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生平简介(精选38句)
泰戈尔生平简介
1、徐志摩放弃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既有众所周知的原因——追寻林徽因的脚步,还有一个少有人道的理由——恩师梁启超有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计划,需要其回国相助。
2、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来自各种不同的种姓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身份。
3、当时的北海公园禁止市民参观,但为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破例开放了三个小时。游园时泰戈尔戴着一副老花镜,脚穿中式绒鞋,看上去完全是一位温和老人。在他身边,是熊希龄、胡适、梁漱溟、林长民,以及英国人庄士敦、德国人卫礼贤等50多位,一行人浩浩荡荡,被《晨报》赞为盛景。
4、1920年底,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恰逢胡适的老师杜威在中国讲学,并大获成功。于是,请欧美知名教授到中国来讲学,成了蔡元培到欧美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在他列出的名单上,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重量级人物,蔡元培一到欧洲,就逐一登门拜访,以示诚意。
5、林徽因与徐志摩整日陪伴在泰戈尔旁边,做他的翻译。各大报刊上还刊载了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的照片,并将他们誉为“松竹梅”岁寒三友。(泰戈尔生平简介)。
6、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生平简介)。
7、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8、可是在此之后,当他知道张的存在后,仍旧何徐志摩有一种藕断丝连,一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徐志摩的离婚,是无疑造成了张徐婚姻的破裂,无疑是道德有亏的,甚至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今天,会被骂成是小三。一切释然所以当林徽因到了日薄西山之时,她希望能够弥补这个遗憾,希望能够真诚的向张幼仪道个歉。
9、 当我携带着这一天的担负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爱正坐在园里悠闲地扯着花叶。
10、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1、有的人在白天流涌着眼泪,有的人把眼泪藏在幽深的黑暗里。
12、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
13、D、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
14、更为复杂的是,1923年引爆的“科玄之争”仍在发酵,知识分子分成了三个派别:以梁启超、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认为科学只能指导物质生活,哲学才能指导精神生活;以胡适、丁文江为首的科学派,认为哲学是空想,生活应由科学支配;以陈独秀为首的唯物派,承认规律从实际出发。
15、不但中国,那时整个亚洲都没有话语权,唯一的例外是泰戈尔。他在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1920年,泰戈尔在欧美访问时,恰逢一战结束,大战导致的内心枯干,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注入生趣和灵魂。欧美兴起“泰戈尔热”,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上层知识界都追捧他,将他奉若先知。蔡元培与泰戈尔几乎同期在欧美,必然能感受到泰戈尔在西方的影响力。
16、泰戈尔访华的高潮是5月7日的祝寿会,这天是他64岁生日。
17、讲演中经常有人来闹场,让接待者不免心怀愧疚,各地的欢迎活动搞得也就愈发隆重。
18、5月29日,泰戈尔在上海登上返程的客轮,徐志摩按照中国“十八相送”的礼节,陪伴其同去东瀛。在《告别辞》中,泰戈尔终于对那些“反泰派”作了明确回应:
19、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20、一踏上中国的领土,泰戈尔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
21、投稿与合作邮箱:36573967@qq.com
22、1873年2月9日,父亲亲自主持佩戴“圣线”仪式(成人式),让泰戈尔和他的一个哥哥、一个侄子步入经堂,随祭司朗诵吠陀经文,然后把头发剃光,戴上金耳环,将“圣线”斜挂在身上。之后让他们在三楼的一间屋子里进行为期三天的祈祷,冥想人生与宇宙的秘密。
23、 我不能回绝他们。我呼唤他们说:“谁愿意到我房子里来就请来吧。对了,来吧。”
24、1873年2月,11岁的泰戈尔参加成人仪式后,父亲带他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旅行。第一站就是博普尔(Bolpur)。泰戈尔接触到了农村生活。他们又去了旁遮普,最后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度假胜地。绵延起伏的群山震撼了泰戈尔的心灵,他们在山峰间漫步行走,欣赏自然风光。父亲在圣地进行修行和冥想,教授儿子梵文诗歌。他对儿子说,世间万物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人类、动物、昆虫和植物只有名相上的差异。人伤害动物和昆虫,就是在伤害自己。这段旅程影响了泰戈尔的一生。
25、再看面色红润健健康康的张幼仪,肯定能够长命百岁,和自己的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看起来完全没有必要去多说那么一句话,再勾起人家心里的芥蒂,于是林徽因年来到了嘴边的话,却不愿意说出来了,也许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再提起或许才是最好的吧。
26、 这是四月夜中的满月,院里的影子是暗淡的,头上的天空是明亮的。
27、I asked nothing, only stood at the edge of the wood behind the tree.
