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什么(精选93句)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什么
1、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2、 看来诗人是过起了隐居生活了,这未免不是好事呢,清代的舞台上少了一位士大夫,嘉兴的历史上则多了一位诗人。
3、昨天,是巴金诞辰112周年,我们怀念他。短短的文章中,无法道清我对巴金故居的爱。同时,欢迎大家到巴金故居参观,与巴金来一次邂逅,来一次对话。
4、故居内基本都是故居原物,且基本按原貌布置。
5、终于在1978年,沉默的巴金不在沉默。已经74岁年逾古稀之年的巴金,没有静下来安享天年,反而以中国文人中罕见的勇气和精神,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6、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巴金原名李尧棠字什么)。
7、1955年9月,巴金先生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9、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10、在巴金故居工作,我们也代表巴老,身上也有巴老的精神——无私与奉献。我们十分敬爱巴老,也爱护巴金故居。巴金故居里的保安叔叔对人和蔼可亲,但有游客踩踏花园草坪的时候,他们会严厉制止。他们爱这一草一木,爱这一砖一瓦。
11、 我要对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吧,我不要它了”。
12、 2002年9月9日,李氏后人李斧来嘉兴图书馆查找有关其祖上的资料,查阅了清光绪《嘉兴县志》。
13、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
14、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15、巴金前期的创作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确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16、建国以后,从最初的兴奋到陷入无休止的社会活动,再到十年浩劫,这二十年里,内心敏感的巴金更多时候是痛苦与无奈。
17、其后的几年,因为时局所限,巴金开始写一些人云亦云的东西。四五十岁正是一个作家创作的黄金时期,巴金却未能再写出一部巨作。
18、 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到?这样的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见?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会不再上演?这一切象箭一样的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我不要这颗心了。
1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20、巴金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巴金和妻子萧珊感情很好。以前故居使用管道煤气加热,冬天洗澡关门后卫生间不通气。有一次萧珊洗澡时就一氧化碳中毒,救过来以后巴老就在门下边钻了一排小孔。1972年萧珊去世后,她的照片和翻译作品就放在床头,她的骨灰盒也一直放在左手边的五斗橱上,陪伴着巴金直到去世。2005年11月25日,他们俩的骨灰终于如巴老所愿掺在一起,撒进了东海。
21、 当然,这份记录是不全的,必定还有不少遗漏,在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寻踪者。寻踪为哪般?留下历史,还原历史,兴许今人或者后人能从中借鉴一点什么。
22、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并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23、要读书,更要发声!不论你是想吐槽还是有疑惑,有观点还是想表达见解,都欢迎私信我们畅所欲言。
24、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25、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的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别人举手我也举手,别人讲什么我也讲什么,而且做得高高兴兴——这不是“奴在心者”吗?这和小说里的黄妈不同,和鸣凤不同,她们即使觉悟不“高”,但她们有自己的是非观念,黄妈不愿意“住浑水”,鸣凤不肯做冯乐山的小老婆。她们还不是“奴在心者”。固然她们相信“命”,相信“天”,但是她们并不低头屈服,并不按照高老太爷的逻辑思考。她们相信命运,她们又反抗命运。她们决不像一九六六八年的我。那个时候我没有反抗的思想,一点也没有。
26、1946年又完成了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寒夜》,这也是巴金一生中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27、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28、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
29、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30、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31、 2002年8月6日,史念、曾任嘉兴市长的杜云昌和摄影家黄才祥去塘汇寻访巴金李家祠堂。
