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绝对精神(精选85句)
黑格尔绝对精神
1、有句话说得好,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
2、(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在纽伦堡,黑格尔于1818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了《逻辑学》这部巨著,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逻辑学》中详加制定的。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透过这部著作的神秘外壳,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对于自然、社会与思维中一般辩证法的深刻表述。
4、 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是所谓的“纯粹理念”,是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概念推演体系。“纯粹理念”在这个体系中的先后次序,只是逻辑的,与时间无关。它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永恒存在,并构成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质。恩格斯针对这种观点指出,黑格尔哲学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加以理性化的性质。但是,黑格尔提出的任务是要研究作为“真理”的概念到辩证运动,即“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或“它的必然发展”去研究概念自己的运动和自己的发展。黑格尔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熟悉当代各门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历史学科,因此,在这种神秘主义虚构的外壳后面,无论就《逻辑学》的整体还是它的各部分而言,处处都包含着关于客观辩证法系统的深刻洞见。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论述中做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正的叙述”。
5、绝对真理是整个概念体系:绝对理念虽是一个最高概念形式,但它的内容必须由特殊性来充实,就思维概念体系而言,「一」是「多」的形式,「多」是「一」的内容,只有从概念的整体性才能掌握真的无限性,世界历史的真理也必须由精神发展的整体过程加以考察。
6、自然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机械性(物质出现,但一片混沌)、物理性(秩序和属性出现)、有机性(生命和意识出现,如植物、动物、人)。
7、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产生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青黑派,是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1808~1874)、A.卢格、L.费尔巴哈。
8、从认识能力角度来看,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在思维路径上构成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平行相向运动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第从康德哲学方面看,通过认清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康德强调的是认识的开放性,主张人类能够将有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无限的、不可知的物自体世界中去。福柯在《何为启蒙》一文中十分赞赏康德把“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看作启蒙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谓的“永远有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就是对理性永远保持开放性的向往。第从黑格尔哲学方面看,通过认清人们认识能力的无限性,黑格尔强调的是认识的内爆性,主张人们的无限认识能力可以在由绝对精神构成的包罗万象式的“元一”性的有限世界里得到充分彰显与展现。很显然,基于上面两点可以看到,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平行相向运动关系之所以得以成立就在于,康德哲学通过承认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向人们展示人类能够将有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认识无限的外部客观世界之中;黑格尔哲学通过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向人们展示人类能够将无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认识无限的绝对精神之中。不过总体上说,无论是康德哲学还是黑格尔哲学都没有否认认识的无限性,在认识的无限性问题上它们是殊途同归的。
9、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近邻的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实体的超善恶的上帝,斯宾诺莎哲学成为德国那个时代的哲学与艺术的讨论中心。德国早期浪漫派,深入到德国的虔敬主义之中,谢林的哲学表达,诺瓦利斯回到中世纪的倾向,德国浪漫派的自然观是启蒙运动的反运动,回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时代去寻找精神安慰之乡。德国浪漫主义的最相连的德国的犹太精神,其代表斯宾诺莎。德国精神中的犹太性,往后看,法兰克福学派真正的导师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主要从精神气质上来看的。斯宾诺莎的犹太一神教,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与犹太神秘主义深深连在一起,哈贝马斯有这样的分析:
