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审判(精选73句)

2023-08-03 09:36:36

苏格拉底审判

1、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却在西方哲学史上大放光彩,美其名曰苏格拉底“反诘法”。因为据说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一个人进行自我审视,认识到自己观念的缺陷,从而修正自己;而且也使得那些看起来逻辑自洽的理论在反复质疑中得到修正,逐渐趋于真理。据说,正是因为这种质疑,推动了西方哲学、科学等的发展。

2、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位在法庭上因为放肆而激怒陪审团的被告人竟然认为必须尊重法庭的判决,哪怕判决是不公正的。

3、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苏格拉底审判)。

4、500名法官中有一些是诗人也有一些是剧作家,却没有人试图通过诗歌或剧本的方式来演绎这场审判。或许,没有人觉得这场审判是光荣的。

5、  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6、最后,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预计在端午节演出,预计演出三场,其中第二场会是实验场,第三场后会有演后谈,票价预计为35元。(苏格拉底审判)。

7、感谢以下演员愿意来到本剧组并受到导演的折磨、反对、驱遣和攻击,非常高兴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反击:荣宇涵、刘佳刘畅、洪睿、王越、闫柏羽、姚盈帆、汪洁宇、汪葛淳、孔锐。

8、法律上的“罪犯”一词,一般多用criminal,不过也有利用culp这个词根写为culprit的。后者所以成为英语词汇,原有一段有趣的历史。英国中古时代,法院开庭,嫌犯当然会辩称无罪。此时,检察官每每会用英语与法文夹杂说道:“Culpable:prestd’averrernostrebille.”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罪,我准备证明我的控告可以成立。”由于讲的次数太多,整句话变成法庭上的习用语,而书记官在记录时,可能有感于语句过于冗长,乃简化之为culpable:prest,意思是:“有罪,成立。”稍后的书记官仍感此二词太繁,干脆就缩为cul.prest。由于prest有时作prit的形式,所以“犯罪”一语,遂拼为culprit这个词了:Becausehewasseennearthesceneofthecrime,manypeoplethoughtthathe,indeed,wastheculprit.(因为有人看到他在罪案现场附近,很多人就以为他就是罪犯。)英国史上,第一位用culprit一词称呼的罪犯,是鼎鼎大名的彭布罗克伯爵(EarlofPembroke)。1678年,他因谋杀罪被起诉。不过culprit得以在白纸上印成黑字,正式为英人用,却要迟至1700年后。

9、苏格拉底在阿吉牛西战役的审判中意识到,古希腊人缺乏理性,因为他们判死了拯救雅典于敌手的九位海军将领!苏格拉底反对僭主,但也反对民众们缺乏理性的愤怒。而古希腊人之所以要杀掉他们的英雄,主要是因为将领们回收士兵的尸体不及时,甚至没有怎么回收,这让坚信人死为大的古希腊民众无法容忍,他们的孩子若是无法入土为安,那么死亡后只能活在无尽痛苦中,甚至殃及家族。

10、*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本资料制作时间为2019年5月,本公司保留对其内容的修改权利,敬请留意最新资料。

11、故事还得从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说起。据苏格拉底叙述,有一次,他的学生兼朋友凯瑞丰到德尔斐神庙去求问这个城邦谁是最有智慧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奇怪,比如人们会问神谁是最虔诚的,谁是最幸运的,谁是最幸福的等等。相比今天的人们到寺庙里求神问卦的内容主要是求子、求财、求权,求平安而言,有时难免让人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感。通过祭司的占卜,神谕启示说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这一下苏格拉底就尴尬了,他认为自己无论在大事小事上都没有智慧,但他又相信神是不可能说假话的,所以他决定去探明真相,把这作为神赋予他的使命。

12、一个晚上,克里多和老人一直在辩论。这场“恶法是否法律,在它被废止之前是否必须遵守和得到执行的讨论”的辩论直到今天还在某些大学法学院的沙龙中进行,与两千多年前讨论相似的是,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13、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的第二个冲突是真理与修辞的冲突。他在最后的告白中说,“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愤怒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苏格拉底的真理观让他显得冷冰冰的,就像尼采所说,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但是,苏格拉底是敢于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认为这种真理的坚守,对雅典人民的幸福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注定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苏格拉底并非真的不善言辞,他可是论辩的高手。如果苏格拉底刻意使用自己擅长的法庭论辩术,争取过来30个投票并免于死刑,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处处有意触怒在场的人们,时时遭来愤怒和骚动。

