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什么(精选105句)

2023-07-27 10:19:48

儒家思想是什么

1、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孔子时代是以“仁”为先。随着孟子“义”的观点加入,“仁义”二字成为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

2、  尽管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瑕不掩瑜,但是毕竟儒家思想有着自身的弊端。首先第一个弊端是儒家思想将人一出生就划分为三六九等,非常的不民主;第二是和政治结合,将人民变为统治阶级的“奴隶”,演变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政治思想;第三不主张进取精神,对于科技发展非常的不重视。

3、《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4、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盲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时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无后为大”。“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绝对的服从就是绝对的专制和奴役。

5、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有不少糟粕,一旦上升为统治阶级统一意识,无论怎样辩解,实质上就会对民族进步造成伤害:

6、但这并非赵宣们故意弄虚作假“钻政策空子”,儒家繁琐的礼仪制度对这些作秀表演其实早有详细的明文规定,如前面提到哭丧的次数、哭法的规定和“代哭”之类,就是明证。礼既然是一种仪式(礼仪),就必然带有表演性,也必然培养出表演的习惯(参见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2007年版,第1152页)。读书人只把儒家礼教道德当成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道貌岸然的封建官僚们则用礼教道德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而自己却大肆贪污受贿,聚敛财富,生活奢靡。

7、而“德感”文化,特别强调伦理的品格、道德视野的重要性。西周已经有了这种文化的基础,这是确定的。《尚书》前面的部分里,就包含了对于德、和谐的概括,在商代应该说也已经有跟“德感”相关的内容了。总的来讲,“德感”文化应该是在西周确立的,但再往前是它的根源。(儒家思想是什么)。

8、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后才改作“仁”。  

9、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儒家思想是什么)。

10、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11、“中”就是凡事适当、适度、适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12、(诸葛长青:zhuge8031@1com)

13、不过,尧、舜、禹、汤虽然也是儒家“祖述”的对象和思想来源,但由于他们的年代太过久远,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因而只是儒家学说产生的远源;只有孔孟本朝的先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时代创造的岐周政治文化、礼仪制度,才是儒家学说最直接、最亲切、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源头。儒家要恢复的就是岐周时代农村公社农夫与贵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礼制”的社会。礼是农村公社时代的制度、风俗(虽然经过周公等人改造),直至春秋后期,先民在公社中的民主地位尚未完全丧失,村社互助礼让的生活风俗仍然依稀尚存,不然,孔子何以还能“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

14、孔子死后,弟子各自创立学派,“儒分为八”,各派之间也有矛盾,实力明显降低。到了战国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15、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观念。就时代来讲,是德道观念,即仁德、厚生,公平公正、公平正义,诚信、守信,革故、鼎新,文明行为、和睦,民主化、法制等,它是人们社会发展核心价值观念的根基。理论体系各自有:仁、义、礼、智、信,创办人是人们所熟识的孟子。

16、仁字并没有简化,只是一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17、文化是有差异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比较接近和适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模式。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原生的经验,回到原生的夏代、商代的生活,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并选择人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弗雷泽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情况,但他梳理的现象比较适合我们的研究对象,对我们处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他谈到从巫术到宗教,可能有的民族就停留在巫术阶段,而没有到宗教阶段;从宗教再进一步发展到什么阶段,他也没有讲。尽管,他所研究的那个阶段是基于特定地区经验的总结,但对我们仍具有启发的意义。

18、从三皇五帝到周人克商之际的周部落时代,大约一千六百多年,正是从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的原始社会,演变为农村公社制国家的社会。这个时代,国家和阶级虽已产生,但不必就是残酷至极的奴隶制国家,而是农村公社制国家;社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基本保留着原始民主和平等的农村公社,公社内部也仍然“民俗相亲、出入相友”、“和协辑睦……敦庞纯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只是多了一个凌驾于各公社之上由军事首领专制的原始国家政权,负责协调部落矛盾、组织军事行动、征收贡赋徭役而已。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形态称为亚细亚社会,其特征就是在国家统治之下长期保留着农村公社传统。

