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精选76句)
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
1、湖广总督张之洞,官场老手,“骑墙派”楷模。数十年来,他既守旧制,又开新学;既保皇上,又倡维新;既挺开战,又赞议和。宽宥而严酷,开明而毒辣。见安徽祸起,火速派兵包围了设于汉口的自立军总部。
2、但因“南海圣人”之流筹款未果,唐才常只得传告各部,推迟起义。但驻扎于安徽淮南大通的秦力山一部,没能及时收到指令。
3、在这里,两昆仑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谭嗣同自喻,一个就是这位前来营救的朋友。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5、杨度的书法好在哪里?他的书法造诣你知道多少?
6、袁世凯慷慨激昂,一口承担:“杀荣禄像杀一条狗尔!”谭嗣同有意试探:“你要不干也行,向西太后那边告发了,也有荣华富贵。”他立马急眼:“你把我袁世凯看成什么人了”!
7、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d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8、谁料老佛爷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了就杀,并不走什么三堂会审的流程。
9、在浏阳,谭家是高门大族。唐才常的父亲虽为饱学之士,但性情耿介,家境贫寒,经常举债度日。
10、入南半截胡同,门牌是1号,已经是南半截胡同的最北端,向北望去,已是一大片巍峨的现代化大楼,见此马上心凉了大半截,看来又全拆平了。但还是不死心,向1号院的一位老太太打听,她果真说北半截胡同前几年早拆了,这话即刻让我死了心,可能是因为天太热,老太太站在那儿喘了两口气,接着说:“你拐过弯去到另一侧,那儿还有几间房也算北半截胡同的。”
11、8月9日,秦力山按期发起冲锋,清军合全省之兵扑杀,大通起义失败。
12、王五被杀后,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悬挂在北京城门下。一代大侠、王五的好友霍元甲得知了消息,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王五首级,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13、在这极其危险的关头,多人劝谭嗣同逃出京城,他都一一拒绝,按照《国闻报》上的记载,他慷慨地说:“丈夫不做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作惜!并且外国变法无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说大丈夫做事就要光明磊落,他认为外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的,而为中国变法所死者,他想做这第一人。
14、当日,他被押往武昌,与林圭等二十余人被杀。殁年33岁,和谭嗣同一样。
15、谭嗣同是用钝刀受刑的,相当于凌迟处死,约三十刀后,他的头颅才掉下来。
16、提起谭嗣同的这位朋友,在中国近代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与燕子李霍元甲、黄飞鸿等人齐名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王正谊。
17、意思为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8、“帝d”和“后d”矛盾日益激化,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不可避免。
19、谭嗣同在监狱期间,于墙上写过多首诗,流传下来者仅这一首《狱中题壁》:
20、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这一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21、“后两年,先长兄终于为他所仰慕的理想而英勇地牺牲了。”唐才常从容就义于武昌,临刑高吟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邱。”“故友”,就是他的“刎颈交”、戊戌政变中“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22、在日本,唐才常见了很多人。保皇d、革命派、投机者、野心家。
23、她终日以泪洗面,绝食服药誓殉夫君,终因哀伤过度,未过两年,香消玉殒,年仅24岁,无子女。夫妻二人安葬一处,墓联云“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
24、为免老父遭祸,他还仿造谭继洵笔迹写下断绝父子关系的信函。因模仿逼真,谭父得以善终。
25、康有为一副帝王之师的派头,坚称手握光绪帝泣血写就的衣带诏,并扬言他在东瀛与南洋可筹措巨款,犹堪解救圣君、重掌帝国并再创维新。
26、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27、林旭静如处子,面带微笑,闻听康广仁痛哭失声,大骂其兄,禁不住笑个不停。据林纾《剑腥录》记载,林旭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只是挂念“娇妻尚在江表,莫得一面,英烈之性,必从我死,不期酸泪如绠”。听到传呼:提犯人出监,康广仁知将受死,哭声愈烈。刘光第曾任职刑部,懂得司法程序,安慰康说:这是提审,不是问斩,不要哭。谁知差役牵引他们从西门出来,刘知缚赴市曹处斩者才出西角门,方才醒悟,大骂道:“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乃尔”!
