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摘抄文案100句】

2023-06-06 11:14:33

一、怎么发佛教信仰的说说

1、(佛教基础)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2、而密宗宁玛巴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3、尤其,我从青少年就知道佛教团结的重要,因为打篮球需要有团队精神,不是求个人表现,必须集体创作,要替队友制造机会,彼此相互的同心协力,争取胜利。打篮球,可以革除佛教僧青年的许多毛病。

4、(佛教基础)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5、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以法宝付诸菩萨,无量千亿那由他劫,终无散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不断佛种,不断法轮,僧宝具足。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萨乃能堪受。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譬如国王第一太子,灌顶受位,当为王事,如法治世,王诸群臣,悉皆朝宗;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法治王位,守护正法。”

6、其次,在佛法的世界观(或者叫“境学”)上,大小乘的差别就更大了。小乘认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真实的,而大乘则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显现的假相,是法执,是要破遣的。这是大小乘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会导致大小乘在修行方式、途径或者叫“行学”上也很不一样。

7、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8、(佛教基础)有人说“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这话对吗?

9、阿迷途佛。您好,佛教导我们信佛呢,首先信自己,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包括一切众生本来面目都是佛,所以信自己本来是佛,其次,你欢喜哪一尊佛就信哪一尊佛,佛教我们恒顺众生,不强求众生。建议您先看看净空老法师的认识佛教。从认识佛教,认识释迦摩尼佛开始,佛教是他老是人创立的

10、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1、在佛教的经论和后世的著作中,关于弥勒菩萨的记载也很多。有古佛授记他将来成佛的,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做弟子的情况,有他上生兜率天的,还有他将来下生成佛度化众生的过程,以及他成佛之前在人间示现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后面再慢慢了解。

12、中国佛教缩影,清凉山水胜境。

13、菩提心与空性的具体修法在此无须重提,只要将两个修法合并即可。

14、“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单词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15、佛陀宣说了世间的真谛之理,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断除轮回,怎样才能达到永恒安乐的涅槃境界的法门;开示了我们缘起性空的正见,告诉了我们根本没有一个不死之身、不灭之神,一切都是因缘而起,一切都是遵循因果的定律发展的。正所谓自作自受,不作不受;也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若想要不受苦,那就首先不可以种下受苦的因;若想要得到永恒的安乐,那就首先要明白安乐的因。这样知道了一切事相的本因,那样才可以结出安乐的果实。而佛陀也告诉了我们离开一切灾难、疾病、横祸、死亡等苦难的因,那就是要彻证事物本来缘起即空的空性。而若想获得永恒安乐、神通自在的能力,那就要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才可以获得最圆满的果。

16、(佛教基础)心目中的老师,怎么样亲近才可以得到他的摄受?

17、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18、这里的内容也明确显示,佛陀将度化众生的重任交付与弥勒菩萨。

19、普度众生是真心的,从而让自己到了极乐世界却是无意的。这就是世真实菩提心和造作菩提心的的概念,一般人一开始都是由自己得到快乐的造作菩提心开始,进而通过修行达到无造作菩提心的成就。

20、后来,把周六念佛会改为宜兰念佛会,贫僧也不曾要求担任什么名义,为他们建设讲堂,将住在寺里的三家军眷,请他们搬家离开,还给寺庙一个庄严宁静。宜兰小镇虽小,但是大家非常的纯真,我也很乐于住在宜兰。这时候,觉得可以进行革新佛教运动的开始。

二、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

1、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实在相去甚远,因此,根本不符合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也并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因为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的。

2、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3、可惜,国共战争开始,让所有的美梦都破碎了,不得已,我们这一群青年也各自分散了。煮云法师先回普陀山;曹敬三也随军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惟春、松风也不知道给国共两党哪一方逮捕,生死无法得知;智勇法师要去组织僧侣救护队救护伤亡,把华藏寺主持交由我承担。