19、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0、不过,古公亶父只是创建岐周文化的先驱,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才是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因而也才成为孔子及其儒家极力推崇的千古圣人。从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沃野,中经季历、文王姬昌,至武王姬发,大约一百二十年。古公亶父死后,儿子“季历(文王之父)立,……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史记·周本纪》)。是即季历仍能施行先王仁政,附近的部落相率以归,使周邦更加强盛。商王文丁(商纣王的祖父)初以“西伯”头衔相笼络,仍感到威胁和恐惧,遂借故将其杀掉。

21、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22、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社会混乱的现状,通过兴办私学与游说诸侯,希望能为社会开出一剂良方。

2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世的时候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4、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我认为陈老师所关注的,不是他个人非要在这个领域做出点成果,而是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要程度,使得他要在自己原来的学术研究之外开出一个新的路线。这说明了对待问题和真理的真诚。

25、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

26、《说文》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7、如果说克商夺权最根本的是靠“仁德”二字,那么巩固政权就更不消说。武王克商之后,进一步实行一系列为儒家称颂不已的仁政举措:他先释放了被纣王囚禁多年的箕子,“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然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史记·周本记》)。

28、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29、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历代儒家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积极发展儒学。孟子从自身心性修养方面发展了儒学,荀子从礼教与法治方面发展了儒学。儒学是发展的,是开放的,是动态的,是众多儒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30、ZhugeChangqingmailbox:

31、“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最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32、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千家万户的理论之一。儒家思想,又称儒家或儒家文化,由孔子创立。起初,它指的是殡葬领域的婚礼主持人。后来,为此,逐活动成了详细的儒家思想形式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流行,影响深远。这是中国最:害的派系,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五行思想。就时代而言,它是人们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基础,即仁德、厚生、公平、公正、诚信、创新、文明行为、和谐、民主化、法治等。思想管理体系有:仁、义、礼、智、信。创始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

33、孔子主张礼治,相对于法治,礼治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柔,有儒的内涵,且儒代表熟悉礼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哪怕有一丁点儿的不同也要被责备,受到家法、国法的处置。

34、这个金属的戈使得义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气氛,因为要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明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

35、“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阅微草堂笔记》卷4)。礼起作用的办法无非是加强个人修养和自律,要求每个人用等级和名分严格克制自己,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这句话最能阐明其精神实质。按照“自卑而尊人”的礼制要求,每个人天生要服从等级安排,臣要对君尽忠,子要对父尽孝,妇要对夫尽顺等等,实为“三纲”谬论的滥觞。

36、仁而有序: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37、总的来讲,我认为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对促进我们的研究是有好处的。但这种理论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了解中国,好好地了解世界。尤其是我刚才讲的,人类学理论都有一定经验和基础,但有很多西方所谓的理论可能跟那些经验基础没关系,怎么对待这些理论、怎么应用这些理论、怎么回应这些理论,需要我们从主体性出发来进行。

38、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读《古代宗教与伦理》的时候,我是有一种震惊感的,感觉陈来老师研究的跨度太令人震惊了。他的研究深入到了中国古代史包括考古学、人类学、文字学的领域。

39、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虽为唯心主义说法,但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0、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象,也一定不会偏离道德仁义。

41、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

42、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儒家历来重礼,这个礼字可是有的说的。

43、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出身于贵族,熟悉礼,却没有贵族的地位,他将礼向庶人传播,进行礼的教化,因而我们将儒家称之为礼家,亦不为过。

44、对此,刘师培批评得好:“自三纲之说兴,而为君者为父者为夫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臣者为子者为妇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所谓论势不论理也。有权势者能论理;无权势者即不能论理”。陈独秀说:“教忠、教孝、教从,非皆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三纲之实质也耶?”“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社会上种种之不道德,种种之罪恶,施之者以为当然之权利,受之者皆服从于奴隶道德下而莫之能违,弱者多衔恨以殁,强者则激而倒行逆施矣。”吴虞说:“孔子……立教,莫不以孝为起点。……但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而绝不问君亲长上所以致奔亡弑夺之故,及保卫尊重臣子卑幼人格之权。……为人子而不孝,则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为人臣而不忠,则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于君之无礼者,固无制裁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这样的“礼”建立在“尊卑贵贱”的等级基础上,对贵族统治者和所有尊贵者很有利,历代统治者当然对儒家倡导的这种东西很感兴趣。难怪蔡尚思先生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深恶痛绝地说,儒家学说是工农的敌人、富贵的恩人;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是民主自由的敌人、君主独裁的恩人!

