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五大石瓢壶图片【摘抄文案100句】

2023-05-14 01:37:57

一、石瓢壶刻什么字最经典

1、目前1000000+人已关注了我们

2、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无度、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3、当代镌刻名家是谭泉海,号石泉,一壶难求;后起之秀陈宏林等都是镌刻高手。

4、紫砂行里有“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的说法,因为紫砂烧制的过程中变量甚多,泥料,烧成收缩率、窑温和烧法等变化因素综合考虑。配盖,必须根据原壶的品相、颜色与气韵等元素考虑,要配出与原壶的泥、功、形、神等一致,绝非易事。顾景舟能为子冶石瓢配盖,可见翟子冶在他心中的地位。此盖与壶身配合,色、型、韵极佳。

5、这把由顾景舟制作,吴湖帆手绘的大石瓢紫砂壶,在藏壶界早已是大名鼎鼎,多部权威紫砂著作均有著录,曾为当代中国画大师唐云生前珍藏。

6、子冶石瓢壶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故此锅盖拎手演进为石瓢独有之过梁。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此三要素构成了石瓢遗传的DNA基因。作为个人臆断,虽有些异想天开,但求证过程颇是小心谨慎,既见生产实物,又有生活体验。

7、在众多曼生壶款式之中,只有石瓢样式是重复的,石瓢与石瓢提梁,足见曼生对此壶的喜爱。

8、(2011年上海春秋堂秋拍)

9、地址IAdd:后沙峪中粮祥云小镇南区时尚廊二层

10、每个爱壶之人,如果没有几把钟情的石瓢,将会是多么大的遗憾!有心爱的石瓢壶常相伴,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11、并由梅调鼎、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徐三庚、陈山农等金石书画家、文化名人参与,是艺术素养极高的艺术创作团队。

12、子冶石瓢通刻梅花邵亚芬制

13、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

14、养壶这么久,这样的包浆你是否遇见?

15、(制造人简介):瞿应绍,字子冶,是继曼生、石梅后又一位与砂艺密切结合的擅长金石书画的文人。他所装饰的紫砂壶,印章及书画镌刻,格调高雅,韵致怡人,时人称为“三绝壶”。

16、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黄幼安|紫泥子冶石瓢(有售)‍‍

17、这五把壶中,除了吴湖帆先生的一把画面为江寒汀所绘,其余壶的正面均为吴湖帆先生画竹一丛,竿竿青欲滴,枝枝绿生凉,背面诗文亦为前贤咏竹之作。最有意思的顾老的那把,上面所刻“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语出之唐朝诗人李咸用的《题友生丛竹》一诗的最后两句,原诗为“何妨积雪凌,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不与常人共。”

18、关注(紫砂壶百科书),每天学习紫砂基础知识(泥料、壶型、工艺)。

19、桐君,相传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有问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庐以示,时人尊称为桐君。

20、石瓢壶的每一种变化,都独具美感,牵动爱壶人的心。今天我们从古至今,依次来看石瓢壶的发展演变,看你最钟情哪把瓢?

二、最经典的五大石瓢壶图片

1、双刀正入法是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

2、(文物简介):此壶泥质赭紫温润,造型流畅。壶身曲线柔和流畅。从整体上看,壶身上部扁大,尤其是“人”字形直线的运用,造成一个在主视角度以内的梯形表面。这把壶弧度大,宜书宜画,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是件“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珍品。

3、子冶擅长画壶,刻壶,很少制壶,壶型设计,书画和镌刻都是其拿手的。他酷爱紫砂壶,对紫砂壶发展贡献很大。现存世的作品是古董拍卖市场上热门藏品。

4、石瓢壶是清代后期曼生壶中的一种式样,壶身为圆台形,盖为平顶式,桥式纽,直流,壶柄为牛舌式,壶壁上宜书宜画。因造型古雅,又便于刻绘装饰,遂成为紫砂壶的经典器形。但后来所制的石瓢壶,器形并不整齐划也是在形体轮廓大体相似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5、正面:孤雀雪梅湖帆道兄正画寒汀

6、吴湖帆书画(顾景舟旧藏)

7、落款:相明先生,吴倩并提顾景舟壶盖篆印戴相明壶底篆印

8、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两束竹枝,一纵一横,不再拘束于壶身,自由延展,情趣盎然,布局错落有致,刀法粗细、深浅,恰到好处。