10、(12)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26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黑格尔这里产生一个没有彼岸的此岸的神,克朗纳认为,《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黑格尔只相信“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两句,不接受“道与上帝同在”,黑格尔在道之外不相信其他的神。(3)黑格尔在早期作品《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中对《约翰福音》开首这几句话,即道成肉身的解释是柏拉图主义的,但反对柏拉图的彼岸与此世的分离。(4)黑格尔还在德国新教的情感内面谈此岸之神,黑格尔否定了彼岸,一切都落在人世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但黑格尔与伏尔泰的“没有一个上帝也要造出一个来”还是根本不同的,可以把黑格尔的这样的立场看作基督徒实践的过程,在彼岸敬奉的神在此世得到思考。黑格尔尽管不信教会的上帝,但绝对精神就是一个道成肉身的神,精神内在的这个模式就是基督教的,此世的信仰不比敬奉彼此的神减少内涵,黑格尔的无神论与有神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2、原始的历史(OriginalHistory)如诗歌一般直接记述历史事件的所见所得。
13、就黑格尔而言,自由具有几种不同的意涵,对于个人而言,行动的自我决定表彰的是任性的主观自由,对于伦理实体而言,普遍存在于家庭、社会的行为规范所表彰的是服从的客观自由,但是只有在社会的有机体中,透过意识的反思与自律,个人终将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在社会内部所享有的伦理性自由。
14、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5、当然更进一步说,虽然在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上康德与黑格尔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结论,但单就“无限性”本身而言,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与康德哲学的“开放性”之间的平行发展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首先,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追求的是“内”无限,即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包罗万象式的“元一”或“独一”空间里追求“无限”发展。黑格尔曾经明确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凡有限之物莫不扬弃其自身”。在此所说的“一种内在的超越”,就是对与“内爆性”相联的“内”无限的强调。其次,康德哲学的“开放性”追求的是“外”无限,即在与经验性的现象相联的先验精神之外的“无限”发展。康德指出:“自在之物可能是什么,我并不知道,而且这也不需要知道,因为一切除了在现象中外,毕竟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在我面前。”这段论述清楚地表明,经验性的现象之外的具有无限性的自在之物,永远是向人类开放,等待人类理性去挖掘的。
16、其次,这里的精神是什么呢?精神是和物质相对的,但是它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精神或者意识,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一种呈现。黑格尔说:“绝对者就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与内容,可以说是一切教化与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与科学都曾经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的历史才可以被理解。”
17、青年时代的黑格尔、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图宾根郊外为庆祝法国大革命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黑格尔后来对德国浪漫派持批评态度,谢林和荷尔德林属于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但黑格尔也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这样黑格尔偏向歌德的同时,对荷尔德林也有所很深的相通。1825年4月24日,黑格尔致歌德的信:
18、与阳明先生的“心即理(理的阶段,同于黑格尔逻辑的阶段),知行合一(同与自然阶段,行才能外化为物质的形式存在),(再)致良知(良知即回顾到心的阶段,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螺旋上升的,是正题,反题的理性合题,是小圆之上的大圆,是小逻辑之上大逻辑,是主客观精神构成的绝对精神)”异构同曲;
19、 黑格尔与黑格尔哲学的背景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20、马尔库塞在其某些文章中,试图结合人们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话中所熟知的“复活已经毁灭的自然”的许诺,来研究一种新的科学观念:一种普遍承认的观念(einTopos)。众所周知,这种观念通过施瓦本人的(schwaebish)虔敬主义渗透在谢林和巴德的哲学中,后来又出现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PriserManuskript)中;今天,它决定着布洛赫哲学的中心思想;也以反思的方式控制着本雅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隐秘希望。(11)
21、德国也存在德意志化与欧洲一体化的冲突,深爱荷尔德林的人很少喜爱歌德,歌德和荷尔德林处在两极。歌德对荷尔德林的评价不高,曾阻止席勒为荷尔德林在耶拿大学谋取一个教职,使这位生活无着的人失去一个改善处境的机会。歌德运用理性将人的激情控制,大理石般的冷色调的克制,使歌德的作品外显的血色很少。海涅说,歌德是一个不会生育的维纳斯,这位维纳斯为什么感动了这么多人?将歌德的超善恶的美的追求放在一个系谱上可以看清,歌德只对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动情,也只是有限的动情。后来尼采的高贵者道德,就是指歌德这样的道德,这种道德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应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精神缺少同情感。尼采称荷尔德林为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人,为什么歌德就抵制荷尔德林进入他的人文主义共和国?尼采喜爱二者,但后来偏向歌德,尼采对歌德的分析:
