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诸葛亮的个人评价(精选77句)

2023-08-05 10:38:44

对于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1、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2、诸葛亮从辅助刘备开始,到刘备托孤;从《隆中对》到《出师表》,一生都恪​尽职守,勤政为国。诸葛亮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兢兢业业的一生,是实践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诺言的一生,后人(其他人)更是给了不同的评价:

3、如果诸葛亮不擅军事,那曹魏诸将可谓豚鼠。 而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4、诸葛亮北伐,维持了蜀汉对魏国的进攻态势,诸葛亮活着的那些年里,始终是以魏国为战场,多年战争不但没给蜀汉造成太大破坏,反而还能继续保持物资供应、物价稳定,整个蜀国的生产甚至都没有遭到破坏。

5、八阵图分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6、普通百姓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百姓们总不能明白一个道理:诸葛亮之败不在于天命,而在于孔明的智慧不足。(对于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7、其地方治安不稳。刘备去世前后孔明刚开始掌政蜀汉,就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叛乱。经全体官员的努力,诸葛亮利用一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孟获的叛乱,出现了一段相对较稳定的社会治安局面。但随着北伐战争的没完没了,国内矛盾不断尖锐,复杂。建兴十一年,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刘胄叛乱,在此前后,少数民族的小股叛乱也时有发生。这些暴乱虽然很快就平息了,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蜀汉人民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动摇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对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构成威胁。

8、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9、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0、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对于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11、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原因就是诸葛亮只活了53岁,“兴复汉室”大业未成而早早的鞠躬尽瘁了。

12、朱熹:诸葛武侯即便名义俱备正当,无所谓隐秘匿藏,其为汉室复仇之志气,如同青天白日,人人可得而知之。

13、再看一下唐丞相房玄龄在《陈寿传》中评“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

1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是将略并不是非常擅长。诸葛亮是国士无双,人品完美。治理国家也是非常可以,内部也比较稳定。至于军事,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虽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是失败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的人品无可挑剔,但扯军事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没像《三国演义》中那么神。

15、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16、诸葛亮是蜀汉大丞相,一国之重,军政大权,都在他身上压着,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又统兵作战,而且后勤军资供应,又都得诸葛亮亲自调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得诸葛亮亲自过问,如此繁重事务加身,诸葛亮怎能一心一意统兵作战?试问与诸葛亮对敌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有几个一边领兵打仗,一边又处理朝政,一边又督促后勤粮草?因此陈寿觉得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派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得力大将一心统兵北伐,但当时的蜀汉却又缺少这样杰出的将领。其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国运已衰,天命如此,已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诸葛亮尽管才能卓越,也是不能与天命抗争的。

17、二是说:诸葛亮的目标是一步登天,成为该集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8、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19、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20、在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集团势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刘备集团又占荆州,功益州,夺汉中。终于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继而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21、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22、这首诗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发明,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造发明了八阵图,使他声名鹊起。杜甫的这句诗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凋零暗淡,唯独八阵图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矢志不移。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23、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忍不仁,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24、  关于郭嘉生活作风问题,我认为郭嘉作为一名谋士还是一位文人,他的生活方式与意趣自然与常人不同,他的想法和做法也自然不是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所以他的种种表现与做法就被人们归为不检点。至于郭嘉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不检点的行为,恐怕只有郭嘉他自己知道了。

25、为了生民百姓,其实诸葛亮不必六出祁山,只要好好守着四川就算了。但这也是不得已的事:若他不做攻击性防御,汉中恐怕也是守不住的;后来以四川做基地的偏安局势,守巴山守得住,却一定要在前面以攻为守,袭击对方,让对方打不进来。他应该在关口要道,摆一支前哨部队,后面四川部队接济他,一波一波往下打;东边从荆州往汉水的东边打,打上淮水,就可以逼着东吴非上来帮忙不可,因为已经打到东吴的家门口,他非派部队一起跟着打不可。这就是我的“隆中对”,十足的“事后诸葛亮”。