14、你们的那种主体,永远不可能通过构筑稳固的家园来实现。老房子仅仅是传统,你们经历的游荡是一个新的方向。那么,在你们自己的位置上,有一个新的象征秩序。真正的家园是当思想和行动的冒险让你远离家园,并几乎要忘却家园的时候,你们可以回归的地方。你们所待的家园永远只是一座自愿待在那里的监狱。当生活中某种重大事情发生,仿佛将你们连根拔起,让你们启程远离故土,走向你们真正的生活。远征是一个观念,你们迷失了方向,但你们走向你们自己,在迷失方向和背井离乡中找到了你们真正的自我,找到全部的人性,创造一个平等主义的象征秩序的阶段。

15、如果说,基督耶稣被审判和处决,其在十字架上的受难从宗教意义上而言是为了完成神的使命,并以其复活证明神迹的存在。而作为一个肉体凡人的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那场审判中,刻意而决断地选择了死亡,坦然与微笑后面,隐匿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弘扬学说而杀身成仁,还是嘲讽所谓雅典城邦民主模式的虚伪?

16、法官们如果认为被告者有罪的话,他们就必须在判决的定谳和被告方面所要求的惩罚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17、与不同词首衔接时,jud引出的词汇不可胜数。例如接上ad,便形成动词adjudicate一词,为“裁判”之意:TheGovernorappointedaspecialboardofmediatorstoadjudicatethelabordispute.(州长任命一个特别的调解委员会,仲裁此一劳工方面的争执。)简·奥斯汀(JaneAusten)的名著PrideandPrejudice(《傲慢与偏见》)的后一词,也是由jud导出的词汇。唯其前接表示“在前”的词首pre,全词故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之意。这个词通常译为“偏见”,因为传达的多属负面意涵;若接介词,也多用against一词:HehasaprejudiceagainstRegan.(他对里根怀有偏见。)当然,在下一句的用法中,就不用接介词了:If,asapeople,wearetolivetogetherinpeaceandharmony,wemustridourselvesandourchildrenofallformsofsocialprejudice.(既然我们同属一个民族,若要安详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须让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共同摒弃所有的社会偏见。)词义有部分极其类似prejudice的bias一词,用法比较暧昧,因为此词固然有负面的“偏见”之意,但也不乏中性意义的“偏好”的用例:Heoftendoesfoolishthingsbecauseofhisbiasinfavoroftheunderdog.(他对于失败者怀有偏好,所以常常做出愚蠢的事来。)易言之,bias应译为“成见”,可指对人对事的“好”或“恶”,但prejudice就多指“恶”的一面了。

18、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19、苏格拉底再次强调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城邦的利益,由于他太忙于此都没有时间工作挣钱一直非常贫穷,所以,雅典人应该把他送进Prytaneum(古雅典公费赡养为城邦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的地方)。如果实在要罚款,按照他的经济情况他只出得起一个米那。不过,他的学生已经打算凑出30个米那来。好吧,那就30个米那吧。

20、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21、★已经死了约二千五百年的苏格拉底居然没有死?!还要接受第二次审判?!

22、为什么?就让我们来看对苏格拉底的具体指控两大罪状:一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神灵,二是说他败坏或腐蚀青年。针对这两项指控,苏格拉底小试牛刀,稍微运用了一下自己的辩论法,就轻而易举地进行了驳斥。

23、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24、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最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5、★荒诞而深刻,诙谐而智慧,此作在让人领受戏剧魔力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苏格拉底活到现在会怎样?在每个角色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困境。

26、UndictionnaireconcislesecondprocèsdeSocrate

27、胡蝶,生于1989年,江苏连云港人。201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获翻译硕士学位。独立或合作翻译出版了阿兰·巴迪欧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莫里斯·布朗肖的《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等书。

28、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于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永世不得超生。

29、更可怕的是信仰的丧失和对于雅典城传统民主制度怀疑情绪的泛滥。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之后,公元前411年和404年,雅典城发生了两次政变,政变者以寡头政体的方式组建了城邦新的领导体制,但由于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暴力而不是来源于选举,在历史上,他们被称为“僭主”,其意即为谋权篡位的人。

30、和大家在一起做戏非常开心!苏格拉底剧组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每周还能做身体训练,我真的好喜欢做身体训练啊!可以快活地在地上滚来滚去!还能爬!我好喜欢在剧组里面的!

