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精选99句)

2023-05-31 09:55:15

抱残守缺

1、(英语):stillattheheightofhispowers

2、(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人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

3、计成认为不是每位拥有园林的主人,都会拆巨资,在园中掇一座假山。唯有那些高尚品格的官员、对山水爱得偏执狂热的人;对山水有卓越赏析能力的人;最重要的,当然是财力雄厚的人,才会在园中掇山。“厅前三峰,楼面一壁”这类残山剩水式假山,受规模局限,不能身临其境,仅是视觉上的漫游。在计成的此刻语境中,如此不算掇山。并暗示这样的园主并非真爱山水,与我志趣不合,有叶公好龙附庸风雅之嫌。褒贬之中,让我们诧异计成对掇山定义的前后不一。  

4、《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5、掇山用石虽是天然,但需人工堆叠,方能成为“天趣”之山。园林装点石虽独立成景,无需堆叠,可需要独特的观赏角度,放置在合适的空间位置。不论角度还是位置,都是人工参与结果。厅堂、案头置石,几同于室内器物,更需人工养护,配以盆座烘托。(抱残守缺)。

6、余在德平葛尚宝园见木假山一座,岩洞峰峦皆木头砌成,不用片石杯土也。余奇而赏之,为再引满,因笑谓葛君:“岁久而朽,奈何?”答曰:“此土中之根,非百年不朽也。吾园能保百年乎?”余更赏其达。时万历壬寅元日也。[40]

7、仙境中的山丘与云雾——从曲折转折的体态中探出的姿态;

8、从计成的好友兼业主郑元勋(1598-1645)在《园冶·题词》[15]对其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

9、《园冶》中讨论的园林都是他者之园。计成没有在书中详细分析他经手营造的园林案例,他自己对造园的体验性描述,是站在他者立场,对未来园景的期许。中国历史中真正拥有过园林的人数并不多。在某些时期,古代帝王奢华而神秘苑囿的传说,刺激着热爱幻想的后继者们,通过文字或图象的方式,不断地营造也许从未存在过的瑶池仙境。私人园林会作为文人雅士、社会名流交际的场所。通过描绘园林奇景,赞美主人趣味古雅,品质高尚。各类聚会在消费园林的过程中,产生的诗歌绘画,在文人社会圈中成为风尚。私人的或寺庙的园林当然也对公众开放,让人们一睹其芳容,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共同记忆。

10、暇著斯“冶”,欲示二儿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已。故梓行,合为世便。

11、一种艺术没有交流,没有传播,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抱残守缺)。

12、(成语):抱残守缺(拼音):bàocánshǒuquē(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13、通过对太湖石的想象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太湖石在白居易眼中所展示的丰富幻境。各种富于吉祥寓意的形态被罗列:

14、比较白居易太湖石的幻境世界,园林意境的高下毕竟不是以形态巧妙的太湖奇石数量来衡量的。在计成的园林中,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限定,将园林中山石的语境牢牢圈定在“真山水”上。计成园林中的山是一个封闭体系。对园林假山引发的,除“真山”以外的任何歧义,都将引发掇山语言体系的崩塌。倘若计成的园林中矗立着各式如人物、神仙、器物、动物的太湖石,太湖石假山相对真山的真实性就会被嘲弄。形式语言在时空品与场景中错位,会带给观者虚假感。

15、明代谢肇淛(1567~1624)在《五杂组》[1]中介绍了另一种个人世界中的木假山:

16、中国人对文人士大夫阶层出现的石癖现象的怀疑与反思,一如对其的痴迷,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因花石纲引发社会危机,而发生了逆转。[33]

17、以上述编目分析,虽将选石归类为“天趣”,十六种选石的分类依据,居然暗含人工设置的三类“山景”。据此分析结果,我们无法在园林诸景中抽离出纯粹的天趣或人趣元素,它们是一双互为手段与目的循环。

18、抛弃抱残守缺思想,打消“肥水外流”顾虑、摒弃“关门宰客”陋习,养成开放的心态。

19、(出自):《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20、宋徽宗修建皇家园林艮岳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奇观。《癸辛杂识》[21]记载:“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兴大役。”与秦汉在园囿中建造一池三山一样,徽宗造园初衷有个相当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帝国兴盛。张淏在《艮岳记》[22]中详细介绍了艮岳的由来:

