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藉读音正确读音(精选59句)
慰藉读音正确读音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殡仪馆执行合伙人希拉·克鲁格:我的业务量是原来的三倍,我们碰到过一天内一对夫妻双双去世、还有一周内父母和孩子都去世的情况,这让人心碎。疫情以来,她的员工数量增加了一倍,并且购置了三个冷藏室以储存遗体,但是现在这些也满了,但让人崩溃的是,并不只有这一家殡仪馆如此。
2、藉,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字形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或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还有顾念、顾惜的意思,还可指杂乱,烦杂。
3、对于播音主持这一门学科来讲,“语感”既是新的,也是旧的。新,是说它在概念上是新的;旧,是讲播音学中的很多学术观念都可以通过语感的思维来解释。张颂老师在《朗读美学》一书中曾简单的提到过语感:“语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有声语言的语感,同文字语言的语感不同,属于口耳之学,需要有具体的声音形态,需要有稳定的听觉认知,需要有明确的语料分辨,需要有典型的表达模式。”(21)其所归纳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这六类播音的语言特点,便也正是播音主持中对语感的要求。
4、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护士举行示威要求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ABC报道截图
5、《我之节烈观》:面对这些可怜虫,你愿意当那个“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的斗士吗?
6、网页链接:https://twitter.com/frankhwu?lang=en
7、(2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慰藉读音正确读音)。
8、所谓狭义语感,是指实践主体在语言的输出或输入过程中大脑受当前阶段语言图式支配而表现出对用语、措辞等要素的正误、优劣的主观直观感受。(14)“图式”对于播音主持专业领域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语言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因为语言的诞生,人类开始了给客观世界的命名。随着越来越多的命名,这个世界在人类的眼中不再是混沌一片,而是变得清晰了,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世界观”。随着世界观的清晰,人类得以进一步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于是逐渐掌握了世界运行的规律。同时,这些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也恰好被称为了人类的图式。人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图式”认识客观世界、解释客观世界。对于“语言图式”可以理解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取决于听者或读者已有的知识,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对老师们的问候语“老师好!”。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讲,这句话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一位外国留学生说“教师好!”,听到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有些别扭,但是外国留学生是意识不到的。而且本质来讲两者的词义并无不同,只不过后者听来不符合听者的语感习惯。如果该学生问两者的不一样在哪里,大家从理性角度出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从小到大都习惯这么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么这时,就说明是大家在母语环境下从小养成的语言图式在起作用。
9、根据不同的标准,语感可以被归列出很多分类,例如:口语语感、书面语语感等。但是结合播音发声教学时,我们不妨借鉴播音发声理论中的狭义备稿与广义备稿理论的角度对语感进行分类。狭义备稿即播音员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理解稿件,广义备稿则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的稿件分析与理解能力。与之相似,“语感”也可分为狭义语感与广义语感。
10、从生理角度看,大多数人执行输出语言信息任务的器官有两个:嘴巴与双手。嘴巴输出口语信息,双手输出书面信息。一个人在输出信息时,作为信息传播的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但相比于接收信息时的情况,此时大脑主要关注于语言的组织与建构,对于输出信息本身正确性、合理性的检查虽然也在时刻进行,但是除非刻意去注意,否则并不是大脑关注的重点,这也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语言表达“言不及义”的原因。
11、鲁迅先生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2、(10)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语感概念的提出者夏丏尊将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应有的灵敏的感觉”,这一定义简短直白,看似蕴藏的信息很少。但是他做出过比较详细的解释,他曾提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做红色,“夜”不但只解做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做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做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涣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7)由此可以看出,夏老对于语感的定义将重点放在了对文字应有的灵敏的感觉的“感”上。在现在看来,他强调人作为意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在个人的意识层面上,个体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感”这一实践来冲破客观事实的认知限制,从而营造广阔的自我品味的空间。就像在李白眼里的“夜”不再只是黑昼,而是“低头思故乡”的寂寥;“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在陶渊明眼里也不再只是花本身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一样。
