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说说【摘抄文案100句】

2023-06-06 11:14:25

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④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界就是实相般若;

2、人生苦短,何不淡然。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做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3、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4、不杀生是一种慈悲,现代素食之风兴盛,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

5、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宽容,貌似是让别人,实际是给自己的心开拓道路。不计较了,想通了,心里就敞亮了。宽容,给心多一些氧气,生活才鲜得起来。

6、施主家,佛,十方众僧,皆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家里的事,而是自己心中的事。若把施主家、佛、十方众僧当作他人,当作他事,那就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7、佛教的道理都是教人积德行善,古代的皇帝利用了这点来约束百姓的思想,令社会风气净化,犯罪减少,服从皇帝的统治。并不是佛教本身愚弄人,是古代的统治者利用了佛教。佛教是佛陀对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8、谈到养生,吃荤和养生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见到很多素食者身体都健康且长寿。问题在于迷而不觉。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䰣魎。何以故?你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主命鬼王也说:“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1、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2、宠辱不惊,看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往天上云卷云舒。

13、自利利他是中国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是将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融为一体。

14、简单地说,在一个生活环境中,如果一个人总是计较得失,跟周围的人斤斤计较,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窄;如果一个人处处为别别着想,多多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那么这个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宽。

15、金光明沙——通往极乐世界的钥匙

16、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7、僧有无性欲?上座部比库如此严守戒律,令人感叹

18、再多的财富也带不走,再大的权位也只能留给后来人。

19、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0、据说小人永远是小人,她不会因为你的客气而改变,世上的恶人都是怂人惯出来的!

二、关于佛教说说

1、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以宽阔之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不变之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喜悦之心,帮助须帮助的人。以放下之心,面对难割舍的事。以美好之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以愉悦之心,分享他人的快乐。以无私之心,传承成功之经验。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

2、唐朝的大臣鱼朝恩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3、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4、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5、杀生肯定是有罪过的,但是起心动念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如你在坐禅的时候,有只蚊子总在你身边嗡嗡叫,令心烦燥难耐,这个时候嗔恨心生起,一定要把蚊子打死,此时你若把蚊子打死,与你无意间打死蚊子,这两种结果是不一样的。从现实法律的定罪角度来说也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故意伤害,一个是过失罪,这两者有天壤之别。问题在生活中,有的人不只是要吃肉,而且是死的不吃,专要吃活的,这个区别就非常大。

6、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7、《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讲的也是禅的智慧。「知止」就是定,一般人心容易散乱,心思四处攀缘,始终找不到停歇点,知止就如杯中的混泥水,沉静后,泥沙自然就会沉淀,清水自现,能照人脸面。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定下来后,就能专注、安定,静心思虑,便可以掌握自己,做心的主人,才不会轻易被欲望所驱使,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

8、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如是而行“空心之行”,就会超越地狱之苦。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复有人,如是而行,则“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

9、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10、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11、宣鉴禅师说:佛是臭狗屎。

12、学佛犹如古代的被压迫者反对残暴的统治一般,不反抗死路一条,反抗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学佛又像是从事一项不但生死悠关,而且意义重大的探险事业。

13、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14、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付出许多人力和物力的事情太多了,举不胜举。没有别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生活的安宁和舒适,所以,在生活中要培养奉献感恩的价值观。

15、佛教中讲世间的一切不是由某个造物所造的,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因缘”的聚合决定的,即“因缘观”。“因缘”,说的就是条件。

16、问:如何是“福乐百年”的福?如何是“福乐百年”的乐?

17、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1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9、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

20、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这样的人生,才自由自在,足够精彩。

三、佛曰不与人计较的名言

1、呵呵....那些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小人们。天天嚼舌根,不觉累得慌吗?

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3、人不一定非要吃荤的,不管站在哪个角度,人在动物中是万物之灵,但破坏自然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尊重自然法规,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聪明。

4、任何时候,都不要瞧不起别人。鸟活着时,吃蚂蚁;鸟死后,蚂蚁吃鸟。一棵树可以制成一百万根火柴,烧光一百万棵树只需一根火柴。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你瞧不起别人时,只不过别人不和你计较

5、不是。那是你接触外界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十分准确的,而接踵而来的就是头脑起了分别,这时的六根就不清净了。比如:有人在你背后拍了一下,你感觉到了,是第一反应。然后你会起分别,是谁这么讨厌?回身就要发火骂他甚至要打他,等回过身来一看,是你多年未见的铁哥们儿,马上就回嗔作喜抱在一团……这都是头脑在分辨后带着七情六欲的反应了,这种带着七情六欲的反应,被佛家称为六根不净。六根清净之人处理问题不带个人感情色彩,非常有效率。比如: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大概就是形容这种状态了。

6、不可思议,这么平常的词语竟然与佛教有关系。清朝末年的学者梁启超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收录了三万五千多个佛教用语。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许许多多日常用语,在其中都能找到,并且注明它们的出处。可见,我们的日常用语与佛教有着莫大的关系。

7、下面,试从“佛教与人生的关系”、“佛教对人生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谈“佛教与人生”这一话题。

8、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9、南怀瑾:我们全都被男女性交那点快乐给骗了

10、男欢女爱让我们脱离不了轮回的苦海(视频)

11、⑥境界般若: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备这两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12、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13、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4、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能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方便般若,则称六种般若。

15、⑤眷属般若:这时候您已经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所以,其它五度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宇宙万法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所以是眷属般若;

16、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

17、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18、“因”,是内在条件。“缘”,是外在条件。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对世间现象的存在和消失最好的解释。这也是对人生中的得与失的最好的解释。