28、了解了泰戈尔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和世界观,才能了解他的文学作品。泰戈尔从十四岁就开始写诗,长诗《野花》在杂志上发表。一八八一年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出版,文名大震。以后又写戏剧和小说,一九〇〇年写了《故事诗》。在十九世纪结束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他写了近六十篇短篇小说,几部诗集,还有其他一些作品。这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代。到了二十世纪初叶退出反英运动以后,他仍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九一二年写了《吉檀迦利》,一九一三年写了《新月集》,一九一三年写了《园丁集》,一九一六年写了《飞鸟集》。从一九一九起,他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一年又写了大量的诗歌。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歌,出版了五十部诗集,写了长篇和中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一百余篇,剧本二十余种,还有许多论文学、哲学和政治的文章、回忆录、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谱了无数的歌曲,画了将近二千幅画。
29、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30、我上面也已经谈到,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其中也包括诗歌,受到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纯诗等等流派的影响。我在这里再谈一谈印度古代梵文诗歌和印度民歌对他的影响。泰戈尔精通梵文文学,谈话时常引用一些梵文的诗句。他对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对于迦梨陀娑的作品都非常熟悉。因此,他受一些梵文文学的影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很自然的。但是泰戈尔决不是迷信古代。他对梵文文学的缺点明确地指了出来。他曾经说过:“整个梵文文学是装模作样的、文体复杂的、惨淡经营的诗——《沙恭达罗》是例外,在梵文文学中寻找真正好的作品是很难的。”(《炉火边的泰戈尔》第98页)。我认为,泰戈尔提出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见地的。但是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不具体,没有说明哪一个时代的梵文文学是这样,也没有说明哪一个类型的梵文文学是这样。容易产生误会。至于民歌对泰戈尔的影响,那是很显著的。他作诗就喜欢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31、在泰戈尔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样,人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无尽际的幸福之海的岸的道路”。
32、他看见母亲躺在床上,仿佛熟睡一般,没有感到特别难过。只是当他随同众人将母亲的遗体送往火葬场时,才开始明白母亲从此再也回不来,母亲所在的那个位置将永远空缺下来了。于是,一股悲痛的情绪猛然间在他心头涌起。
33、冰雪覆盖的山峰,深不可测的峡谷,高大茂密的树木,争妍斗艳的野花,倒挂在万丈悬崖上的瀑布,奔泻于高山峡谷间的溪水,这一切在泰戈尔看来都是新鲜的、奇特的。
34、泰戈尔从英属殖民地来,自然理解中国人的想法。临行前,他写信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谈到心里的矛盾:“我要到中国去,以什么身份,我不知道。是作为诗人呢?还是要带去好的忠告和健全的常识?”
35、泰戈尔到底是受邀而来,还是不请自来呢?旅程中的一些波折,由此埋下了伏笔。
36、泰戈尔成了“玄学鬼”和靶子,实在有点冤。他怀着一颗友好之心前来交流,对此前的争鸣并不清楚。之所以要大谈东方文化复活,其实是想让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树立自信,不迷失在西方的现代与科学中。
37、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古老文明却并不是诗人梦乡中的模样:彼时的上海,已是高楼林立,充满工业气息,料峭春寒里,龙华古寺年久失修,寺里还驻扎着一支军队,连桃花都失去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