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简介介绍(精选65句)
泰戈尔简介介绍
1、几个月飞逝过去了,泰戈尔踏上了赴英的旅程。临行前,安娜为他送行。在轮船码头上,诗人向姑娘深深地鞠了—躬,深情地说道:“纳莉妮,再见了,望你珍重!”这时,他突然看见姑娘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泰戈尔真想回转身奔向安娜,向她尽情倾吐心中无限的眷恋。然而,他终于还是犹豫了,没有这样做。(泰戈尔简介介绍)。
2、 “尊贵的、卑贱的、婆罗门和锡克团结成一个。”
3、《园丁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共收诗85首。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它融入了诗人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了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在回味青春的同时,又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思考。(泰戈尔简介介绍)。
4、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5、你们正可以自负,同时也应得知道你们的责任,如今你们生长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期里,我们从我们的苦恼与痛楚的火焰里隐隐地辩论出这时代的伟大。这苦痛是普遍的,我们还不十分知道前途是何等的光景。保持着生命的全部的种子,并不知道他包含着的完全的真理,就在那茎箨豁裂的俄顷我们也不能断定这里面生命将会滋长成什么方式,更无从知道他将来结成什么果实。现在时代的茎箨已经豁裂了,这是全在你们。在你们各个青年的身上,给这个新生的生命需要的发长的动力。在人类的历史里,创作的力量虽则有甚分明,但这是人类的特权给他活动的方向,参与他们自己命运的发展。
6、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7、他从妻子那儿获得了礼物,而她却在获得他的礼物之前就归天了。现在他唯—能够做到的,是把自己所取得的礼物,奉献给上帝:她活在人间,不断给予我—切。
8、“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
9、鲁迅先生是那个时代真正有骨气的文人,分析他中途离去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嫉妒泰戈尔的文学才能和他所受到的赞美敬仰,他曾数次表达对泰戈尔的欣赏,他在演讲中还说道:“印度除了泰戈尔,别的声音可还有?”
10、泰戈尔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他在日本东京大学发表了演讲,公开谴责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山东等地的恶劣行为,到美国后痛斥西方的“国家主义”,后来再去美国时遭到移民局的扣留,访问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时,感到既惊奇又兴奋。
11、你们也许说“我们要进步”。你们在以往的历史上有的是惊人的“进步”,你们有你们的大发明,其余的民族都得向你们借,从你们抄袭,你们并不曾怠惰过,并不是不向前走,但是你从没有让物质进步,让非必要的事物,阻碍你们的生活。为什么在进步与圆满间有那样的阻隔?假如你们能把你们美化的天赋关联住那阻隔,那就是你们对人道的一桩大服务。
12、《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录诗325首,初版于1916年完成。诗集其中的一部分由诗人译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诗集《碎玉集》(1899),另外一部分则是诗人1916年造访日本时的即兴英文诗作。
13、1861年5月7日,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他13岁就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他在17岁时赴英国留学,在外两年,便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在1884年至1911年这27年间,他担任梵·社秘书,在20年代的时候,他又创办了国际大学。他,1913年,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热爱国家,热爱和平,反对殖民统治,在1941时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并且,他坚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14、总起来,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泰戈尔都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他都受到了,但是归根结蒂,他还是独立的。思想和形式的基调都是印度的。在形式方面,他有意运用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所以他的诗很为老百姓所喜爱。他自己又是音乐家,他的许多诗都铿锵可诵,富于音乐感。他的诗之所以流行于印度,特别是孟加拉,其原因就在这里。
15、这本诗集包括325首无题诗,其中绝大多数的诗只有一两行,或者捕捉一个自然景观,或者述说一个事理。诗集并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和明确的中心,只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触、思考、情思的片段的记录。
16、本书为小巧的口袋书,设计精美、制作精良。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朽文学作品带来的美的力量。名著名译,值得恒久珍藏。
17、他反对高种姓婆罗门恢复大祭司特权,为低种姓人们争取权益,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国王与王后》、《牺牲》等。
18、在鲁迅先生看来,这不失为是一种捧杀行为,既贬低了自己,抬高了他人,无形中也可能会使人自我膨胀起来,从而毁掉一个人。
19、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
20、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泰戈尔不仅是印度的伟大诗人,还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画家。