22、(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23、黑格尔的对美学史的划分,欧洲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为古希腊的古典理性精神,后者为基督新教的内在自由精神,古希腊素朴的诗表现为理性与肉身的完全结合,古希腊的艺术主要形式是人体雕塑。新教的将古典的外在理性内在化,感伤的诗是一种无限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文克尔曼古希腊的研究带那个时代的德国有决定性影响,文克尔曼从拉奥孔的表情看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这个观念直接决定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古希腊艺术精神的理解。黑格尔的浪漫主义艺术就是新教的内在自由的艺术,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影响。阿多诺说,康德与黑格尔本质上不懂艺术。康德的艺术史知识很贫乏,黑格尔的艺术修养全面,但只是知识性的修养。黑格尔对新教国家如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有偏爱,贡布里希有专文分析。相对于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艺术有相当的优势,瓦萨里的意大利艺术家的传记中,意大利的艺术是反对北方的哥特式的僵硬的画风的。黑格尔的民族情感限制他的更高的综合。
24、黑格尔指出:“在理念否定的统一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可以说,这一论述与鲍德里亚阐发异曲同工。鲍德里亚认为,就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论点来看,它“并不仅仅意味着讯息的终结,也意味着媒介的终结”。因为在此,“媒介,即电子大众媒介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消失了,也就是说,那种将不同真实以及不同真实性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因此,“严格说来,这就是内爆的含义:两极之间的消融,差异性意义体系之间的短路,关系和对立的消解”。经过鲍德里亚的解释可以看到,如同黑格尔强调在绝对精神的世界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客观性”一样,内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解对立关系的过程。一旦在绝对精神里,无限无法统摄有限,思维无法统摄存在,主观性无法统摄客观性,那么内爆就无法成立。因此,黑格尔极力强调上述三种统摄关系的存在,以保证内爆得以成立。
25、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开展过程,也正是精神理性的自我发展与实现的过程。就建构而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将世界历史看成是精神概念的全部发展与自我解放的过程,其中一切与概念不相符合的形式都受到扬弃,因而历史成为与精神概念完全适合的现实,因此历史具有先天(apriori)的目的或神意计划(theplanofProvidence),但是这种概念发展却不是恣意和突发设想的虚构(fictions)。换言之,黑格尔的「天意论」与「命定论」(adeterministictheory)是全不同的,前者将人类的主观热情、行动包含在历史价值之中来考察,后者则彻底将这些主观行动与冲动排除在外。
26、绝对精神是德国黑格尔提出的哲学概念。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27、黑格尔的天主教批判很明显指向了天主教的外在的偶像崇拜,天主教世界的政教合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变成了两个世俗之城,受制于外在的偶像崇拜,没有新教的内在虔诚。黑格尔走向的是路德理解的圣保罗和奥古斯丁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宗教改革在基督信仰最不腐败的地方发生,其实也是民族希望独立的内在化运动的一种表现。
28、成为了现实的绝对亦就是“绝对精神”。简单地说,就是黑格尔证明了自己的哲学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实体即主体”。
29、关于“一”,海德格尔使用了“元一”“独一”“唯独”“单纯的独一”“纯然的单一”等多种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均指向“一”的唯一性。海德格尔认为,“元一”是特别重要的,其内部隐藏着二重性,从而使事物的发生有了“一生二”的可能,即“存在本身——这说的是:在场者之在场,也即在场与在场者的从两者之元一而来的二重性”。海德格尔在讨论其“四方域”(Geviert)概念时,最后搬出“元一”来加以总结,其目的非常清晰,即在谈论“多”之后,回过头来贯彻并维持同一性中的“一”的关键地位。在《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是“最独一的唯一性中的存有”。就此来看,面对黑格尔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虽然将其与“一切”联在一起是合理的,即必须指明其是无所不包的,但同时还须进一步看到的是,其也有着海德格尔强调的“元一”或“独一”那样的“一”的有限性。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但其边界却并不是开放、动态与不确定的,而是封闭、静态与确定的,因为所谓的“元一”或“独一”便意味着封闭性、静态性与确定性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当黑格尔谈到概念工作,他并不是指学究们的绞尽脑汁的辛劳,而是指绝对本身从无条件的自身确定性中迸发出来,而进入它的自我把握的绝对性之中。”在黑格尔那里“绝对本身”已是绝对的、确定的、无条件的边界,所以人们无法摆脱绝对本身,而只能投身于绝对本身,并从中把握绝对性。黑格尔强调“绝对”是一个过程,但他针对“这个过程”所做出的“诸环节的运动之总体”“结果就是开端”“圆圈”等概述,却与封闭性相关。因此,尽管“绝对”是一个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封闭”。
30、与老子的道德学说(大道与玄德,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道德经二十五章与六十五章),已经从自律、自主走向自然、自由;
