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74句)

2023-07-05 11:14:56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1、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2、亲爱的读者,如果这本书能使您更爱您的孩子,就请您把爱送给每个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肯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3、虽然看完后有些人会觉得这种育儿方式未免太理想化了,而且书中提到的也只是一些个例,但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很多育儿理念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位在中国式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年轻家长们好好学习。

4、我们现在的父母最注重孩子的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学习成绩,从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教孩子认字,甚至不到三岁就让孩子写字。(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5、这本书的适用年龄跨度比较大,作者记录了自己女儿从小到大的很多生活实例,并将自己的感想和心得体会娓娓道来。

6、紧急情况下,一定要打扰时,请学会说“对不起,打搅一下,可以吗?”

7、发展心理和智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对于事物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的确定;而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压力会强化孩子对某些事物或某一方面的感觉,这种刺激导致对整体或全部的忽视,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类孩子的世界是经过孩子加工过的世界,而非原本的世界。另外,智力就是,儿童通过大脑进行认知接受东西,得到对象。儿童心智发展是重复和连续的,是需要时间的,是不可积极干预的。作为家长,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避免一切想象,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就请跟他说清楚缘由,这个问题就不在作为一个问题长期的集聚在他的内心,甚至会产生心里疾苦和障碍,变成一种潜意识。

8、如果你曾经在教育孩子上面有过思考,那可看看是否与作者观点相符。

9、这两种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都会在家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爱的环境。如果有一个长不大的爸爸,妈妈也许就会经常抱怨,于是孩子对爸爸就会不认同。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稳定的,时有时无,这就会让孩子陷入焦虑和恐惧中,孩子很害怕失去你的关心,所以就会表现出一种特别依赖父母的状态。

10、这本书是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集合了《儿童带着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等二十三次演讲文稿,以及《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儿童成长中的自由》两篇附录。本书也是“孙瑞雪教育经典套装”三册之一。

11、17如果你不训斥他,而是提醒他、宽容他,给他时间观察和自我调整,他就会发现这种规则,然后他会试着去做,虽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都没有关系,儿童会把这些内化,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习得。当这种习惯一旦巩固下来,它就会为儿童服务,也就是说,这种习惯就能为儿童的意志所用。

12、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13、孩子一旦一开始就觉得差了,那对他的自信心可能会有所打击。

14、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15、几个月后他会改变。但是当他把手伸出来,你在边上大惊小怪的说:“不许打人!”他知道这叫打人。好了,他兴奋了,开始真打人了!孩子们没有什么恶的意识,除非成人不自觉的强化它们。比如说儿童所有的智力都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的,一个孩子你对着他说“大、小”数着楼梯念“3”他不一定理解你说的是什么,因为他的敏感期还没到。

16、形成优秀的品格。心理发展好的孩子绝对不会从众。儿童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时时刻刻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在发展中,那么他对于和自己内心无关的外界世界就不感兴趣。环境压力越大,生存条件越差,人就越趋于恶。因为生存条件的恶驱使儿童偏离自己的轨道,从而产生其他非人性的品格。在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去使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一心一意的把这件事做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减少对儿童的限制,让儿童完全自由的听从他内心的驱动去做事,做好自己的事情,树立好一种榜样。

17、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了。

18、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其实和“自由”毫不相干。理性的缺失使他无力主宰自己,他的放纵和毫无章法,是自觉意识的丧失,是选择功能的失效。他一方面被欲望控制,另一方面想去控制别人,他的行为正是长期压抑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由于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如果大人不承认这一点,认为孩子不自觉是为了更快乐,那真是太不理解孩子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一个人若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便失掉自由。”

19、父母们在告诉孩子这是“苹果”的时候,不只是用语言来描述,更要让孩子摸苹果的外形,闻一闻苹果的味道,啃一下苹果的口感。

20、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21、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意志力是在儿童的自发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而我们成人和老师的说教与压制,就会闲置了儿童的意志。而现在很多老师正在做破坏儿童创造力与意志力的事情,就是说教,让孩子顺从,这种顺从不是爱与自由决定下的顺从。

22、诗和词是什么?是用具有音乐美的语句表现一种情境,一种意境,一种感觉,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那是成人的世界,成人的骄傲。知道这一点的人,有谁会去逼孩子背什么诗呢?

