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的名言(精选64句)

2023-06-29 11:34:32

老子说的名言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2、“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3、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4、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5、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老子说的名言)。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说的名言)。

8、注: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9、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1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5、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1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9、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

2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2、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2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4、大意:不自我称赞,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与他相争的话,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

2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2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2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2、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33、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南宋)胡宏《知言》

34、《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35、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老子

36、不管老子是这三位里边的哪一位,我们能读到《道德经》,这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情。司马迁又说到老子的思想,他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上那些学老子的人都在批判儒学,学儒学的人也在批判老子,这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啊。然后他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37、那么老子到底是不是以这种方式隐起来呢?不好说。其实隐还有另外的解释,就是大隐隐于市。老子大可不必走出函谷关隐到不知所踪的地方,他完全可以在社会上以另外一种身份生活,那也是一种隐。另外,他在行为处事上也可以以他自己的方法体现隐的精神。

38、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39、由此可见,孔子拜见老子,在孔子心中老子是不受世间任何事物羁绊的君子,像龙一样的君子。

40、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4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3、《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45、出自《老子》。显贵的根本是低贱,高大的基础是低下。说明了贵、贱,高、下的对立和统一。

4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4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9、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墨子》

50、出自先秦《老子》第十七章。信,诚信。足,够。焉,句末语气助词。诚信不够,就会产生彼此不信任的事情。此言诚信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彼此诚实相待的基础之上的。

5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2、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53、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5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7、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是有力量,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的强大!

58、而无论传说中的老子是怎样的,他确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而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被尊为“道德天尊”道教所尊崇的三清之一。

5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6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人名言老师的话语(精选8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