21、此外,他在诗中表达的一些思想感情也影响了中国。最突出的,我认为就是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在中国封建时代,孩子是没有地位的,除了《幼学琼林》《神童诗》一类的书以外,几乎没有给儿童读的书。五四运动前后,进步的文学家,比如鲁迅等,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泰戈尔的诗介绍到中国以后,他那热爱儿童的感情对中国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一些中国作家开始关心儿童文艺,写了一些给儿童看的文学作岛。《寄小读者》一类的书也陆续出现了。这可以说是中国新时代儿童文艺的开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2、188O年,诗人回到了祖国,他听到安娜的死讯,内心极度悲伤。泰戈尔后悔极了,他痛恨自己当初没有—点男子汉的勇气,大胆地向安娜吐露纯真挚爱的心迹。但—切都晚了。现在,他想说,他—直怀念着她,他永远没有忘怀她那令人心醉的形象,—直对她的爱表示感激。他来到安娜的墓前,将他深深的忏悔告慰他所爱者的灵魂:“当世界的万物消失不见了,你却完全重生在我的忧愁里。我觉得我的生命完成了,男人与女人对于我永远成了—体。”
23、唯物主义的倾向是独占的,所以偏重物的人们往往不让步他们私人独享的利权,攒聚与占有的习惯。你们中国人不是个人主义的。你们社会本身的基础就在你们共有不私有的本性。你们的不是那唯物主义的利己心的产物,不是无限制的争竞的混淆,你们不是不承认人们相互的关系与义务。
24、综观他一生诗歌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分不开的。第一个阶段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他退出群众反英运动止。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他退出反英运动过着退避生活,一直到他再加入反英运动。当然并不是完全退避,他仍然参加社会活动,周游世界,只是不积极参加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而已。第三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后直至他逝世。
25、人们对他的评价远不仅于此,只有深度了解,才能体会泰戈尔在诗中的思想和美感。
26、他在家里到处寻找失去的东西,他发现,如今他再也不能在这块土地上见到她了。
27、泰戈尔的婚姻1883年,全家人都窃窃私语地商议,要为年轻诗人挑选合适的配偶。泰戈尔的父亲在宗教事务方面是个开通的进步人士,在维护社会习俗方面却显得异乎寻常的保守,他要求未来的媳妇必须是婆罗门种姓的姑娘。泰戈尔家族尽管在财产、学问和道德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是个“低等婆罗门”,那些以高种姓自诩的婆罗门是不愿意和他们联姻的,因此,他们的选择只能局限在那些居住在吉夏兰小城镇上的比拉利付种姓的婆罗门家庭中。在那儿,父亲选中了在泰戈尔家谋职的—个韦利玛塔次?拉叶乔塔利先生的1O岁女儿,作为泰戈尔的未来妻室。
28、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来自各种不同的种姓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身份。
29、原来,泰戈尔得到了从加尔各答传来的消息,说他大姐肖达米妮身患重病。泰戈尔是父母的14个孩子,因为孩子多,父母无暇管他,他是吸吮大姐的奶汁长大的。他由于惦念大姐,进而又思念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现在,眼看即将远离祖国,—想到这些,他内心又怎能不感到忧伤呢?安娜理解泰戈尔的心情。为了减少他的思乡之情。使他安下心来学完英语,她动了不少脑筋。每逢她看见泰戈尔独自躲在房间想心事,就千方百计地拉他出去散步,或者给他讲—些各国的风俗和趣闻轶事。有—次,泰戈尔对安娜说起他两岁时大姐肖达米妮给他洗澡,曾预言他是泰戈尔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人。安娜听了,趁机开导他说:“你要成为—个有出息的人,应当到外面去见见世面,这对你的诗歌写作是大有帮助的。你应当努力去实现你大姐的愿望。”泰戈尔听了,很受启发,渐渐地,他安下心来了。
30、泰戈尔的思想和世界观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印度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印度古代哲学史上有一句话:Tattvamasi,意思是“你就是它”,“它”指的就“梵”,换句话说,也就是梵我一体。这里面包括着我与非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泰戈尔是把重点放在“人”的方面。他主张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两者互相依存,而人是主体。孟加拉女诗人黛维夫人说:“泰戈尔对于人性有无限的信心,他有根深蒂固的乐观主义,他要求承认人是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23页)
31、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32、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
33、“泰戈尔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
34、 “但是,祖国啊,它现在风雨飘摇,
35、我听得有人说,你们自己也有人说:你们是实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你们不让你们的梦翅飞入天空去寻求辽远的天堂或是未来的生命。如其这是实在的,我们正应得接受这个事实,更不必申辩,我们正应得认定这是你们特有的天赋,你们正可以从这里面设法你们的贡献。但是我却不能相信你们是纯粹唯物主义的,我不能相信在地面上任何的民族同时可以伟大而物质主义的。我有我的信条,也许你们愿意叫作迷信,我以为凡是亚洲的民族决不会完全受物质主义的支配。在我们天空的蓝穹里,在太阳的金辉中,在星光的广漠里,在季候的新陈代谢里,每季来时都带给我们各样的花蓝,这种种自然的现象都涵有不可理解的消息,使我们体会到生存的内蕴的妙乐,我不能相信你们的灵魂是天生的聋窒。
36、泰戈尔与安娜的这次分手竟成了永别。不久,安娜被迫出嫁了,对方是—个比她大2O多岁的男人。他对安娜根本没有爱情,只把她当作—个生孩子的工具。在这种没有爱情的生活中,安娜终日忧郁、伤感,还常常躲着哭泣,不到—年就在孤独寂寞中死去。
37、然而,父亲的这种随心所欲和不适宜的选择,并没有在泰戈尔身上产生任何不好的影响。这位平平常常的媳妇,倒是位贤妻良母,而这对他是十分必要的。他不缺乏任何创作热情,对生活和大地的热爱使他获得了创作的永恒源泉。他是个狂热的幻想家,无须妻子或旁人的激励。他妻子确是—位默默无声地献身于他、帮助他、促进他天才发展的贤慧妻室。