31、  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32、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3、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34、这不是一场冷冰冰的演习,而是一场生活化的感触,尽管偶然唐突,却又能找到一点,尽情释放的愉悦。

35、苏格拉底的律师由以下三位疯子、傻瓜和高傲的伟大哲学家组成:阿里斯托芬,对特定人群知名的著名喜剧作家,正在努力成为真人秀主持人,女;色诺芬,在成为福斯塔夫,可惜不太如意,女;柏拉图,简直是一个小巴迪欧(反过来说应该更合适)!男。

36、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哲人,因为一场审判。

37、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38、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39、但柏拉图深知老师的心性,要他当场认罪并认罚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他建议老师在第二次辩论中强调自己对于城邦曾经的贡献,争取流放刑罚或监禁刑。流放是雅典城邦对于政治犯常用的处罚方式。在此之前,曾经有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在被法庭判处流放刑之后,若干年后又被平反并召回担任要职,恢复名誉且重获政治权力。

40、以上是对苏格拉底和雅典之间冲突的概括。因为这样的冲突,苏格拉底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和雅典做最后的一搏。当他被判处有罪后,他告诉在场的雅典公民,为了城邦的利益,我受命于神,成为一只牛虻。神派我来惊醒、劝说、责备你们,不让你们沉睡。我对城邦的贡献太大了,我是你们的恩人,所以最好让我在政府大厅里面用膳,把我供养起来。苏格拉底的这种傲慢态度彻底激怒大多数审判团成员。尽管他紧接着在学生朋友的劝说下提出缴纳大笔罚款作为刑罚,但已经无济于事,雅典公民投票判处他死刑。

41、果然,第二次面对陪审团时,苏格拉底显得更加无礼,甚至可以说是挑衅,他建议:对于他的刑罚应该是宣布他是雅典城的公民英雄,并宣告在他的余生中,有权在市政厅免费享用一日三餐。

42、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

43、唱着歌的演员,乐呵呵傻笑的导演,不知所措的观众,欢乐闹腾的空间……

44、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蕴含着他后来对思想不断打磨雕琢的诘问求知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意味着他后来自愿承担启发别人,充当他人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妻子虽然是个泼妇,却深爱丈夫和家人,苏格拉底说,我和妻子之间就是在实践一种伟大的哲学。可以说,苏格拉底从他最亲近的人中汲取了哲学生命的最丰厚的养料。

45、本词典的编写形式为A-Z,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使用本词典,部分专有名词进行了胡说八道处理,并进行了一些本地化替换。本词典由(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剧组)撰写,本剧组不负任何误用、曲解、偷梁换柱等行为所带来的法律责任。

46、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47、  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48、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弊端一目了然,正如近代哲人兼政治家密尔所言,除了少数人的暴政,还有多数人的暴政。

49、例如形容词judicial一词,便有与法庭或法官有关的一切联想的含义:Underourformofgovernment,Congresspasseslaws,butdeterminingtheconstitutionalityofthelawsenactedbyCongressisajudicialfunction.(在我们政府的组织形态上,国会通过法律;可是断定国会决议的法律是否合乎宪法,则属司法上的功能。)但是如果称amanwithjudicialmind,此字则应该解释为“公正”。法学上常见的thejudiciary一词,亦从jud这个词根形成,为一国法官总称,相当于thejudicialbench一词的内涵。形容词judicious本意是“拥有法官一般的见识”,故普通用法多引申为“明识的”,包含wise和prudent等词的意义:Thatwasajudiciouschoice.(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50、西方文明源于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精品,则是以万神之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为城市保护神的雅典城邦。

51、苏格拉底关于正义、善恶的观点,其实和⽼⼦不谋⽽合。善于恶好与坏,其实并不好判断。

52、苏格拉底的怪异生活和巧言善变,让他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他活着的时候,喜剧作家就爱以他为题材进行创作。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苏格拉底教学生如何欠债不还的诡辩术,结果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他缴纳学费;他喜欢研究天体,由于试图弄清月亮的位置而冒犯诸神,最后苏格拉底的教学场所被烧毁;苏格拉底还沉迷于研究跳蚤蹦一下的距离是它的身体几倍的问题。这就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个研究琐碎无意义的天上地下之事的自然哲学家,一个没有原则是非而“把弱的说成强的”爱好修辞诡辩的智术士;一个靠收取费用来养家糊口的贩卖灵魂的小贩。

53、或许不和你说,很难想象这是一场戏剧的排练,倒更像是一群人的狂欢party。

54、⽣活得最好的⼈,是那些努⼒活得好的⼈;最幸福的⼈,是那些那些意识到⾃⼰在越过越好的⼈。

55、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56、学校里各式各样的剧组的排练也看了不少,每个导演的工作方式自然不同,但很少有苏格拉底这么会玩的,不由得期待这次的导演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什么是剧场?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苏格拉底?什么是审判?你是柏拉图还是色诺芬?阿里斯托芬又在哪儿呢?