31、黑格尔告诉我们,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几乎全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得以继续对资本主义进行强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可以说,如果没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可能马克思的理论会存在难以预料的漏洞和不足。
32、黑格尔的对美学史的划分,欧洲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为古希腊的古典理性精神,后者为基督新教的内在自由精神,古希腊素朴的诗表现为理性与肉身的完全结合,古希腊的艺术主要形式是人体雕塑。新教的将古典的外在理性内在化,感伤的诗是一种无限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文克尔曼古希腊的研究对那个时代的德国有决定性影响,文克尔曼从拉奥孔的表情看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这个观念直接决定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古希腊艺术精神的理解。黑格尔的浪漫主义艺术就是新教的内在自由的艺术,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影响。阿多诺说,康德与黑格尔本质上不懂艺术。康德的艺术史知识很贫乏,黑格尔的艺术修养全面,但只是知识性的修养。黑格尔对新教国家如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有偏爱,贡布里希有专文分析。相对于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艺术有相当的优势,瓦萨里的意大利艺术家的传记中,意大利的艺术是反对北方的哥特式的僵硬的画风的。黑格尔的民族情感限制他的更高的综合。
33、黑格尔的古希腊的理性如果属于精神之死的上十字架的阶段,那么是古希腊的现世精神,外在性。城邦的有限性,如城邦只是部分人的城邦,有大量的奴隶与不自由,古希腊城邦还深深陷在这种外在性之中,而人人受制于这种外在性,没有获得个体的内在性。那么,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在科洛洛斯的郊野中达到宁静,只是体验到了命运的真实性,这种宁静还没有找到超越,俄狄浦斯还没有内在性的转化。这个城邦社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
34、天主教政府建立在不公正的制度和伦理的败坏和野蛮的基础上的。国王的东西归于国王,上帝的东西归于上帝。神圣精神必须内在地渗透到世俗东西里去。企图给国家和宗教指派一个彼此隔绝的领域,法的自由的原理只能是抽象的和肤浅的,引申出的国家制度站不住脚。法和法律同宗教分离开来,最多只能看作在无力下降到宗教精神深处和把这种精神提高到它的真理这种现有情况下的权宜之计。(17)
35、1802年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对费希特的先验的主观精神的批判,谢林的先验的客观精神的肯定,黑格尔还处于谢林的精神影响之中。1807年写《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体系基本成型,思想也成熟了。谢林也说过自己是斯宾诺莎派,谢林对斯宾诺莎的直接借鉴,谢林的总体精神直接分化出来的自然与精神,与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的神的实体相似。谢林的总体精神也如斯宾诺莎的实体一样是静止的不动的施动者,生命开始就成熟了,没有黑格尔那样的一个生长的过程。把已有的内容不断展示出来。谢林属于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唯心论传统,黑格尔偏向亚里士多德的客观唯心论,亚里士多德在思维的隐特来希这个概念上升到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突破,行动代替静观。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指出谢林的同一性问题:“直观是一种为理性的确定性所充满的意识,一个总体,诸规定充实的集合体。谢林在这种意义上谈过智性的直观,没有精神的直观只是感性的,仍然外在于对象的意识。充满精神的真正的直观把握住对象的纯真实体。天才的历史学家直观地把握他加以描述那些状态和事件的全体。直观认识只是认识的开始。”(12)
36、(13)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176)1887年秋,503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37、绝对精神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最高阶段。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
38、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将实践融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39、黑格尔对新教的最内在的精神作哲学表达,历史已结终结了,启示是宗教的启示,在这种意义上,黑格尔从启蒙理性的角度对新教的精神内核进行了哲学的思考。那么,黑格尔的哲学的概念具有完全的透视力,这种现象学的理性之光不会碰到不可穿透的墙,绝对精神作为概念的概念照临了深不可测的黑暗。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实际上是统一在他的那个局限性很大的精神之中。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类型的无限差别都被黑格尔统一在一起,黑格尔对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实际上缺少应有的尊重。他的天性的自大缺少应有的舍己与谦卑。尼采尽管外表极度狂傲,但内心对精神的类别有惊人的敏感与深度的谦卑。巴赫的神性之爱是建立在人的根本的局限性之上的,这是一种永恒的悲悯精神。
40、
41、在德意志总体精神中又生发出不同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人格的类型,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参照是必要的。歌德无疑是关键性人物。
42、黑格尔内心只认可历史的两个阶段,古希腊和新教的德意志精神,古希腊人建立了理性,而德意志具有了自由的精神,中间的转化经过基督新教,黑格尔越过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天主教,越过了法国的大革命。黑格尔也曾说,只有两个民族引领了时代精神,法兰西在实践上引领了时代,德意志在精神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科耶夫说,黑格尔精神就是拿破仑革命的德国理论。但黑格尔在内心并没有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放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法兰西还没有获得精神的内在性,这与黑格尔的施瓦本虔敬主义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情感有关。