4、当然佛教对此的宣说不只是空洞的理论,佛陀对修行中会遇到的每种情况,所修出的每种境界,都有详细的阐述。对其修证的过程,也都有一个完整的从浅到深的次第。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不同根机、不同层次的生命。佛教有成千上万卷的经藏。这是理、事、教、行,都臻于完备的。

5、当然,这些内容具体说起来就太多了,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先有这么个概念就行。

6、其实,我青少年的时期,非常懵懂无知,从小跟随外婆到庵堂,知道佛教有个观音老母,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十二岁在栖霞山出家,寺院里中间的佛殿也不叫大雄宝殿,而是叫「毗卢宝殿」,中间供奉了毗卢遮那佛。

7、(佛教基础)转“玛尼”经轮有什么作用?

8、(佛教基础)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9、▲图4宋代石雕弥勒佛像

10、殊胜天地间,清凉五台山。

11、(佛教基础)念佛菩萨心咒和圣号有什么异同?

12、(佛教基础)真实存在都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怎能证明是存在的呢?

13、就是佛光会的会员、读书会的学员、青年男女,甚至育幼院、儿童班的儿童等等,他们也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不是他们跟我学习,而是我跟他们在成长自己。

14、佛教勉强可说是对真理的信仰

15、(佛教基础)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1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7、后来,贫僧又拜访好几家在大陆知名的台湾寺庙,他们都拒绝接受我们挂单。到处碰壁多次以后,承蒙圆光寺妙果长老跟我投缘,大概也由于他的徒众弟子中,如智道法师帮忙事先说了多少好话,妙果长老一见到我们,就悄悄跟我讲,你可以住下来。有人这样亲密盛情邀约,我就这样挂单在圆光寺里。

18、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19、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如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祇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犹如莲华。以摩弥勒菩萨摩诃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付嘱汝,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

20、虽然受警方监视,不过从青草湖开始,贫僧就到街头讲演,从事传播佛教。民国四十二年(一九五三)新春左右,受到佛教派系的排挤,我才应宜兰居士们的邀约前往讲经。

三、关于佛教信仰的励志句子

1、提到弥勒菩萨或者弥勒佛,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身携布袋、袒腹笑口的大肚弥勒菩萨。因为他在天王殿里,一般的寺院,我们一进去,首先就是天王殿,迎面看见的第一尊佛就是弥勒佛。

2、后来,这个仙人在山林中修行时被暴雨所困,没有食物。一对兔母子见他多日未食,恐怕他饿死了(这个仙人所持的法就泯灭了),于是便跳入火中烧成食物供他食用。仙人被深深感动,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永不食肉,直至成佛。这个仙人就是弥勒菩萨,“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

3、佛与佛的智慧是相通、相同的,只是由于发愿的不同而有不同。信仰佛教不是只信哪位佛,而是从皈依佛、法、僧三宝开始。由于不同的发愿,成佛之后,对众生的教化等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东方的药师佛,通常会被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可见其愿力的方向;而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接引佛,人们如果一心称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智慧,临命终时可得阿弥陀佛持莲台接引。尽管有发愿的不同,各位佛陀却都是要众生远离轮回之苦,达到涅槃的彼岸的。

4、(佛教基础)“纵遇命难不舍上师三宝”这条戒律,其中的“不舍”是指什么意思?

5、弥勒菩萨虽然现居兜率陀天,一边为天人们宣讲佛法,一边等待下生成佛,但是他也没有忘记我们人道的众生。他经常随缘示现人间,应机说法、度化有情。历史上这样的记载还是很多的。

6、(佛教基础)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7、(佛教基础)有人说:“天堂和地狱都是虚构的”对这种说法如何看待?