14、一线救援人员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他们早已精疲力竭,管理人员也难以维持运营,整个救援系统已经不堪重负。目前,美国救护车协会已经要求拨款26亿美元,以使紧急救援服务系统能够有效应对新冠疫情。
15、走出这个会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里头有情感,但是没有忏悔……如果走出来的时候会感慨年轻的生命却被战争驱使,然后使普通的家庭面临灾难,因此为和平祈祷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
16、播音主持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我国目前的播音主持基本功教学体系中,语音学知识的学习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笔者非常赞同“以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为核心”的观点,不过在现今的传媒大环境下,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更加考验到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字正腔圆”。
17、例句: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
18、Reinert在信中表示,全美的医疗救援系统一直都处于高压之下,如果再没有额外的疏解渠道,医疗救援系统很可能会难以为继。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目前全美已有多州医护人员通过罢工、抗议等不同渠道集体发声,试图改变现状。
19、(4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20、传播学认为,使人类传播摆脱动物传播本质的里程碑是语言的诞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开始了为世界命名。而这“命名”又使原本在早期人类眼中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了。在此基础上,人类又进一步地对世界进行归纳、分类,掌握了规律,于是获得了某种“世界观”。同时,语言的进化也为人类发展出更完善的体外传播系统提供了前提。“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这段话指出人之所以从猿类进化到人,其中对语言的灵活使用是该转变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力之一。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而相互联结的。即使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来讲也是这样,没有规范的语言体系,那就用嚎叫代替;嚎叫传递的信息过于单那就加上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语言进化过程,人们相互交流与发展,个体在语言中思考、交际,在语言中激发灵感,摩擦出思想的火花,社会得以进步。
21、美国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院长FrankH.Wu教授在Huffpost上发表文章,直白地指出梁彼得只是“替罪羔羊”。
22、宽慰 ( kuān wèi )宽解安慰。 宽畅欣慰。
23、语法指在共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相互认同的一套使用与理解语言的法则,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法“指的是一种使共存的价值发生作用的复杂而有系统的对象。”(11)词法是指词的构造、变化及分类的规则;句法指句子的构成、成分及类型的规则。
24、且(是帮助别人从错误、悲伤、忧虑中反省/振作过来.)
25、当前,我国对于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育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具体是怎么样的一个“为本”的法子,则需要各领域内的老师根据不同环境,因地制宜的去思考。对于播音主持这门学科来讲,或许当下需要首先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本论”还是“书本论”。播音主持专业自立门之初,便承担着为d和国家培养喉舌的任务。但是,与纯理科的学科不同,理科领域中对公式或化学元素的学习是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原封不动的去运用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时刻以教材为主。播音主持的教育观念虽然也是从教材出发,但是它涉及到的更多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更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理科领域中的公式或理念是长时适用的,只要没有翻天覆地的新的科学发现就不会失效,因为它是以宇宙法则为依据的,更强调自然属性,于是它可以是“书本论”。而播音主持的相关理论知识所依据的背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的,它也可以是“书本论”,但需要是与时俱进的“书本论”,只不过播音主持教材的更新换代已经纹丝不动太久。
26、荣格曾说:“一个人不必把自己完全看成理智的,因为人并不是也不能是完全理智的,人也永远不会变成那样。”(46)在口语表达部分,语感完全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播音学现有对于话题评述的理论体系强调逻辑、强调思维,但是这属于后期的“成章”阶段需要进行的学习。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尚处于学习“开口”的阶段,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成章”,未免过于着急,忽略了现实因素。元素联想法与通感训练法的定位便是使学生们先达到“出口”自如的目的。它们不是对现有即兴表达训练体系的否定,相反,它们的目的是辅助教学,是丰富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路。
27、另外,为什么老女仆偏偏把“要紧”听成了“跳井”而不是别的话呢?是因为在前文里,贾府刚发生了女仆跳井的事,因此老女仆对跳井这件事是熟知的。所以“跳井”这俩字在老女仆心里或许已经念叨了许久了,说不定她自己这些日子也一直在想这件事。老女仆本身耳朵也背,于是自然就把“要紧”与“跳井”对上号了。当人们听错一句话或一个字的时候,自己的语感会在第一时间拿出内心里觉得与听错的信息最相近的文字符号来进行配对,而不是随意抽取信息。
