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精选72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按照这个习俗,那位姓孔的老师死后,卫国就授予他的谥号是“文”,老百姓就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服气啦。他觉得那位姓孔的老师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5、“文”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孔子把它分开来说明,说成“聪敏好学”,加上“不耻下问”,使我们更加明白。孔圉凭这两个优点,追谥为“文”,是十分恰当的。
6、 ■释义:“敏儿好学”出自《论语》。这句话是子贡请教孔子的话,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7、试想一下,有人向你请教问题,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别得有成就感?你是不是很乐意把知识告诉别人,会拉近了和那个人的距离?尊重别人是不是一种知礼的表现?
8、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真正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是谦逊的,不会到处炫耀,让自己锋芒毕露,成熟的麦穗都是低头的。在工作单位,一般的大领导都十分圆滑,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他们会耐心听取下属的建议,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不会自以为是,什么事情都已自己为中心。一个人的学识是有限的,但是团结在一起就不一样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懂的团结也很重要。
10、每个人都有一点“自恋情结”,总想自己比别人强一点;这种强,不在乎知识渊博,有素质涵养,而是要让自己的长相实实在在的比别人强。
11、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容易自满自大。有人提出建议,不屑一顾。向人家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愈来愈孤独,愈来愈固执,而不进则退,终究会难以赶上时代而遭到淘汰。
12、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11月“中国好人榜”,江西7人上榜!
13、为了学好英语,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练习,同时还参加清华大学一些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活动。
14、张立勇当初的背债情况,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就会打打工混混日子了。因为在普通人的心里,辍学代表着自我学习能力不够;背债意味着贫穷,受不到人尊重。
15、(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16、29岁,二次创业,毛亚珍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有关执着、母爱与付出的涵义。更是将不耻下问作为自己学习进步的座右铭。
17、还有人说:“亚珍,这半年来,你辛苦了。希望你能永保这份对待工作与生活的热情。”
18、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0、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21、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2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23、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4、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25、“不耻下问”就是如此容易,也是如此之难。试问,谁不在乎面子昵?
26、如果你学习一部经典时,自觉自己的样子会给人腐朽的学究感,那说明你对这部经典还没有真正兴趣;真正有兴趣的人是感觉不到自己学习时的样子,因为那时的他只会沉浸在所学知识中。
27、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得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即然孔子提出了如何去做,那他一定也做出了什么表率行为。
2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离不开思考的,但是单纯的思考却不去学习也只能是胡思乱想。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积极思考,找到所学知识的真谛。然后联系实际生活,再去实践和运用。但是不能每天只知道空想,不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29、在孔子的心目中,“敏而好学”可能不足为奇,但“不耻下问”一定难能可贵。他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就包含着这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敏”者很多都好为人师,所以“敏而好学”就是求知心切,就是永不知足。“下问”需要放下架子,“不耻”则说明本来就没有端起架子。如果说这是谦虚的话,那么谦虚就不仅仅是为了表明态度,而是为了追求真知。
30、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死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31、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3、译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
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35、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36、因为这事媒体开始关注张立勇,渐渐地,社会各界开始知道张立勇。
37、中国人的神话信仰,国人不自知,却震惊了整个世界!
3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9、就让小编用镜头为您呈现:一位坚持走在学习之路上的伟大母亲。
40、有的人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肩上扛着家的责任。
4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42、演变: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43、第一次的采访,毛亚珍给小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作为当月的业绩冠军,在对待业主与客户时的用心、面对市场挑战时的思考、以及她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44、子贡有鉴于此,故不理解为什么孔圄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45、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6、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47、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48、如果你因为不了解那部经典的价值而产生不了对它的兴趣,那更说明你还得要学习;因为经典的价值是在其它一本本分门别类的书籍中辅助表达和验证出来的。
49、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0、文人者,其中也有个“文”字。所有自称为“文人”的人,所有被称为“文人”的人,都应该想想,是不是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
51、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52、①“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死后追谥为“文”。②“文”,《周书·谥法》解为“勤学好问曰文。”③“不耻下问”指不以下问为耻。“下问”即询问在自己下面的人。
53、孔文子,本名圉,是卫国的大夫。作为一个臣子,他曾做过一些与礼不合的事情,但他死后,卫国国君仍然赐予他“文”的谥号,后人遂称他为孔文子。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终评”,是盖棺论定。文,在谥号里是一个很雅致的字眼,也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54、关于性、命与天道的东西,不是通过听讲就可以学到的
55、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56、孔文子有劣行,而谥号为文,所以子贡有过困惑而问。孔子德宏量广,乐道人之善,不愿揭人之恶,不因孔圉有错而抹煞其优点,故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形容孔文子之长处,此章可见孔子之心胸。
57、华佗被砍,扁鹊被追杀,那些古代名医的悲惨事儿
58、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59、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60、《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6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即为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6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没自己高的人请教为耻。
6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64、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65、在清华,张立勇每天晚上都会去听一些大师和名人的演讲,有的时候下班比较晚,只能站在后面听一些结尾,在听这些大师和名人演讲的时候,也让张立勇迅速得到了成长。
66、随着这次采访的深入,亚珍告诉了小编许多她过往的经历:“曾经的我,有着十年的销售经验,在”轻工“、“康复路”这些地方卖过服装,摆过地摊,也在一流的CBD里当过导购,经营过家私与建材。过着每天”朝九晚五“,轻松慵懒的安稳日子。”
67、《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68、如果你读我的文字到现在还是没有想读国学经典的冲动,那你可以到有学习氛围的团体或者机构里多体验体验,氛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多方面的态度,其中学习态度最可以改变。
69、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70、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总括则是拥有治世之得的才能谥号文。
71、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