23、爱和自由不仅是儿童的成长环境,还是大孩子的第二次成长的环境。

24、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25、第二种叫情绪化的爱,也称为不正常的爱。就是老一辈常说的,亲开亲死,打开打死。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开心的时候对孩子很好,不开心的时候就爱搭不理,甚至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26、自由的结果。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会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孩子就愿意遵守,就有了自我控制力,孩子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内在的智力越发展,孩子内心越平静,也越守纪律。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作为家长,我们要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在行为上要给孩子自由。

27、21长久以来成人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让儿童以为你是了不起的.

28、青春期的反应,特别是逆反心理的反映,包括了主观和客观两个层次的原因。

29、现在许多个人自媒体博主都在网上发表文章,还会为自己加上各种各样的专业身份标签,比如”育儿专家“”国内知名亲子教育专家“等等。不得不说,“专家”这个头衔真的很容易让人盲目信服。

30、一个朋友说,她在卫生间洗脸的时候,她的孩子拿着她洗脸的毛巾放到嘴里,另一只手又拿了一把梳子,小孩不断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反复地做着。她把这当做一件趣事同我分享,但我想到的是这是孩子在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妈妈并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概念同儿童的感觉连接起来。词语捕捉住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于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31、幼儿教师应当是最优秀的人。幼儿教师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的心理学家。给幼儿教画画的,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的画家;给幼儿教钢琴的,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的音乐家。

32、一个来自白圈的人向属于篮圈的孩子讲话,他可能会说:“不要贪权钱色,这可能会导致罪恶。”而孩子会说:“我们不喜欢权钱色,我们喜欢真善美。”很显然,来自白圈的教师只会降低儿童的水平,而不会带领他们走向完善。

33、第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比如问叔叔阿姨好等。

34、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35、如果孩子犯错时,你拉着她的手说“妈妈爱你,这个事情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这是爱;如果的工作压力过大,产生无法抑制的情绪时你说“妈妈现在有点不开心需要自己调整一下,但是这坏情绪跟你没有关系,是因为妈妈的工作。”这也是爱。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传递着爱,我们要学会更多表达爱的方式。尊重孩子,和孩子手拉着手,让他站在你们中间;给孩子一个拥抱,感受他们把头埋在颈部的感觉。生命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爱中造就出来的,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依赖于这些生活的细节,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愿景。

36、现在的不少年轻家长当遇到孩子的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时,都已经学会试着用“敏感期”来解释了,我想这与孙瑞雪老师的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畅销还是有不少关系的。

37、03顺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荣耀和快乐。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有服从.儿童是依据他个人的能力来服从的。

38、然后她观察儿子的反应,脸上居然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儿思考了1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

39、(第47期·教学)三思而后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反思/d娟

40、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41、当孩子对事物表现出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的时候,这个能力其实来自于孩子的内心,这就是他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加以呵护而不是斥责。

42、(今天发现,读这两本书真的改变了我很多观念,以前不能够分辨的,现在真正接触到案例后,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以及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了。)

43、我也曾用读其他的书来诱惑他,甚至用一集动画片来交换,都不能让他改变主意,这本《我想去看海》我也就读了上百遍不止了吧。

44、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首先,爱绝不是表现在我们的头脑里,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孩子犯错时“你怎么总是捣乱?”这不是爱;你不理解时“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不是爱;需要鼓励时“你怎么这么笨,看看别人家···”这不是爱。

45、儿童生来就不是一种物体,他们不是成人需要灌注的容器,更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46、培养儿童的认知和感觉。人的发展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相伴随,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的过程。儿童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受破坏,整个发展过程就不会完整。那孩子是如何来认识世界呢?开始的时候是通过感觉,通过感觉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然后在进行链接,产生认知。儿童吸收东西是按一个已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内在程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孩子感知那一刻,同时把概念放进去,而不是打扰和破坏孩子感知的感觉。

47、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48、如果让我列个孕妈新妈必看书单的话,下面这10本书是必须着重推荐一下的。

49、06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

50、163岁以前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蒙特梭利说,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顺从以前,他肯定已经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突然就按另一个人的意志行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理解我们要求他所做的事情。在这3年中,儿童是通过活动,在事物中缓慢地形成他的内在品质的。品质只有牢固建立以后,才能为儿童意志所运用。

51、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理之事。凡是包容、相信、盼望、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作者说,一个成人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作为家长,要明白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爱孩子的关键。在这里有一个误区,作者说,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对待,不可以让孩子特意的讨好,来得到爱。