21、  这句成语初作“保残守缺”,见于《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西汉时,有一个叫刘歆的人,字子骏,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曾拜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进行学术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爱不释手。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便建议为《左传》等古籍建立学官。汉哀帝(刘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等一批古书的义理。但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此事。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抗议。  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了“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原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22、沉木千年不腐,从谢肇淛对木假山:“岁久而朽”的疑问,推测葛尚宝园中木假山不是沉木,很可能是用枯树根堆叠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这座木架山完全替代了石假山,被建造在一座真实的园林当中。以树根叠山,是否会参照石头掇山的种种搭接方式,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最终木假山的整体形态一定与人们概念中真山相近。树根缺乏成为山的质感,假使我们舍弃了木假山的形,人们将如何分辨,并称呼一堆树根为山?拥有山的形态,特别是拥有一望而知的山的概念形态,是木假山的灵魂。在园林中,以形媚道的木假山才是真正“假的山”,我们乐于这样称呼它,并认同它是一座山。

23、考之宋徽宗作花石纲,由是女真祸起。赵冀公南仲作石假山于溧阳南园,未几毁于兵火。豪民陈竹轩富甲于溧阳,号曰半州,所居即南仲之宅,堂后有巨石,高踰三丈,名曰双秀,见之者咸谓不祥。不数年,竹轩死于京城,子孙凋落。又江景明,宣城人,寓居溧阳,风流文采,时人慕之,作假山石于南园,未逾年卒,由此遂废。

24、西方人不理解我们对待植物的方式,19世纪通过对与中国一脉相承的日本盆栽的认识,他们了解到,对植物的各种“折磨”,大部分时候,能够激发出植物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图3]。中国园丁们对园林植物改做、矮化、缩枝、盘曲等处理,凸显植物的观赏性,通过缩减花木体积,增加植物的种类与密度,用“缩龙成寸”的培育方式,调节花木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尺度感。 

25、示例: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

26、接下来的方向,再和朋友们阐述一下,我打算试着在杂谈中多谈点历史。这样被和谐的概率小一点。之前说过,在我眼中,所有的历史都和现实连在一起。

27、(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28、北宋陶穀在《清异录·旖旎山》[38]中记录了高丽人用阴沉木叠的木假山:

29、杨超伯在《园冶注释》校刊记[13]中,认为此推测有失偏颇。他查证计成造园用石以常州、镇江一带为主,“正合其所要求省人工而节费用之本旨。”但疑问是,灵璧位于皖北,英石远在广东,湖口石在江西,这些都不是计成当年造园活动附近地域的石种,又怎样证实计成就地取材的主旨?

30、峭壁山: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 

31、未老先衰 老态龙钟 倚老卖老 老气横秋 年老体弱

32、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9]对中国传统园林要素进行过分类:

33、档子背面是构造部分,没有景致。皇帝按规定路线观游,沿途所见园景只一面而已。他无法绕到档子背后,探究园林中的种种机关。封闭的单向赏景通道具有强制性,观者没有选择观看的余地。

34、“华祝迎恩”用临时档子法建造有厚度的景观墙载体,设置在河道两岸,形成封闭的视觉通道,沿皇帝游览方位,展开立体青绿山水画手卷,带有的强烈的面相特征。我们试以传统园林的观游方式,与之比对。

35、乾隆的审美底线受到了挑战,皇帝感受到商人们的诚意。作为天子,勉强接受了“像生们”的供奉,作为观赏者,他不能接受人造的俗趣,不认为那是一座有创意的园林。

36、①祖国的前进步伐一日千里,那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当然跟不上形势了。

37、什么样的山,能够替代园林中广遭致非议的太湖石假山?中国的传统假山中,一直有种边缘化的异类之山,将山的概念与石头分离,以木拟山便是其中之一。

38、见到友人的侍妾,苏轼惊叹不已,写下一首词,安慰了世人一千年

39、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40、⑤青年一代在工作上因有一股敢打敢闯的劲头,决不可抱残守缺。