26、《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会吹捧美化诸葛亮,而不美化吹捧他人呢?因为纵观三国一朝,能值得美化吹捧的,只有蜀汉,而蜀汉中又以诸葛亮为最。为何这样说呢?蜀汉是继承两汉最法理的正统,刘备是帝室之胄,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为刘邦十五代玄孙,根正苗红。而且两汉治下,国力最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四夷宾服,万邦重译款塞来朝,何其胜哉。而曹氏代汉,司马代曹,得国最为不正,为后世朝代更替,带了一个极不好的头。同时呢,司马建晋,虽一统天下,却因腐化败治,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让中国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北方汉人几致灭族。如此不堪的手段,如此切肤之痛的恶果,罗贯中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持手中之笔,去吹捧美化曹操、司马懿的。

27、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28、诗由“首”、“颔”、“颈”、“尾”四联组成。这首诗的“首联”两句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武侯祠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句相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情不可耐的心情,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处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做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首尾相衔,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而后“颔联”两句则进而把视线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意在渲染“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那就是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无人迹。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际遇。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忠臣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可以了解诸葛亮作为贤相的一生的事业。“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诗文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落笔沉挚,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29、“凡”这个字主要有平常、普通;所有、总共;大概,要略;人世间、尘世;古国名这几个意思。

30、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

31、历史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

32、杜甫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对于诸葛亮也是极为敬仰,写过好几首诗赞美诸葛亮,在这首《八阵图》一诗中,他就给予了诸葛亮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写出了后期诸葛亮的遗憾,所以在这首诗中评价的很中肯,从各个方面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华,还有他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33、《隆中对》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会声誉,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响来突出诸葛亮的高明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刻观察和科学分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论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立根据地时,什么地方适宜,什么地方不适宜;什么地方先“图”,什么地方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4、《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35、首先、隆中献策就是失误开始,荆州,益州千里之遥先二分兵力,后又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怎能不败。毛泽东屡试不败的战绩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战机,各个歼灭。特别强调集中用兵的重要性,这是弱势一方取胜的王道。两地分兵的做法让本来就弱势的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36、东晋南渡,君臣常叹“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所以心中常思念两汉,对于诸葛亮辅弼蜀汉、抗拒北方曹魏政权的事迹给予推崇,常产生“再生孔明”的愿望。南朝因为与蜀汉同姓,又同属偏安一隅,所以对诸葛亮的推崇又更进一步,前秦的符坚遇到王猛,曾以刘备与诸葛亮的遇合相比拟。

37、当代不缺诸葛亮不缺,就缺像刘备这样的老板2019年2月27日,王卫卸任董事长和执行董事。

38、         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个人,拥有那么完美的形象?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难回答,高维的认知能力,会形成对低维认知的碾压性优势。高维认知的世界里,一切会更有序,更容易预测。在低维认知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高维认知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注4)。

39、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之前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于军营,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为帅,入为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如果不是心底无私,国而忘家,谁又能做到这样。

40、刘备屯新野(今属河南),亲诣之,凡三往乃见。遂为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操之策。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操入荆州,表子琮降。备南逃,受遣说孙权共拒操,大败操军于赤壁,备遂以之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十六年,益州牧刘璋迎备使击张鲁时,与关羽镇荆州。后备还军攻璋,又与张飞、赵云等率军溯江入蜀,与备共围成都。成都平,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备即帝位,拜为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备于永安(今重庆奉节东)病危,受嘱辅刘禅。禅立,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之。遣使与吴修好。为政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众南征,悉平叛郡。五年,出驻汉中。临发,上表明志,并进言后主善纳忠言。六年,亲率诸军攻祁山(今甘肃张家川西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会先锋马谡违节度,败于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乃还,杀谡并自贬三等。此后,围陈仓,斩魏将王双;攻武都、阴平,夺取二郡。九年,复出祁山,屡战屡胜,终以粮尽退兵,并设伏射杀魏将张郃。十二年,帅大军自斜谷出,据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竟病卒于军,遗命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谥忠武侯。长于巧思,连驽、木牛、流马之作皆出其意,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41、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只有你文武全才,聪明睿智诚实,受先帝托付,辅佐我施政,延续衰微的汉室,心中存着平定天下的志向。你整顿军队,经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海内,将在季汉建立的功勋,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我们怎么能不吊丧呢?在事业就要成功的时候,你却突然因病去世,我非常难过,心肝都要裂了。我们要崇扬你的品德和功劳,记载你的言行,昭示后人,让你不朽。现在,我派左中郎杜琼,追赠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追谥你为忠武侯。如果你在天有灵,就接受这份荣誉吧!真令人悲痛!真令人悲痛!