8、由于各地念佛会的干部,都在宜兰受过基本的正信佛教训练,台湾的佛教就慢慢的改观。虽然受到警察一些干扰,地方人士对我的疑虑,但是当我们的车队,用三轮车装上大喇叭出去宣扬:「我们的佛教来了!各位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的佛教来了!我们的佛教来了!」在那个蒋夫人领导的基督教弘扬势力之下,我们能可以苟延残喘,把佛教也能逐步的发展,把佛教叫得这么响亮,实在说,对于台湾佛教历史研究的人士们,应该要注意到这一点。

9、(佛教基础)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10、及至十八岁到了焦山,更受新思潮的影响,我知道了五四运动,知道了三武一宗的教难,知道了太虚大师「教产革命」、「教理革命」、「教制革命」,三革运动,我觉得要争取佛教,非此不可。我也知道印光大师的三滥,所谓「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我也很同意,但我认为,这还不是革新佛教最紧要的问题。

11、信佛的人用的微信签名的句子:

12、这部经里,佛陀还曾经讲过,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发意四十二劫。释迦牟尼佛于其后发道意,但因精进,所以超越九劫在弥勒佛之前成佛。

13、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只说明了它们有相似之处,却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14、(佛教基础)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15、总之,世间上的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给我们破坏,给我们打击,给我们批评,给我们为难等等;魔难固然很多,但是菩萨的精神,你也不能说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难道你都想不到吗?

16、举例来说,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成立,则双双都成立;反之,则双双都要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17、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

18、(佛教基础)如何区分佛教的“正信”与“不正信”?

19、比如,娑婆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和他方佛陀,小乘就不认可;再比如,像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菩萨,小乘也不认可。这是因为佛陀对小乘弟子没有讲这些内容,或者说当时佛陀认为暂时没必要给他们讲,以至于后来有些小乘弟子就不接受。这也是他们的善根所限。

20、(佛教基础)为什么佛说了一生的法,反而说从未说法呢?

四、关于藏传佛教的信仰的说说

1、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最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2、关于对弥勒菩萨和弥勒信仰的内容,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无论是否发愿以此为修学法门,都应该有必要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就依据经论,还有后世祖师们的著作,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方面的内容。

3、可能我今天的话对挡了一些人的财路,但是我还是想给大家提个醒。

4、当然,我追查这尊佛和我们出家人是什么关系,前辈学长们都说,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另外还有一个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只是应现者。他是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印度的应身佛。当时贫僧非常的幼稚,为什么一尊佛又有法身,又有报身,又有应身,这许多不同名称,又有什么分别?实在不容易明了究竟。

5、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知正见,从佛法修学的角度把这些内容了解清楚。

6、不久,台湾的治安单位逮捕有匪谍嫌疑的出家人,包括慈航法师等一百余人,都被囚禁起来。经过多人营救出来之后,我们也不敢替寺方再制造麻烦,只有帮忙寺方做一些苦行工作。一年多后,到民国四十年(一九五一),贫僧到了新竹青草湖担任教务主任。

7、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

8、凭什么说三法印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在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纳入佛教之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才是佛陀最看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9、唐大历年间(766—779年)

10、(佛教基础)佛的身相是怎样的?

11、(佛教基础)什么是“常见”?

12、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13、最先,贫僧办了一个文理补习班,接着继续办文艺班,后来宜兰中学、宜兰农校、兰阳女中、陆军通讯兵学校的老师们都来参与我的活动。有了这许多老师的支助,一下有了很多的知识分子,念佛会忽然改观了。虽然在一个小小寺院里,甚至借用丹墀户外的场地,我就办起歌咏队、儿童班、学生会、弘法队,每天几乎是像个学校一样,弦歌不断。

14、后来,在迦维罗卫国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亲手做了一件金色袈裟,想要供养佛陀。佛陀没有接受,让她转供僧众。但是,所有的僧人包括已证圣果的阿罗汉们,都没有人敢于接受这个供养,因为有的人觉得,这是佛陀姨母供养佛陀的,自己怎么能有资格接受?有的人觉得,这件金色袈裟太过奢华,穿在身上不符合律法。最后,到了弥勒菩萨这里,他坦然地接过来就披在身上了。

15、(佛教基础)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6、出离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条件,则是积累资粮(修曼茶罗),及清净业障(修金刚萨埵)。显然,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学佛,都离不开外加行与内加行的修法,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修加行的原因。

