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资料(精选63句)

2023-05-26 08:25:39

茨威格资料

1、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罗曼·罗兰无疑是逆流而上,引起一片哗然。在法国,社会舆论谴责他是卖国贼。“在当时的爱国主义者看来,罗兰的第一个罪行是他公开思考战争的道德问题。‘对祖国是不能争论的。’”一些友人公开表示与他断绝关系。德国人也并不领情,《德意志评论》指责他的和平理念,是“在阴险的中立主义假面具下,包藏着法国对德国精神的最危险的攻击”。当时欧洲一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都在狂热地支持本国政府,德国作家托马斯·曼、霍普特曼;也有如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这样内心反战,但迫于压力,不敢公开表态。

2、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3、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com

4、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5、  艾俊川|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烫蜡钉朱”(茨威格资料)。

6、  陆新蕾|上海的宅、村、桥、浜、塘、泾、港、埭、湾、里、圩、舍

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8、 14位青年学者当选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

9、谁若是有,就会被给予,更加富有;谁若没有,就会被剥夺,更加没有。

10、而与罗兰常常相提并论的是1936年作家纪德的出访。他也曾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热烈拥护者,当时以国宾身份参加高尔基的葬礼。为期10周的访问结束后,纪德在第二年出版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他与罗兰的观感大体类似,但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苏联官方带头发动对其的围攻。批评者中也有罗曼·罗兰,他在法国《人道报》上发表了《对纪德的忠告》一文,认为该书是一本“恶劣的、平庸的、浅薄的、自相矛盾的书”;说有人曾劝告纪德慎重考虑出版该书,但他却急于把书大量印行,“是因为苏联的敌人趁这机会把纪德的名字利用一下”。

11、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酣畅淋漓,富有气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12、  孟宪实|一部迟到的考古报告——《“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后记

13、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4、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也还有些用处,你会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

15、有先于死亡的死,也有超出一个人生活界限的生。我们和虚无的真正分界线,不是死亡,而是活动的停止。 

16、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注意,文艺研究中的茨威格和文学作品中的茨威格,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反差。文艺研究大多只从流亡文学的角度考虑他的作品,起初将他界定为“追求数量的多产作家”,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茨威格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作家,他说过:“有种艺术叫作舍弃。”他写完1000页的文字,会毫不客气地将800页扔进废纸篓,而只将筛选出的200页保留下来,但他却从不为此抱怨。

17、同情有两种: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说到舍己为人!

18、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9、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0、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正因为此,这本书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永远具有魅力。

21、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22、人生最大的幸运在于他年轻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23、进入新世纪以来,茨威格的作品一版再版,多种传记作品层出不穷。茨威格一波三折的戏剧人生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三万封信件,既证明了他杰出的文学成就,也证实了他在流亡岁月中的悲惨命运。虽然他专注于法西斯主义危害性的研究,但他总竭力避免公开发表相关主张或参与相关活动,他毕其一生将这视为值得坚守的品质。时至今日,对茨威格的意见分歧依然存在——他所谓的“商业”上的成功被高看了,而他文学价值上的认可被低估了。

24、但在罗兰生活的时代,法国盛行绝对真实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茨威格形容其时占据舞台的是“通奸故事,琐碎的色情冲突,从来没有触及全人类的道德伦理问题”,自然主义将生活引向“狭隘、平庸和琐碎,可罗兰想要凌驾于摇摆不定的现实之上,想要那永恒理想的伟力”。他似乎注定孤独,也倍感失意。罗兰曾在写给易卜生的信中说:“我对周围一切感到太格格不入,所以我写作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写了五六个剧本,写完一个又一个。可是,我有时不由自主地由于这种孤独而心烦意乱。”

25、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一个生性浪漫的人如愿以偿地拥抱自己的理想爱人。

26、傅雷发愿要将《贝多芬传》一书译出,将自己所受的恩泽馈赠给年轻一代,这是他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1931年他开始“还债”,翻译完《贝多芬传》,又一口气译出三大“名人传”的另两部《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抗战时期,傅雷又将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成中文,在中国影响很大。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他前后共完整译过两次,投入大量心血力争完美。

27、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区的克拉姆西小城,家境十分平凡,父亲这边上溯五代都是公证人,母系方面则是农民或铁匠。家人认为世道维艰,对他的最大期望便是努力得到一份稳定工作,一生衣食无忧。他只好服膺于家人的期望,按部就班地努力。在未经发表的私人档案中,有人发现过一张小纸条,小罗兰写着:“我向妈妈保证,尽我一切力量,准备投考高等工艺学校”——从这里毕业后可以担任高级工程师。

28、罗曼·罗兰被看作是“苏联的老朋友和维护者”。1935年,他每天接到大量信件,要他对当时苏联国内因基洛夫被杀而大规模镇压“凶手”“反对派”的局势做出解释。当年6月23日,69岁的罗兰应高尔基之邀来苏联访问。两人的通信持续了20年,但一直未曾谋面。苏联给予了罗兰的27天来访最高礼遇的接待。