41、《汉书·刘歆传》:“还想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怀着害怕被打败的私心,而没有信服善良正义的公正之心。”

42、李斗没有借用乾隆在船上的视角,展开对景物的描述,而是走到近前,细细端详,逐一记录的。在不断前行的船上,景物转瞬即逝,如何将园林中诸多景物,远距离、同时性巨细毕现?如何有效引导视焦的先后主次?如何交替组织河两岸不同的园景?如何让像生的景生出意境?对还原“华祝迎恩”流动的景致中,可能存有的幻境方式,我们充满好奇。

43、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驳骆如锦,扣之片片,则蓊然云出。

44、《园冶》在日本流转时,书名为“夺天工”,人工的造园技艺要超越天然,但绝非替代自然本身。“天然”之趣,作为园林造景最高准则,需借助人工手法展示山水花木等自然物,表达特有的生命礼赞。或许这正是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失的成景要素。

45、不清除~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46、黄石:俗人只知顽劣,而不知奇妙也。(奇妙之处在于可掇山)

47、唐代皇室用各种名贵木料制成的山,供奉供奉佛指真身舍利。出土的沉香山残段[图6]上描绘有山石纹理的装饰金线,金线顺应沉香木本身纹理起伏变化,可推测原山的造型形态以垂直向为主。残段形态玲珑嵌空,原型似有若干主峰剑突拔尖而起,形成群峰嶙峋飘逸之态。

48、食古不化 按部就班 裹足不前 积习难改 胶柱鼓瑟 老调重谈 泥古不化 安常守故

49、(英语):cherishtheoutmodedandpreservetheoutworn-beconservative

50、(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51、赐筵:绣高饤十 时果十碟 脯腊十碟 细京果十碟 细蜜煎十碟 看菜十碟(陈刻“看果”)。

52、自封教主道君皇帝的赵佶,相信建造艮岳的行为将会有助于自己修炼成仙,对每一块石头都赐予名字,对最高大壮观的石头绶带封爵。仿佛石头不高,石形不怪,取之不艰,不足以表达人间仙苑的神性气质:

53、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54、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三峰,楼面一壁而已。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55、予与无否交最久,常以剩水残山,不足穷其底蕴,妄预罗十岳为一区,驱五丁为众役,悉致琪华、瑶草、古木、仙禽、供其点缀,使大地涣然改观,是亦快事,恨无此大主人耳。

56、失败并不可怕,但有抱残守缺的思想是致命的。

57、孔克齐的描述中,在自家园林中营造假山简直是引火烧身。而这这种灾难源头正是宋徽宗的花石纲。特别提到土豪陈竹轩家庭院中,高踰三丈的巨石“双秀”,仿佛又让我们回到艮岳巨石排衙的壮观场景,回忆起宋徽宗对高大奇石的特殊嗜好。在异族统治下的人们不再赞叹石头的高度,现场观看的人都说不祥。人们的审美判断被历史的记忆改写,炫耀财富也要铭记教训。接下去的案例中,孔克齐提到先人关于破解置石魔咒的方法:

58、元代孔克齐(1312-不详)在《静斋至正直记·石假山》[34]中谈论在园林中营造石假山有不祥之兆。原因在于石头是土的骨,不能让石头暴露于土地之上。接着他例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例,印证这种不详引发的灾难:

59、以他那种抱残守缺的作风,不知要如何领导这家高科技公司。

60、“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牛氏将太湖石当作心灵沟通的知己;精神上指引道德的模范;具有非凡价值的玉石;爱得无需理由的亲生骨肉。这种对石头的爱恋超越了对普通藏品的嗜好,不但赋予太湖石高尚的人格魅力,而且认为是造物主“胚浑凝结”的灵性展现。毫不夸张地说,牛氏对太湖石的爱,已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让我们好奇太湖石有什么样的魅力,引发牛僧孺如此强烈的爱恋?白居易认为,对太湖石“厥状非一”的形态审美,引发的各种想象,是牛氏热恋它们的理由。

