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音乐剧(精选24句)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
1、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她挽救了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卡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最后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她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突出了当时教会、法庭的不负责任,以诬赖的方式,平息人民的愤怒。而作者则把爱斯美拉达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2、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高峰和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继承于文艺复兴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持续到16世纪。
3、《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讲述了15世纪法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无奈,是表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力作。
4、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在音乐剧中,制作人刻意追求舞台特效,音乐本体似乎沦为配角。《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似乎正想把音乐剧引回以音乐和舞蹈为主的传统审美观念之中。《巴黎圣母院》一剧在传统基础上有颇多的创新,如不注重叙事,把表现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和舞台表演上,并将歌唱和舞蹈完全分开又巧妙地作了互补,同时还有剧中华丽的服装、少变多动的舞台布景等。
5、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6、1957年乔治·弗朗叙执导的短片《巴黎圣母院》由法国ArgosFilms 出品,该片以短小的篇幅讲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
7、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8、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
9、Savoisauchoeurdesanges
10、《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剧中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也巧妙地将美声唱法跟摇滚乐,很美好的联系起来。听这首音乐,里面动人的旋律让人百听不厌。最令人喜爱的是这背后的深意,其生动地表达了原著中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达,这角色里面,有倾慕与狂恋的,有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等,这部音乐剧开创当代的新纪元。
11、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12、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13、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流浪民族,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其踪迹。他们每到一处,便于当地音乐交融,形成具有特色的吉卜赛音乐。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14、巴黎圣母院闻名于世界,主要是因为它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时代意义。以前的教堂建筑大都是粗犷、拱重、粗大的柱子和厚墙,令人心情压抑。
15、1939年有德国女导演威廉·迪亚特尔执导的电影《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巨著,由 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出品,查尔斯·劳顿,塞德里克·哈德威克,托马斯·米切尔,玛琳·奥哈拉 等主演。
16、剧中人物: 卡西莫多: 独眼驼背,相貌丑陋,他是藏身在巴黎圣母院内的敲钟人,也就是钟楼怪人,对吉普赛美女爱斯米拉达一见倾心。 弗罗洛: 巴黎圣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监护人。外表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他有强烈占有爱斯米拉达的欲望。 菲比斯: 皇家侍卫队队长,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爱斯米拉达。 爱斯米拉达: 美丽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卡西莫多,弗罗洛和菲比斯都对她着迷。 葛林果: 游吟诗人,爱斯米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在剧中他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百合: 菲比斯队长的未婚妻,家境优越,背景深厚,对爱斯米拉达充满妒忌与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视的外来移民,与爱斯米拉达同为吉普赛人,后来成为吉普赛人的领袖。
17、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剧情和小说剧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没有很大的更改。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人物调整是剧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说中的游吟诗人和吉普赛女郎艾米斯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之外,还担任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起到了讲述剧情和过渡段落的作用。
18、1956年法国导演让·德拉努瓦执导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同样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巨著。由PanitaliaParisFilmProductions公司制作,吉娜·劳洛勃丽吉达,AnthonyQuinn等主演。讲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
19、歌唱与舞蹈相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独特风格。歌唱演员不跳舞,而跳舞演员不唱歌,即不是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形式。在这之前的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即歌唱演员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多数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此种表现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达歌曲内容和内心情绪,舞者更专心于肢体表达。所有演员都各尽其职,共同围造出声音与画面、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20、爱斯梅拉达……Helene Segara饰
21、此剧偏重独唱,全剧50段音乐中大部分是独唱。七位歌唱演员轮番上场,一首接连一首,恰似独唱音乐会,而较少重唱和合唱。这是否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却不从知晓,但歌舞分离的演出形式让独唱大放异彩。过多的偏重独唱难免使音乐陷于单调,适当的独唱和重唱交融于独唱中会更显独唱的地位。
22、《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巨擎雨果著作的,写的是宿命,通过这故事表演,也在向孩子们传递正义,让孩子们真正区分正义与邪恶。
23、孚比斯…………Patrick Fiori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