28、回望历史,我们不能忽视戏曲的每一个繁荣时期,都是以城市为标志的,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印度的梵剧和古歌舞剧都是在当时那个国家的首都或商业大都会完成,然后形成了一个时期的戏剧形态,再向周边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市场辐射,同时享受在城里形成的戏剧成果。现在我们一说下乡,就是简单的为农民服务,就是大篷车或简易的土台演出,好像下乡就等同于轻装简从,等同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等同于将就而不是讲究,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农村演出当成了广场艺术的演出,把送戏下乡与艺术简陋简单地画上了等号,这是一种将戏曲演出市场与艺术发展方向相对立的简单思维。
29、(43)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28页
30、《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发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31、假设在这段简短的对话结束后,小明自主或在引导下一共进行了如下几次联想:
32、“语感”自一开始便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据考证,在我国“语感”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为语文学家、教育家夏丏尊老先生,最早见于其在1926年出版的《文章作法》中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的最近一信念》一文中,他在文中提到“对于文字应有的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在文中他表达了对当时(20世纪20-30年代)学生们国文水平下降的忧虑与担心:“无论如何设法,学生的国文成绩总不见有显著的进步。因了语法、作文法等的帮助,学生文字在结构上形式上,虽已大概勉强通得过去,但内容总仍是简单空虚。”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夏丏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开创了我国语言学界对“语感”研究的大门:“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2)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夏老对“语感”的界定强调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知力,从他对于老师的要求上来看,也肯定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夏老的有关“语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而提出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3、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此大疫和抗疫时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比起落下几个月的功课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一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做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地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
34、朋友告诉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这海边喂食大雁,起先,只有两三只大雁,到现在有数百只大雁了,数目还在增加中。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那样过了。
35、 爱⼼是⼀⾸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依的⼈获得⼼灵的慰藉。
36、(24)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37、(造句)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抚慰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
38、在研究生《教学实践》课程中,我在与本科生开展播音发声和口语表达的学习探讨时,经常遇到因为语感的不明确而带来对文艺稿件的理解和表达的偏差。因此我开始了对“语感”的学习与了解。目前,在我国有关“语感”的讨论研究主要活跃在语言学研究以及语文教学领域,且已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具备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但在播音主持专业领域中还没有明确涉及到语感的文献或专著。诚然,播音主持专业与语言学有着深切的相通之处,且语言学也是我国播音学的理论渊源之一。不过播音学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因此在对“语感”这类相对抽象的理论概念则有所忽略。
39、外科技术专家ErikaWatanabe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你要在公开场合称我们为‘英雄’,那就应该在私下里把我们当‘英雄’看待,给我们充足的防护设备和工作津贴,确保我们有足够数量的核酸检测”。
40、有稿播音曾被说成是“念别人的稿子,就像照葫芦画瓢”。这种观点过于狭隘与偏激,忽视了语感的存在。他们只看到了静止的“见字出声”,却错过了人们的实践所具备的创作价值,而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在进行播音发声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对语音的高标准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要求就是对内在语的准确展现。所谓的“内在语”是指隐藏在语句背后更深一层的意思,而内在语不正是语义感的体现吗?当然,虽然稿件的内在语是相对稳定的,但每个人的语感都互有不同,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也会诞生出多而不同的个人风格,这难道不是对文艺作品美学价值的丰富吗?就像是每一粒种子在不同人的浇灌下开出了不同的花朵一样,正是因为语感的存在,有声语言才具有了生命力。人们才能做到“其所言虽可感,但其意亦无穷。”
41、(29)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3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42、(24)於春.论语结--有效提高语言实践能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3、差可告慰 ( chā kě gào wèi )稍微可以让人感到安慰。