43、但是,黑格尔式的解决方式在增强了人类对于自己认识能力信心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此人类只是在海德格尔所概括出的有限的“元一”性的空间里进行无限的认识发展,由此人类的认识活动最终保持的只是“内爆性”发展。这样一来,人类的认识能力越强大,就越会感到黑格尔式的解决方式对于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限制,即犹如恩格斯曾经说的,人们只有“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重新认识康德哲学及其价值(即“重新回到康德”)又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必要,因为尽管是不可知论,但康德哲学中蕴含着“开放性”,这一点可以使人们更加开放地理解外部世界以及更加积极地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矛盾关系。对此,正是卢卡奇所强调的,康德的伟大正在于他“不是随心所欲地、独断主义地决定沿着哪个方向前进,从而掩盖问题的不可解决,而是坦率地、不折不扣地突出了问题的不可解决”。
44、黑格尔将自然与精神进行类比,如同物质(Matter)的本质是重力一般,精神(Spirit)的本质则是自由。他指出所有物质均受制于宇宙的万有引力,这种力量是外于自身的,但是精神的自由则不依赖外在因素而存在,此种自由就是自我包含(self-contained)、自我决定(self-determining),或者说自我意识到自身就是自由的,不需要其他人或者任何条件加以证明。或者依据康德的说法,人的自由本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目的,精神的发展就是在追求所有人的普遍自由。
45、逻辑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存在、本质、概念。
46、(4)见《黑格尔早期著作选》,贺麟等译,425-4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47、⒊精神阶段:摆脱自然物质外壳的束缚,重新回归到自身的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48、每一个特殊的民族精神在普遍历史的进程中都被视为单一个体,属于普遍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环,这些发展的形态就是各民族精神在世界历史中的表征,包含国家全部的伦理生活、制度、艺术、宗教及科学的特殊形态。
49、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的批判性研究。
50、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51、借助内爆概念可看到,绝对精神作为同一者最终帮助黑格尔完成了绝对精神只允许在其内部发生的包罗万象的内爆性发展,在此绝对精神的意义恰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就在于,“绝对在其绝对性中需要作为崇高位置的王座,他在那里坐定,而绝不屈尊”。从“绝对”拥有“作为崇高位置的王座”角度来看,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内爆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绝对精神作为“绝对”的确定,如果这种“绝对”没有确定下来,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就难以建立。海德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是绝对之在场”,即表明正因为“绝对”是在场的,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就是能够成立的。一旦“绝对”并不在场,就意味着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将无法成立,因为边界的无法自闭,只会带来外爆(或者说开放性)的出现。当海德格尔将“开端”与“返乡”结合在一起去解读认识活动的意义时,实际上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此边界的自闭与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都是能够得以成立的。所以他将返乡视为“诗人的天职”,认为“惟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
52、发展到概念之后就开始异化,即哲学上指主题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53、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
54、(10)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212-213页,三联书店2002年。
55、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最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绝对精神”。
56、黑格尔的古希腊的理性如果属于精神之死的上十字架的阶段,那么是古希腊的现世精神,外在性。城邦的有限性,如城邦只是部分人的城邦,有大量的奴隶与不自由,古希腊城邦还深深陷在这种外在性之中,而人人受制于这种外在性,没有获得个体的内在性。那么,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在科洛洛斯的郊野中达到宁静,只是体验到了命运的真实性,这种宁静还没有找到超越,俄狄浦斯还没有内在性的转化。这个城邦社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
57、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58、学习哲学的都知道,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有些类似于神、但却可以被我们认识和理解的绝对精神。
