经得起重复,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8、至于《大有大无周恩来》一文,可能是他对历史人物命运及其灵魂的高度概括得最为读者认可的。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把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形象做了准确而形象的描绘。他把周恩来一生的感人事迹归结为六个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d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于此同时,他在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他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这六个“无”和六个“大”的概括,广为传播,感动了今人,启示着后人。这也超越了一般历史学家的研究水平,是梁衡对周恩来研究的重要贡献。2018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的《大力弘扬新时代共产d人的奉献精神——在中办机关“七一”d课上的报告》对此文评价很高: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曾经有一篇题目叫《大无大有周恩来》的纪念文章,概括了周总理的“六无六有”,“无”讲的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私利,“有”讲的是他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读后令人十分感动。
19、代喜增出生在1899年,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代喜增已于2005年去世,享年106岁。
20、陪同采风的还有上饶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段建能、上饶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会长毛素珍等。
21、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22、读梁衡的散文很大一个特点便是他语言的精炼与简洁,古朴而不失巧妙,理性与哲思并存。思想方直更多的在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引发的联想,深刻并且赞叹。
23、另外在思想上梁衡的散文绝对有理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中梁衡写少年学柔润的赵体字,到了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后来字写的不好的原因竟然当初没有学比较硬朗有气魄的颜体字。结尾处他这样写道:“人若能先方,即是小时吃苦磨练,修身治学,品行方端,后必有大成;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鲁莽些,可以裁头修边,煨弯成才。”梁衡散文思想之妙可见一斑。
24、都是为大家整理好的名家写作经验哦!
25、梁衡崇敬范仲淹,范仲淹崇敬严子陵。范仲淹曾这样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也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当代著名新闻人梁衡的崇敬,他受之无愧。无论人格魅力还是学识才华,或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都是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之一。
26、 第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的“典”诀使用得恰到好处,如:“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者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向我们刻画了一个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叶圣陶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追思景仰之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效果。
27、《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多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的作家梁衡为中学生打造的阅读与写作之书。第一部分“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旨在分享阅读经验,示范多种实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二部分“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品解读”深度剖析写作心理与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新作与经典”提供多篇美文范例,拓展阅读面。梁衡老师通过本书,生动示范了如何通过阅读经典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中学生轻松提高语文成绩。
28、这个版面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梁衡老师散文的一个评价,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生前曾撰文辞三项桂冠:国学大师、学界秦斗、国宝。这篇文章中季老说:“梁衡是一位满怀忧国之情的人,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29、艺术是生活的翅膀。插上了这双翅膀,就像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她可使你产生智慧和力量,养成一颗美的灵魂,让你身心愉悦,空明澄澈,在瞬间获得对”美与和谐”的体悟。你会从浮嚣浅薄、枯燥无味的尘世里飞升起来,掸掉了俗尘与粗鲁。变得清新、优雅、高贵起来,让平凡的生活多了几分浪漫、优美和闲适。比如,微雨的夜里,清茶一杯,听天籁之声在你身边襄袅升起。那一刻,心凝形释,目光轻盈,若即若寓,而心神畅游在排箫、竖笛、小提琴声中,所有的烦恼与不快全然皆无。你能在不完美的现实中体会到生活之美和人生乐趣,这是艺术赐予我们的神奇力量。
30、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用“情”字诀,论说文主要用“理”字诀。
31、 梁衡老师的《梁衡的21堂作文课》是我几年前阅读过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梁衡老师把自己五十余年的写作经验总结成一套范文标准,即“二为、三层、五诀”法。读文字简单,但理解文字和运用方法却非常困难,尤其是“五诀”的运用,只看一两遍书是很难理解的。今天的讲座,梁衡老师现身说法,通过剖析历史名篇和自己的文章,详细讲解了“五诀”法在各种文章写作中的应用,使我茅塞顿开,解决了书中一直难以理解的困惑。
32、政治散文历来的作家比较少,因为政治太复杂,这就需要作家有丰富的阅历和胆量。梁衡凭借着他出众的胆识与深厚的文字功底成为了政治散文的代表。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有义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白人们反映政治事件,有义务对政治事件做出客观的思考与评价。因此在这里很容易可以明晓梁衡散文之理性精准。
33、第三段(6~7段):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34、本书是当代散文家梁衡先生文集名作《觅渡》的修订版。《觅渡》自2004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重印16次,社会反响长盛不衰。增补了梁衡先生在《觅渡》之后发表的部分散文和随笔,沿袭前书的体例,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理性人生”、“域外风雪”、“为艺为文”等六个部分,文章继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
35、 我很喜欢读梁衡的文字。他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街头巷尾的寻常之事经他的手一打理,总给人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之后我就开始寻思作家的眼光为啥如此犀利、笔力为啥如此老道、哲思为啥如此透彻灵魂。当然也很清楚,这是梁衡先生多年在文坛摸索、积累、实践打下的江山。岂是我们小辈几日可以抵达的高度。
36、梁衡的人生之路、新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的挫折,有好几次:中学时代热爱文学,17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却被分到档案系;正要沉下心来干专业,1968年大学毕业时,却又逢“文革”,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偏远小县临河当农民,防汛护堤、放马。他慢慢做到县里的宣传干事、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
37、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38、而梁衡所在的山西省,经济、科研和教育水平在全国都处于下游,是没有新闻的角落,就如杜导正所说“打仗时处于不利地形”。但梁衡“土疙瘩里刨食”,一手“挖”出了四位全国人大代表,为隐者立传,为无名者传名。
39、著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40、某县公路两边栽树多,梁衡一篇300来字的新闻:《路旁就是储蓄所 一步一辆自行车——某县公路林储材百万方价值两个亿》,竟然获得“全国林业好新闻奖”,很大原因是标题跳出了例行公事写报道,把心融进来,首先想到的是这些树木为老百姓、为当地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好处,提笔未成文,自己先激动了。哪个评委不赞赏这样的记者?不给这样的文章投票呢?
