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8首诗(精选39句)
王之涣的8首诗
1、第二联不再写景,转而说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更加努力。有着一种很积极很励志的精神。
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远戌塞外的征人,不但见不到日日思念的家人,即便是象征离别的柳枝都不得见,满腹乡愁又何所寄?不禁深深怨恨起杨柳来。
4、王之涣的六首绝句,可以说首首都是好诗。其他4首诗,一并录之:(王之涣的8首诗)。
5、 《登鹳雀楼》是小妞小时候背的,最近背《凉州词》,于是把王之涣拿出来八一供大家查考。
6、长堤春水绿悠悠,畎(quǎn)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zhào),桃溪浅处不胜舟。
7、“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0、因此诗,鹳雀楼得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11、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2、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3、在这个地方相知相熟的朋友本来就不多,明天你又要离开,能我和一起喝酒撸串的兄弟就更少了。
14、折一枝柳条越来越难了,大概是因为离别的人太多,容易的都已经被人折了吧。
15、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16、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是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前面三个人是好兄弟,岑参年龄还小,那会还没加入组织。王昌龄和高适都是王之涣的小迷弟,王昌龄比王之涣小10岁,高适比王之涣小14岁。但是年龄不是问题,不影响三位喝酒作诗。
17、王之涣仅留的两首“边塞诗”之描写的是突厥单于请求和亲被唐玄宗拒绝的故事。
18、《凉州词》的第三句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19、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20、只见第一个和第三个女子均唱了王昌龄的诗作,第二个女子唱了高适的诗作,王之涣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接着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21、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22、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2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24、一yí 片piàn 孤gū 城chéng 万wàn 仞rèn 山shān。
25、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26、黄huáng 河hé 远yuǎn 上shàng 白bái 云yún 间jiān,
27、他当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幼而聪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28、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29、李白有一首《劳劳亭》,常被人们拿来与王之涣这首《送别》作比较:
30、《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31、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32、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33、千百年来,无论多有才的文人,读完此诗后都会折服,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对王之涣的仰慕之情无以复加。前两句写景的手法堪称绝妙,有实有虚,有动有静,充满无尽的想象力,也许只有他和李白敢如此脑洞大开,别人没有这样的境界和魄力。
34、何必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35、本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36、《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37、 三个大老爷门喝点酒,开始出幺蛾子了,高适就提议,“你看咱们三个都挺牛,也不知道谁更厉害一些,现在这些歌女在吟唱名曲,那么我们看他们吟唱的谁的诗词最多,谁就获胜如何。”另外两个双手称赞。
38、全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