32、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李尧枚在信上说:“《春梦》(即以后的小说《家》),我很赞成;并且以我们家的人为主人翁,尤其赞成。实在的,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我自从得到《新青年》书报,读过以后,我就想写一部书来,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想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他还鼓励巴金不要怕,说:“《块肉余生》(即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过于害怕就写不出来了。”而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然而可惜的是,才写到第六章时,接到家里来电,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服毒自杀了。巴金悲痛欲绝:“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到。”“没有挽救他,我感到终生的遗憾。我只有责备自己。”李尧枚的死,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他拿起笔写了小说的第七章《旧事重提》。《家》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时,巴金写了序《呈献给一个人》,这“一个人”正是他的大哥李尧枚。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写的应该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的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巴金的作品《家》作品影响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33、巴金,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34、“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35、六六八年两年中间我多么愿意能够把自己那一点点“知识”挖空,挖得干干净净,就像扫除尘土那样。但是这怎么能办到呢?果然从一九六九年起,我那么一点点“知识”就作怪起来了。迷药的效力逐渐减弱。我自己的思想开始活动。除了“造反派”、“革命左派”,还有“工宣队”、“军代表”……他们特别爱讲话!他们的一言一行,我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我的思想在变化,尽管变化很慢,但是在变化,内心在变化。这以后我也不再是“奴在心者”了,我开始感觉到做一个“奴在心者”是多么可鄙的事情。
36、巴金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书中人物众多,个个性格特点鲜明: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赖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等;也有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
37、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38、“你我因志愿而相遇”--记十佳志愿复试评选答辩
39、他关上房门,对着一盏孤灯,不断翻阅着与大哥的通信,回忆着年少时的生活,或哭或笑,或喜或悲,才思如泉,故事源源不断从笔下流淌出来。
40、当时,小说《激流》正在报刊连载了数期,巴金毅然决定进行大调整,重新构思,要把大哥作为小说原型创作。
41、 1923年巴金和三哥李尧林离开成都,来到上海。巴金和三哥约在1923年6月3日前后第一次来嘉兴,在嘉兴南门的四伯祖李熙平家(西米棚下15号,1999年春拆除)住了两天,和在上海新申报社做事的族叔李玉书一起在四伯祖的指点下来到祠堂祭祖,看到祠堂破旧不堪,便写信给四川的二伯和二叔,告知祠堂现状,随后由二伯李青城出资八十大洋,委托嘉兴族人修复祠堂。1924年1月13日巴金和三哥第二次来到塘汇,祠堂已修复,祠中供李氏列祖及李忠清等神主。祠堂修复后,看守祠堂的族人名斐卿的,因嗜鸦片,把祠堂的大门当了,巴金兄弟将祠堂大门取了回来,怕他再拿去当,让隔壁棺材店的一个木匠用铁钉铁圈把门钉了起来,也因为这个缘故,供桌是用砖砌成的。
42、201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43、此时的巴金内心痛苦而彷徨,为了发泄苦闷和无聊,他选择再一次拿起笔,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激流》。
44、我没有提一九六六年。我是六六年八月进“牛棚”,九月十日被抄家的,在那些夜晚我都是服了眠尔通才能睡几小时。那几个月里我受了多大的折磨,听见捶门声就浑身发抖。但是我一直抱着希望:不会这样对待我吧,对我会从宽吧;这样对我威胁只是一种形式吧。我常常暗暗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拼命拖住快要完全失去的希望,我不能不这样想:虽然我“有罪”,但几十年的工作中多少总有一点成绩吧。接着来的是十二月。这可怕的十二月!它对于我是沉重的当头一击,它对于萧珊的病和死亡也起了促进的作用。红卫兵一批一批接连跑到我家里,起初翻墙入内,后来是大摇大摆地敲门进来,凡是不曾贴上封条的东西,他们随意取用。晚上来,白天也来。夜深了,我疲劳不堪,还得低声下气,哀求他们早些离开。不说萧珊挨过他们的铜头皮带!这种时候,这种情况,我还能有什么希望呢?从此我断了念,来一个急转弯,死心塌地做起“奴隶”来。从一九六七年起我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我把自己心灵上过去积累起来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我张开胸膛无条件地接收“造反派”的一切“指示”。我自己后来分析说,我入了迷,中了催眠术。其实我还挖得不深。在那两年中间我虔诚地膜拜神明的时候,我的耳边时时都有一种仁慈的声音:你信神你一家人就有救了。原来我脑子里始终保留着活命哲学。就是在入迷的时候,我还受到活命思想的指导。在一九六九年以后我常常想到黄妈,拿她同我自己比较。她是一个真实的人,姓袁,我们叫她“袁袁”,我和三哥离开成都前几年中间都是她照料我们。她喜欢我们,我们出川后不久,她就辞工回家了,但常常来探问我们的消息,始终关心我们。一九四一年年初我第一次回到成都,她已经死亡。我无法打听到她的坟在什么地方,其实我也不会到她墓前去感谢她的服务和关怀。只有在拿她比较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欠了她一笔多么深切的爱。她不是奴隶,更不是“奴在心者”。
45、如《爱情三部曲》,1)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的各种思想性格。如《电》里“近乎健全的女性”李佩珠。
46、我在去年写的一则《随想》中讲起那两年在“牛棚”里我跟王西彦同志的分歧。我当时认为自己有大罪,赎罪之法是认真改造,改造之法是对“造反派”的训话、勒令和决定句句照办。西彦不服,他经常跟监督组的人争论,他认为有些安排不合情理,是有意整人。我却认为磨练越是痛苦,对我们的改造越有好处。今天看来我的想法实在可笑,我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结论。对“造反派”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反动的”作家。可是他们用了各种方法,各种手段逼迫我、也引导我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路。这说明大家的思想都很混乱,谁也不正确。我说可笑,其实也很可悲。我自称为知识分子,也被人当做“知识分子”看待,批斗时甘心承认自己是“精神贵族”,实际上我完全是一个“精神奴隶”。