44、夏老有关“语感”的概念一经提出,在当时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与其同时代的我国又一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丰富了对语感的研究。在《文艺鉴赏》一文中他提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叫做语感’。”(3)据此论述可分析出叶圣陶对于语感的理解相比于夏老的解释更加的精细了一些,他使语感教育的方法体系更加清晰了,同时其论述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对于物质、意识与实践三者的关系的阐述。“在生活中随时留意”这一实践过程以生活中的“所看所感”为物质资料,而扮演意识角色的“语感”便得到了增强。因此他强调即使一个人在语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没有后天的训练,其语感也是不会提高的。相比于夏老,叶圣陶对语感研究的视角更加广阔一些,而且研究成果也更加具有实践价值,极大地推进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45、(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6、如果说两位前人在定义语感的时候主要从感性角度出发的话,吕叔湘算得上是独辟蹊径而选择了从理性角度出发。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因为他更注重一门学问的实用价值,他关注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技能的培养,他的相关文章著作也多是针对语言教育而发,而不是单纯的探讨语感。他将语感的含义具体分为:语音感、语义感与语法感。
47、不过,再简单的字、词、句的表达也都是需要先有一个想法作为起始点的,一段合格的口语表达不可能只由一个想法组成,如果没有新想法出现的话,无论措辞有多漂亮,话语的表达就只是原地兜圈子。但是,看似只要有了核心的想法,就可以生成自己的表达,那么核心想法从何而来?字、词、句的联想从何而来?如果把人们对语料的储备比作一个仓库,那么人们的联想能力就像是在仓库中忙碌运行的机械臂一样,它需要精准的找出仓库中互相有联系的“零件”,再通过拼接从而生产出产品--话语,但是如果机械臂的传感不灵敏的话,它就无法精准搜寻与定位,自然也就无法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人们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与联想。有些说法会告诉学生“平时要多看书,多观察生活,到时候自然就有话说了”,这个方法并没有错,但主要是针对学生们课下的自我学习而言,主要考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同的学生在践行此原则时的差异性较大。
48、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我说的话他刚怎么就没听懂呢”,抛开知识的不对称所导致的认知差异不谈,在认知对等的情况下,所谓的“没听懂”也是要分情况而论的,但是无论怎么分类,都可以通过“变量”这一因素进行论证。从传播学角度来讲,说与写的实践主体输出的是单向的线性物质符号,以A来表示;当信息被听或看的接收主体处理过后,信息本身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它不再是物质性的符号了,而是存在于接收主体意识中的精神符号,以a来表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是有可能产生变量的,设定这个变量为x,就可以先假设出一个公式(18):
49、(1)前往FacebookFreeOfficerPeterLiang页面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50、汉语,具有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同时借助声调区分语义的特性也使汉语的每一个字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内涵。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目的正是用完美的“音”表达无尽的“义”。于是“语感”的培养与训练就成为了迅速提升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
51、出处:宋·范成大《次韵耿时举苦热》:“荷风拂簟昭苏我,竹月筛窗慰藉君。”
52、美国堪萨斯州一医疗中心护士玛丽·琼斯说:两三周后,我们将陷入一片泥潭。琼斯表示,她的患者中过去几个月去世的人数比过去十年里都要多,然而,竟还有患者怀疑新冠肺炎存在的真实性。美国专家称,美国要想恢复正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3、(20)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4页
54、(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5、物质符号的变化导致的意义变化,即接收主体可能漏掉或听错了字词而导致语义产生了变化。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有一段贾宝玉因为闯了祸端即将挨其父贾政的打时的描述。
56、这是一个略加拗口的绕口令,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行”是一个多音字,分别有“xíng”与“háng”两个读音。读者乍一看上去会觉得稍显混乱,但是只要意识到多音字存在的人们会很快在自我的大脑中进行多音字的排序以达到言顺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语感在起作用。当人们在经历了第一次的言语不通顺后,多年对母语的使用所积累的语言经验会迅速调动相关知识来进行纠正补充,就像是在拼图一样,将“xíng”与“háng”两个读音分别放到正确的位置上,这时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了,因为单从相同的文字外表来看是根本无法梳理出该绕口令的正确读法的,但是经过语感的甄别与配对就可以梳理出正确的语义逻辑了。这就是夏丏尊老先生口中的“对文字应有的灵敏的感觉”的体现。
57、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有稿播音中对于稿件等文本资料的处理与播读,体现出语感的输入与输出。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提到,“艺术境界主于美”。有稿播音的美就在于言外有景、景外有情、情外有意、意外有境,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意无穷”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播音员对于书面文字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与再处理,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可以使播音员自由、得心的进行自我创作,赋予有声语言丰富的生命力,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58、有态度、有担当的教育界和非教育界的政协委员们纷纷开笔,为我们奉献了一份对“非常教育”的“非常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