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和作品20字(精选37句)
巴金的资料和作品20字
1、(6)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2、考虑再我觉得成立现代文学资料馆比较有意义。我愿意捐献一笔钱(大约十万吧)和一些书刊、材料。只求政府拨给一所房子。收也好,放也好,这样的资料馆什么时候也需要。它只是一个资料中心,对哪一派都无妨碍。而且有了它,对旅游也有好处,还可以吸引外国的研究者。资料馆可以保存一些珍贵的材料如照片、信札之类。(21)
3、1936年,一部长篇小说《家》震惊文坛,它的作者巴金,迅速在文坛,站稳了脚跟,奠定了文学大师的地位。
4、(32)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278页。
5、1936-1943年是林憾庐编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他为了刊物的生存而在炮火下辗转各地,苦心维持的各种努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期间也是他与巴金友谊的建立和见证期。我根据林憾庐散见在报刊上的史料,追寻林憾庐抗战前后的足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并挖掘出他们编辑工作者在抗战时期的工作和思想状态,同时澄清以往他与巴金交往中一些模糊的细节,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林憾庐能有所裨益。
6、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署。”“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在这里,违反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适应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会被巴金体现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后期创作,这种真实观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于其理性选择的加入,即对4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索及对这种思索的感受。《寒夜》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寒夜》的深刻性在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可以说是残酷的真实,即以好人对好人的残忍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
7、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8、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
9、人生需要导师,周立民坦言,当时,他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这些人生导师将他一步步引入到一个巴金研究的殿堂。
10、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Stapleton)所著,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
11、(17) 唐弢:《回忆是为了前瞻》,《人民日报》1981年4月10日第8版。
12、“思想的边界”丛书(第一辑)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丛书有:《“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书信里的文章大家》四种。
13、(21) 巴金1981年2月15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5页。
14、(31) 罗荪1983年2月27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6页。
15、其描写40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16、罗荪回信,谈到他在北京为此事奔走的初步成果:
17、其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18、其是收在《沉默集》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
19、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20、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前些年是攻城略地、开疆辟土;近年来,人们显然已不满足于发掘的快乐,于是文学史的构成形式、叙述方式、考量视角等都成了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同时,对于当下文学史研究模式和表述方式的不满业已成为研究者企图破解的困惑。郜元宝就曾写过《作家缺席的文学史》《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等文,在对当下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评判中,道出自己的不满足:“权衡校量许久,编写者们一致决定不以作家个体精神演变为主线,最后呈现给读者的也都不是由鲜明生动的作家形象串联起来的文学史.....”要求“鲜明生动的作家形象”,或许他点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近年的出产而论,仅有文本的文学史不仅是枯燥的,而且是没有灵魂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史料的整理、发现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不过是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研究者宁愿依然故我地不断变换着各种流行理论来“重读”作品,而不愿或未能把它们有效地整合到文学史研究中。学界不断鼓噪“创新”,史料整理这些雕虫小技自然不在才智之士的眼中。
21、1986年10月,巴金连续用三封信“申明”他的意见。巴金在信中写道:“我想谈谈故居的事,一直没有工夫写出来。我的意思就是: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关于故居的事就这样说定了。不修旧宅,不花国家的钱搞这样的纪念,印几本《选集》就够了。”
22、我常常为这些美丽的风景而吸引,也常常迷失方向。当然,偶尔也会停下脚步梳理思绪,随手写一点札记,表达一些感想。感谢《万象》的主持者王瑞智先生在杂志上为它们提供了相当篇幅。如今重读,我还不由自主地想起写下这些文字的日子,那时,我住在复旦附近租来的房子中。狭小的房间中堆满了书写累了,去逛书店;间或有同学光临寒舍(真正的“寒”),谈的也是书里书外事。在一个崇尚实利的时代中,这无疑是几位书生给自己制造的梦境。写这些文字,于我而言,同样是寻梦的旅程,我不知道在什么“攻略”“大全”“秘籍”之外,究竟还有谁关注这些于实利毫无关系的文字。蒙祝勇兄错爱,将它收入所策划的丛书中,让我有机会保留对那段时光的一个纪念。尝读卞之琳的诗:“像一个中年人/回头看过去的足迹/一步一沙漠/从乱梦中醒来/听半天晚鸦。”(《秋窗》)我好像也有了诗中的心境,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字更是万无一用的东西,但对于自己倒有一份情感的系念。从乱梦中醒来,还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感......
23、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24、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坐在上海巴金的“家”(巴金故居)中读着两位世纪老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通信时,常常为两位老人真挚的友情和忧国忧民的胸怀所打动。这些信件的一部分最近发表在曾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2012年第5期),有相当一批信是首次整理发表。他们的通信和友谊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现存的第一封信是1937年4月9日冰心写给巴金的,当时正是彼此风华正茂时,冰心在欧洲多国旅行,巴金在国内办刊物写文章,老大姐的信的开头就表扬他们这群朋友:“得来信和《文丛》,十分喜慰。知道你和靳以不断的在努力,尤为兴奋。萧乾的文章,越写越好了,应该传令嘉奖。”这批信的最后两封是98岁的冰心用颤抖的手写下的:
25、《巴金的世界》的出版,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了读者和巴老的距离。
26、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27、“10年来所有论文高频词的前十——巴金、小说、自己、中国、文学、作品《家》、作品、文化、研究、生活。由此来看,以小说文本美学研究为主,《家》和《寒夜》是涉及最多的作品。研究依据多是《巴金全集》这套著作,对其他的文献挖掘相对较少。”
28、(25) 罗荪1981年7月14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29、(2) 姜德明:《与巴金闲谈》第7—8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30、由于距离太近,失去了神秘感,大连的媒体并没有给予周立民太多的关注。翻开百度搜索,你会发现,这个从大连走出的70后年轻人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巴金研究专家,他是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著有《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新世纪文学论稿》、《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等专著,谈话录《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主编有“老上海期刊经典系列”《漫画生活》、《文学季刊》、《文学月刊》等文献资料,以及《月月小说》、《大家文选》等当代文学选本多种。
31、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32、(33)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
33、今天,我们就推荐四川文艺出版社新推出的一部关于巴金的新书。这就是美国司昆仑的《巴金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
34、20多年后,周立民进驻到巴金的家,成为巴金故居的负责人,并在巴金的家中,找到了自己当年写给巴金的信和贺卡。
35、巴金与法斯特事件————从巴金给李济生的信说起
36、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