9、石瓢壶是曼生壶中的经典壶式。壶身为圆台形,直嘴,耳形柄,平盖,桥形纽,钉足,造型稳重大方。此壶式一直被众多的艺人仿制而成为一种传统的壶式。这件石瓢壶一面刻有几枝竹枝,另一面刻“湖帆无客尽日静,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吴倩并题”,盖印“景舟”,底印“顾景舟”。

10、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石瓢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11、顾景舟先生一生勤耕力作,优秀作品比比皆是,这其中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1948年和吴湖帆、江寒汀等合作的大石瓢壶,关于这些壶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但由于时年久远,一些细节不甚详尽,亦或众说纷纭,于是带着一些疑惑对两个创制过程中的细节进行一些探究,以飨同好。

12、▲吉安制子冶通刻梅花石瓢

13、为什么泥料很重要因为泥料决定着茶香;决定着是否能隔夜不膄;决定着是否能养出包浆。黄龙山自从封矿后,原先的藏泥就越用越少,目前不少泥是从周遍城市运来的,比如溧阳,长兴,湖州等地都有陶土出产,混合色素就成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紫砂壶”。泥这方面,说真的,很多做壶的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卖壶的不懂也属正常,买壶的朋友不懂更不为怪了。但是周遍城市运送过来的泥土本企业一略不采用,坚持原矿。因为泥性不一样,铁质较高,云母·偏少。还有同样窑温下,茶壶的收缩比例参差不齐,很难掌握,(因为不同地区得质层的矿物质形成不一样,也解释了为什么紫砂茶壶一定要出产宜兴,只有宜兴的紫砂壶才正宗。紫砂壶不像是衣服鞋帽在

14、壶身另一侧,行书铭“秋雨乍开霁,夕阳明柳丝。扁舟无桨荡,来生祗凭伊。落款子冶。”

15、回文章顶部,点击标题下方紫砂壶百科书即可关注(推荐)。

16、壶口内敛,腹斜直,短直流,三角形把,桥形盖钮拱起,底有三扁圆足,壶盖、流、把与壶身均以圆融弯角衔接,形成一个圆润三角形主体,刚柔并济。

17、上海铁画轩戴相明所珍藏,后流传至台湾,最后被台湾藏家连同其他紫砂藏品一同上拍。

18、这把是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完成。

19、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而在如今,我们则普遍把壶身形制为典型的三角的瘦石瓢,称之为子冶石瓢。

20、瞿子冶聘请壶艺名家杨彭年、申锡、吉安等制壶,在壶上书画并亲自镌刻,称“书绝、画绝、壶绝”三绝。子冶三绝壶,制作精良、格调高雅,是收藏界争相追捧的重宝。

三、石瓢紫砂壶刻字大全

1、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

2、玉成窑制器极力追求曼生壶的文人味道,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名噪一时。

3、每个爱壶之人,如果没有几把钟情的石瓢,将会是多么大的遗憾!如果你的茗壶能够撑起石瓢壶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件有成就的事,更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4、何心舟,道光同治年间的制壶名手,与同时期的制壶好手王东石,在梅调鼎、任伯年、胡公寿等海派文人的参与支持下,在浙江宁波创建了著名的玉成窑。两家铭刻虽各领风骚,陶手艺技却屡有不逮,而心舟所制却是从设计、制作到书画篆刻一气呵成,他的作品无不造型独特,极具文人雅趣。观此瓢制技功力之精湛,更是一洗早期文人壶重趣轻理之嫌,真正融书画、篆刻与壶艺于一家,用四个字来形容心舟的作品就是:逸、雅、精、罕。

5、泥料的话用朱泥或绿泥会比较好点,泡绿茶水温不宜太高,这样的话选一个壶壁薄一点的壶散热快点,壶形选个大点的,石瓢或井栏

6、顾景舟其人:顾景舟(1915年十月十八号~1996年六月三号)原名景州,多年以前曾用艺名'武陵逸人”、“瘦萍”,余年爱用“老萍”。宜兴川埠上袁村人。

7、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8、顾景舟(1915~1996年),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宜兴川埠人,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

9、据相关资料记载,石瓢壶是经由石瓢与紫砂工艺的结合演变而来的,其前身石铫是小烹器的一种,主要用来煮水和煎药使用,苏轼曾拥有一把石铫壶,并被大才子用来创新煮茶,并提以后由诗画家尤荫有幸收藏,有苏提字并且本身壶底刻有宋哲宗的年号:元祐字体,因此被清朝内府,爱壶情深,尤荫就叫人用紫砂仿制制作。