38、她只是在泰戈尔阻止她给孩子穿戴色彩鲜艳的衣服时,才表示过异议。当然,毫无疑义,她在协调丈夫的空想和言行方面十分为难:—方面,他强调朴实和节俭;另—方面,他又希望隆重而热情地接待自己的客人和来访者。幸好,在那种场合下,她精通烹调艺术的才干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他们去旅行时,诗人强调只带些必不可少的东西,特别见到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皱眉头。她—声不吭,把这些东西悄悄地藏在篮子里,笑着说:“你是多么奇怪的人!到了那儿,朋友来了,我到哪儿去搞—块块美味的馅饼?”目不识丁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她不仅掌握了孟加拉语,同时学会了英语和梵语。在丈夫的严格要求下,她用孟加拉语改写了梵语的简易读本《罗摩衍那》。不仅如此,她还登台演出了泰戈尔的戏剧《国王和王后》。她对角色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所以毫不奇怪,最后,她在丈夫心里赢得了自己的地位。泰戈尔在她患病时,为自己的忠诚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整整两个月,他昼夜看护她,拒绝雇佣职业看护。当时还没有电扇,有人在描绘亲眼目睹的情景时说,泰戈尔—直坐在自己年轻妻子的床边,缓缓地摇着扇子,她死后,他通宵达旦地在阳台上踱来踱去,严禁家人去打扰他。
39、《生如夏花》(Let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是泰戈尔写的诗歌,收录在《飞鸟集》中 。诗歌语言清丽,意味隽永,将抒情和哲思完美结合,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
40、第一阶段可以他的《故事诗》为代表。在这里面,诗人从古代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和印度教的传说中,从古代丰富的故事宝库中,选取了一些故事,写成了诗。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当然是诗人自己的,与原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这一些诗的情节都是在某一方面动人心魄的,诗的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约略言之,诗人在这些诗里歌颂了民族英雄,特别是锡克族的英雄,宣扬了爱国主义,提倡了印度民族的大团结。比如《被俘的英雄》是歌颂反对莫卧儿的锡克族英雄农民般达的。《戈宾德·辛格》是歌颂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的。泰戈尔也歌颂了人道主义,比如《轻微的损害》,这首诗讲到皇后把穷人的茅屋点着,国王惩罚了她,让她去做乞丐讨饭。《比丘尼》《丈夫的重获》(杜尔西达斯救了一个想自焚殉夫的女子)等也都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同情别人好像成了泰戈尔的天性。黛维夫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51页)说,只要泰戈尔听说别人有病,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他也坐立不安,拼命査医书,找药方,直到病人好了为止。他这种人道主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最后的一课》虽然主题不是宣扬爱国主义,但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41、泰戈尔(187-194),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于5月在清华学校发表了这篇演讲。
42、一九〇一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目的是实现他的改造农村的教育理想,一九二一年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二十世纪初,他参加了反英的人民运动,用诗笔做武器,同殖民主义者搏斗。他既反对极端派的暴力,也反对稳健派的妥协。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就逐渐与群众格格不入起来。他反对群众烧英国货、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认为这是破坏。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消灭愚昧与贫困等等。群众不同意他的看法,他就愤而退出运动,去过退避的生活。
43、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像那无名的花朵,比起萧萧的树叶来,它没有那暴风雨般的声响,而是以它质朴、华丽的沉默,显示出内在的美,装点着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人们不会因为那富丽堂皇的牡丹和绚丽多彩的菊花,而去卑视无名的小花。小花自有小花的性格,小花自有小花的芬芳,她纯洁、简朴、沉静,不就是那默默地为人生而献身的精神体现么?又像那绿叶,尽管它没有果实事业的尊贵,没有花的事业的美丽,可是,它的价值不就体现在为果实、为花朵的陪衬和制造绿荫么?这种叶事业,是一种献身的事业,人们不会轻视这种事业的,因为没有叶的事业,也没有果实的事业,没有花朵的事业。泰戈尔深深感到,这种默默献身的精神是无愧于人生的,正如“绿草是无愧于它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那样,它的内在价值永远显示出人生的光辉。
44、他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13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45、然而,上帝似乎为了考验新信徒的虔诚和力量,又把巨大的痛苦降临在泰戈尔的头上:妻子默勒纳莉妮·黛维患了重病,19O2年11月23日辞世。在回忆那个悲痛的事件时,他的长子罗梯德拉纳特写道:“在医生丧失希望之前,母亲心里已经明白,她的死期将临。当我最后—次到她的床边时,她已经不能说话,但看到我,泪珠突然从她的眼眶里滚了出来。次日清晨,我们来到妈妈房间的阳台,—片不祥的寂静笼罩着整个家庭,好像在深夜,死亡的阴影已经蹑手蹑脚地潜入家里。傍晚,为了保存温馨的缅怀,父亲给我妈妈穿上—双拖鞋。父亲心里的平衡,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沉浮、痛苦和惶惑而被破坏过,任何不幸都没有动摇过他内心的平静,不管它是多么深沉的痛苦。后来儿子证实,他的父亲“……以非凡的毅力忍受了肉体的折磨。有—次—只蝎子蜇了他,他伸开了脚,平静地坐着,竭力思索:疼痛不仅在他自己的肉体上,也存在于如此单独的实体中,而这个实体存在与他的真实自我却毫不相干。这种实践的成功赋予他—生同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作斗争的力量。”
