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文章结构(精选55句)
怀念母亲的文章结构
1、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2、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怀念母亲的文章结构)。
3、母亲对于我们要求严,还在于她从不护短。如果我们与院里的其他孩子打起架来,不管我们有无道理,母亲首先是训斥我们不该惹事,甚至打我们,从不在我们面前埋怨、责怪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是“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搧”。我们为此受了不少的委屈,但可以说从小训练了我们的韧性,促使我们养成了和善、宽以待人的性格。(怀念母亲的文章结构)。
4、 母亲从善如流但嫉恶如仇,对好的事物接受得很快,但她看不上眼的人和事从来不屑一顾。她常说:人敬咱一尺,咱敬人一丈,人敬咱一丈,咱敬人天上。谁敢给咱针尖,咱就给他麦芒,因为这个性格也得罪不少人。
5、说实话,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对我们真是恩重如山,即使我们对父母非常尊重、孝顺,但比起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真是沧海一粟。
6、腊八粥不但味道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所以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喜爱(旧时一般天明前熬粥,据说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刻,以此纪念佛祖)。如今,如果你想在家熬出味道纯正、可口的腊八粥,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7、天慢慢黑了下来,住院部的楼道里充满了消毒剂的味道,一弯冷月挂在夜空,任凭冬夜的风吸干生命里最后一滴水份。人们都睡了,夜也睡了,远处的几点亮光似乎在期盼着黎明早点到来。
8、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9、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10、房子里很安静,除了母亲大口地喘息之外,就是制氧机发出的“噗噗”声。母亲斜躺在炕上,输氧管不断地向母亲的身体里输送着氧气,母亲面色蜡黄,没有一点血色,从母亲那快速急促跳动的心脏里,我看到了母亲对生命的渴望。在短短的一月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和弟弟短暂交谈之后,得知母亲换上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在24小时内不排尿的话,母亲就有生命危险。
11、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经过演变,再加上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清代《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等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粥熟矣。”
12、(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13、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14、熬时可稍放一点儿食用碱,熬至米欲伸腰、略开花时,再改用文火慢慢熬制,待粥汁稠浓时即成。
15、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16、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17、从小就是母亲把我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当我记事之后,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我长大以后能够好好孝顺我的母亲。母亲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应该要感恩的人。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很感人。
18、我父亲去世时,我只有14岁,没有真正读懂父爱的伟大,但从母亲的身上,让我见证了农村妇女的纯朴与善良,勤劳与艰辛,好强与抗争的性格,甚至为了孩子们吃得饱、穿的暖,宁愿自己不吃不穿的典型母爱的形象,更让我体会到了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同时为了培养我们长大成人,省吃俭用、艰难度日的艰辛历程。今天,在这春节到来之际,我内心思念我的母亲,仰望星空,两眼含着泪花,从心灵深处说一声:“母亲,您给了我们幸福,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您”。
19、2016年9月10日,我的母亲走完她人生的71岁历程,撒手西去,留给我们的是较长的悲伤和无尽的怀念。
20、母亲很倔强,生病很少去医院,母亲总爱看一些中医方面的书,有一些小痛小病,就自己给自己配点药,倒也无妨,可能习惯了母亲的刚强,却忽略了母亲的柔弱和病痛。在母亲71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有一天母亲被当成是急性阑尾炎被送到医院,开刀手术的过程中,才发现母亲被误诊了,母亲的手术做了近四个小时,术后才知道母亲患上了结肠癌,我们瞒了母亲约半年之久,最后母亲还是知晓了,一惯刚强的母亲当时失声痛哭,我清晰的记得母亲说过的话,:“老天爷,哪怕让我再多活几年也行啊!我不放心我的孩子们啊!我不甘心啊!”那是我最后的一次看见母亲哭,而且是那么的绝望和悲凄!从那以后母亲开始不停的干活,而做的东西也一样比一样多了!我知道母亲有着太多的牵挂!