10、镌刻: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见玉壶清话。子冶写。冶。

11、笑山为王发桂。王发桂,字笑山,道光十六年进士,镇压太平天国,受左宗棠力荐,后整治盐漕粮税,名震一时。

12、此壶为石瓢式,阔口,短直流,环状柄。壶盖采用压盖式,桥形钮,斜腹渐收,器型严谨典雅,工整精致,简朴大方。

13、壶盖:「子冶画壶」刻铭,内侧铭「宜园」

14、▲顾景舟大石瓢之唐云石瓢

15、心舟石瓢,除设计、制作外,亦亲手镌刻壶上的书画。曼生、子冶都是书画镌刻者,制壶要另请陶手。与曼生合作的主要是杨彭年,与子冶合作的有杨彭年、申锡、吉安等。

16、行有恒堂,是清朝第四代定王载铨的私人堂号。行有恒堂款紫砂器多为道光、咸丰年间,精工细作,工艺上乘,也代表载铨的审美情趣,具有宫廷御用之风。

17、清道光杨彭年制紫泥子冶石瓢壶

18、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刻在上面,一般来说,字数不能太少,少了单调不好布局,但也不宜太多,多了字就小了,也刻不下。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边,一来标识身份,二来如果保护得好可以成为传宝家代代留传下去。

19、陶刻的刀法主要是割、耕、切、刮、琢、撇等六大技法,不管是双刀正入法,还是单刀侧入法,都以这六大技法为基础。

20、唐药城大石瓢壶顾景舟制

四、石瓢壶刻绘

1、此壶为提梁壶中的一种,石瓢壶身浑厚拙朴,壶底有三足支撑,给人有一种悬空而稳重之感。提梁较粗,造型很别致,作半圆形,不是取其轻巧,而是取其纯拙,以与壶身相称,整体构思细密。盖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内容也很有意思,如此切茶切壶佳题妙句,与茶的温馨氤氲成浓郁的陶然境地,不仅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为指向,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感受。

2、▲顾景舟制戴相明石瓢壶

3、(2016年保利华谊秋拍)

4、单刀侧入法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陶刻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难度。

5、拓片版如一个扇面展开,足见子冶书画和雕刻功底非常深厚,历经几百年,壶身饱经风霜,堪称极品。

6、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7、壶身铭:“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P102者。仿梅道人子冶自记。”壶盖铭“宜园”。盖印“吉壶”。把下印“彭年”。

8、成交价3,450,000元

9、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要根据紫砂壶的泥料来选择泡茶的种类。像紫泥壶适合泡乌龙茶、普洱茶,红泥适合泡铁观音。石瓢壶适合泡的茶紫泥紫泥分为紫泥、清水泥、底槽清三种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清水泥建议冲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花茶、红茶、绿茶、龙井、碧螺春。底槽清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10、这把子冶石瓢壶身高耸,直炮壶嘴倾斜角度与壶身不一致,壶钮呈桥型弧度缺乏立体感。

11、大石瓢的制作者、书画者、受赠者均有明确定论,但这些壶的镌刻者究竟是谁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戴佐民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画成,仍由戴相明交货船带送顾家,顾景舟镌刻自己的一把,余四把请其表弟陶刻好手谈尧坤镌刻”。

12、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13、这款子冶石瓢刻绘选取了通刻竹枝和梅花两个版本。气韵卓然,文气贯通紫砂。

14、新壶刻老款是指将一把新壶改刻成历史上制壶名家的款识,如明代名家徐士衡、元畅等;清代名家陈鸿寿、陈鸣远等。另外也有在新壶烧制前,就直接将名家款识直接加盖在壶坯上的情况。

15、这五把紫砂壶已有三把进行了拍卖:“寒汀壶”、“相明壶”、“唐云壶”,并都曾创过当时紫砂拍卖的纪录。

16、这件山水子冶石瓢,为目前已知唯一刻画山水的子冶石瓢,堪称孤品。

17、白石者,乃白石茶也。《云林遗事》记载:“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18、南台为画家许凤。字南台,上海人,工青绿山水,仿文赵法,苍秀入古,是海派名手,画作传世极少,《海上墨林》有传。

