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精选65句)
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
1、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他自幼从父母那里接受启蒙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朱自清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很有心得,他的很多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3、“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是读书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4、其实哪有这么复杂,你只需要拿起一本书,读!你甚至不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一个舒服的位置,你在路边等车也可以拿起手机阅读。(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
5、鲁迅认为,“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爱因斯坦读书时,往往有意识地忘掉一些东西;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听听18位古今中外名人为您倾心推荐的读书方法,别错过!
6、⑶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7、⑷学思结合。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与思不可偏废,应学思并重。
8、老舍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老舍先生的女儿为自己数学只考了60分有些不高兴,老舍却安慰女儿说:“60分也很高嘛!你比爸爸好,我小时候数学还净不及格呢!”当女儿问老舍先生自己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老舍先生回答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在家待着,我教你英语。名人家谱名人家谱是家谱中的精华,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迹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现就我知道的收集列举如下:(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
9、 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10、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11、(3)盈科后进。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12、有些看阅读推广人赚钱,也刚开始学习阅读推广人技巧的新人问我,我都会建议先学习功利性阅读。而大多数人这个时候不是虚心学习,而是开始跟我辩论,反复强调功利性阅读有害,读书是以消遣为目的的享受。
13、(5)以意逆志。这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这种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清人的解释。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即应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实际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种是汉以来多数人的解释。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意”(思想、知识、经验等)。如赵岐《孟子注疏》解释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四书集注》则解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诗言志辩》解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
14、朱自清善于利用琐碎的时间来读书。每天晨洗的时候,他都是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一两首诗篇。他在题为《匆匆》的散文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这实际是他珍惜时间,抓紧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写照。
15、黄炎培是我国近代卓越的、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曾指出:“读书有三想:想我为什么读书?想这书该怎样读法?读了以后想比未读时怎样?”这一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读书生涯中,也为后人思考为何读书、怎样读书及读书后有何收获,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6、 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 雨果
17、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老师笔记《现代名人读书方法举隅》。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18、杨氏始祖文斌,明永乐时宦游入湘,迁居长沙蒲塘乡铜铃市。子安雅、安权、安全。杨开慧即为三房安全公支下十八世孙。父杨昌济,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共生一子二女。杨开慧为次女,适湘潭毛润之。谱于杨开慧事迹记载不多,然革命先烈杨开明、蹈海烈士杨守仁等多有详解。名人的家规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为人处世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与家规有的是合在一块,有的是分开。
19、我个人觉得读书和做饭类似,你喜欢做饭,在家爱怎么做怎么做,做什么样都行,你消遣,你享受,你开心,你爱干嘛干嘛。可是如果你想把做出来的菜端出去卖钱,成为一个专业的厨师,那就要开始苦练基本功、体检没有传染病、按照规定的流程以达到卫生标准等等。
20、读者只有明其理之后,才有自己的意,才能把自己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最后用它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从而把死书读活,为我所用。
21、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其“精义”是:
22、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23、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24、进阶阶段: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留给深度阅读。
25、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26、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27、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这也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读书法了。
28、“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得矣’。”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29、每每读时,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敌”。
30、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31、三国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32、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3、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34、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都长久不了。所以想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兴趣的培养最重要,开始的时候给自己降低难度,慢慢的在阅读中发现甜头了,感受到乐趣了,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35、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36、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37、古人云:“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读书穷理,亦贵在坚持、贵在静心、贵在敬终如始、锲而不舍。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时间和生命总是有限的。钱钟书非常珍惜时间,以书为友,一向深居简出,极少参加社交活动,拒绝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如此对社交活动的“删繁就简”,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以勤勉为学,捕获真知。
38、好书是常读常新的。随着你阅历的增长,对同样一句话,理解的程度会不一样,甚至会有很大的变化。真正的好书值得你长期去读。
39、当你已经过了第一个培养兴趣的阶段,就可以系统性的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了。
40、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d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41、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读取标题以及加粗语句的方法,鸟瞰整本书。从目录中大致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大致内容,而书中的加粗语句,则为鸟瞰全书提供了便利,一般而言,书籍中加粗的部分,正是作者、图书编辑觉得特别重要的部分,也是某个章节、某段文字中最精华的浓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加粗的部分,大致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不至于遗漏重点。
42、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知了。
43、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4、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阅读速度不限。读书学习,刻苦的学习精神固然重要,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
45、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46、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47、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8、这6条治学门径如果用现代汉语来概括的话就是,做学问学知识必须要:切切实实、仔仔细细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学问,要力戒马马虎虎地涉猎知识和凭个人意志的主观臆测和不懂装懂的浮夸学风。(摘自《知识文库》)
49、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50、(3)专精。鲁迅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会成为“杂耍”读书虽多,但一事无成。其《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的编纂结集,堪为读书专精的典范。
51、(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5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5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54、这种书籍的受众大多都是职场人,或者说正在拼搏的人们。这类书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联系紧密,读的时候经常有“对对对,我就是这样”的感受,而且通常为了方便阅读,文风也比较朴实、直白,读起来不枯燥,更容易坚持下去。
55、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56、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57、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58、为多数的民众。黄炎培曾指出:“吾思想、吾行为,都归宿于一点,即如何造福公众是也。”他还指出:“做事必求心安,求安必须爱民。”黄炎培出身于中下层的读书人家,在他刚懂事的时候,就目睹了下层民众的苦难,对广大民众产生了同情,也使他立下了读书要为多数民众谋幸福的志向。
59、所谓“入味”,是我从古人的以下这些话中间概括出来的一个说法:“读书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朱熹);“弄书册而游息时,书味犹在胸中”(黄庭坚);“睡余书味在胸中”(陆游)。
60、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61、钱钟书先生一生热爱读书,他有一个鲜明而独特的读书方法,即“笔记读书法”。杨绛先生曾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62、商务类书籍,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成年人的读书多多少少带有功利性,我建议如果没有特殊要求,都能以阅读这类书籍为主。
63、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64、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