61、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62、庭院中设置孤峰的高度只要不超过屋檐,就不会有危险。孔克齐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箴言,委婉地将园林中赏玩的孤峰,圈定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划定这个安全高度背后透露出对花费巨资建造园林假山,害民劳物的担忧。

63、认识固有文化很重要,但如果认为一定要回到旧有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抱残守缺了。

64、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

65、爷爷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宝刀不老,依然每天出去晨练。

66、(抱残守缺解释)原指有种人喜爱古代文物,虽然物品不全也不忍把它丢弃。后比喻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抱:抱住,守住不放。残、缺:不完整。

67、(成语):抱残守缺(拼音):bàocánshǒuquē(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68、迎恩亭是园林的终点,作为迎銮驾的最后一站,整个通道园林的喧闹在此达到高潮:“亭中云气往来,或化而为嘉禾瑞草,变而为矞云醴泉”。这段冠冕而梦幻的景物描写,如使当时可能出现的真实场景复现,定叫人兴致索然。

69、政和初,天子命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筑冈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筑台高千仞,周览都城,近若指顾。……然华阳大抵众山环列于其中,得平芜数十顷,以治园圃,以辟宫门,于西入径,广于驰道,左右大石皆林立,仅百余株,以神运昭功,敷庆万寿峰而名之,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盘固侯居道之中,束石为亭,以庇之,高五十尺,,御制记文亲书,建三丈碑,附于石之东南陬。[25]

70、   《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71、不接受外界事物,抱残守缺,敝帚千金,就会忘记创造。

72、皇帝区分石头甲乙唯一的标准——高度。对石头高度的嗜爱脱离了奇石形态的审美领域,高度上的唯一性更像一种见所未见的奇观,一种隐含在石头高度背后的稀缺,一种物质转化的价值体现。它即来自此类石头类型的稀缺,也是石头运输能力、财力方面的稀缺。艮岳对人工的物质化追求到了极致,受限于时代生产力与技术水准平,无论是堆起40米高的土岗,还是运输10多米高的太湖灵璧,在今日看来都不能算奇观。与艮岳中群峰如百官排衙朝圣的姿态,在今天的贡石产地灵璧县也能目睹到,只不过与那些湮灭在历史中的贡品相较,产地的灵璧石巨峰失落了贵气与灵气,一身黄泥尘土立在路边,懵懂地等待着,不知去往哪个城市的公园景区或企业楼盘[图5]。

73、又于汤池中,垒瑟瑟及檀香木为山,状瀛洲方丈。

74、第二类园中装点置石类,属造型独特的孤峰。是点睛之笔,在造园中用量不大。最后的案头清玩石类,相对造园掇山石用量,几可忽略不计。由此可知,计成在“选石”篇列出的十六种,在造园中使用过的石头,并非只用于掇山。

75、“散兵石”产地虽在安徽巢湖,与计成主要的造园活动地常州、镇江一带水路相通。“选石”篇中的此十类石,才吻合计成“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的选石主张。

76、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西汉王朝的统治权逐渐落入外戚王莽手中。刘歆曾与王莽共过事,二人关系十分密切。王莽就推举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后又逐渐升为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显赫的人物。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汉哀帝死后,王莽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他谋诛王莽,事情泄露后自杀。

77、上既悦之,悉与赐号,守吏以奎章书列于石之阳。其他轩榭庭径,各有巨石,棋列星布,并与赐名,惟神运峰前巨石,以金饰其字,余皆青黛而已,此所以第其甲乙者。[30]

78、造园要素中,用人工材料建造的,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子或具有观游之趣的廊亭小品等,带有显著的“人趣”特质。园中的山水、花木虽经人工布置,最终呈现出自然生命的生长态势,属于“天趣”。

79、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

80、(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81、犀利的刀工,笔挺的线条,深峻的砚池,饱满有张力的弧度和打凹,无处不是匠人的用心和智慧。赏之观之,把玩之,每次都有新收获。看到他,残缺与否,已抛掷脑后。萦绕在眼里心里的,只有它的美。

