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精选38句)

2023-05-30 11:37:10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1、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2、姓名:陈志强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班级:1708211

3、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4、当是时也,我们仿佛看见,在鸦片战争徐徐拉开的大幕下,邓廷桢、林则徐、关天培三位民族英雄站在高高的虎门炮台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指点着远方敌人的炮舰,用一腔浩然的民族正气托起云海间苍茫的中秋明月。(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5、前四句是对比。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过去他在曲江杏园边赏月,曲江是京城长安的风景胜地,也是唐代的皇家御园,杏园在曲江边,朝廷经常在杏园举办宴庆活动。白居易作为左拾遗,官虽不大,但也有机会参加皇家宴会。八月在繁华的曲江杏园赏月饮酒,他的心情无疑是欢畅的。作为强烈对比的,今年他已经被贬到江州来了,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情,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6、1951年仲秋,父亲揣起一块五星月饼,靠血书力争,成为入朝作战的一员;1952年中秋节刚过,上甘岭的弹片在削去父亲半片右肩之后,仍然前冲劈断了前方拳头粗的树干;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昏迷中醒来的父亲,看到手术台上自己被清理中的胃肠。

7、今年同样是八月十五明月夜,我已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

8、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

9、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10、后四句抒发思乡之情。在环境不利、心情低落时更容易想起故乡,何况是在中秋明月之夜。表达了一种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全诗通过昔之乐与今之苦、昔之欢与今之忧的鲜明比照,表露了谪居生活中的愁闷。

11、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12、秋,草木逐渐枯黄,秋风一起,落叶纷纷。凋零萧瑟之象,确实令人伤感。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触。有人怨寂寥,但也有人不怨寂寥。不怨寂寥的,就是不仅看见草木凋敝的状态,也看见秋高气爽,果实成熟的丰硕。荷花谢了,孕育莲蓬。稻禾黄了,谷粒成熟。秋天,虽不像春天那样草绿花红,景色秀丽,但也有它值得自豪的存在。在这个既有不如意的东西,又有值得自豪的东西的范围里,也就是说,对充满矛盾的世界,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看法。

13、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4、点评:诗人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以温馨开始,以无言结局。在诗人的眼中,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何不让人伤心至极?

15、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6、当然,栖息于诗意中的“遥远”,不止回溯以往,更包含了前瞻与前行。

17、这首诗中没有特别引人注意的词句,看不到动人的形象,诗人也没有用什么新奇的方式来描写,那么这首诗的意蕴在哪里呢?何以能够流传千百年而不朽?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回忆的诗,它追忆了在很多年以前的那一个中秋节,那时诗人还年轻,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曲江池畔欢饮的热闹场面仿佛还在眼前。诗人在这里只需要稍微提一下“杏园”,提一下“望乡”就够了,我们这些后来的、当时并不在场的读者,根据对白居易身世的了解、对唐代历史的把握,就能够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9、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2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像刘禹锡那样,永远保持昂扬前进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

2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2、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寒食月夜》

2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4、    后两句直接写月,由人的活动而抒发感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交代中秋之夜,家家团圆,聚会赏月,蔚为风俗。“人尽望”既是现实描写,也是想象扩展,一下子把视野从身处的当下庭院扩大到月下的千家万户,好似一幅佳节团圆的长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但是如果这样顺着写下去,来一句“故国千里共婵娟”之类,诗思也会非常流畅,但就不是王建的诗了。王建接着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万家团圆、温馨赏月的时刻,一股浓浓的秋思之情又落在谁家呢?此处妙在三点:一是点出诗眼“秋思”,凝练主题。二是用疑问之语,衬托家家团圆与一家思念的落差,有一种乐极生愁之感。三是诗人明知故问,这答案只能是诗人自己,自己的思念在这自问不答式的语言中得以沉淀升华。明明是自己在“秋思”,却要问是谁在思;明明是人在思念,却要说“秋思”落下,婉曲之致,含蓄之致。另外,一个“落”字,还巧妙点出“秋思”之望月而发、凭空而生的特点。

25、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6、“爱国词人”是辛弃疾身上最重要的文化标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尽他一生未完的心事。虽然终于不免“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但更多时候,辛弃疾都将“君王天下事”以看似无形的圆熟手段化于词作之中,恐“长鲸触破玉殿”和“满月渐渐如钩”似不可认定与国事无关,此中寄托隐含着他对南宋江山的一片忧心。

27、    地面月白如霜树上憩着雀鸦,清冷的露水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28、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29、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30、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31、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

3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3、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34、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3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苏轼.《水调歌头》)

36、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37、往西北方向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今年八月十五是几号(精选5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