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精选19句)
儒家代表人物
1、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3、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4、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孔子在鲁。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六月,鲁国季孙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阳虎囚其子季孙斯(季桓子),而专鲁政。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于是馈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谢时见孔子。孔子不想见,打听得阳虎不在时前往拜谢,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见《论语·阳货》)。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子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6、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在卫国。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7、曾经在一次讨论会上,还有“专家”提出:黄河泛滥不泛滥是天道,我们不需要修缮,而应该修德,德修好了,黄河自然不会泛滥。于是,这帮混账的大臣们,一边以高深的“谶纬”讨论治理黄河,一边眼睁睁看着黄河一次次肆虐人民而手足无措!再说一件两任丞相翟方进和孔光,联手作孽的事。汝南郡有一个大湖,附近有一大片良田,有几年因为关东大水,湖水经常溢出,淹没良田。汉成帝把这件事交给两位大学问家来解决,他俩研究后,拿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扒开堤坝,放空湖水,从此老百姓再也不会受到湖水的威胁!
8、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9、 孔子返鲁后,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又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11、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反对,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12、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13、 战国时期思想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归根到底治国齐家平天下只能有一种思想,儒家文化便是从百家中脱颖而出,经过不断的发展,改进成为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思想,那么推动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呢?
14、那么,滑向“宗教化”的儒生们,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怎样呢?毕竟这是躲不开的义务。很抱歉,他们的政务能力低劣得让人发指!
15、(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普及版读经本12本
16、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孔子在鲁。弟子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夏,昭公灵柩自乾侯归葬鲁,定公即位。
17、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夫下。
18、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