47、 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
48、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1946)。
49、 李忠清于清同治年间在嘉兴塘汇建造李家祠堂,从巴金《塘汇李家祠堂》一文看,初建的祠堂并不大,进了门是天井,天井没有铺水泥,是泥地,走上石阶约十余步是神龛,神龛中供着神主,外面嵌着玻璃,神龛前放着一张供桌。石阶两旁各有一排栏杆,上面有几扇窗户,靠右边墙壁走过去有一道小门,里面还有一间。祠内两旁墙壁嵌了两块石碑,碑文记述蓉洲公李忠清建祠堂的缘起。文革时祠堂被毁,石碑据称被造到了后建的房屋中去了,至于碑上写了些什么,没有人记得了。
50、 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嘉兴图书馆古籍部。在这之前,我已陪同巴金研究专家周立民到塘汇寻访过李家祠堂旧迹,他的《巴金手册》也看了个大概,知道了一些巴金祖籍的简况,同时读过陆明(嘉兴市作协副主席)和《嘉兴市志》(史念主编)记录的有关巴金祖籍嘉兴的一类文章,知道清光绪的《嘉兴县志》对此事有记载。我想亲眼看看这些史料,眼见为实。我在查阅资料之前,先碰到了秀州书局范笑我兄,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这方面的资料,已经没什么遗漏了,不要浪费时间了。他清楚地知道《嘉兴市志》编纂室在这方面所花的功夫,我也相信他说得没错,但有时我总是有些固执。在我查到李璠传后,我匆匆看一眼便忙着拍照,接着又去查其他了。原以为真的没什么,回到家细一看,才知道有些内容与我先前看到的不尽一致。
51、从此,一位叫巴金的,走向了中国文坛,越来越不可收拾。从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文学上的一面旗帜。
52、巴金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激流三步曲》《爱情三部曲》等。
53、回国后,巴金仍然没有想过要当作家,而一直写的是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
54、 据巴金(原名李尧棠)的曾祖父李璠撰《先府君行略》一文记载,李氏祖籍浙江嘉兴县,世居甪里街。从巴金高祖李文熙(号介庵)起入蜀,曾祖李璠、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就在四川一地任职及生活。李文熙有三子李璇、李玑、李璠。李璇的二儿子名李忠清,字蓉洲,族人称蓉洲公,是巴金的二伯祖,李忠清有一子名李青城,是巴金的二伯父。
55、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56、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一百多年历史,这在中国作家里屈指可数——他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建立,“文化大革命”,1978年的思想解放,90年代的改革开放等。
57、花园四季如春,花园的花草树木多为巴老及家人亲手种植。院子的步道上也留下巴金先生沉思的足迹。
58、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送给巴金故居的8个小铜像中,一眼看去巴金是其中最小最不起眼的(左四)。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矮小。但在我们心中,他很高大。
59、一九六九年我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的《神曲》,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没有向导,一个人在摸索,我咬紧牙关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为了赎罪,却是想弄清是非。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我经受了几年的考验,拾回来丢开了的“希望”,终于走出了“牛棚”。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虽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还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我还能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
60、 2004年11月6日,巴金研究专家周立民从上海来嘉善,随后由梦仪陪同前往塘汇寻访李家祠堂遗址。
61、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62、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63、 1999年9月,许岩摄影、陆明撰文的《嘉兴影踪》出版,其中有《巴金与嘉兴》一文和原西米棚下15号照片一帧。
64、诚然,文中所批判的封建、桎梏的社会已一去不复返,当今国家早已实现文中努力追求的民主与自由,但书中青年反抗、心忧天下的热情依然值得学习与借鉴,如今的年轻人在为自己谋取安乐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身为青年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
65、 《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66、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等。
67、如处女作《灭亡》(1928),1)立志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2)殉道者—悲剧英雄杜大心。
68、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69、 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收回这颗心吧!我不要它了。
70、 记得你当初把这颗心交给我的时候曾对我说过:“你的父亲一辈子拿着它待人爱人,他和平安宁的度过了一生。在他临死的时候把这颗心交给我,要我在你长成的时候交给你。他说,承受这颗心的人将永远正直、幸福,并且和平安宁的度过一生。现在你长成了,也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孩子,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吧。”
71、 有一个问题是,李忠清远在四川,为何还要想着到嘉兴建造家族祠堂?建祠堂为何是李忠清而不是李氏在嘉兴的后代?