41、他说,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渐渐觉得相反,是这些人物、事件在牵着他的笔尖。有些人他不写出来就寝食不安。他说:“有些事我写着写着心就发抖。几乎凡是我写过的正面人物都成了我的朋友,是他们教育了我,帮助了我,成就了我。我觉得自己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之后由天真变得实在,由浮躁变得深沉。”
42、 典——腹中学识,是过去的积累,服务当前写作,厚重幽默。
43、退休后的梁衡又用6年时间写了本书:《树梢上的中国》。选材标准一向苛刻的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了这本书。他一生都在永求创新。一个文科生写一本《数理化演义》,一个记者写了《树梢上的中国》这样的林业专题散文,最近又被邀请到几个林业大学去讲《人文森林学》。
44、《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45、说到敬业精神,梁衡有一句名言:“记者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采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对收获的贪婪,便会平庸终生,一无所获。
46、这定理是提出来了,用起来也确实方便,但是怎么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呢?
47、《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
48、陆 梅 冯秋子 杨海蒂 梁 衡
49、梁衡从25岁开始两度当记者,先在内蒙古日报,中间在山西省委工作四年,后又为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一直干到41岁。这两次记者生涯,都是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层,却写出不少好新闻。
50、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51、“神眼窥世不知能,风雨守望几多年”,这些是梁老师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政治、文学、新闻、教育等方面的十三个理论成果。梁衡老师1997年提出的新闻的定义:“新闻是为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传播”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沿用至今。在之前陆定一老师新闻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受众”和“信息”两个要素,又将“报道”改为“传播”,新闻定义由原来的三要素变成了五要素,即受众、事实、信息、时效、传播。这一定义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老师在新闻方面的理论还有:新闻四个属性理论,“三点一线”采访理论、新闻与文学12个区别理论,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
52、毕达哥拉斯从小就极聪明,一次他背着柴火从街上走过,一位长者见他那捆柴火的捆法与别人不同,便说:“这孩子是数学奇才,命中该成为一个大学者。”他闻听此言,便摔掉柴捆南渡地中海到泰勒斯门下去求学。真是名师出高徒,毕达哥拉斯本就极聪慧,经泰勒斯一指点,当时许多数学难题在他的手下便迎刃而解。比如,他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算出你要用瓷砖铺地,则只有用正三角、四角、六角三种正多角砖才能刚好将地铺满;证明了世界上只有五种正多面体,即:正二十面体。他还发毕达哥拉斯铜像现了奇数、偶数、三角数、四角数、完全数、友数,直到毕达哥拉斯数。但他最伟大的成就要算是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即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a>2+b>2=c>据说,这是当时毕达哥拉斯在寺庙里见匠人们用方砖铺地,常要计算面积,于是便发明了此法。
53、他自己的头衔很多,官职且不说,业余头衔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但他自己却不喜欢拿头衔说事。他写过一篇杂文:《享受岂能是头衔?》,隔三差五就被人们改成《罕见省部级高官不吐不快》等题目,改头换面一遍遍在网上传。
54、我们看到的是位于西柏坡丰碑林院中的墙壁碑刻,碑文内容是梁衡先生于2011年6月建d90周年前夕写的《西柏坡赋》。五位伟人是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的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
55、梁衡说:在“命运”这个大算盘上,人只是一颗算珠,自己无法掌控;但在“生命”这架小算盘上,人就是自己的主人。他还说: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他用一生,做到了。
56、本书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57、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58、少年不识愁滋味,名山大川唱大风,写尽文章春色老,多少往事烟雨中”。这边选取了众多学者、专家对梁老师评价中的一部分,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先生,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
59、在《周恩来的普世价值》一文中,作者认为:周恩来之所以能够在重庆协调各方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团结互助互爱的统战大局,就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人士灵魂深处的良知”。
60、在新闻理论方面,提出新闻的“梁氏定义”、报纸的四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在对报社的记者管理中,大胆实行稿分排行的激励机制。在文学方面开创政治散文写作,学术上首创“人文森林”新学科。
61、在当代作家中,梁衡是实力派第一。文章的优劣与作者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梁衡从小博览群书,又是名校人大毕业,尤其是,在他早年创作《数理化通俗演义》这部科普小说的过程中,在为上百名科学家立传时,他实际上经历了一次科学文化的洗礼。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已经升华,骨子里渗透进了人类最高文明之结晶——科学精神,这使他游刃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精神之间,这是他的第一大优势。他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山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日民日报和人大农林委工作,他的官员与记者身份又让他阅人无数,耳闻目染高层最复杂的社会斗争,这又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那些文化程度低的文人不能与他比,就是那些有着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作家,其文化素养在他面前也显得片面、单薄。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的作品,大气磅礴、美轮美奂,散发着奇光异彩。毫不夸张地说,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当代文学星空中,他是姣姣明月。
62、梁衡先生首先参观了《梁衡研究书画展》,展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共计百余幅。
