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代表作品(精选60句)
茨威格的代表作品
1、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3)
2、通过极其细腻而生动的心理描写,茨威格用短短的一篇小说收纳了一个女人为了爱的一生,他也被誉为是“最懂女人的作家”。而女主角那偏执又默默无闻,宛如用献血浇灌玫瑰只为献给心上人的夜莺一般的爱则引发了各种讨论。
3、「 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样深刻地怀着惊人的慈悲之心描写过爱情,即便那是同性之间的爱情。」
4、同样的道理还可以用在《马来狂人》里,主人公也在那么一个瞬间对前来寻求帮助的女子产生了邪恶的念头,致使这个未婚先孕的女人为保持名节而丧生于污秽的小屋里。他追悔不已,这个在马来西亚的荷兰人,长期与底层社会的渣滓混在一起的医生,遵照了那个女人的遗言,为维护她的名声,以命相搏,与她的棺木一起葬生大海。
5、看茨威格的小说时,你觉得他洞察人心,他那细腻的眼光貌似透视了从来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精神领域。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他笔下便是泾渭分明的小径,拨开主人公情感的迷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一次身不由己的转折,能像感知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样捕捉到他们将落未落的眼泪,也像接受强风的吹拂一般面对他们声动山河的心跳。
6、中广网:《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得可谓惊心动魄。
7、该作是茨威格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作品。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文》杂志9月号上刊登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7)
8、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服毒自杀
9、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10、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1、「 古旧的园子,冰冷,孤寂,两个幽灵追忆着往昔。」
12、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13、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9) 茨威格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10)
14、此外,茨威格还有很多精彩作品,诸如:《孪生姐妹》《女人和大地》《是他吗》《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等等,都值得一读,这里不赘述。
15、茨威格保持着富裕市民的生活方式,经常旅行。他1910年踏足印度,两年后踏足美国。
16、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3)
17、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8、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19、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0、1933年,当纳粹在德国掌权的时候,茨威格决定去伦敦。他的书不准在莱比锡的岛屿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维也纳出版。但他跟德国的联系仍在进行。1935年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歌剧《沉默的女子(DieschweigsameFrau)》撰写了剧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21、奥古斯特·罗丹代表作品:加莱义民、吻、巴尔扎克、思想者、手、雨果、青铜时代。
22、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6)
23、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24、还有一种观点是,女主的爱情并不卑微也不懦弱,恰恰相反,她是极其骄傲地爱着一个人。她那漫长又激烈的恋情,一生未吐露一字,原因只在于: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不仅不懦弱,还比许多姑娘勇敢的多。她对他从暗恋,钟情,到欢爱,孩子出生,他们俩的关系已经进无可进。她一步步把路走到了头,结局却比从来不曾接近他更让她绝望。因为她意识到,她已经给了她所能给的一切机会,让他走近她,了解她,可无论是那个他不认识的小姑娘,还是与他多次欢愉的女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她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不会觉得幸福,她也不能容忍自己为爱乞讨。整个悲剧的源头就在于她的骄傲和优雅,她忠于的不是爱情里的道义,否则也不会沦落风尘,她只忠于自己。怀着对作家的热忱,她无法勉强自己屈就于人。对自己心意的忠诚和对对方爱情的绝望,混杂成了这种飞蛾扑火的骄傲。
25、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3)
26、我想起以前看的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创作思路上与这篇小说相似。松子的一生在各个男子之间寻找爱,最后徒劳而归、垂垂老矣,那种源源不断永不熄灭的激情燃烧松子们整个生命,谱写成一首绝望的又抚慰人心的赞歌。
27、叶臧一生希翼着的人间至诚至真的爱、信任和自由,却不断地背离他而远去。人情的冷淡、虚伪,人心的险恶、别有用心,把一颗向善向上的心一次次蹂躏、撕碎。伟大的母爱转瞬即逝,深信无疑的圣洁爱情转身就被玷污成肮脏,至高的理想、伟大的信念遇到的是现实的狂风暴雨,无比渴望的成功,总是在离他最近的时刻变得无影无踪,这一切使叶臧在为人与背离人的轨迹之间彷徨,最终选择了离开。其实并不是叶臧失去了人间为人的资格,而是在他心里的人间已经恋无可恋,唯有离去才会反而为人。
28、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3)
29、因为有侦探的性质,我不想剧透,在此不写情节。
30、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男孩眼中的母亲出轨事件。
31、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32、这部极具文学性的真人“回忆录”里,充满了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茨威格在这本书中写了自己60年间的故事,几乎也是欧洲六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是一位见证者,更是一位耐心的记录者,茨威格向我们娓娓道来,犹如一位衰老的智者在向世人讲述那些沉睡的岁月。
33、《人间失格》是津岛修治以太宰治的笔名,于1948年写成的一部半自传笔记体小说,小说发表不久,太宰治以悲壮的殉情自杀方式,不幸又幸运地离开了他喜爱着又厌恶着的人间。他希翼着借由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庭叶藏的嘴,在他多次要离去、最终离去的人世,做最后一次倾诉。
34、刘慈欣有句名言广为传颂: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望。