29、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30、从某种角度看,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和阐释都是对作家原著的歪曲和误解,而消除歪曲和误解的唯一可能无疑就是阅读原作本身。

31、 朱生坚|从“湖心亭看雪”谈起:张岱的癖好与抱负

32、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是当不了冒险家的;一个审慎的战略家绝不可能得到如此奇妙的机遇。

33、历史上所有以理智来和解的事情都是转瞬即逝的。

34、191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罗曼·罗兰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法国的沙文主义者又群起攻之,甚至给瑞典政府施加压力。所以拖到1916年,瑞典方面才通知罗兰去年获得该奖。罗兰将奖金全数捐给了救济难民的多家组织。他还在瑞士的国际红十字会“战俘通讯处”,义务工作了9个月,登记信件、写信,“天天沉浸在悲痛与哀伤的海洋中”。

35、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36、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37、1931年,罗曼·罗兰在瑞士的家中接待了来访的甘地(左二)。罗兰曾为甘地写过传记,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对他探索社会发展出路的思考影响很大

38、茨威格创作了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作品,同样奠定了其杰出的传记作家地位,《昨日的世界》更为传记文学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昨日的世界》并非只是茨威格的自传和生平,他既描写了亲历的事件、人物,同时还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写出了时代的氛围和民众的心态。这不由让我想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这是在向以茨威格为代表的纪实文学表达敬意。纪实文学是历史的明镜,让我们看清过去,并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使我们得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39、只想到开始,也要想到发展,而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结局。

40、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41、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42、1914年7月31日,侨居瑞士的罗兰在一个小镇的火车站上,猝不及防看到一战爆发的公告。他忧心如焚,回旅馆后写下了“战时日记”的第一页:“这是一年中最晴朗的一天……在这样温柔的良辰美景中,欧洲各国人民开始互相残杀。”

43、  陈尚君|出版三十年后回头看《全唐诗补编》

44、豆瓣6分。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工作之一。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境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一位先驱战士”的形象。

45、一个平庸之辈能抓住机缘使自己平步青云,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46、1939年7月,他和洛特从伦敦搬至巴斯,在那里开始写作《巴尔扎克传》。不久后,茨威格夫妇坐船前往美国,并在纽约度过了1941年的夏天。再之后,他又和洛特启程前往巴西。茨威格显然曾打算在巴西重建他的生活。尽管民风淳朴的巴西人敞开胸怀欢迎茨威格的到来,但和之前流亡英伦一样,作为一个漂泊的异乡人,他在巴西同样深感丧失祖国和母语的切肤之痛,从他与朋友的通信来看,茨威格对巴西的描述是“无根”的,最终他还是要回到欧洲文学的传统中去。

47、  美国运动员为何因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热情而感动落泪

48、这位虔诚的艺术信徒随后遭遇了一个重大的生命转折。罗兰在发现托尔斯泰的作品后,将其奉为偶像,“一个活着的莎士比亚”。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放下创作,潜心投入到为世人谋福利的事业中。1886年,托尔斯泰的小册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出版,让欧洲为之震惊,他把罗兰“最崇敬的艺术无情地革除了教门”,也让其困惑不已。为此,1887年,罗兰冒昧地给尊为心灵导师的托尔斯泰去信求教。

49、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50、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开始了在德国的独裁统治,随即掀起迫害犹太人的高潮,其影响迅速波及到茨威格。很快,他的著作无法再在第三帝国出版;1933年3月,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火烧火燎的秘密》在电影院里上映,电影很快被禁;5月1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歌剧院广场上,茨威格和众多进步作家的书籍被焚烧,他之前撰写脚本的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年在德累斯顿首演后不久,便因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而遭到禁演。

51、就现实而言,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

52、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53、刊“文汇报·阅读”,20摘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19期  

54、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55、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56、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57、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58、看重精神生活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永远自由,做人的自由,做事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自由本义上的自由。

59、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60、纪德写道:“罗曼·罗兰的责难令我难过……至少我十分敬重他的精神人格。我相信《超然于混战之上》的作者,肯定要严厉评价老迈的罗兰。这支老鹰筑好了巢,就在巢中安歇了。”他并且尖锐地回击,“说假话,及以保持沉默的方式说谎,似乎是合时宜的”。

61、茨威格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上学的时候,孩子们比拼的不是谁游戏玩的好,讨论的不是动画片如何,而是哪位新诗人的出色作品,倘若有人说出的作家是没听说过,大家会憋足了劲,通宵看完,早上顶着黑眼圈,只为了悠悠说一句,我觉得他某某诗中首句还不错。可见当时的气氛,这也是他为之迷恋的昨日的世界。茨威格非常敏感,非常敏感,非常敏感。

6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茨威格身处的世界正如《昨日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好友罗曼·罗兰的影响下,茨威格成了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一战结束后,茨威格回到了千疮百孔的祖国,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他表达了希望欧洲人在战后重新过上和平宁静生活的愿望。巧合的是,1919年3月24日,茨威格入境奥地利的那一天,正是奥地利最后一个皇帝卡尔一世流亡瑞士之日,《昨日的世界》中记载了作者在边境车站和奥皇相遇的一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10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