21、图2:母亲在重庆三峡广场与同楼带孩子读书的陈叔夫妇及唐叔合影
22、我的母亲平凡而又淳朴。说母亲平凡,是因为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她不像宋庆龄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也不像居里夫人是一位科学家,她就是一位出生在奉节县原合营乡观音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村妇女,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喂猪弄饭,送情赶往,还肩挑背磨,挖田种地。说母亲淳朴,是因为在她的儿子心目中,她比任何女性都真实,没有粉饰,充满母爱,值得敬爱。她对子女自然、无私、深情、细致的爱护和养育,使她在儿女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无比伟大。
23、抓关键词“一……就……”、“数十年如一”理解“恨”。
24、母亲节,别人可以拿着心爱的礼物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合家共享天伦之乐。而我的母亲您在哪里?您在哪里呀?缺少了母亲的家,哪是一个完整的家呀,没有了母亲后的人生,那是有缺憾的人生啊!感情的潮水在放纵涌着,我用什么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呢?
25、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26、为了减轻母亲的疼痛,在母亲弥留之际我们想把她送进医院,可是坚强的母亲对我说:别把我往医院折腾了,我想安安静静的走,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现在的样子,我依了母亲。
27、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28、“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捲”(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29、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30、母亲喜欢喝酒、抽烟。喝酒不多,不贪杯,顿顿来个一两左右就够了。但母亲的烟瘾可不小。妇女抽烟本身在农村中就很少见。母亲说,她六七岁时,姥爷看得重,当成男孩子养。姥爷喜欢吃叶子烟,吃烟时要她帮助咋燃,这样一来二去,她就吸烟上瘾了。但是,她不吃叶子烟,只吃最便宜的纸烟。最开始是吃“经济烟”,后来是吃“宏声烟”。“软中华”、“天子烟”这些好烟给她,她不吃。她说,不是节约,硬是抽不习惯,她总是想方设法要去换宏声烟。为抽烟的事曾经与媳妇、孙女闹得不愉快。我也曾劝她少抽烟,注意身体健康,争取多活些年载。但她总说抽烟的也有活八九十岁的。我见母亲比较固执,加上她也没有其他爱好,又不打牌,人活着还是要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精神才会愉快,活着才有意思,我也就没再深劝她,还反过来做媳妇和孩子的工作。
31、 明天是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纪念日。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我们把母亲的灵位请到家里,搭起灵棚,给母亲的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2、挑煤炭、上山砍柴、挖树筋疙瘩等重活都是母亲扛着干,放寒暑假时把我带在一路当帮手。后来弟弟大了,就把我们两兄弟带在一路;后来妹妹也大了,就把我们三兄妹带在一路当帮手。帮助挑碳、背柴。有时要跑几趟,我就想打懒主意,一次多背一点。母亲用老家谚语教育我说:“‘懒人子压成痨,勤快人跑条槽’。不要把自己压坏了,要勤快一些,多跑几趟。”我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母亲的话,可心里还是默默念叨:“什么时候不这么累就好了。”这或许就是后来我努力读书想跳出“农门”的原动力吧?!
33、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34、母亲在我的心里依然是一片空白,使我更加怀念起母亲来,搜索依稀的记忆,找寻往昔的片段,究竟还是忆不起母亲的容颜。翻箱倒箧,想找一张母亲的照片,遗憾的是母亲未曾留下半张。无奈的思绪不是滋味,只能想着母亲静静躺在山坡上,隆起一捧黄土,那就是母亲居住的地方。也不知母亲在山坡上孤独的躺了多少年?惭愧啊,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生?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死?身为人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生辰年月,离尘祭日。真是天大不孝,不可饶恕的大不敬,在心里产生了一种罪恶感,对不起母亲,背负了愧对母亲自我的谴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奢望像那些孝子们在母亲床前孝行天下!我只乞求能知道母亲长啥样,姓氏、名谁?然而,我这小小的愿望却无从实现。只能增添着我的罪恶感,加重负重愧对母亲的心。每每别人问起我的母亲,而我只能无言以对。那一刻,我是多么负累、羞涩、愧疚、自责、不孝。
35、读完《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后,使我热泪盈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突然,我好怀念自己的母亲,因为《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像是我一样那么可怜。我有一位深爱的母亲,但是她给我的关怀很少,很少。
36、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37、第一段(1):总说自己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感情。
38、母亲在的时候,我从来不知道电费多少钱一度,水费水少钱一方,白菜多少钱一斤,鸡蛋多少钱一斤,而现在我才知道你起以前为了省几毛钱走很远去早去,而我却为了睡懒觉从来没有陪你去过,我怎么可以这样,我怎么可以这样了……