59、海涅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法国启蒙精神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自己是一个马丁·路德派,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种隐密的神学。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有这样一句断言:“苦恼意识是痛苦,这痛苦可以用这样一句冷酷的话来表达,即上帝已经死了。”(2)什么样的上帝死了?而黑格尔又说绝对精神是神在现实的道成肉身,现实的每一个瞬间都为永恒的神性的显现,每一瞬间都获得永恒性。很明显,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实现描述的是神的天国在现实中实现,这时,历史终结,启示完全显示出来,以后的历史是这一启示完全展现出来的后续时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落在哲学的概念的概念的完全透明中,黑格尔说完全的光明就是完全的黑暗,但在绝对精神这里黑暗不存在了。那么,黑格尔将基督耶稣上十字架、死而复活理解为精神克服肉身的有限达到无限性的过程,这样不死的肉身只能是纯精神性的,落在现实,只有耶稣成就过复活的事件,离开耶酥基督,黑格尔的哲学所获得的圣灵的不死性,是不可能理解的。当然,尼采后来说,上帝死了!实际上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虚假的,黑格尔依凭的是一个偶像的神。
60、德国浪漫派内在走向区别很大,谢林和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的联系紧密,尼采的酒神的灵感许多来自荷尔德林,尼采眼中的荷尔德林,一位有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的诗人。荷尔德林对弥赛亚的期待,酒神携带面包和酒重临,这直接是德国浪漫派最典型的精神特征。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特色,荷尔德林期待弥赛亚的重临对世界的拯救,与后来的本雅明的情感很相似,但荷尔德林的弥赛亚是典型的德国的神秘主义传统,这样启发了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精神的外在化运动在当时实际上是失败的,荷尔德林说,康德是德国的摩西,许佩里翁这位希腊英雄的原型为费希特,可以看到荷尔德林与那个时代的德国的主导精神的关系。荷尔德林独自走自己的路,走着那个时代一条本原的道路。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色彩、弥赛亚的等待与田园和土地的神秘的命运攸关,荷尔德林对命运的无常的切己的哀痛,这都使荷尔德林的诗获得了旧约圣咏般的力量。荷尔德林远离文克尔曼那样的对希腊化时期希腊的理解,深入到对希腊的田园与土地的神秘记忆,这些记忆、想象与自己家乡的田园和土地的情感联系起来。黑格尔与荷尔德林有血缘的联系,但肯定会逐渐远离荷尔德林。
61、承前段所述,就辩证思维来说,时代精神的替代进程是一种自身否定的残酷斗争,但是从历史整体的发展来说,则是精神的现实化过程,即自由原则的具体实现。黑格尔依据历史进化与精神自由原则,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区分为四个时期:历史的幼年期——东方;历史的青年期——希腊;历史的成年期——罗马;历史的老年期——日耳曼世界,即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与日尔曼王国。
62、下面引黑格尔对天主教的批判,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价值取向:
63、不管黑格尔哲学怎样复杂,其基本上还是一种精神人格的类型学,黑格尔多处说,人不能超越他的时代,黑格尔在《逻辑学》的结尾,阐释绝对精神的逻辑,有这样的话:“最丰富的东西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二者把自己收回到最单纯的深处的东西,是最强有力的和最囊括一切的。最高、最锋锐的顶峰是纯粹的人格,它唯一地通过那成为自己的本性的绝对辩证法,既把一切都包摄在自身之内,又因为它使自身成为最自由的,仍保持着单纯性,这个单纯性是最初的直接性和普遍性。”(1)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成就了顶峰,黑格尔把顶峰说成为一种精神人格。
64、黑格尔的这个精神的肉身建立在启示的哲学理解之中,那么黑格尔说的在古希腊的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的自由的德国精神,这个内在性的精神自由到底给个体性带来了什么?如果这种精神不能达到理性的诚实,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就会存在根本的缺陷。黑格尔的上帝到底指什么?黑格尔的上帝已经死了。那么黑格尔的上帝死了失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黑格尔说古希腊获得了理性,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那么古希腊人的理性在受外在的命运观念的制约。苦恼意识,黑格尔说的是宗教意识,那么是什么样的宗教意识?黑格尔的上帝是指哪位上帝?黑格尔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神祗和天主教的上帝,但并没有说新教的上帝死了,作为整体的基督教的上帝死了是尼采在黑格尔基础上的推进。
65、(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66、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精神或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它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艺术以感性形象把握理念,宗教以表象或想象把握理念,哲学则以概念把握理念。“绝对理念”在艺术、宗教和哲学中最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主观和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67、有限性必须过渡到无限性:真理必须摆脱表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回到思维自身,即理性自身,并从理性的认识与实践之中,觉察到精神实体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历史哲学是一种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思辨。
68、黑格尔的天主教批判很明显指向了天主教的外在的偶像崇拜,天主教世界的政教合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变成了两个世俗之城,受制于外在的偶像崇拜,没有新教的内在虔诚。黑格尔走向的是路德理解的圣保罗和奥古斯丁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宗教改革在基督信仰最不腐败的地方发生,其实也是民族希望独立的内在化运动的一种表现。
