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故事100字(精选31句)
韩愈的故事100字
1、韩愈在潮州被后人推崇的“劝课农桑”,也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如今仅有的参考源文本,只是韩愈的几篇祭文以及苏轼等宋代文人的转述。后人谈起韩愈的治潮功绩,却把这个作为重要一项,究其原因,除了以讹传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迎合儒家叙事的需求。儒家重视农业,在一套规范的儒家治理叙事框架中,劝课农桑和为官清廉、忠贞守孝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关于儒门官员的传记中,劝课农桑就成为高频词汇,尽管传主在真实历史中,未必真的对农桑之事细细过问。
2、比如中唐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李德裕,他在牛李d争后被贬到岭南,到死也没回到长安。临死之前,李德裕写作《登崖州城》,叹息道:“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3、文公一生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我们学习韩愈思想,传承韩愈精神,除从自身做起外,还要教育好后代,不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学习韩愈清正廉洁,多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德,从小养成自觉诚实、不贪占小便宜的好习惯。两年前,我的孙子上初中时,一个夏天的晚上下夜自习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饭店吃饭。因当时已晚,饭店老板和服务员急忙整理下班,忽视了几个学生的饭钱。回到家后,孙子感到心里不安,把这事告诉了我,问我怎么办。我说,那还用说,赶紧把饭钱送给人家店里了!孙子笑着说,是应该的。第二天,他亲自把钱给了饭店,得到了饭店人们的交口称赞。就这件事,我特意奖励给孙子100元,作为鼓励。传承良好家风,做好今天的事,创好明天的业,这也是我最感自豪的一件事。(韩愈的故事100字)。
4、韩愈是一个文化人,韩愈的骨头却是硬的,他自幼受儒学的教育,懂得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一个朝廷命官,都要爱护老百姓,视百姓为自己的衣食父母。老百姓糟了难,连生活都保证不了,甚至开始饿死,即使这样,还要交纳那些苛捐杂税,这其实就是逼良为娼的节奏了,做为一个监察御史,韩愈总不能坐视不管。
5、 “宋叔,我就问你,韩愈为啥字退之?‘愈’和‘退之’意思为啥相反呢?”一次在修车时,宋永祥被一名初中生问住了,他特意跑了一趟,问了学识丰富的会员,听了“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故事后,满意地回家了。
6、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8、司马光在《答陈师仲司法书》中也赞叹韩愈“文章自魏晋衰微,流及齐、梁、陈、隋,羸备纤靡,穷无所之。文公杰然振而起之,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有了这些文坛领袖的吹捧,韩愈在北宋的地位水涨船高,甚至和孟子、扬雄相提并论。
9、或许是因为贬官期间受了太多苦,韩愈回到长安后,过起了放飞自我的人生,他不但继续诗文创作,还在府中养了大量歌女、艺伎,吹箫,弹琴,饮酒舞剑,风流更胜少年。
10、我国唐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韩愈,小时候他在家乡的私塾(shú)读书。
11、在生活中不过度敏感,保持平常心,才能握住幸福的生活。当你羡慕别人有房有车,生活舒适时,当你嫉妒别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身材时,朋友,我要告诉你,不要太敏感,保持平常心,要知道你的生活也许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调整好心里的天平,幸福才会光顾你。
12、在潮州做刺史期间,韩愈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百千”钱来,收揽人才,修缮学校。这“百千”钱是什么概念呢?据李翱的《李文公集》记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约等于韩愈担任刺史八个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担任刺史的大半俸禄,都用在了教育上。
13、当时,韩愈重用了一个叫赵德的进士。他称赞赵德“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于是任命他担任州学,提振潮州教育。以至于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感喟:“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14、后裔在荥阳承继遗风。中唐奏强音,千古有遗风。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韩愈在长安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长庆五年(825年)三月,韩愈葬于河阳,墓址位于今孟州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冢前建有祠堂,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历史上祭祀纪念韩愈的庙宇很多,全国现存的韩文公祠就有多处,韩愈的后裔遍布各地。在荥阳市高村乡韩常村,也居住着韩愈的一支后裔。据考证,这支后裔原来居住在黄河以北的修武,因战乱灾荒等原因,由韩愈的二十八代孙带领全家迁居于此。后裔们为表达对始祖的尊崇之情,建起一座韩文公祠,原址在村东北,但不幸遭到破坏。2012年,后裔们多方筹资重修了韩文公祠,将祠堂修葺一新,缅怀先祖功德,教育后世子孙。“四时香烟从祀孔,五经博士独推韩。”数百年来,韩文公祠是韩常村的精神文化圣地,村民们承继先哲百折不挠、好学上进、忧国忧民,诲人不倦的遗风,尊儒重教,崇德尚文,读书隆礼,人才辈出。
15、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16、正是因为后代儒生的传颂,韩愈在潮州名望更盛,韩祠、韩亭、韩木等一系列与韩愈有关的潮州风物都在宋朝得名,结果“潮州山水皆姓韩”,诗人杨万里曾感慨道:“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亦得天公赐姓韩?”
