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竹子的诗句托物言志(精选52句)
描写竹子的诗句托物言志
1、赋得阶前嫩竹(陈.张正见)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2、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3、《咏竹》(唐)白居易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描写竹子的诗句托物言志)。
4、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元稹《新竹》
5、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6、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题兰竹卷(明)文彭西窗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尘上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
7、《咏竹》(宋)徐庭筠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8、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9、——温庭筠《开圣寺》“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10、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11、他还写过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诗,亦是一首题画诗。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从竹声入手,紧扣画中风吹疏竹的主题,写自己忙中偷闲,躺卧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竹子,发出呜咽之声,这声音让作者十分不安。“疑是民间疾苦声”句,是作者由竹叶声产生的联想。那萧萧竹声,好像是饥寒交迫中的百姓发出的呜咽之声。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体现了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郑板桥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爱戴。
12、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东湖新竹陆游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13、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14、古诗: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73764
15、 孙老师的屋里挂着许多张竹子。有风竹、雨竹、雪竹、青竹、墨竹,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我看到这些竹子非常有特色,便想去学画竹子。
16、翻译: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17、刚直,高风亮节,这从其外形特点来看,它总是笔直向上。古人咏竹的诗如下:咏竹(齐.谢眺)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18、竹子的身形挺拔修长,除了在清风冷月中带有疏朗身姿以外,在风霜中还依然挺立,不会为其折腰。这种潇洒风月、清雅淡泊的品性,就像是世上的谦谦君子,有着不屈的骨气和谦虚的胸怀。
19、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20、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
21、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南北朝谢朓咏竹诗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22、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23、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在月朗风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24、松、竹、梅是诗文中吟咏不绝的主题,松与竹历经隆冬而不凋,梅寒是迎着寒风而怒放,因此而雅称为“岁寒三友”。
25、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26、竹之性刚柔并济,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兼怀傲骨虚心,世间的草木,大概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与之匹敌者。古人多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了。据《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27、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和耿天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冠工新意断檀栾,。
28、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29、①从对象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引”等为题目。
3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1、 竹干虽以简壮的笔画完成,但却细腻,呈现渐次转细的S形动势,正如苏轼对文同画竹“瘦节蛟蛇走”的形容。文同巧妙利用“转锋”使线条产生粗细与方向上的变化。苏轼更是以“兔起鹗落,稍纵则逝”形容振笔画竹之法,体现画中的具有张力的速度感。作者以畅快的笔画,简要准确地掌握了竹干节叶的结构,将状似倒悬、实则坚韧有力的精神传达无遗,展现文人“写意”的本质。
32、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3、灌木状竹类:灌木状竹类往往较为矮小,外观上没有明显的主干,生长密集呈丛生分布形如灌木。如箭竹。
34、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故称霜根。
35、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36、刚正之节竹秆挺秀、刚正有节。注重气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
37、按照竹子地下茎部分邢台特征可分为乔木状竹类、灌木状竹类和藤本竹类。
38、明月如霜,凉风如水。庭院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即有梅花凌霜傲雪的铁骨,又有兰花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体味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39、“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出自沈约的《咏檐前竹》,从绿竹生长的环境着笔,描写竹之风韵。诗人以露珠初凝的清夜为大背景,再衬以明媚柔和的月光,通过风之动、露之响、月之照的层层渲染,为画面增添了声音与光亮。夜间,万籁俱寂,偶尔袭来一阵微风,风动竹叶,发出细细的沙沙声,突然有几滴清露滴落在阶前,那声音真是动听。本来,画面上已经有竹影,有清露,可是夜间的露珠是难以看到的,诗人添以清风,便将露珠以听觉传达出来,烘托出环境的清寂。有声音还不够,诗人又引来一轮明月,把月光倾洒在竹叶上,使之投下斑驳的竹影。于是,在清风的吹动下,不仅有清露之响,还有竹影之摇曳,至此,画面有声有色,已臻佳境。这两句的妙处在于不直接写竹,而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出沾满清露、微微摇曳、摆弄舞姿的竹韵。
40、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吴昌硕《咏竹》
41、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4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3、这么爱吃肉的苏轼,为了竹子,都可以放弃肉,看来,竹子高洁的品质也是深深感动了他。
44、解析: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这首诗着力表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45、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6、墨竹图轴(明)夏昶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
47、我望着摇摇欲坠,即将凋残的叶子,说:“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还追逐着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吗?”
48、虽然,山菊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杜鹃的艳丽,没有山茶的高傲。但它的生命力极强,花期也长,到了初冬时节,连养殖的菊花都凋谢了,而山菊花还在顽强地开放着,“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49、(注释)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年家贫,但颖悟好学、性狂放落拓。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板桥诗、书、画俱有造诣,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板桥擅写兰竹、以草书长撇作画,把中国传统的墨竹兰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今有《板桥全集》及书画多种传世。
50、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摘自1988年《绝句千家台历》咏竹(明)李日华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
51、宋陆游东湖新竹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