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翻译(精选33句)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翻译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3、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8)《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这句话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主要是告诉我们: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学习得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6、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翻译)。
7、译文:所以不一步步积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涓涓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8、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翻译)。
9、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10、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12、(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走)跑,疾行。《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4、(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3)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6、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规:圆规,画圆的工具。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同“智”,见识。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17、D.寄托:古义,藏身。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18、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望、名声)(《伤仲永》)
19、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因果)
20、《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21、(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2、①⑥表并列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表递进关系;④⑤表修饰关系。
23、(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2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5、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26、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27、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28、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0、(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31、(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2、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