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古诗(精选28句)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1、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2、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重阳日有作》
3、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重阳日寄韦舍人》
4、挂席远渚,帆上行云收宿雨。雪举鸥群,看取澄江月一轮。
5、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6、解开郁结,重炼清心眧日月。迈向光明,善度余生俗利轻。
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8、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唐)刘商
9、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10、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11、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12、** 第120期“兴隆杯”对联擂台,方留聚出句,10月20日截稿
13、首先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14、还有一句广为传唱的佳句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其实,这首诗描写的并不是重阳节情景,但因为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点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活动,而被人们当作重阳节诗词看待。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6、寒光一地,风把余红都卷起。小院如牢,柿子梧桐谁可逃。
1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蜀中九日(唐)王勃
18、登高望,人字雁南行。霜降驱寒寻灸艾,重阳消怨阅心经,闺阁梦魂惊。
19、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0、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1、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22、盼来九月浓情难紧收,放飞亲人念,兄弟庆团圆,把酒共联欢,欢乐随风飞,祝重阳多开怀,幸福时常在,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23、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思乡情怀与离愁别绪相互交织,更加重了乡愁。
24、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唐)邵大震
25、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26、也因此,这一句“遥怜故园菊”,意思就很沉重了,不只是重阳赏菊那么简单,更是怜惜长安和百姓,怜惜这战火纷飞的时局。这样的诗,短短20个字却有无穷感慨,当真是重阳节的佳作。
27、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丁巳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