52、  这本书是一个读者强烈推荐我看的(囧,忘了是哪个读者了,非常感谢!),按她的意思说是她在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比如发烧啊、湿疹啊什么的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并且按照书中的方法和经验去操作,非常有效。听她这样一说,囤书狂的我哪还有不买的道理~

53、蒙特梭利说:“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54、在阅读《爱和自由》时,我常和同事分享心得,讨论交流。有一次谈到孩子的“审美敏感期”时,同事拍案而起、恍然大悟,说“难怪,我儿子现在2岁就在这个敏感期,我给他米饼时怕他吃不完,就给他掰成小块,结果他一看就哭闹不止,就是不肯要,直到你给他重新拿一块完整的米饼。”对呀!当孩子的审美关键期到来时,他认为只有大大的、圆圆的、红红的苹果,才是苹果!孩子有自我发展的规律,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关键期的到来,保护好他的成长。

55、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同时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不是自己的,就都是别人的。

56、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

57、10如果一个儿童正在发展他的某个敏感期,比如他到了发展触摸的敏感期,他要到处抓摸,你让他顺从、安静、坐在那儿不要动,他是不可能顺从的。

58、在6岁以前所奠定的一切是为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了某种文化、某个学校、某种专业作准备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要提高的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品格。新教育观也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地发展人性,才能创造出未来的新人。

59、个人的建议是,不妨买回家当应急参考书吧,如果在带娃的过程中有不懂或疑惑的地方,你都可以随时拿出书来仔细翻翻,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60、作为父母,我们真的懂得“爱”吗?我们真的在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吗?爱基于理解,爱也需要学习,阅读这类书籍,就是我们学习爱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逐渐变得平和,也更懂得该怎样去爱。

61、原来对顺从的理解就是听话,读了这一章之后对顺从有了更深的理解,顺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觉,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耀,也是一种快乐,千金难买愿意,当愿意时也就有了顺从。顺从的感觉,书中做了这样的描述,当两个人两情相悦时,能为对方付出是种幸福,满足对方需求时,顺从于对方,心甘情愿的付出。就像妈妈对孩子的付出,那也是顺从——对母爱天性的顺从,那是自然而然的怡然知足的感觉。

62、为了能给儿童自由,让儿童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长法则成长,我们成年人要做的,便是给儿童提供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行动、自由思想的环境。自由,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法则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在这种自由和受到尊重的环境下,儿童才有可能破译自己的"心理密码",成为独立的个体。

63、后来,我又拿起书本,希望借助阅读的力量,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妈妈。感谢《奶蜜盐》《让孩子大脑自由》等书的作者,是他们深入的研究、慷慨的奉献,让我和先生在育儿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指导和底气。

64、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65、爱使孩子走向独立。如若孩子不独立,他就容易被外在的力量所奴役,整天观言察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就容易丧失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充足的爱可以让孩子走向独立,独立使精神得到发展,为智力发展提供基础。爱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投向和归属,但那种投向中有安全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拥有心灵的自由,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好,这是我们所有家长希望看到的。但是往往却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童年大多成长的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潜意识的积淀在我们身上,我们会用这些东西对待孩子。所以,请保持你的耐心和爱,让孩子自由,心灵不受禁锢。

66、不过,如果你想彻底掌握作者的这套育儿法,建议一定要坚持看完整本书,因为每个章节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喜欢跳着看书的懒妈不一定能全部看懂哦。

67、在这里,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专注力的保护,孩子在专注的做事情或者学习的时候,如果受到打扰,他的专注力就容易被破坏。

68、理解孩子。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成人喜欢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原因。当成人不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时候,可以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作为家长,要在习惯上容忍孩子的自由,尤其是孩子“吵得很”的时候。让孩子自由、快乐的做他自己喜欢、愿意做的事情。

69、这所幼儿园都是混龄班,个人觉得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利远远的大于弊。

70、24当儿童产生自发行为的时候,他是不是在顺从自己的意志?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能力建构起来的时候,他才能顺从别人的意志。

71、23即使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蒙特梭利说,最有害的莫过于丧失信心。童也是这样的,蒙特梭利说,如果儿童尚不能顺从自己的意志,那就更不用说顺从别人的意志了。

72、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73、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非主流爱情图片浪漫(精选7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