82、作者:宋曙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

83、此时的计成早已不满足初出茅庐时的小试牛刀,残山剩水的造景方式,已成为他造园的常态。郑元勋认为他有更宏伟的造园理想,至少从规模、人工数量与装点配饰方面,都应是一座帝王苑囿级别的超级园林。只有这样的造园规模,才能使计成的造园才华一展宏图。当然,这样的超级大业主在哪儿呢?郑元勋的“恨无此大主人”正与计成的“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前后应和,二人显得灵犀相通,皆为千里马难遇伯乐而扼腕叹息。

84、上帝给你关上门的同时,又给你打开一扇窗。世间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只是看你自己适合哪一个。

85、    汉哀帝(刘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等一批古书的义理。但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此事。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抗议。

86、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聪明人,但是有很多谦恭而质朴的明白人。明白人通常都明白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

87、抱残守缺,成语,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88、整个国家的造园采石活动在宋朝覆灭以后,进入低落时期。灵璧石产地在此后几乎未被开采。直至明代,王守谦在《灵璧石考》[35]中感叹,“想亦宋无旧物流传人间者矣。国朝垂二百六十馀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壁石为何物。”围绕园林中假山石的种种限定与猜疑,让后世的许多造园者对于造型高大,体态玲珑的孤峰甚至是石假山本身心存顾虑。舍去太湖或灵璧石这类价值高昂,耗费人力的假山,园林蜕去用权利与金钱堆砌的躯壳同时,也失去了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寓意。从另一种视角去讨论,对石头特殊的警惕,一方面正是文人士大夫们对公共领域中奢靡之风聚焦在园林山石,这一怪异现象的抵触[36],另一方面也流露了传统的中国人痴恋山水的根性,对园林山水无法割舍的情怀。

89、艮岳土山主峰高近30米,加之山巅增以近10米高度的灵璧、太湖石峰,局部山峰的高度达40米左右。秦始皇陵与汉武帝茂陵的封土高度也为40米左右[28],在无机械设备全凭人力、畜力的时代,修建如此高度的土岗是多么宏大的工程。

90、开心并非是指事事完美无缺,而是你不再抱残守缺。

91、不清除抱残守缺的旧观念,就不能很好地投身改革的大潮。

92、全尺度假山在总体布局上并非孤立,是园林中唯一可自由变换,调节与其他景物关系的标尺。园林中判断山的真伪,不在其规模或尺度,更注重是否具备了“山”的各种要素。在计成造园的时代,山石对于园中的观赏者来说,比房子、花木更具陌生感。无论是土石山,还是全石山;无论石块造型超常怪异或质朴无华,同类天然石材(如太湖石)经过有主题的漫延式组合后,其统一的质感与纹理,使块石失去独立性,展示出对真山观念性的再现。类似园中起背景作用的白粉墙,从单块石头的“形山”融合为整体的“质山”,假山在观者观念中自我消解,成为改变园林尺度的造景背景。

93、“华祝迎恩”是我所知中国近代造园史上最激进的,有关人造自然的案例。锦带可为树木;布料能缝制花果草虫。用最纯粹的人工手法,模拟有生命的园中景物,扼杀了传统园林中最后一类自然天趣。清代中叶后的中国造园,象征性保留的一些人造物与自然交合的印记,恍惚遮掩的人工痕迹,被“像生”连根斩断。

94、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32]

95、阚铎与杨超伯都提到计成选石与其造园活动相关,但都没有明确提出,计成根据自己造园中,使用过的石种所选编的十六种,是在哪些园林空间中使用的,又都是如何用的?

96、⑥我们必须防止抱残守缺,这对我们的工作有好处,名人名言。

97、在《园冶·自序》中,计成介绍过他第一件掇山作品——一面壁山,受到观赏者“俨然佳山”的好评,并以此声名鹊起。这句话最后提到的“散漫理之,可得佳境”更是语焉不详,不明白计成所说的园中掇山,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假山?

98、“宝刀不老”和“老当益壮”都用于老年人,都含有年纪虽老,但不服老之意。但“老当益壮”有体力精神更加健旺或干劲更足的含义;“宝刀不老”有体力功夫或本领仍不减当年的含义。“宝刀不老”有比喻性的,而“老当益壮”是直陈性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森系ins仙气文案(精选3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