72、1927至1928年间,他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死去的太阳》《家》《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参与《呐喊》《烽火》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以及《火》《第四病室》《憩园》等中长篇小说。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73、故居的猫咪们非常可爱。喵咪们时而漫步在小道上,时而与游客互动,一点也不怕生。它们也是故居的一道风景。
74、“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这部作品是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思潮下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75、后期的《憩园》、《寒夜》笔触虽由热转冷,以家庭为核心展开叙述,但却通过以小见大,克制深沉的刻画,对中国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更沉重的抨击。
76、长篇《寒夜》:1)作品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2)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3)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4)其中也有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如“婆媳”战争。5)这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6)《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准发挥。
77、散文合集:《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
78、巴金嗜书如命,就算生活拮据,他拿到稿费还是会先去买书。故居的三楼是储藏间,摆放的全是一排一排的大书架,以前的北辅楼下的车库和南辅楼都曾是他的藏书室。故居整理出来的书架有八十个,整理出来的藏书有近四万册,还不包括他捐赠的数目。故居可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无处不是书”。
79、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为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巴金关于爱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其善良意识。在巴金看来,善良意识是促使人向最完美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统摄人的情感和理智运动的心灵的力量。
80、 嘉兴市志编纂室用近三年的时间,研究巴金的祖籍世系和他与嘉兴的关系,1997年12月出版的《嘉兴市志》在“杂记丛谈”刊印了《巴金祖籍嘉兴》一文。
8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82、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83、那一段时期,我就是只按照“造反派”经常高呼的口号和反复宣传的“真理”思考的。我再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倘使追问下去,我只能回答说:只求给我一条生路。六九年后我渐渐地发现“造反派”要我相信的“真理”他们自己并不相信,他们口里所讲的并不是他们心里所想的。最奇怪的是六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学习毛主席的《讲话》我写了《思想汇报》。我们那个班组的头头大加表扬,把《汇报》挂出来,加上按语说我有认罪服罪、向人民靠拢的诚意。但是过两三天上面讲了什么话,他们又把我揪出来批斗,说我假意认罪、骗取同情。谁真谁假,我开始明白了。我仍然按时写《思想汇报》,引用“最高指示”痛骂自己,但是自己的思想暗暗地、慢慢地在进行大转弯。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
84、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
85、在巴金故居做志愿者期间,我对巴金了解更多,甚至爱上了巴金!
86、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87、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他一手倡议并且出资创建起来的,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次性捐了15万稿费,八千多册收藏的现代图书,还有很多珍贵的书画、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保藏了丰富的资料。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88、 好吧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收回这颗心吧,让它去毁灭吧。因为它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什么?能做什么?
89、 另一首《九日阅试录作》也差不多写这种境况的,心情却已解脱:“落解心情冷似灰,廿年南北病颜摧,而今得失无关我,也看题名录一回。”
90、活动︱时光如水,巴金是金——清明节“鲜花留言寄思念”回眸
91、巴金同志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
92、但1927年国共合作的北伐大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完全衰落了,很多人不再相信无政府主义,有些人甚至加入国民d做了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