17、当进入空性的状态时,并没有明显地思维“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痛苦”,也可说是没有明显的大悲心,但因为之前受的菩萨戒戒体已存在于心中,故而,当心进入空性境界时,菩萨戒也随之而进入空性之中。我们要知道,菩萨戒并非物质,而是一种心的状态,虽然在进入空性境界时,心里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念头,但菩萨戒却是存在的,所以,心与菩萨戒不分彼此,同时都可以进入空性的境界。此时菩萨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萨戒,这就是智悲双运。

18、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19、当然,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都不能先解脱的话,又如何能带众生解脱呢?这样一来,出离心的两个条件就都具备了。

20、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五、皈依佛门怎么发说说

1、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弥勒菩萨也随佛出家学法,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2、在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据说他是宁波奉化的一个胖和尚,整天背着一个布袋,把别人供养的东西不断地装进去,但从来没有倒出来过。有人问他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别人不懂他的意思,他提起布袋就走;还不理解的话,他就捧腹大笑。

3、因为朋友、同学都已分散,个人办事业难成,在为前途彷徨徘徊的时候,智勇法师突然放弃僧侣救护队,我这个人一向不喜欢退票,他虽是我的同学至交,我也不喜欢他这种临场退票的性格,于是自告奋勇,继续未完成的僧侣救护队工作,把主持交由我在焦山的学长现华法师担任。

4、所以,我们就把“弥勒法门”的内容限定在纯粹的汉传佛教体系之内,不包括汉传以外弥勒信仰的内容,也不包括民间信仰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这个课程就可以叫做“汉传佛教弥勒信仰简介”,或者“汉传佛教弥勒法门简介”。大家可以先对这个内容的范畴有个清晰的把握。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再比如《维摩诘所说经·嘱累品》中说到:

7、第二个方面,此生结束的时候,即使没有去兜率天,也可以发愿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能值遇弥勒佛出世,去做他的弟子,听他宣讲佛法,或者在弥勒佛教法中成就圣果。就算成不了圣果,按照经中所说,也会值遇贤劫千佛以后的其他诸佛,总有一天会得到某个佛陀授记的,而且也不用担心沉沦恶道。

8、我偶尔会发一些佛教的知识,或法师的文章。我认为挺好的。

9、简单的来说,要想离苦得乐,首先就要超越“造物主”这个第一因,超越有无之分别、阴阳之造化;从而断除颠倒妄想,明了真相;进而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依照戒定慧,闻思修学;最终便会跟佛陀一样,获得圆满的解脱了。

10、尔时地天及虚空天,上至阿迦腻吒天,悉皆合掌,白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如来以法付嘱圣者,惟愿圣者为利一切诸天人故,受此正法!”

11、还有一部经典叫《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佛陀在这部经中说: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世界名胜花敷,佛号弥勒。当时有一个叫一切智光明的仙人,他听到弥勒佛说法非常高兴,便发愿将来也要成佛,佛号也叫做弥勒。

12、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

13、第一个方面,在这一生通过修学佛法积累功德,发愿这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往生到兜率天。因为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做补处菩萨,我们往生到兜率天,就可以跟弥勒菩萨学习佛法,做他的弟子。如果善根因缘具足,就在兜率天成就圣者的果位。就算成不了圣果也没关系,等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时候,随同弥勒菩萨一起下生人间,继续做他的弟子。

14、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15、因为布袋和尚的影响非常广泛,所以,后来寺院的天王殿和斋堂供奉的弥勒菩萨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记得有个寺院天王殿的对联是这样写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可见,弥勒菩萨和蔼、慈祥、包容、大度的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

16、首先,“菩提心”这个概念,从内容上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大乘教法里经常说“人人皆可成佛”。但是小乘教法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修行的最终目的到阿罗汉就可以了,一个世界只有一个佛陀就行,其他人到阿罗汉就到终点了,而且佛陀也是阿罗汉。所以,在这个修学目标上(或者叫“果学”上),大小乘就有了根本区别。

17、(佛教基础)什么是“道种智”?

18、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9、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于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好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对宇宙所了解的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法来调化众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20、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密都认同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佛学的说说【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