45、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国家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非常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的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46、  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宗师韩愈,强烈反对佛老佛老思想,他决心重振儒学。本着延续儒家思想体系的原则,韩愈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统论,梦想将儒家的传承连接起来,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

47、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8、更可悲的是,孔子一心恢复“先王之政”的复古倒退思想行为,竟在长达两千年的后世儒家知识分子中,形成极其守旧、僵化的思想传统和方法,顽固地反对任何革新和创造,反对任何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和悲剧所在!

49、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50、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51、  孔子之后,儒家一分为八。最终在先秦末期形成了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52、“百善孝为先”,封建专制政府之所以极力提倡这个“孝”字,就是因为可以“移孝作忠”,通过树立老人的家庭地位和权威,能够管住血气方刚、敢闯敢干的青年人,从而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一个人从小绝对服从家父,出门就会绝对服从君父。“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第一》)。因此,儒家才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可以说,孔子的忠孝观念是专为维护君亲长上的利益和专制制度而设的;“忠孝”道德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对封建统治者而言,提倡“孝”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统治者给出的价值取向毫不含糊,就是要求无条件“尽忠”而不是“尽孝”。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的用意所在。

53、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封建正统文化,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用意很深,也很成熟和老道。然而,越是成熟的文化传统,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守性,越会趋于僵化、偏执,面对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也就越差。汉唐是中国除先秦之外文化上最为开放、儒教影响最为薄弱的时代。到宋明时期,理学盛,国运衰,中国不复汉唐雄风,版图愈益缩小,西北边患愈演愈烈,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使中国对外部世界愈益失去兴趣,该争的利不争,一味主张向内收缩,闭关锁国,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只采取被动守势。比如,1395年,朱元璋在其发布的《祖训》中提出了一份“不征(即不与之来往)之国”的名单,大致包括朝鲜、日本、大小琉球、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亚等国。万历年间正是西方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迅猛发展的时期,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大肆进行海外扩张,而与之同时的明代却愈加闭关锁国。从当时的综合国力来看,明代中国远远超过西方各国,炼铁产量、船舶吨位及城市人口都居世界前列。1405年,郑和下南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近一百年,然而由于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明王朝却甘心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海上霸权,且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郑和的航海资料也被付之一炬,从此中国势力不复触及海外。而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海军的发展与夺得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为重要。可惜,我们把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丧失了!

54、其实,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它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是以孔子为宗师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主张德治和仁政,十分强调伦理道德和人的自身修养发展,同时也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认为重视教化、轻刑罚是国家能够安定、人民能够幸福的必经之路。

55、历史是由民俗相亲的原始民主和仁政,走向残酷无情的君主专制和暴政的。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之后,不再出现这些笃仁重德、亲民至善的圣人。相反,孔孟在世的春秋战国时代,到处充斥的都是不德不仁的残暴官员,弄得暴政迭起、战乱不断、道德沦丧、秩序大乱,亦即“礼乐崩坏”,这是当时最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56、  改变儒家思想路径的关键人物董仲舒登场,他揉合了儒、道、阴阳和五行家的学说,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道即人道,建立起“天人一统”的图式。先秦儒家的道德论到了董仲舒那里,变成了夹杂着各学派思想的“天人感应”的宇宙论了,这改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路径。

57、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58、思想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