57、阿里斯托芬的描述也许使得苏格拉底免于被贴上圣人的标签高高地挂在墙上,他的观点不断有人质疑,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认同。不过把一个人贴上圣人的标签挂在墙上,关键要有皇帝之类的官方力量,而就苏格拉底的风格来说,肯定不会有皇帝愿意把他挂在墙上。

58、直至今日,雅典城邦连同她的故事,不仅是许多历史学家,也是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及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关于雅典城的故事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

59、拉丁文中的prudentia,除了有“慎思明辨”的意思外,亦可指“科学”或“学科”。英文的jurisprudence,我们称之为“法学”:BeforehewasappointedtotheSupremeCourtoftheUnitedStates,hewasaprofessorofjurisprudenceatGeorgetownUniversity.(他在奉派进入美国最高法院之前,是乔治城大学的法学教授。)法官走马上任,得先在宪法之前宣誓,此所以jur尚有“宣誓”或“誓言”之意。例如动词adjure,词源上系由ad接用jur而形成该词,明显有“命令某人朝某事宣誓”的意思。今义取其“命令”的动作,似不为过:SinceIknowyouaresincerelydevotedtoourcause,Iadjureyoutogiveusallthehelpyoucan.(我知道你对我们的主义有真心奉献的热忱,我命令你尽全力帮助我们。)在语气较为柔弱的用法中,adjure则应解释为“恳求”。就词源而论,ad的意思是“朝向”,但是仅有一个字母之差的词首ab则为“乖离”。其所造成的abjure一词,当然原义指“违背誓言”,故而今义称“弃绝”:Whenhewasquestionedincourt,heabjuredthewrittenconfessionhehadgiventothepolice.(法庭询问到时,他推翻以往在警察局所写的书面供词。)这一类用法的abjure,实际上已有renounce,retract,或是repudiate诸词的含义了。

60、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太震撼了。震撼一:我既理解了雅典人为什么要处死他,也理解了苏格拉底的完美。这简直就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悲剧:绝对的完美和必然的毁灭。这和你碰到几个坏人,被坏人逼上梁山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特别是在阅读《申辩》的时候,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委屈,渴望被理解,他的尊严,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好吧,那就30个米那吧!所传递出来的求生的欲望。唉。

61、开篇,苏格拉底先是捧,让两位⾼兴起来,然后在由浅⼊深,有外到内。逻辑清晰。最后对⽅不得不服。

62、与此相关另一个更根本的冲突是哲学与政治的冲突。苏格拉底关心的不是能否取胜,而是能否传达真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他说,“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贫如洗。”所以苏格拉底提出,珍爱生命,远离政治。苏格拉底不参与政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道德性的和个体性的,对他而言,纠正一个具体的政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每个人的德性。但是,当时希腊人普遍的观点认为,人只有在参与政治中才能实现自我,个人只有在社群生活中才能找到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从政治生活退隐,是灵魂完善的必要。而雅典人则认为,公民是通过充分参与城邦的事务而得到完善的。参与政治管理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种教育。如伯里克利所言,“雅典人把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不是看作只顾自己的不管闲事的人,而是看作无用废物。”这样看来,苏格拉底并不是牛虻的批判者角色,而是无用废物。保持中立或超脱,就是罪过,就像雅典对试图保持中立的米洛斯攻占和屠杀一样。

63、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智者运动虽然没有颠覆雅典的宗教体系,但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一些冲击。大多数的雅典民众在宗教上仍然很保守,类似苏格拉底审判的宗教指控往往都上层有识人士发起的,往往名不副实,出于个人关系或政治动机。