19、有那么点,我们多数都是抱着宝宝吃饭的,有时候我都自己抱着她一只手到开水,泡米粉。自己有把握就成,你婆婆估计是太疼爱你宝宝了,你要和她好好沟通,你应该和她说把宝宝放车里,你就不用那么累,可以好好吃,而不是抢过来,婆婆毕竟不是妈啊,

20、到了这里,则世出世间,此岸彼岸,悉皆消融,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自性净土”,或曰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一真法界”。

四、佛说不计较的句子

1、.真法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实证;

2、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3、看破是智慧,放下是修行。

4、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禅师在河边摆渡。在冬季,来了一位秀才,对佛教也了解一点,此季河水下降,当船靠岸的时候,水里的鱼虾就被船冲到岸上。这个秀才看到了,就问禅师,出家人不杀生,但是你这样每天摆渡不是很多鱼虾都死了吗?请问禅师:这罪过是您的还是乘船人的?禅师说,这是先生你的罪过!

5、你好!爱情是千古话题,众口不一。但我觉得,现实中最圆满的爱情莫过于杯子和水的爱情——水填满了杯子的空虚,而杯子让水有了归宿。真正的爱只有两个人心里明白,一个安宁的两人世界不好吗?

6、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7、每一个人对于禅宗公案的理解都不同。况且公案不是用来讲解的是用来参的。把一个公案的所谓意义讲出来就给这个公案定了性。这是不如法的。

8、(译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执着在物质现象上,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感觉、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

9、惟觉安公老和尚曾言:「契悟了禅心,就会体认到这念心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就要继续保任它;而具体实践的方向就是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可以作为现代人安住身心的依归。恭敬长上、谦卑柔和;慈悲晚辈属下,平等护念;对人和气不计较,暴戾不生,情绪稳定;对事认真,不生烦恼,即是禅的展现。依此而行,行住坐卧乃至做一切事,心始终都能安详自在、圆融无碍,所以禅是现代人身心安顿、情绪管理的最佳良方;落实禅修,定能启动光明的人生,走在清净解脱的菩提大道上。

1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1、《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修行者对世间一切的现象和理体应具有的认识,就是“中道观”。“中道观”,就是无过无不及,远离一边的执著偏见。

12、鸡蛋是素食吗?——鸡蛋的真相

13、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实描述法界本体与契入法界本体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别意识能够了达的境界,属于世俗谛。

14、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15、“圆融观”,即佛教中圆融无碍的思维方式。般若类经典讲“色空不二”,中观的“不二法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禅宗的人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有了佛教中的“圆融观”不仅体现了辨证思维的智慧,而且看似矛盾的现象能够得到化解。

16、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17、《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18、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9、什么是禅?禅者,佛之心,佛的心就是清净无染、安详自在、二六时中都能作主的心。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众生的心与如来的心是一样的,只因为被无明烦恼障蔽而不得显现,因而造作种种业,令己沉溺于苦海之中,唯有藉由禅修,启发自性清净心,产生安定心灵的力量,面对外境变化时,才能安然自在,不被境转。

20、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淡化一切烦恼,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欢乐。

五、佛说不跟人计较是怎么说

1、人生如闪电、似露水,纵然精彩,也不过是转瞬即逝,什么也留不下。

2、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3、般若即宇宙之道法,视为最吻合世界本源面目的最微妙量子组合,般若可以于无形中而认知,亦可以于有形中认知,此有形以量子状态呈现,构成世间和宇宙的一切真知。众生也以量子状态存在,悟道般若之众生其微妙组合更为轻盈,犹如气体,可入无形之间。求得般若智慧,即是对道法自然的最终循迹,有如日月星辰悬浮在宇宙中那般自然,无论你在哪里看到了他们,他们都一直在这里。

4、从修行理念上分,有大乘佛教和小乘小佛教从流传地域上分,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从修行方式上分,有显宗和密宗,从经典产生的时序上分,有一转、二转、三转之分

5、渔夫回他,那我现在在干嘛。

6、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世人都不知的!(彻底颠覆你的观念)

7、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9、中国佛教的祖德先贤在学习、接受和传承印度佛教时并不是僵化地吸收,而是将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的习俗、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人乐予接受,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10、美好,是心态平和,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这就是最好的活法。

11、住在寂灭境界上的阿罗汉,若能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空心之行”,他的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即刻获得解脱,他就会享受无量快乐。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12、你再聪明,也不可能事事都能看透;你再智慧,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懂;你再豁达,也不可能没有生活烦恼;你再淡泊,也不可能没有人生欲望。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很多人,都不被我们认同;很多事,都不由我们做主。

13、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1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5、(译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

16、奉劝一句,想吃荤也好,不想吃荤更好,别找理由。酒肉穿肠过,要有那个本事!另外,有人说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这是知见错误,人有贪生的念头,动物再低级,再苦,也有求生的欲望。

17、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18、大乘对“二谛”是破与立(即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破中有立,立中有破。一方面,世俗谛有名无实,真谛有名有实;另一方面,真俗二谛面对的是同一个世间,只是角度不同,是为了对众生的方便说教而设立的。大乘中真谛与俗谛是不相碍的,有真谛才有俗谛,有俗谛才有真谛。

19、那谁,有脸就留着做人,没脸就马上闭嘴!

20、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不认为这十种恶法是恶的;但对于一个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即使他不了解佛教,你跟说这十种恶法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他也会赞同你的意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信仰佛教的说说【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