19、此壶为杨彭年和翟子冶合作的作品,壶型古朴清瘦,刀锋简洁有力,两位大师合作,气韵天成,难得上品。

20、成交价:RMB207万

五、石瓢壶款式

1、正面画面:风动疏竹,落款:湖帆

2、曼生壶简约的设计、切壶切茶的铭文镌刻,从形制与内涵上开创了“文人壶”的巅峰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3、石瓢提梁壶高11厘米口径7厘米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4、近现代,朱石梅,顾景舟亦多制此款传世。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亦有高振宇辈,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我亦偏爱此款,认为此款充分体现了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称之为大家,可视为壶之智者。

5、直到抗战胜利后,景舟先生再返沪上,但这一次不是拜会古董商,而是广为结识了当时海派的一批著名书画家,这次的上海之旅不仅让景舟先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十几年的学艺从业生涯第一次爆发出了绚烂的火花,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和吴湖帆、江寒汀等合作的大石瓢壶。

6、紫砂壶的品种(名称)成百上千,但有哪一个能与石瓢相比?以下是我们做过的各种石瓢壶,你有几种?“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从此,此语成为爱河情海中的一句套话,就凭这样一句古语。

7、壶身另一面刻绘“雪英、寸金、云叶、金钱、玉华、蜀葵宣和茶录”诸字。

8、可以根据景色刻,如:晨风、晚霞、对山、临水等。也可以根据心情刻,如:迎宾、欢乐、笑颜等。情况还是你们熟悉,动动脑筋就是。

9、成交价:RMB322万

10、其次,1948年左右的顾景舟先生有没有镌刻这些壶的能力?先生爱好篆刻,一生自刻印数方,在这些壶制作前所自刻“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陶艺”等印章可以看出:当时的顾景舟已有良好的篆刻功底,在壶胚上镌刻名家字画也不是没有可能。再从顾老后期和刘海粟(福寿夙慧壶)、范曾(仿鼓壶)、韩美林(鹧鸪提梁壶)等画家的合作来看,均由其本人镌刻并落款,可以看出顾老有这样的爱好和习惯。

11、吴湖帆本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徵的侄孙,但因吴大征无子,便立吴湖帆为孙。世居吴中(今江苏苏州),早年师从董香光,后来改为学习薛曜的字。拜陆廉夫学画,赴上海后办书画事务所、正社书画会。1939年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后以军阀混战,避乱迁沪,卖画为生。

12、然而,在百年前真正的子冶石瓢,不仅仅是因为其挺拔清矍之器形,子冶之诗文刻绘更是点睛之笔。

13、现在来看,从乾隆开始,紫砂壶就开始了模具壶,一直存在手工壶和模具壶的争议。手工制壶一直是真正喜欢紫砂壶事业的工匠的追求,也是壶友收藏的标准之一。

14、▲曼生石瓢提梁唐云八壶精舍藏品

15、其紫砂作品以茗壶为主,年轻时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圆器,随着其与书画界的交往,逐渐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是以几何形壶奠定其个人风格。作品特色在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

16、▲艾农书王东石制何心舟刻石瓢

17、瞿子冶紧随曼生之后,又一位与紫砂壶艺术密切结合的文人,他将书法绘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创制了紫砂名品“子冶石瓢壶”。清瞿子冶石瓢壶身刻竹一丛,题"茶香一屋,左右修竹",署"子冶",盖镌"补笙茶具"。底钤篆书阳文"壶公"方印,把下篆书阳文"吉口"小印。翟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改号瞿甫,又号老冶、陛春、营砂壶,自号壶公。继陈曼生、朱坚后又一与壶艺密切结合的文人。

18、▲吉安制子冶铭诗文竹石图石瓢

19、(石羡)这个字,能打出来。可以用下面的输入法来打。用郑码输入法可以打出来:“?”的郑码编码为:gutr在写字板或Word文档中,键入字符编码:25584然后按Alt+X组合键;也可以打出:“?”。以上所述,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指正!

20、这件作品,呈扁圆形,上窄下宽,富有稳重感。壶盖为扁圆状,壶钮似一缓坡的拱桥,壶底有三只圆足,线条流畅,寓意深邃。壶面绘有修竹数枝,落款『湖帆』;与此相对的壶面,是行书壶铭,上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吴倩并题』字样。“药城”是唐云的字号,“吴倩”乃吴湖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章燕明紫砂壶底款字样【摘抄文案1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