42、此后,诸葛亮也为了蜀汉事业,尽心尽力,不惜五次北伐,亲率大军出征,战斗在第一线,最终,也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北伐前线。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磊落的,明明有取代刘禅的能力,但是,他始终还是忠心耿耿,不像司马懿篡权曹魏。

4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44、在223年2月,刘备病重,于是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刘禅以父待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事事亲躬,尽力辅佐刘禅,直到在北伐途中,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去世。

45、  诸葛亮,他生于公元181年,逝于公元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即现在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一职。  陈寿在其《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所作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众多议论。很多人都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是很高,但其实从《三国志》种种细节看,他对诸葛亮的评价非但不低,反而很高。  首先,《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诸葛亮不仅仅教化百姓,教他们识礼,广开门路。同时对他认为有利于国家的人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段话也肯定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与高尚人格,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算得上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了。  其次,在《三国志》的传记规格上可以看出,全书只有八个人是单独成传的。而多数是为开国之君,陈寿却为诸葛亮单独立传,记叙其生平事迹,这足以证明他对诸葛亮的极大肯定。  最后,在《三国志》中也有“带兵打仗,用兵计策不是孔明强项”的说法,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无法成就功业,这只能说明他并不擅长这一方面。但这并不能说明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过低,只能说诸葛亮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知的人。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才学谋略,善于治国,正直廉洁已经足以获得陈寿的高评价。

46、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他们二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周天子只是形式,诸侯割据,国家并未统管仲、乐毅的才能体现在帮助诸侯争雄争霸上。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东汉,国家是统一的,即使后来出现割据称雄的局面,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诸葛亮助刘备割据,抗拒统一的潮流,所以他的政治方向从根本上就错了。

47、《三国演义》诸葛亮是被动出山,而现在的“诸葛亮”必须要主动出击,当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三挖”能人的事件发生。为此也衍生出了“猎头”这一职业。面对三个公司,为何诸葛亮选择了蜀国在《三国志》里,有两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劝一位朋友投曹操,说:“中国饶士大夫。”也就是说,中原地区,士卒众多,啊,你投靠了曹操,就没有机会了。另外,东吴老臣张昭曾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可以贤亮,但不能尽亮。尽管把我当作贤德来使用,孙权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48、诸葛亮,蜀汉丞相,史书中称他为“伏龙”,小说中称他为“卧龙”。龙,《说文解字》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49、在史书《三国志》中,虽然陈寿也想对诸葛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奈何能力和履历有限,很多评价都是趁手自己想当然的个人观点,甚至很多地方完全经不起推敲。

50、这位老对手叫司马懿。《晋书》司马懿的传记中记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十余万人出斜谷,讨伐北魏。司马懿与其对阵。在司马懿避而不战一心坚守了一段时间之后,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写信问他情况怎么样?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大概意思是,诸葛亮这人志向远大而把握不住时机,精于谋略而缺乏决断,喜欢用兵而没有手段,尽管带兵十万,但已经在我谋划之中,打败他是必然的了。

51、“水镜先生”司马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代只有卧龙、凤雏。

52、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53、《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较早也较为全面,肯定了诸葛亮的治政才能,对于他公正、勤勉的品德更是给予大力推崇。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是诸葛亮的崇拜者,司马炎曾与属下讨论诸葛亮治国之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非常钦佩,感叹道:“我要是有此人来辅佐,哪能像现在这么累?”