17、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作品。
18、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19、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20、按照白居易的说法,韩愈之死与服用硫磺有关。因为纵欲过度,吃药过多,他把自己的命给丢了。五代时人陶榖在《清异乡录》中也记载了韩愈的死因:“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21、韩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22、 “业精于勤”源自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致的意思就是,学业和事业一样,是在勤奋和勉励当中日渐精通和旺盛的,然而它们也很容易在极易上瘾的游戏享乐中被荒废和淡忘;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平日里沉心静气的思考中,渐渐养成的,不过这也很容易在跟随世俗,对自己要求不严下败坏。
23、他没有参加金石考试,对李贺非常努力。他写了许多愤怒的诗,然后回到了长谷。由于李唐宗的后代,韩愈也获奖。同年5月和5月,李贺回到长安。经过部落的推荐,经过评估,父亲是官员并担任牧师。
24、韩愈四月二十五到任潮州,十月二十四日迁任袁州刺史,据此推算,他在潮州仅仅待了六个月,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在后人科普的韩愈刺潮里,韩愈在潮州做的事却十分丰富,而且充满神话色彩,包括但不限于兴办州学、劝课农桑、驱除鳄害、取缔贩奴、赈济灾民等,这是为什么呢?
25、在荥阳公推荐下中举进士。“荥公鼎轴老,享斡力健倔。”出自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称赞荥阳人郑余庆。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出身于荥阳郑氏,进士及第,早年曾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永贞元年(805年),郑余庆再次拜相,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后封荥阳郡公。元和十五年(820年),郑余庆进位司徒,并于同年病逝。郑余庆任职期间,办事公正廉明,敢于斥责滑涣之事,创制了比喻生活俭朴的汉语成语“烂蒸葫芦”,唐宪宗和众官员都很敬佩他。他受命主持修定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完成了被后人称为“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的《格后敕》30卷。值得一提的是,郑余庆在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贤荐能。当时,不满二十岁的韩愈曾在长安投文于公卿显贵间,时常遭到冷落。郑余庆慧眼识真金,不仅大加赞誉并向其他官员推荐韩愈。从此,韩愈声名鹊起,不久便中举进士。郑余庆还极力推荐正陷于困境的孟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使孟郊得以在洛阳立德坊定居,并为清寒终身、耿介倔强的孟郊买棺殓葬。韩愈在所作的《荐士》(荐孟郊于郑余庆也)中写到“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这句诗与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作者对荥阳人郑余庆的淳厚真挚感情。自古雄才多磨难。说历经磨难的韩愈是幸运的,也许有些牵强,但他的经历中,的的确确受到过荥阳人的帮助。他所受到的这些帮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可以从刘大杰撰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找到一些答案:韩愈“为人耿正,情谊深厚”。
26、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27、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8、“弘扬韩愈文化,传承文公精神,作为韩愈故里人,咱小老百姓做大的做不了,咱就从自身做起,把这修车搞好、服务好大家,这样做,我心里踏实,也感到很快乐。”宋永祥说。
29、在寡嫂郑氏的臂腕中成长。“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无知,鞠我者见。在死而生,实维嫂恩。”这是韩愈《祭郑夫人》文中的内容。郑夫人,是韩愈长兄韩会之妻:荥阳女子郑氏。郑氏善良贤惠,性格刚毅,精通史书,能诗善文,为韩愈的成长倾注了许多心血,演绎了“寡嫂抚弟”的人间真情。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青少年时期是最为艰苦也最为曲折。正如他在祭文中提到“天祸我家,降集百殃”,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十岁时,韩会因祸降职,随兄嫂南迁;十二岁,韩会病故官所。从此,韩愈同长嫂郑氏、侄儿颠沛流离,相依为命。在公婆、丈夫都不幸去世后,郑氏面对艰难坎坷的生活,独立支撑风雨飘摇的家庭,含辛茹苦地抚育尚在幼年的弟弟韩愈,不但“念寒而衣,念饥而食,疾疹水火,无灾及身”,而且“视余犹子,诲化谆谆”,教字识文,不辍学业。郑氏常给韩愈讲屈原遭放逐而著《离骚》、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后发愤著《孙膑兵法》等苦难成才的故事和名人典故,激励他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使他七岁便“好学属文,意语天出,言出成文”,十四五岁便精通诸子百家,十九岁便只身到洛阳、长安求学、应试,终于将韩愈送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郑氏去世后,韩愈哭晕了过去,并打破封建礼教的惯例,为郑氏披麻戴孝,写下了这篇祭文,把自己的生存、成长和在学业上的成就,归功于长嫂的养育。“少孤而育于嫂,言其抚育之恩至矣。”对于韩愈来说,郑氏虽然是嫂子,但是其对韩愈的苦心却不亚于母亲,也更见出这位荥阳女子高洁的品格和胸襟。这篇衔哀致诚的祭文,作者以散文化的口语,娓娓道来,如泣如诉,与长嫂郑氏的刻骨铭心的亲情流淌于字里行间,不愧为祭文中的绝唱,至今读之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30、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