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赏析解释(精选63句)

2023-04-24 08:52:48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赏析解释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4、(注释)遇到可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5、(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6、(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7、辅导孩子寒假作业真的难!这个或许能帮忙肺炎肆虐,你还傻到呆在家真的一动不动?

8、(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赏析解释)。

9、(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13、(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4、(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5、(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18、(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更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3、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县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土,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24、孔子说:“面对要施行仁德真理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25、(注释)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26、(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7、(注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28、赏析:君子如果不庄重,这样便没有了威望,学习就会变得轻浮,不牢固。这句话与《道德经》中所说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含义相通。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3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2、(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3、赏析:礼仪的作用,是以和为珍贵。先王传下的大道,都是以“礼以和”为最好的,做事情无论大小都遵从。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礼是普遍的规范。

34、(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5、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3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7、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人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送你这几句话吧。”

3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0、(注释)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劝导他,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41、(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44、(译)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47、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48、出自《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取自“其乐融融”、“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一个名字能出自多个成语非常难得,“其乐无穷”指的是,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乐在其中”的含义跟“其乐无穷”类似,指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49、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50、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51、(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52、(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53、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54、译文: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5、(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师傅之于己,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56、白话文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57、(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5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59、(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60、(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61、(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62、(注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人忠诚、讲究信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孝顺父母的经典小故事(精选4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