54、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最伟大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等等,而且他高尚的品格,也最为令人感动,而这一点与杜甫又是不谋而合,也正是这个原因,杜甫为诸葛亮写过很多的诗,并且大部分的作品写得都很是深刻,特别是他的这首《八阵图》,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杜甫对于历史人物入情入情,极为中肯的评价。

55、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蜀古迹记》

56、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选择?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

57、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58、         刘备死之前,诸葛亮参与军事主要是参与谋划,并没有统帅军队的记录。刘备死后,有平定南方的叛乱和北伐两个部分,这是诸葛亮统帅军队作战的全部记录。平定南方叛乱,就是我们都熟悉的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七纵,赢得南方边民的倾心服从,直到西蜀被灭国,南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这种胜利,如果说完胜是远远不够的。诸葛亮是在重构蜀国和南方边民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个基础建设,它建筑的地基存在于人内心的感受和信任。“七擒七纵”,这种战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关注战争,关心的是胜负,可对于诸葛亮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59、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60、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61、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

62、关于隆中对策,其总体上是科学的,前人已有很多评论,如果不是荆州意外丢失,其实现的可能性也相当高。不能从结果倒推,历史除了必然性之外,还充满了各种偶然性。

63、其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司马懿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沦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事后害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不听劝阻,刚愎自用,甚至有人搬出刘备当年留下话说马谡不堪大用,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其实,街亭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这是诸葛亮一个重大军事谋划的失误。

64、(译文及注释)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65、论智慧:远不及郭嘉有才 说郭嘉“谋功为高”是可以的,对诸葛亮却不能这样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有诸葛亮的出谋画策,所有的战役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谋。他智计多端,料事如神,刘备无不言听计从。关、张之辈开始是嫉妒、吃醋,后来就变成服服帖帖地接受领导了。但我们查阅史书,在刘备的有生之年,诸葛亮在军事上多是靠边站的,对刘备并没有起到郭嘉对曹操那样的作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以后就跟随在周瑜水军的后面,回到了刘备的驻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国演义》上所写的那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都是小说家之言,并不是史实。火烧战船是周瑜和黄盖谋划的,并没有诸葛亮参与谋划。

66、诸葛亮北伐,是这样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

67、关于夷陵之战,诸葛亮其实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刘备那时已正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其责任不能由诸葛亮来负。关于借刀杀关羽之事,根本经不起推敲。

68、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说,我儿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诸葛亮没有,他仍然尽心竭力辅佐后主,一点二心都没有。这样的忠心,对于企业来说难能可贵。但前提是,得有个明主,也就是得找个好公司,好公司具备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仁义。

69、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绝对不会立足于天下,与魏`吴两国抗衡。诸葛亮也是相当忠义的一个人,刘备在世时,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刘备死后也耐心地辅佐刘禅,为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刘禅却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背叛,到其他的强国去,反而更加尽心地为刘禅出谋划策。

70、《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71、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 讨论战术上的胜利这种细枝末节是没有意义的。诸葛亮给曹魏在战略上的压力绝对不只是野战必克还有区区张郃人头和三千甲首(虽然三千甲首足够春秋战国时一个中等国家亡国了)。

72、(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73、诸葛亮先发动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他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但是,诸葛亮一共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达到目的。最终,诸葛亮也在第五次北伐期间生了重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

74、诸葛亮才兼文武,在智慧的广度上亦是前无古人。他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陈寿的《三国志》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他将一个国空治理得空前有序,让人不禁称道。同时,诸葛亮还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发明了元戎(一种新式连弩),钢刀及木牛流马,威力无比。西晋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流马更是世间神物,惜早已失传。他治蜀期间,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他饱读先秦诸子,博古通今,并能运用自如。可以说,他是集百家而成大智。他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及至墨家的科技杂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阴阳家的奇门遁甲,无不一一具备,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发明创造,亦可称是发明家、科学家。文学上,他虽无曹操的横槊赋诗,但一篇《出师表》,大情大义,不知要压倒多少千古雄文,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最好的诠释。

75、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如实地记录历史,不要把个人观点掺杂在里边,如实记录生平事迹,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要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后世的人以上帝视角来看,岂不是更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譬如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质疑和李靖对诸葛亮的赞誉,雄主良将的评价,不比陈寿这个小吏的评价更具说服力?

76、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万千。一句“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让多少后人为之汗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个人自我评价模板(精选9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