39、母亲在我的心里依然是一片空白,使我更加怀念起母亲来,搜索依稀的记忆,找寻往昔的片段,究竟还是忆不起母亲的容颜。翻箱倒箧,想找一张母亲的照片,遗憾的是母亲未曾留下半张。无奈的思绪不是滋味,只能想着母亲静静躺在山坡上,隆起一捧黄土,那就是母亲居住的地方。也不知母亲在山坡上孤独的躺了多少年?惭愧啊,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生?也不知母亲何年何月何日死?身为人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生辰年月,离尘祭日。真是天大不孝,不可饶恕的大不敬,在心里产生了一种罪恶感,对不起母亲,背负了愧对母亲自我的谴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奢望像那些孝子们在母亲床前孝行天下!我只乞求能知道母亲长啥样,姓氏、名谁?然而,我这小小的愿望却无从实现。只能增添着我的罪恶感,加重负重愧对母亲的心。每每别人问起我的母亲,而我只能无言以对。那一刻,我是多么负累、羞涩、愧疚、自责、不孝。
40、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1、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42、我和我的哥哥们都是在神头念的初中,离家六里地,每天四趟,我们的艰辛那是可想而知得了。为了我们念书,母亲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每天凌晨鸡叫起床,伸手不见五指,天气又很冷,但毫无怨言,觉得生火做饭是她应尽的职责。虽说哥哥们没有考上学校,但妈妈认为,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学到知识,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有收获了。
43、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44、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45、 作品满分120分,根据参赛作品的主题内容、体裁结构、语言表达、创新亮点、文章阅读量、留言条数六个方面进行评分。
46、母亲长大成人,我父亲成为上门女婿。我父亲比母亲大十岁,是奉节一铁厂冶炼车间的工人,是个d员,经常不在家,有时候几个月不回来,(其实那时的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家里的重担还是落在母亲的肩上。我母亲还与幺姥爷家的大舅舅他们一起,到安坪、故陵给供销社挑货挣力钱,五六十里路,当天一个来回,挣一角钱。姥姥就在家细心待我。母亲曾给我讲,那是1968年,那时的我还在吃奶,奶水很好。她到安坪去挑力,回来时汗水、奶水一起流。一回到家,牙牙学语的我就边喊“妈妈坐”边往母亲怀里扑。母亲看到我贪婪的饱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一天的疲惫、饥饿和劳累一扫而光。
47、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48、明日,就是母亲节了,看着别人正忙着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送去祝福,而我只能在心底里默默地祈祷:如果母亲地下有知,我们在梦中相见吧。
49、假如我离开了我的祖国母亲,我又会怎样伤痛?这点,我现在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像“钱学森”是多么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啊!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50、我要做一个孝子,从现在开始尽孝,此时正是“尽孝进行时”!
51、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它说的是实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乡离井,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í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52、记得母亲在世时,每当回到家中,不论迟早,不论冷暖,从不打问是否吃过,而是直接到了厨房生火做饭,就是再三劝阻也不能阻止她的行为,自己有时还有些暗暗生气。当母亲麻利而又快乐的端上各种家乡美食时,即使自己吃过也不免被吸引,每当母亲看到我狼吞虎咽的吃相,一边看一边开玩笑说“还说不吃,叫狗吃了”,说完总会有老人特有的一串串长长的笑声,而这时的自己只能报以傻傻的微笑。这种景象、这种幸福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外出求学起持续了许多年,也实实在在的幸福了许多年。母亲的突然离世,对于自己来说这种景象、这种幸福再也不会有了,至死不会。因为,从那刻起,自己已经变成无根的茅草,变成了真真正正的“孤儿”。记得那天下葬完母亲回来,不知为何在,墓前没有流泪的自己却不停地掉着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也只有自己知道。永远记得妻子那天看着我伤心流泪的样子所说的话:别太伤心,妈没了,你不是还有我嘛,放心!
53、我初中是在镇中学上的,学校离家二三里,不算太远,吃住都在学校,被褥是母亲用新棉花缝的,学校里没有灶,一天三餐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馍。学校每周上六天半的课,周三下午学校放假让大家回家取下半周的干粮。上了三年的初中,我背了三年的馍,每次母亲都是变着法的做不同的馍,有蒸的、有烙的、有花卷、有油饼……每次去学校前,母亲把提前做好的馍,一个个数着装进粗棉布做的布兜里。十三四的年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生怕我饿着,总给我多装上几个馍,每次走出家门,都是鼓鼓囊囊一布兜馍背在肩上。那不仅仅是馍,是母亲的希望和盼头,是母亲未能实现的梦。
54、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