35、小说和人物传记之外,特别要推荐一下茨威格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36、历史上还有许多的瞬间,关乎生死,关乎正义,关乎良心与暴力。身处其后的我们能以一个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事件,但时间的间隔又恰恰降低了事件的可信度。当亲历的人依次离去,留存的文字记录就考验着后人的想象力。经验、观点与资料的堆叠的确不能兑换任何真相,但一次次出于好奇的接近总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37、Laconfusiondessentiments
38、从来没有谁的作品能在丰盈与紧凑、澎湃与克制之间达成如此绝妙的平衡,茨威格做到了,每一篇都震撼人心、回响悠长。他自己在传记作品里也说,他无法忍受无关主题的冗余文字,他要让小说的每一行都跳动着高潮的节奏。这样的观点,与我本人的趣味不谋而合。
39、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3)
40、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41、《十字勋章》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抗。一个法国上校在运送物资时被游击队袭击,全军覆没,他也受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孤身一人,他还是那个上校吗?上校换上西班牙军人的服装假装哑巴去村里找吃的,村民不接待。在绝望之际,上校兴奋地发现了法国军队,飞奔过去,然后被乱枪打死。以服饰判断敌友,在战场上最为极端,即使那枚拿破仑授予的十字勋章也没有挽回上校的身份。这篇是战争题材,表达了茨威格一贯的反战思想。
42、故事以一位维也纳的男作家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为开头,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43、从整体上观照,茨威格的小说主题上并不难懂,思想过于正确而明显,不像卡夫卡那般奇诡深邃、晦涩难懂,但却给人以非常大的感动或震撼;他小说艺术手法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创新,不如卡尔维诺那般剑走偏锋、标新立异,但是稳妥、恰当,是可模仿可学习的。
44、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45、阅读这篇小说是情感越陷越深越积越厚,最后迅速升华、訇然炸裂的过程。可能一开始不理解女主人公为爱献身、泥足深陷,世上怎会有这样的傻女人,但是你会逐渐进入她的心灵,明白她是在用纯情的爱意开拓生命的疆域。她甚至已经虚化,成为纯粹爱情的符号。
46、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47、赞美纯真:《里昂的婚礼》《看不见的珍藏》《昨日之旅》
48、埃德加跟母亲到疗养院居住,他很强调自己生病,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母亲的关注。但他母亲似乎常对他发脾气,致使他闷闷不乐,直到男爵像朋友一样跟他聊天、散步,他的优越感暴涨,对男爵产生莫大的感激和依赖。他不知道的是,男爵跟他做朋友是为了接近他母亲,一旦达到目的,就开始冷落他了,自卑感又重新占领高地。仇恨的怒火迅速点燃,他要报复他们,虽然不明白他们之间的秘密,但是他掌握了破坏他们关系的方法。最后,他失败了,独自出走,险恶的外部世界又让他怀念做孩子的幸福。当他回到外婆家,在父亲面前,与母亲达成了秘密的协议,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他又感觉到了幸福,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母亲面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重新夺回了母亲的爱,再次获得了优越感。
49、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50、儿童视角:《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
51、儿童视角:《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
52、《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53、这几乎是茨威格流传最广、最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位作家在41岁生日时所收到的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没有地址,而寄信者是一位濒死的女人,她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作家如痴如醉的暗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茨威格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情感锋利,丝丝入扣。
54、《热带癫狂症患者》小说集1922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雨润心田》、《奇妙的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月光巷》
55、斯蒂芬•茨威格擅于描摹人的心理活动,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与戏剧性时刻的命运转折见长。他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类是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另一类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反抗宗教思想统治的卡斯特里奥、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等。
56、有人认为,这种爱卑微到了尘埃里。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会有好的结果吗?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
57、《普拉特尔的春天》写一位贵妇人因为裁缝没有及时做好礼服突发奇想决定穿上一件朴素的衣服去普拉特尔公园游玩,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少女时代,再没有人惊呼她的美貌。在这一天之内,她奇遇一般经历了一段爱情。
58、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小说《昨日之旅》。出身清贫的化学博士,偏偏与老板的夫人苦苦相恋,难以如愿,又被一场战争打断爱情的“春梦”,只能追忆,无法重温。
59、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MaximGorki)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同时他写作传记,他受弗洛伊德(Freud)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Balzac)、狄更斯(Dicken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jewski)等人的传记。1929年他完成《旧书商门德尔(Buchmendel)》。1930年茨威格将他的作品《精神疗法(DieHeilungdurchdenGeist)》题献给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