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精选69句)

2023-06-18 10:07:37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荀子

1、     出自《仲尼》的有: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2、荀子则正正相反。他认定人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自然的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链索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靠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

3、配音:兰馨 剪辑排版:文亚美 设计:刘晟瑞

4、在一切的礼制中,荀子特别注重贵贱贫富的阶级的差别。他以为若没有这种差别,社会秩序是不能维持的。他说:“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供给),则必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这就是说,人们天生是这样坏,若没有一种势力在上面镇压着,则除了所欲皆遂的人,个个都会做强盗。要维持这种镇压的势力,不能不设立一个特别贵和特别富的阶级。这是荀子对许行的“神农之言”和惠施的“去尊”(废除尊卑的差别)说的总答复。这是荀子对于传统制度的拥护比孟子更要细密的地方。

5、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6、一些社会人平日里嚣张惯了,嘴里骂骂咧咧就行了,何必要舞大刀呢?路人没有过错,恶人只想发泄和欺凌,可他不知道一句话,叫“得饶人处且饶人”,把人逼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7、吕思勉《经子解题》:《荀子》宗旨主要有八端:“法后王”、主人治、群必有分、阶级不能无、性恶、法自然、正名及攻击诸家语。“要之《荀子》书于诸家皆有诘难;语其宗旨,实与法家最近;而又蒙儒家之面目者也。全书中最精者,为《天论》、《正论》、《解蔽》、《正名》四篇。

8、《读史要略》简介:浓缩历史的精华,独辟历史的蹊径,还原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的原力。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一本帮助您们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

9、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在荀子看来,所谓“知”就是主观与客观有所合。“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在这一阶段人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其功能为“征知”。“征知”就是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1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荀子有一个独特的人性观,他主张“性恶论”。这看上去与孔孟提出“性善论”截然相反,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排挤!

11、该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条件,也希望不要被忽视。民意一边倒的支持,彰显着人们简单的善良愿望,那就是邪不压正。这件事的曝光,对于“正当防卫”的深入思考有着积极的意义。

1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网崇学向善频道立场。文中部分文字、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并无他意,若有不妥之处,烦请留言告知。感谢!

13、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这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

14、荀况的这段话里有一个很根本的儒家逻辑,那就是好的政治应该追求仁义道德,不计得失成败,只要这点做到了,富强自然就会随之而来;而如果急功近利,把富强作为国家目标,虽然见效快,但问题会越积越多,矛盾会越积越深,最后一定会垮掉,个人修养的原则也是这样的,要把仁义道德当作最高准则,成功只是副产品,即便失败了,也算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15、站起来的这位年轻学士名叫淳于越,在齐国当时任职是博士,也是后来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16、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17、人没有了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了礼义,就会违法乱纪而不安分讲理。所以放纵本性、情感,习惯于任意妄为,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是小人。

18、也就是说因为人性本恶(好利、好逸、好色),所以世间的罪恶(争斗、残杀、淫乱)都由此而来,要想天下安定,先要人心安宁,要想管住人性的恶,就需要礼来约束来教化。

19、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  | 孔子 |  孟子

20、“女(rǔ)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21、     出自《臣道》的有: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

22、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23、《荀子》把“善”定义为“伪”,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如果说一个人虚伪、爱装,肯定是嫌弃他,如果说一个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赞美他。但是,只要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耐心把荀况的论述看完,就会发现他的话很难反驳;

24、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25、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26、老百姓在面对抢劫、强奸、勒索等暴力犯罪时,哪会想到那么多,只想着保命要紧,能做到拼死抵抗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27、荀、孟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很具体,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这是因为孟子处于战国早期,诸侯攻伐虽然已经不再是出于道义,但是仍然有浓重的贵族作风,道德并没有完全败坏。因此孟子推行性善论,希望诸侯发扬本性善良的一面,推行仁政,发扬儒家仁的思想。

28、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荀子,荀子从秦国回到齐国后,重新踏上了稷下学宫的讲堂。看着台下众多学生热切的目光,荀子开口说道:“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9、这样的案件时有发生,每一件都成为舆论焦点:

30、     出自《议兵》的有: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

31、一言不合,怒目圆睁、问候八辈祖宗,车辆压线、惊吓无辜路人。作妖就算了,这分明就是夜叉上身,他能无缘无故地就这样吗?不是的,平日里就习惯了。

32、比如我国封建社会,曾有裹脚的陋习,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文化中,“裹脚”是美,是“善”一般受人追捧的存在。但是,裹脚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是妥妥的“恶”。

33、如果只论成败的话,乱世就是拼下限的时候。谁更没下限,谁的赢面就更大。用《周易》的辨证精神来看,坏事做到极致,就会物极必反,变坏为好,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荀况是赵国人,讲学主要在齐国;