64、重要的是苏格拉底死了。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羞辱了雅典民主,这件事情怎么看都有点两败俱伤,得不偿失。雅典人因为一时冲动失去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雅典给了苏格拉底成为殉道者的机会,同时却再也无法挽回自己的声誉,因为没有人可以辩倒一位死者。苏格拉底彻底证实了自己生前的偏见——它原本可以只是一个偏见的。他剥夺了雅典人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因为只要苏格拉底是死的苏格拉底,雅典就永远是那个被缺乏知识和美德的乌合之众所统治的雅典,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被赤裸裸且长久地暴露在世人眼前。如果苏格拉底真的对自己的分量有着清醒的认识,那么雅典历史上这个最大的污点,就可能是由陪审团和苏格拉底本人共同制造的。

65、包括了警察和检察官。分别为警察(很遗憾她没有名字,是一位女警察,疑似被阿里斯托芬(女)性骚扰)和检察官卡利科勒斯(苏格拉底某一位并不知名的对手、他是哈耶克的朋友,也曾是芝加哥小子的一员——虽然他的年龄足够当芝加哥爷爷)。

66、苏格拉底可能算不上一个太有眼光的政府批评者。雅典输掉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但我们也看到雅典的力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回复,这一切很难说不与雅典的政治制度有关。如果我们再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我们还能看到,在被马其顿和罗马吞并之后,雅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西方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之它是大学城和艺术的中心,即使在罗马时代,雅典城依然保持着其开放包容的风气。反观雅典曾经的劲敌斯巴达,早已悄无声息地湮没于历史当中,甚至没有留下几篇值得回味的诗歌戏剧,或是一栋能供后人瞻仰的公共建筑。有一件事我们需要明确,雅典的衰弱大概不能全然归咎于其自身的原因,雅典走在罗马之前,罗马又吞并了雅典,所谓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过如此罢了,一个国家能辉煌几百年,自然总有衰弱的一天,后人能从其中得着教训自然是好事,但最好不要过度解读。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制度的那些嘲讽也不全然落在了点上。

67、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68、本剧当之无愧的第一主人公,出场极少,且看且珍惜。我们希望还原他同样作为我们的身份,而不是一个代言,所以我们对他进行了一些小改编。对了,值得一提,他的气味浓烈,你们应该会注意得到。

69、但是,苏格拉底的死亡也让雅典民主背上了千古骂名。以言论自由而著称的城邦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起诉讼,这听起来尤为荒唐。可是,就如我们前面的概括,苏格拉底和雅典的冲突,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不可调和的,再加上还有比较复杂的政治现实的因素。存在百年之久的雅典民主,在短短的十来年,遭遇了几次巨大地震,公元前411年,四百僭主专政、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专政,到公元前401年,反对者又开始蠢蠢欲动。尽管第一次政变只维持四个月,第二次政变只维持八个月,但每次都充斥许多秘密会社和恐怖事件,年轻人很容易受到蛊惑而参与到暴政当中,这些因素促使了对苏格拉底的容忍到达底线。民主容许民主的反对者,但民主的反对者有可能威胁民主的生存,这和民主的多数暴政一样,成为了民主的又一个悖论或难题。

70、在西方文明史上,能与耶稣之死相提并论的恐怕仅有苏格拉底之死。劝人向善的耶稣为了替人类赎罪死于十字架上,得以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同样劝人向善的苏格拉底因“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死于雅典监狱被历史铭记。然而,与耶稣的杀身成仁、死而无憾相比,苏格拉底的死更具悲剧色彩,他死于不理解自己的雅典同胞之手,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更是一大悲剧。  

71、两次僭主统治的时间都不长,有着深厚民主传统文化底蕴的雅典人民很快就推翻了他们,政变者受了审判,被处决或是流放。

72、柏拉图的《对话录》续载,苏格拉底在饮酖自尽前,犹坚信正义并非不可能,故汲汲以法律的尊严为重。恍惚之中,他突然冥想“法律”化为人形,正色对他讲话,告诉他不可违背律令,更不可因一时律令上有不利自己之处就横加攻击:“Youmustnotattacktheentiresystembecauseofonelawthatisnotinourinterest.”英语“法律”或law一词,源出后期古英文中的lagu,再转化为中世纪英语的lawe,蕴有“设立”之意。换句话说,法律为人所设,神圣不可侵犯,但是恶典一旦有害群体的和谐,难以追寻正义,起而废之可也。苏格拉底的审判,显然并不公平。尽管他以为在大众之前受审是对自己生命的检查,而且还陶然自辩“T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未经审查的生命,不值得活”),他心里其实落落寡欢,有“道不行也”的感慨。如果他能够明白“法律”的原意,我看就不用为求正义之名,而有负克里图殷切的期望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精选6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