69、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层次。在进入有机性之后,产生了人类精神,绝对精神的发展便进入到了精神阶段。
70、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守中——千万别总想做个好人
71、雷峥嵘详解道德经|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对大道的规律性认知和命名
72、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最典型的还是舒曼。舒曼综合了巴赫德国式的典雅,贝多芬的古典音乐的自然观,德国浪漫派的神秘主义,最能代表德国浪漫派的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门德尔松音乐是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德国浪漫派和斯宾诺莎的犹太精神综合的产物,门德尔松的音乐一方面表现无与伦比的古希腊的神灵的天真自然,一方面又隐隐散发出死亡的静寂的气息,一个过去的神的国度的记忆。海涅优美的诗歌也表现出门德尔松音乐的两面性。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来自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埃达》,瓦格纳音乐的一个主要目的为缔造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种相对狭隘的大众的民族主义,瓦格纳对德意志新神话的创造的推动是巨大的,纳粹神话大部分要归于瓦格纳,看看二十世纪瓦格纳在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瓦格纳的影响形成了德意志精神最大众的一面,在这里,希腊的天性与德意志的典雅很少见到,如巴赫与舒曼所具有的。马克思说,杜林也可成为瓦格纳,但没有瓦格纳的才华,论断很准。尼采分析巴赫的音乐是反宗教改革的新教音乐,后来尼采说到底存在新教吗?巴赫音乐在意大利音乐中转化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成就了伟大的德意志音乐。勃拉姆斯作为摹仿大师,其意义输于舒曼。
73、⒉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74、(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75、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
76、黑格尔对新教的最内在的精神作哲学表达,历史已经终结了,启示是宗教的启示,在这种意义上,黑格尔从启蒙理性的角度对新教的精神内核进行了哲学的思考。那么,黑格尔的哲学的概念具有完全的透视力,这种现象学的理性之光不会碰到不可穿透的墙,绝对精神作为概念的概念照临了深不可测的黑暗。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实际上是统一在他的那个局限性很大的精神之中。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类型的无限差别都被黑格尔统一在一起,黑格尔对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实际上缺少应有的尊重。他的天性的自大缺少应有的舍己与谦卑。尼采尽管外表极度狂傲,但内心对精神的类别有惊人的敏感与深度的谦卑。巴赫的神性之爱是建立在人的根本的局限性之上的,这是一种永恒的悲悯精神。
77、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幕降临时悄然起飞。
78、霍克海默曾尖锐地指出,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封闭性就是黑格尔为他的哲学最终所付出的代价。与康德的哲学论证要求“有勇气去掌握一切”相反,黑格尔的要求是“最终再也没有那种找不到肯定答案的哲学问题”。但是,霍克海默没有看到的一点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封闭性可以通过引入内爆概念而获得正面的理解,它可以表明与封闭性相联的内爆性将会促使人类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高峰,即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就在寻求一份独一无二的珍品”。可以说,这也是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的积极意义所在。
79、自由的概念,希腊人和罗马人,不曾有过。通过基督教来到世上,按照基督教,个人作为个人有无限的价值,因为他是上帝的爱的对象和目的,因而注定对于作为精神的上帝有绝对的关系,并且有这个精神住在自己之内,就是说,人自在地注定达到最高的自由。神圣精神进入世俗实存的范围,作为国家、家庭等等的实体。(15)
8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学术著作有:《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重读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哲学阐释》《在社会学与政治哲学之间——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路径》《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等。主要译著有:《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正义的尺度》等。先后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权威与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6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81、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在其逻辑阶段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是纯洁无瑕的。
82、黑格尔的绝对知识,或者叫绝对精神,或者叫绝对理念,或者叫宇宙精神。
83、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指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是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84、绝对精神在哲学中最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