59、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60、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但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戎狄侵扰,遂率领部族,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宽阔平坦,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可谓找到了环境最友好的地方。“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以想见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愉快!《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的土地带给周人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风貌。以“仁政”和“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产生和传承,这是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61、儒学发展到明代,愈益保守僵化和不近人情。比如,慈圣皇太后作为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在万历登基后,再也不能自由表露发自天性的母爱,万历为她修葺宫室,她要表示感谢,也须请学士写一篇赞扬皇帝纯孝的文章,再当面诵读出来。她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被麻带孝,不许穿着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3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15次(哭多少声都有规定),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98页)。

62、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63、我们再看看这个简化字“礼,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神敬人的内涵。

64、但更普遍的是,礼作为氏族成员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主动“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谁是谁非则是次要的),从根本上预防一切争端和犯罪。诸如防止氏族成员之间不和睦、防止一味争利而忘义、防止淫佚而乱于族、防止同姓通婚、防止不尊重长官、不孝敬老人等等,这对维系氏族社会起了极大作用,当初不乏积极意义。

65、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66、主持人:您在《古代宗教与伦理》的导论里说,早期中国文化发展体现出理性化、人文性与延续性的倾向,那么,中国早期轴心文化的出现并非是一种断裂性的突破,而是扎根于在西周已经形成的文化根基与民族精神气质。并进一步指出,中华文明伦理品格和“德感”文化的特征相关。您认为这种伦理品格与“德感”文化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67、然而,道德礼义虽在夏商周统治下的农村公社制时代有效,但进入春秋战国以后,礼乐崩坏,包括儒家在内的任何政治集团和学派,都因拿不出恢复礼制社会的有效措施,所以很难真正实行。倒是法制社会比较现实,因而至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世价值。

68、时代是变化的,儒家思想也在新时代糅杂进步,从先秦儒学到我们今天的新儒学,虽然脉出同门,但是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69、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70、  儒家自创立之日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此间,儒家有过分裂,有过没落,历经2000年儒家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之中。

71、主持人:在写《古代宗教与伦理》的时候,您大量运用了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并谨慎而敏锐地指出了这些理论运用的限度,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西方的理论都不能片面地认为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在您对比全球性时代中国思想研究的过程当中,这些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对您有过哪些启发?

72、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73、孔子至今被尊为最伟大的教育家,在于他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广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74、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决没有不兑现的时候。  

75、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76、“忠、孝、仁、义”其实都是一个“仁”。“忠”者,尽己谓之“忠”,就是做事做人要竭尽自己的能力,不能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欺瞒。现代人想到“忠”,往往想到的是下级忠于上级,臣子忠于君王,其实这个意义的“忠”是引申扩展出来的,反而掩盖了“忠”本来的意义,“忠”本来的意义其实在今天用“诚”来表示更准确,所以两宋的理学家们也因此格外讲“诚”。为什么要“诚”呢?因为自己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做的事是“仁”的,是正确的,所以要尽力去做。“义”者,宜也,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就是符合“仁”的事,因为“仁”,所以要竭尽全力去做,也会竭尽全力去做,这时候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叫“忠义”。这就叫“义利之辨”。儒家的认识,其实是二元的,对错一定要分个清楚。也就是要分清楚仁还是不仁,分清楚了就知道怎么去做了。要分清楚对和错,就要学,要对照人世去实践。不实践的儒家学说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叫起而行之。《二程集》中,先生(程颢)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论,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未见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

77、从国王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是伟大的。根据独裁皇权与儒家伦理的融合,国王的意志力可以作为一种整体信仰,立即根据每个人的行为。从个人活力群体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秘密武器。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害怕行尸的个体,所以没有想象力。奴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中更无耻的三纲基础理论,也取决于把人分成九等,而这种成分的划分是与生俱来的。

78、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79、儒家所崇拜的周礼的基本精神和主旨,就是确立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即明贵贱、分尊卑、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礼记·丧服四制》)。它有使人驯服的显著作用。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指出:“支那(中国)旧教,莫重于礼乐。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梁启超文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80、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81、  总之,孔子的思想可以总结为内圣外王之学。仁为内,礼为外,一内一外调节着国家的治理秩序。

8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83、第礼才是儒家参与国家治理的真正内涵。先秦时代以内仁外礼为特征,而此后就演变成“外儒内法”或“明儒暗法”了,而法正是礼的变种。

84、所以儒家是重人世,重当代的。这也就是儒家在今天的意义,儒家能为无神论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人生信仰,告诉你,人应该做什么,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儒家对当代中国人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传承下来,应该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85、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上”都是高的意思。

86、关于儒的释义,后代儒家有许多说法,近现代也有许多名家展开争论,莫衷一是。

87、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落后了,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从清朝开始抛弃了老祖宗海纳百川的智慧却走向闭关锁国而得到的结果!