28、孙中山说,须以革命之行动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搞暗杀,潜特务,拉拢高官,联结外邦,是事半功倍见效神速的好办法。
29、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30、作为乱d,他们遭遇虐杀,身首异处,清廷是管杀不管埋的,其家人、亲朋恐受株连,避之不及,哪敢当天收尸?
31、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处在近代民主进程和时代剧变中的知识分子代表,研究谭嗣同个人,有助于考察晚清知识分子思想裂变中的矛盾与冲突、群体与分化、进步与反复等各种现象。
32、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33、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34、人真是容易绝望也容易有希望,谢过老太太转入一条不知名的街,前行50米再右转,则进入了菜市口大街。哪里有什么胡同呀,但走到这里也只能在附近瞎找。果真,菜市口大街门面的门牌上写的是“北半截胡同”。这太奇怪了,但不管它,前行了三个门洞就找到了41号,门旁的墙上果真嵌着谭嗣同故居的文物保护牌。
3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36、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37、但是,这场变法的主持者是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时维新派激进的变革政策受到官僚阶层的一致抵抗,全国支持变法的实权官员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连谭嗣同的父亲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都对变法持反对态度。
38、“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39、 1879年十五岁。是作者的处女作。1877年8月,其父以二品卿衔补授甘肃巩秦道。次年夏,作者侍父去甘肃,不久即返回浏阳,师事涂启先先生,开始学诗。当仲兄赴甘肃省父时写下了这五首绝句。表达作者离愁别绪,展示兄弟的深情厚谊。
40、杨锐、刘光第两位也是被老乡收尸的。他们的四川老乡、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父亲李徵庸从天津家里赶至北京,现场目睹了六人被杀,悲痛不止。李徵庸买好棺材,趁着月色,将二人遗体收殓后,资助他们的亲属将灵柩运回四川老家安葬。
41、众说纷纭中,他凝眉沉思,怀着重重心事,返回国内。
42、“我自横刀向天笑”,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表现出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精神。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在屠刀落下之时,在百姓喊打喊杀之时,谭嗣同仰天大笑,仰天浩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声激越,穿云裂石,越过菜市口众生的喧嚣,刺向莽苍苍的天宇。
43、这是中国人的奴性使然,在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中,中国百姓已经被奴役了太久,骨子里全然是麻木,早已忘记反抗,对他们来说,去菜市口看人被砍头,特别是砍“造反”者的头,就像过年看人杀猪一样吸引人,又像看杀强盗土匪一样有快感。正因为他们没有反抗的勇气,所以只能通过向六君子扔菜叶、吐口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求某种心理安慰。
44、两位师长的死,让他明白:皇帝靠不住,圣人靠不住,非流血不足以谈革命,非武力不足以救中国。
45、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46、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47、据记载,谭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8、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49、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五率领家人弟子与联军作战,给联军造成大量杀伤。后来,清军把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被迫现身,孤身前往八国联军军营,杀伤联军百人。
50、谭诗及信札系年系日,刘锦棠奏保谭嗣同奏折及始末;耙梳浏阳算学社以及算学馆具体建成过程及始末;谭嗣同与黄宾虹关系考证梳理以及文献谬误证伪;谭嗣同与多位师友结识、交往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与谭嗣同相关的古今地点对照以及旧址考证;谭嗣同现存三张照片拍摄时间与地点考订;谭嗣同参与经元善所办女学堂事宜考订;湖南维新运动新旧之争中的具体过程;谭嗣同在时务学堂、南学会中具体任职情况与参与事件;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具体参与程度;谭嗣同受张之洞委派赴日始末;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是否至日本使馆、何时与梁启超诀别等存疑事件;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实为康有为指派;证伪谭嗣同24日被捕说,证实应为23日;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原始版本考订;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过程以及新旧矛盾激化当中与谭嗣同相关的情况。
