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原文(精选67句)

2023-07-15 10:26:40

王阳明心学原文

1、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王阳明心学原文)。

3、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打成共识。

4、1497年弘治十年丁已,二十六岁。寓京师,时边关甚急。苦学诸家兵法,以果核列阵为戏,想借雄成圣,但被人讥笑为赵括“纸上谈兵”,且无施展舞台。

5、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事物,无论亿万财富还是高官厚禄,都是有限的事物。豪华别墅和高官厚禄都无法使这颗心无限的一面得以安顿。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要安顿,结论只有一条——出世。儒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儒家是出世后再入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是入世和出世的统一。

6、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7、真正融合了理学体系,是中国儒家精神的真正体现。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8、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9、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10、王阳明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就是致良知。”你的良知知道自己不希望上级怎么对待你,致良知就是不要这么对待你下面的人。

11、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12、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13、就像是收放心,博仁老师解析说要有东西是定在那里——由它们做根基发展,才能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不受外物影响的选择判断。

14、1514年正德九年甲戌,四十三岁。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五月至南京,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私欲”。

1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三岁,余姚。没有咿呀学语,父母很着急,爷爷竹轩翁(1421-14名王伦,字天叙)坚信“贵人语迟”。

17、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这是欺世盗名之人。君子是见什么人都说一样的话,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孔子又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既能爱人,又能憎恶人;既让一些人爱戴,又让另一些人憎恨,这才是仁者,价值观明确,爱憎分明,不跟人和稀泥。和稀泥,不能得罪人,就是贼,德之贼。

18、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找不做的理由,就是私欲。而如果每个人都秉承良知分辨是非,就都可以成圣成贤。

19、我们往往会因为别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郁闷,但换个角度讲,自己身上有别人还没认识到的价值,就是手里还有没打出去的好牌,不正是好事吗?如果还解不开这个结,就再想想孔子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注意知行合一要表达的并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思)。明白心即理,做事致良知,不断循环往复就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21、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22、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六岁,京师。先生感慨时事,屡次欲上书皇帝,被父龙山公止之。

23、我也知道,这很有可能是我被西方的精致主义利己的思维给荼毒了,也因为我并没有完全理解阳明先生的中心思想有关,但仍然珍惜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4、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25、第25集: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26、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27、从诚意班开始就总是听到要完全的利他无我,可我总在想:没有我,哪来的他呢?

28、夫知其不安而不处,过慝之惧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29、1516年正德十一年丙子,四十五岁,在南京。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特荐,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十月,回越城看望祖母和父亲,祖母岑氏九十七高龄。

30、(收藏/视频)青年毛泽东立志奇文《心之力》全文标注版

31、第11集:把根留住:司机和银行家的故事  

32、王阳明说:“这‘未发之中’,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体用一源,本体和作用是一个源头,有什么样的本体,就有什么样的作用反应。在情绪未发之前,能居于不偏不倚之中,发出来,就能发而中节,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如果看到一个人遇事没有‘发而中节’之和,就知道他没有‘未发之中’。”

33、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3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5、1478年成化十四年戊戌,七岁,余姚,沉迷于中国象棋。母亲反对,在一次震怒后把象棋扔进河中,先生写《哭象棋》诗。

36、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37、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38、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39、心即理是一种哲学理论,由宋代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命题。"理"在哪里。千古圣贤无不对这个问题苦苦追寻。自唐宋儒学复兴,"理"在何方便成为儒家追问的先秦儒家命题。

40、(发布会)共和国部长智库暨部长论坛在北京成立:中国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41、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自省是中正平和,自责是心理疾患。

42、王教授继而说,明清的科举考试,全部是以朱熹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学问和科举考试的唯一依据,而王阳明的心学终于没有大行天下,并延宕至今。因而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始终没有提升。

43、话题进入了心学和理学的分野。王老师继续说,宋明儒学学分了两大派:理学派和心学派。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程颐和朱熹。心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陆象山和王阳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一个共同课题,那就是拯救中国的文化生命,他们都认为:“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贼是共同的课题,但破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性即理”。每个事物都有“性”,即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特征中蕴藏着普遍的真理,即天理。首先要格物,从个别特征中发现普遍原则。要先把万事万物的天理说清楚,然后让人心去服从它,存天理灭人欲。

44、他自幼熟读经史,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

45、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46、王阳明晚年对心学理论进行总结得出四句话,这四句精炼的话完整描述了心学理论体系,这四句话即是著名的四句教。学心学,首要在于准确理解心学理论,重点在于“事上练”。因此学习心学,先要正确理解四句教。

47、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48、继承了孟子在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心:把人心的本体解读为良知;而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把朱熹理学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客观天理,解读为人心中天然存在的良知。

49、所以以前总会有很多人去攻击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那时我也在随大流,认为的确不公,但随着对它认识的深入,一个超级大国这样做可能已经是现阶段最合适的了。而阳明先生也说参加科举,但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而失了自己的志向,所以志向和制度是能够相互结合,彼此促进。

50、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51、1501年弘治十四年辛酉,三十岁,在京师。奉命到直隶、淮安审决积案重囚,平反多件冤案。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做《九华山赋》。

52、此文表面上是表明阳明先生的想法,其实更表明了阳明先生的态度,文中第二段就写出了为什么不马上进行剿灭,而是要写这封信,因为阳明先生相信对方之中大多心存良善,之所以为贼是有很多苦衷的,写信给他们是先给他们一个机会,并且用这封信跟对方达成个协议,以求得双方最好的结果,这时就要看对方是否信任阳明先生,同时阳明先生是否守信。

53、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先生之概貌。陽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体中之一员,亦为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其先生之形象、特性与先哲先贤们一样,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先生天资聪慧,是为共性,但却和悦坦诚、不修边幅,亦共性,亦个性,大凡先圣先哲们,其心地祥和,举止随和,处事顺其自然;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又曾广博于诗文,深研习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样既共性,亦个性,孔子十岁即立志于学,陽明先生年轻的豪迈亦是一种鸿鹄之志向……总之,陽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54、《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55、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56、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57、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58、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59、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怎会有心去刻意区别?实事求是而已。我与陆九渊,在学说上并非轻率求同;两者的区别,也不会加以掩饰。我与朱熹,在学说上并非追求区别;两者的相同,也不会担心有问题。假如伯夷、柳下惠与孔子、孟子同处于一间屋子内,就他们观点的侧重和整体展开讨论,大概也不能都一一符合,不过也不妨碍他们都是圣贤。如果后世论学的人,全部是d同伐异,被私心、浮躁之气影响,这是把圣贤事业当作一场儿戏看啊。

60、坚持自我,可能被包括自己也没有分辨清楚的私欲,就比如博仁老师说所知障,学了一点就以为自己全部都知道了的暗自得意。

61、一句话瞬间征服孙正义,他当即拍板,秒投两千五百万美金给马云。

62、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比推崇,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与写作:

6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64、 陆象山也说:“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己分内事,即宇宙内事。”儒家的智者陆象山和禅宗的祖师慧能心心相映,心学的智慧和《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心心相映。

65、1500年弘治十三年庚申,二十九岁。在京师,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上书《陈言边务疏》。

66、1484年成化二十年甲辰,十三岁,京师。生母郑氏去世,先生为母守孝三年。先生叹生命有限,为先生后来修道家神仙养生术埋下伏笔。守仁“被窝藏鸟”智斗继母,迫使继母态度大改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耀武扬威的拼音和意思和造(精选5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