63、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写作意图:写的不仅仅是水,更是在写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
64、 今天听了梁衡先生《阅读与文章作法:文章五诀》的讲座,受益匪浅。“形、事、情、理、典”五个简单的字,向我们揭示了文章写作的奥秘。大道至简,原来如此。梁衡先生总结的“文章五诀”:
65、 先生的“文章五诀”是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通过不断地分析论证和实践得出的,是具有理性的文章作法。如何将此“真经”传授给学生呢?先生建议先逐个练习“形”“事”“情”“理”“典”,再将其综合运用;根据不同文章类型“描写文、叙述文、抒情文、议论文”,决定“五诀”的主次,这是方法。在内容上,我们可以选择先生的文章作为例文,带领学生感受、分析。这一点先生在讲座中已大量举例,在此不再赘述。
66、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中写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而今天梁老师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拍遍栏杆,将学术交流、学术论论开在了祖国的各个角落,他北京参加《季羡林文集》首发式,南下贵州日报作讲座,东往上海书市发布新书。中在山西、陕西、河南多地多次讲学。在他身上,记者的现实目光、作家的思想深度、官员的政治高度、学者的思辨精神全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67、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一本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点津之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本书中的文章几十年来散见于各大报纸刊物,这是头一次结集出版,内容翔实,装祯精美。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好书。
68、 语文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一到写作课时,一些学生要么整堂课貌似着急的浏览整本满文作文,要么皱着眉头敏思苦想,整堂课下来,一字未动。
69、“记得小时候过年杀猪,那猪的嚎叫,极为凄惨,煞是吓人,娘把我紧紧搂住,直到猪不叫了才放开”。
70、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71、梁衡先生的创作具有司马迁式的史笔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悯情怀,写大事大情大理,其中《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为学生诵读典范篇章。
72、《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73、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74、《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修订版)》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历程和精神之旅。同时,作者将评点历史人物和政治化育巧妙结合,将d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之中,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文学的审美享受。
75、梁衡为霍州一中梁衡文学社参加演讲比赛的学生代表颁发奖品:梁衡新作《树梢上的中国》。获得梁衡文学社演讲比赛第三名的霍州一中高一学生许露文(右一)当场为梁衡先生演讲《梦想的翅膀》。
76、当日下午,轻车简从开始了寻树之旅。第一颗,红岩松。
77、《干部修养谈》为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政论时评文集,精选了梁衡政论时评领域的经典及最新力作,尤其政论文是近十年来首次结集出版。梁衡的政论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生动明白的剖析,譬喻常带哲理,论说迭见新话,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许多文章历久弥新,对于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其时评文则纵横捭阖,针砭时弊,既有为官之道的体悟,也有对具体政事的批评与建议,发人深省。
78、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学到了写作的秘诀甚是欣喜,同时也鞭策自己,勤读书,常思索,向着梁先生熟练掌握“五诀”的高度不断奋进!
79、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毛根向四周探索,拳握住一点点泥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有这个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了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现在这棵红松的胸径有40公分,一个小脸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专家说,他已经有90年以上的树龄。要是用一个高速摄影机把这首生命进行曲拍了下来,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
80、梁老师以新闻为主业,同时涉猎文学创作,成就卓著。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梁老师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送给梁衡老师的雅号就叫“政治散文”。梁老师把自己的写作理论概括为“二为、三境、四体、五诀”。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三境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的美,一是景物之美,谓之“形境”;二是情感之美,谓之“意境”:三是哲理之美,谓之“理境”。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可叙之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为中学生学习写作指明了方向。
81、会上代表纷纷发言,原霍州市副市长张福义说,《数理化通俗演义》一书成就了许多人,我和儿子都受益匪浅。特级教师贾王广老师,就梁衡散文的悲剧艺术问题请教梁衡先生。
82、 第在《土地的誓言》中,主要运用“形”和“情”两诀。端木蕻良使用的“形”诀体现在选取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展现故乡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其次文章中“情”诀也使用得让读者内心的血液为之沸腾,“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正是这两诀的成功运用,使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而深沉的爱国热情,让每个读者内心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83、青山在,人已老,当年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梁衡已是满头银发,但是只要谈到树,谈到他所创立的人文森林学,依然是烂漫赤子之情溢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