51、谭嗣同出身于大官僚之家,父亲是巡抚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和副国级),大富大贵,如果他愿意享受,锦衣玉食不在话下,还可以作威作福,称王称霸一方,欺男霸女,为非作歹,还可以世袭做官,步步高升,做人上人。可是他放着公子哥爷们和官员不做,却冒着杀头的风险去干着维新的事业,还不是为了天下苍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维新改革,就是革除腐朽黑暗,改变残暴的统治,让百姓大众能解脱压迫,见到阳光。可是百姓不但不能理解,反而觉得这是造反,认为很坏,从而敌视甚至仇恨他。
52、在某天夜里,谭嗣同见到了袁世凯,谭向袁出示了光绪帝给他们的密诏,而后谭问袁,救不救光绪帝?袁说,一定要救。而后袁回到天津,他把谭嗣同跟他的谈话告密给了荣禄,而荣禄当夜进京,立即将此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
53、创作背景: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9月24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54、听到谭嗣同惨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汉口。急忙掉头回浏阳家中,谭嗣同早前写给他的遗书,也辗转到来。
55、谭嗣同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伟男人。一般的人,都是求生,而他为了维新大业,却甘愿求死,是真正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6、8月22日凌晨。逮捕了他的得意门生唐才常。
57、湘人余德泉撰写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58、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59、时隔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被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大义凛然所折服,也为他受刑时的悲惨而痛心。
60、关于在狱中的情形,黄秋岳的《花随人圣盦摭忆》中有《狱卒谈六君子及三忠》一文:“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可惜刘不文,不然可为之笔录,必不止‘望门投止思张俭’一绝而已也。林旭秀美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哥的事要兄弟来承当。’林闻哭,尤笑不可仰。既而传呼,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在刑部,习故事,慰之曰:‘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既而牵自西门出,刘知故事,缚赴市曹处斩者,始出西门,乃大愕。既而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乃尔!’同死者尚有杨深秀、杨锐,无所闻。惟此四人,一歌、一哭、一笑、一詈,殊相映成趣。”
61、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府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62、时值清末,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中华民族危亡在即,王五遇上了出身大家、豪气纵横的谭嗣同。二人探讨武术,谈论国事,渐渐成了知己。
63、谭嗣同之死,告诉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苍生。
64、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65、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已然成为了谭嗣同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中写到的张俭是东汉末年人,他当年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而被反污为结d营私,于是他被迫逃亡,但天下人却看重他的品格,都冒着危险掩护他。
66、有信仰的人立场信念最笃定,为信仰从不惜命。
67、张荫桓因长期从事清政府外交工作,一向对西方列强有所忌惮的慈禧太后,就特意免其死罪,将他撤职查办,充军新疆。
68、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69、转天康得到密诏后,立即找来了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几位在南海会馆内商量对策。但他们既无军队也无钱粮,想不出如何把光绪帝救出来,几人只是在那里抱头痛哭。最后,还是谭嗣同想出了个办法,他提出去找袁世凯,请袁发兵包围颐和园,迫使西太后让权。康有为觉得这个办法不妥,他认为光绪帝不太可能同意这么做,但众人也想不出其他妙招,于是众人就同意谭嗣同去跟袁世凯交涉。
70、张俭是汉朝江夏太守张成之子,汉灵帝时,遭人陷害被朝廷通缉。张俭逃跑,因身无分文,常去别人家蹭吃蹭喝。最后因为招待张俭而被处死的人就有十几个。
71、1900年7月,唐才常在上海发起召开“国会”,宣布不承认清廷为合法政府、要保全中国独立自主、营救光绪帝等主张。与会的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大怒:既要驱逐鞑子,又要力挺光绪,简直荒谬。当场剪断辫子,拂袖而去。
72、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73、在诗中,唐才常极为推崇日本近代的侠士精神,抒发了视死如归,牺牲自我以拯救腐朽衰败的祖国的崇高志向。“生死何足道?殉道思由回”,“要当舍身命,众生其永怀”,全篇气势如虹,壮怀激烈。
74、光明日报:(唐才常、谭嗣同)两人生前“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75、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