34、     出自《荣辱》的有: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

35、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36、原始文明是如何分化的?以黄土高原和江南为例

37、“礼”——这个名词荀子从未曾给过明晰确定的界说,大约包括所有传统的仪节,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规定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分”的制度——在荀子看来,是一种社会的万应药。“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38、道家思想虽然不赞成区分,但是一直有个潜台词“自然而为、顺应自然为善”。

39、2009年,宾馆服务员邓玉娇刺死纠缠要求三陪的镇政府人员,被判为防卫过当,因其他事由免予刑事处罚。

40、警方的公告出来了,媒体有报道,一些律师也纷纷发表了看法,可网友都表示路人算正当防卫,毕竟对方正在做侵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41、自媒体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用漫画或游戏的画面来戏谑地调侃,有的还援引美国的不退让法,附上一则残疾人枪击欺凌者的视频。

42、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43、因为李斯讲的全是活生生的现实。秦国原本只是西部偏远地带的落后国家,再落后一点点就该归为蛮夷了,既没实力又没文化。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少、底子薄的国家,一门心思求发展,还真就发展起来了;生产效率高,作战能力强,秦国到处为非作歹,渐渐成为天下第一号强国,这真是没天理了。如果说某一代国君英明神武,出类拔萃,这才造就了秦国的富强,但李斯眼睁睁看着秦国已经一连四代,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显然不是国君特殊的个人能力能解释的。所以李斯认为,这要归功于秦国的基本国策很单纯,仅仅追逐富强,“富”就是发展经济,“强”就是发展军事,仁义道德全靠边站;不论如何,只要你能种田,能打仗,服从国家指令,祖国就为你骄傲,还会提高你的待遇;

44、     出自《劝学篇》的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

45、乾坤朗朗的昆山街头,竟然发生这样的闹剧,这不是在拍古惑仔番外篇,也不是什么网红拍抖音,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46、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最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47、“荀卿(名况,又被称“孙卿”,可能是因为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生卒难确考,似乎享寿很高,可能早在前335年左右已出生,前238年前后去世。钱穆定为前340——前245,86岁),赵人(临汾市安泽县认为荀子是安泽人,并建有荀子园,酿有荀子酒,当然荀子的具体出生地是有争议的)。年五十(或疑为十五)始来(为何是“来”,此句当有所本)游学于齐(即著名的稷下学宫)。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shì)也文具难施;淳于髡(kūn)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gǔ)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意为爵同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据说上海简称为申和他也有关系)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楚考烈王25年,秦王政9年,前238年)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jī,吉凶),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8、     出自《儒效》的有: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49、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50、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来的呢?《荀子》回答说:

5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下糟了!”,估计是龙哥心里最后的回响了。路人一直拿着刀反抗,警察来了,刀还在手里拎着,他只想保护自己的生命,仅此而已。

52、“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53、     出自《正论》的有: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称罪,不详莫大焉;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54、孟子认为人性善的一方面就是“义”,但是他又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孟子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进行后天的培养,所以才会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

55、一个国家追求富强,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一定倒霉。秦国虽然强大,但每天都在担心其他国家会联合起来灭掉自己,这种日子有什么好?我们看看历史,夏朝曾经很强大,结果被商汤王灭了;商朝曾经很强大,结果被周武王灭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着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长期推行礼义的结果;

56、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57、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要与人为善,要懂得感恩,大部分人能做到,可少部分人喜欢与周围格格不入,耀武扬威、恃强凌弱成了本事,这些人活在自己卑微的影子里。

58、而善和恶的界限,从荀子之“性恶论”来看,在“守礼与不守礼”间,于颜小二来看,就在人的“一句话”间,毕竟,这“礼”的制定者,还是人;而在思想家眼里,或许这界限,从一开始就不明显。以孔子、老子学说为基的荀子性恶论就颜小二对荀子思想的了解,荀子议论“恶”,是基于世俗社会的,他议论得十分落地。

59、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

60、或许是受了孔子的启发,又吸收了道家老子思想,荀子“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般,提出了他的“性恶论”。

61、     出自《不苟》的有: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62、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63、     出自《王霸》的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64、而荀子也认为不论善良如尧舜,还是残暴如桀纣,他们的本性是相同的,都有善恶两面。孟子和荀子虽然各自提出性善论与性恶论,但是人的本性相同也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只不过是作为后天影响后的人性的参照原点而已。

65、而且,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66、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67、儒家孔子说,这春秋乱世的颠沛流离,是因世人“不守礼”。

68、渐渐扒出作恶者的名字叫刘海龙,人送绰号“龙哥”。他肯定到死都想不到,平日里拿刀吓唬人的伎俩这下不灵验了,从刀掉了被路人捡起来反抗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精选11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