46、《喀布尔人》选编了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十五篇以及中篇小说两篇,包括《喀布尔人》、《邮政局长》、《饥饿的石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充满了独特的“诗化”风格的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度社会生活,开掘了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深刻主题。
47、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先生认为,这些小诗“真像海滩上晶莹的鹅卵石,每一颗自有一个天地。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也是丰富的、深刻的。”
48、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
49、“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
50、泰戈尔还说过:“对人失掉信心是犯罪。”(同上书第23页)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很容易被他所接受。西方的自由、博爱、平等的思想也容易在他的思想中引起共鸣。既然梵我统人与自然统所以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他之所以大力宣扬“爱”,宣扬“互信互助”,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黛维夫人说泰戈尔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诗歌后面的人》,第14页)。
51、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
52、“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53、本文为季羡林为《泰戈尔诗选》(冰心、郑振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所作的前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54、《喀布尔人》内容简介: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55、与人口众多的泰戈尔家庭相比,拉叶乔塔利家庭的地位更低下,姑娘长得也不大漂亮,而且,仅仅读了—年的孟加拉课程,几乎是个文盲。这位最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的毫无浪漫色彩的婚姻,就这样草率地定下来了。就当时的社会习俗传统来说,这样做是不足为奇的;泰戈尔默许这门亲事,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尽管他在文学创作中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和充满着浪漫的激情,但他在父亲面前是个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孝子。
56、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
57、他对非洲怀着深切的同情心,他用愤怒的声音去痛斥那些侵入非洲的殖民主义者。一九三七年泰戈尔看到法西斯匪徒的罪恶活动,诗人发出了烈火般的咒骂。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中国,残杀无辜的人民,诗人忍不住怒火中烧,用辛辣的诗句来讽刺这一帮匪徒整队到佛陀座前去祈祷胜利(《敬礼佛陀的人们》)。对于帝国主义分赃的慕尼黑条约,诗人也加以申斥(《忏悔》)。一九三九年,将近八十高龄的诗人欢呼新时代觉醒的黎明。
58、上天的意思是要我们把这个世界化作我们自己的家,不是要我们存在这世界里像是住店似的。我们只能从一种服务里把这世界化成我们自己的家,那服务就在给他我们真心的爱,又从这爱里使他更美。从你们自己的经验里你们就可以看出美的人情的恳切的事物与机械性的干净与单调的分别。粗拙的实用是美的死仇。在现在的世界里我们到处只见巨量的物品的出产,巨大的工商业组织,巨大的帝国组织,阻碍着生活大道。人类的文明是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他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你们使事物美好的成绩是什么?
59、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60、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61、到了第三阶段,随着泰戈尔重新生气勃勃地参加政治活动,诗歌的创作,不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改变。这个时期的诗歌,政治内容多了起来,他热情歌颂“刚强的女性”。他不同意爱所有的人(《问》),他热情歌颂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山达尔女人》),再一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歌唱了多少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非洲:
62、如果人因为某一次的失去而感到心灰意冷,那么他只会失去更多。万物不可强求,失去能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对待失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收拾心情,为下一次的机会努力。这就好比我们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3、他是谁,又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如此高的成就?
64、凡是有圆满的品性的事物都是人类共有的,是美的东西就不能让人独占,不能让人轻易的堵住,那是亵慢的行为,如其你们曾经利用你们美的本能,收拾这地面,制造一切的事物,这就是款待远客的恩情,我来即使一个生客,也能在美的心窝里寻得我的乡土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