88、不是说西方文化都好得不得了,但其中确有很多东西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和大胆接受。我们不必害怕外来文化淹没了民族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如何,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数是否足够多和足够强大。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强大的民族,其文化是绝不可能被消灭的。日本大胆地吸收西方文化,它的本民族文化也没有消失,何况有几千年文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中国!

89、互敬互信: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

90、  孟氏之儒的代表就是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内圣”即“仁”的学说,并进而将“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上升为国家的治理方略,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他主张性善论,并通过“养浩然之气”和“大丈夫”人格理想等一系列道德实践论,来发展和扩充善性。

9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92、“礼制”是“仁政”之外儒家学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仁政”是对上层统治者讲的,在两千多年的极端君主专制统治面前,尽管“仁政德治”往往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它对教育皇帝和各级官员仁慈爱民、抑制暴政多少有些积极影响。而“礼制”则不然,“礼制”是对全社会各阶层人讲的,各阶层有各阶层应该遵循的礼,“守礼”就是要“守名分”——守“尊卑贵贱”等级,否则就是逾制、僭越和违犯礼法,因而全是腐朽、反动和害人的东西。

93、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94、书出版之后,哈佛的张光直教授这样评价说,“这是哲学家做的古代文化研究”。后来,我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一书就引用了他的这句话。“哲学家做的古代文化研究”,而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做的古代文化研究,我想这是指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性、思想性比较强。

95、而儒家思想,则是由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它是在总结、概括以及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在广泛吸取了古代精华典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出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思想。

96、如尊卑贵贱的礼法。这套礼法轻视劳动者和技术创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被治于人”,工匠、农夫等体力者无资格称“君子”,只能称“小人”,影响技术进步。

97、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毫无作用的专制制度下,伪道德、伪君子的盛行与朝廷道德要求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程度成正比;道德的“调门”越高,伪道德、伪君子就越盛行。当朝廷推行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及忠、孝、仁、义并要求臣民表态必须践行时,“假大空”,言行不表里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道德、伪君子就会盛行起来,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做反而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物。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儒家道德的悲哀。

98、浅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仁义”二字,“仁”的基本含意是人际交往,怎么做人。经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充分发挥,产生了一整套客观的人际关系理论观念。仁者爱人,不但仅仅一种大家族伦理关系的爱,反而是关怀社会发展上的每一个人。以民为本,和蔼可亲,真诚待人。

99、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100、武王克商之后三年而崩,弟弟周公姬旦摄政。当时正值克商和东征之后,殷商遗民一时不肯臣服,可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周公仍然继承先王一贯的政治作风和传统,采用“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理念,即用德治去感化、教育殷民,以化解他们的思想对立情绪,巩固新诞生的政权。孔子非常崇拜周公的为政理念与实践,晚年因为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而悲叹自己衰老了。而他主要接受的正是周公仁政德治的思想,几乎不提周公武力革命的思想,难怪他要称赞伯夷、叔齐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死守此理而否认法制手段和武力革命,则是迂腐和反动的。

101、“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仁”其实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才说人性本善,所以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正因为人人都有,所以它才可以被发扬,被实践。

10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103、儒家思想自先秦时代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后世经过了长久且深远的发展,所以关于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现在来讲,我们通常认为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可以参考先秦孔子时期。

1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表面上儒家仍然是主流,但骨子里却是道家。随着佛教的传入,在道家和佛家的夹击之下,儒家似乎加速呈现衰落之势。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幼儿园对老师的感谢语(精选11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