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精选29句)
孟子二章
1、答: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孟子二章)。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3、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4、(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5、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6、当时的知识分子即所谓“策士”,都想投机取巧,在某一诸侯国受到重用,升官发财。思想领域则是“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不相上下。所谓诸子百家,就形成于此时。
7、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8、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9、(2)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11、(乙)张明诏平生有佚气,其父张九公为盗所劫,死锋刃。诏深痛极恨乃百方缉盗凡三年尽擒之。其盗魁蹿处安化万山中,迢袤粮扶壮士与俱,获焉。与相持,自山顶滚至山麓,持益坚,而后賊乃就缚。每缚一贼,必焚香告以父,令贼跪拜。
12、B.文天祥 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13、(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1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15、(3分)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16、(罗玲老师读课文)八年级(人教版)第10课《短文二篇》
17、(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8、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9、(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20、 答:“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1、答: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大志,奋力拼搏,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22、(2)以:以天下之所顺( ) 所以动心忍性 ( )
23、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2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25、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一作:是人)
26、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14贤者:有道德的人。
27、(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8、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