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精选74句)

2023-08-03 09:46:50

论语简介

1、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3、   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一是《论语》中谈到“仁”的次数很多,并非如杨先生所说的很少;另外一方面,则从整部《论语》的行文习惯来归纳判断,指出“与”字应该读成去声,理解为“赞同”。短短的三百多字,就将一个聚讼纷纷的复杂问题,梳理得清清楚楚,而且按而有断,言之成理,读来令人心清气爽。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5、  其君子不d。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

6、zēnɡzǐyuēshìbùkěyǐbùhónɡyìrènzhònɡérdàoyuǎnrényǐwéijǐrènbùyìzhònɡhūsǐérhòuyǐbùyìyuǎnhū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简介)。

8、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一种做人的高度,一种人生的境界,即所谓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风格!这三句话,正是人生上讲征途中的三个历程。

9、他说管仲办了好事,维护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命的延续,但是这一类的事实在太少了。所以读史书,读多了之后人会变得消极,因为人会觉得这现实社会怎么这么的令人失望,正能量都哪去了呢?

10、对第一句话,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只要他立志学习,逐渐培养自己自觉的学习热枕,自觉进德修业,与时俱进,便能渐渐由此番体认。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1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远方的朋友来相会,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介绍各地的民情风物、各国的政情,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互通信息,互相增长见识,这些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呀!别人如果对我不理解,或者对一些事物、知识、理论,一时还不知、不会甚至缠夹不清,而我则善于等待人家的自觉理解和逐渐领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面自寻烦恼,更不会暗自埋怨、自己窝火;这要靠个人的修养和做人的历练功夫。

13、《论语》中“论”字最开始是读论(讨论的论),经过后人不断地对《论语》这本书的解读,“论”的读音也从第四声(讨论的论)变成了第二声(人伦的伦)。

14、《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5、《中庸》之道是孔老夫子心法的高级版本。学《中庸》之道,你会掌握更加精妙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下苍生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会掌握人的本性。“至诚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实际上是揭示了一个人自己身心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天下所有人的关系、自己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6、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17、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18、  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曰: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趣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

19、如果你知道《问答实录》是怎么产生的,你也就知道《论语》是怎么来的了。

2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言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时历千载,及至今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学思相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学思想,依然不失思想光芒,积极的意义。

21、(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22、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23、《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24、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pénɡzìyuǎnfānɡláibù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ùyùnbùyìjūnzǐhū

25、  其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26、《论语》这么重要,为什么老师先讲了《大学》、《中庸》,现在才开始讲《论语》?

2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28、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29、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30、西方哲人,有时候读一本书,只是为了一个掌故。的确,假如一个作者能够为读者搜采一些经典有趣、内涵丰富的历史掌故,那么,他所写出来的书,已经具备了一种隽永的价值了。

31、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有所奉献,有所建树。

32、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赏析)这是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

33、《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34、   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因为他的思想有几个特色:

3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6、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37、如果是小孩,就找到注音版本,念熟,然后背出,知道基本释义即可。不用细究具体字的意思,如果需要考试,可以参看权威一点的参考书,把必考字的正音,破音(其他读法)和释义背出。义理方面不需要细究,按照普通方式理解即可,不必理解的太深入,直到自己有阅读能力后,可翻看一些今人的论语讲解学习义理,如果以后学习了古汉语,那么再回来进行文字训诂结合各大注本寻求义理。关键就是一定要背出来和准确的念出,那样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与人讨论时都会在原有理解上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刷新,达到认知升级的目的。

38、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礼与仁。这一对范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们是伦理学范畴,但更是社会学范畴,因为它们首先指向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宗法等级制;一种社会结构:家族组织与政权组织合一的结构。

39、从这一点看,《论语择善》无疑也是一本好书。因为书中为读者提供了不少经典有趣的材料,比如在“君子无所争”这一章后,作者提到了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记载的手搏争状元的故事:

40、  又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句,表面上看,颇有鼓吹愚孝之嫌,许多注家为了替孔子开脱,辗转曲折,颇费了一番苦心,但多是迂曲难通。作者则说:

41、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42、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43、不学《大学》,不知道整个中华文化的整体结构框架,搞不清楚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如果搞不清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你会抓瞎的。尤其是 “内圣”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打基础的,不学不清楚。

44、  其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d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45、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6、  本章中,子贡引用《诗经》中的语句,用意何在?孔子又为何如此赞赏?牵涉到比较复杂曲折的背景和内涵,读了朱熹的注解,令人豁然开朗,而其语言之简洁,概括之精炼,在本章其他注家的解释当中,无疑是佼佼独出的。

47、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8、zǐyuējiànxiánsīqíyānjiànbùxiánérnèizìxǐnɡyě 

49、教材以文言白文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掌握文言之“句读”之美。

50、《论语》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汉以后,有人把孔子称为“素王”“至圣先师”,所以《论语》被视为最圣人的语录,享有了及其崇高的待遇。唐宋之后,“经”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十三经”的时代,就干脆把《论语》加到“经”的行列。(经,古代圣人所作,为万世垂法称为经。)再到南宋朱熹,他讲礼记(小戴礼记)里的两篇《大学》《中庸》拿出来,再加上《论语》《孟子》合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四书”,并集合了前人的注(注释)疏(随着年代变迁,语言也在演化,使得原来的语言已经没法让当时的人们看懂了,于是对注释进行解读,写下的解释语言叫做疏)与自己的解释成为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表面上有四部“书”,其实《大学》《中庸》的分量比起《论语》《孟子》显然不足,《孟子》的字数虽多过《论语》,但孟子在儒家地位中显然地位不如孔子,所以在“四书”中,当以《论语》为核心,而如果没有《论语》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孟子》。

5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52、(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5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54、译: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5、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56、《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57、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心的自觉。孔子的礼和仁即是社会政治概念,又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礼何?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理想。仁是礼化的仁,礼是仁化的礼。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建立有等级但又不过分对立,行仁爱但有差别的像周王朝那样的社会。

58、先由教师领读全篇或者半篇(视篇幅的长短而定,《论语》每一篇的长短不一),再由同学们按座次逐章朗读(一人一章)。每读一章,教师逐字逐句讲解一章。适时提问,并引入必要的讨论。

59、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60、(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6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62、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63、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三皇五帝;尧;舜;禹;夏400年;商600年;周800年,分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又分成春秋、战国两个部分),那是一个乱世,面对乱世,你就必须要设法激发人的各种能力,来应对挑战,而孔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代表。

64、  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6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6、他念念不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争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学问上对过去的文献著作者做一些整理和删述工作。

67、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6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9、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庸》讲的是人和人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感染。有一种无形的很神奇的力量,当你的至诚之心显现之时,你的能量场好像一下子就释放出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你的能量场释放出来之后,它可以不通过语言、动作等有形有相的表象,而是可以通过非接触性的影响,让对方心里头升发起正能量,让对方受到感动,或者令自己的本性释放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地把大家也带到正路上来。它有这么一种非接触性的互相的带动和影响,这个很厉害。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参天地、赞化育。

70、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71、  他是怎样造就自己的?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在当时是没有资格念大学的,他跟一般乡下小孩儿一样,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教育,但是15岁以后就没有地方念书了。他很好学,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最后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孔子30岁之后,在社会上就可以立足了。他之前做过仓库管理员,又做过牧场的管理员,而在这个时候开始教书,因为贵族子弟希望他来教他们礼仪。他同时也教一些附近邻居、一些年轻的朋友,于是开始在民间创办学校开始教书。

72、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73、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讲诚信的小故事(精选21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